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作者 陈艳玲 周颖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6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次诊断为湿性AMD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接受初始3个月每月玻璃体...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次诊断为湿性AMD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接受初始3个月每月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按需给药(PRN),即3+PRN方案治疗,给药3次后复查,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A检查。分析FFA、OCTA结果图像,比较两项检查在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2项眼底病变指标的检出率和检出一致性。结果:两种方法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A与OCTA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96、0.909,P<0.001)。结论:应用OCTA检查与FFA检查湿性AMD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的一致性较高,可用于替代FF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血管成像术在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倩 陈长征 +1 位作者 苏钰 易佐慧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2-1106,共5页
背景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功能,以往的检查方法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频域OCT(SD-OCT),前者为有创检查,后者不能显示眼底各层面的血管形态。OCT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显示眼底... 背景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功能,以往的检查方法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频域OCT(SD-OCT),前者为有创检查,后者不能显示眼底各层面的血管形态。OCT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显示眼底多个层面的新生血管形态,其临床价值有待评估。目的评估OCTA在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纳入2015年1-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经FFA确诊的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患者40例42眼,患眼屈光度为(-10.5±3.74)D。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照相、FFA、SD-OCT及OCTA,OCTA的扫描区域分别为黄斑区3mm×3mm、6mm×6mm范围。经患者的知情同意,35例患者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d、1周及每个月复查OCT及OCTA,注射后1个月复查FFA,共随访1~6个月,评估OCTA在监测病情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0例42眼FFA均显示造影晚期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OCT均可见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异常脉络膜血管网的高反射信号,OCTA显示所有患眼均呈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清晰的团状异常血管信号,其中31例31眼可在视网膜外层观察到异常的团状血管形态,清晰度均优于FFA。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的35例35眼注射后1周OCTA显示视网膜外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NV面积缩小,于注射后1个月时病情稳定。7例7眼复发再次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CNV高信号影面积较前缩小。结论OCTA能够在视网膜外层和脉络膜血管层面清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的CNV形态。OCTA在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即可观察到CNV的明显变化,在CNV的病情监测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性近视/并发症 黄斑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脉络膜新生血管 前瞻性研究 OCT血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早期青光眼诊断中的优势 被引量:4
3
作者 方林 陈臻 张希瑞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11期150-154,共5页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检查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青光眼的检出率日益提高。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是基于检测血流来构建视网膜血管网图像的一种无侵入性快速...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检查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青光眼的检出率日益提高。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是基于检测血流来构建视网膜血管网图像的一种无侵入性快速成像方式,能够提供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灌注系统的三维成像。并可同时对血流变化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严谨的循证研究。对评估早期青光眼的损伤提供了良好的诊疗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 青光眼 血流灌注 视网膜 神经纤维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带用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术后沙袋固定
4
作者 张敏 查莹莹 祝刚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22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沙袋压迫 外科 腹带 神经介入治疗 股动脉穿刺点 血管成像术 穿刺点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双源CT血管成像术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忠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24期120-121,共2页
目的 :分析研究双源CT血管成像术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近期在我院经初步检查疑似患有下肢动脉疾病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我院先使用双源CT血管成像术对这45例患者进行检查,再使用综合性检查法对其进行检查,并... 目的 :分析研究双源CT血管成像术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近期在我院经初步检查疑似患有下肢动脉疾病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我院先使用双源CT血管成像术对这45例患者进行检查,再使用综合性检查法对其进行检查,并将其进行综合性检查的结果作为最终的诊断结果,然后观察这45例患者使用双源CT血管成像术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经使用双源CT血管成像术检查发现,这45例患者中有42例(93.34%)患者患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闭塞症,有3例(6.66%)患者患有下肢外伤性血管闭塞症。经综合性检查证实,上述检查结果完全准确。这45例疑似患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使用双源CT血管成像术诊断的准确率为100%。结论 :用双源CT血管成像术诊断下肢动脉疾病具有准确性高、检测速度快、分辨率高、无创和操作简单等优点。因此,该检查方法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血管成像术 下肢动脉疾病 诊断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状况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青楠 刘炯 +4 位作者 杨光 刘爽 李静 吴怡 许兰芳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状况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因单眼RRD在我院成功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视网膜复位满意后3... 目的探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状况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因单眼RRD在我院成功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视网膜复位满意后3个月的患眼为研究组,对侧健眼为对照组,对两组行OCTA检测,获取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眼轴长度、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BCVA、CMT低于对照组;而FAZ面积及周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处SCP、DCP血流密度、旁中心凹处S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旁中心凹处DCP血流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RD离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有明显变化,OCTA检查可检测患者术后视网膜结构、血流变化,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复位 黄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在高度近视眼诊治中的运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惠 吴昌凡 +1 位作者 张雷 吴文生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可对视网膜和脉络膜自动精确分层,通过量化血流面积、无血流面积和血流密度区域,来对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疾病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手段。高度近视眼及其并发症是严重影响视力的常见病之一,发病原因尚...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可对视网膜和脉络膜自动精确分层,通过量化血流面积、无血流面积和血流密度区域,来对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疾病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手段。高度近视眼及其并发症是严重影响视力的常见病之一,发病原因尚不明确,OCTA在研究高度近视眼中眼底改变,包括:脉络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新生血管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诊断及筛选疾病并监测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 脉络膜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在头颈部动脉性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蔡俊 唐旦华 +3 位作者 顾文豪 陈勃 王彩红 王健 《交通医学》 2013年第1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D CE-MRA)在头颈部动脉性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小角度快速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钆喷酸葡胺,使用透视触发技术确定扫描时间。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Willims环。所得...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D CE-MRA)在头颈部动脉性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小角度快速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钆喷酸葡胺,使用透视触发技术确定扫描时间。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Willims环。所得原始图像经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部分病例同时行TOF-MRA成像并与临床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疑颈部动脉性病变60例中,未发现异常19例(31.6%),不同程度病变41例(68.4%)。病变血管82段中,动脉狭窄者12段(14.6%),动脉闭塞者12段(14.6%),动脉发育纤细者13段(15.8%),动脉迂曲者39段(47.5%),动脉发育变异者3段(3.6%),动脉瘤3例(3.6%)。结论:3 DCE-MRA可很好地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全貌,可作为头颈部动脉系统疾病的无创性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 颈内动脉狭窄 基底动脉瘤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顺磁性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术下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动脉的观察和测量 被引量:1
9
作者 马钰 杜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5-712,共8页
目的采用场强为3.0T的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0T TOF MRA),观察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动脉的内径及行程,为突发性聋的血管病因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单耳突发性聋的患者和102名对照组患者的颅脑3.0T TOF MRA图像数据... 目的采用场强为3.0T的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0T TOF MRA),观察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动脉的内径及行程,为突发性聋的血管病因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单耳突发性聋的患者和102名对照组患者的颅脑3.0T TOF MRA图像数据。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及性别分布、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行对比后,进一步对比3.0T TOF MRA下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内径及行程,椎动脉内径及优势方向和程度,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影状态及内径,大脑后动脉(PCA)P1段和后交通动脉(PCoA)内径及行程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资料显示,突发性聋组外周血中LDL水平升高比例(34.44%)及显著升高比例(11.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升高比例(15.69%)及显著升高比例(4.9%)(P<0.01)。突发性聋组外周血中出现TC水平升高比例(24.44%)及显著升高比例(1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升高比例(19.6%)及显著升高比例(2.94%)(P<0.05)。3.0T TOF MRA影像结果显示,突发性聋组基底动脉平均内径[(3.32±0.75)mm]相对于对照组平均内径较窄[(3.50±0.54)mm](P<0.05);突发性聋组仅左侧AICA显影率(10%)低于对照组(24.51%)(P<0.05),突发性聋组双侧AICA均不显影率(38.89%)高于对照组(26.47%)(P<0.05),两组患者AICA显影状态的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发性聋组显影的左侧AICA平均内径为(1.04±0.24)mm,与对照组内径(1.16±0.28)mm相比较窄(P<0.05);突发性聋组左侧PCA P1段内径为(1.27±0.54)mm,与对照组内径(1.42±0.52)mm相比较窄(P<0.05),突发性聋组右侧PCA P1段的内径为(1.25±0.58)mm,与对照组内径(1.41±0.51)mm相比较窄(P<0.05);突发性聋组仅左侧出现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 PCA)比例(3.33%)低于对照组(9.8%)(P<0.05),突发性聋组出现双侧f PCA比例(13.89%)高于对照组(4.9%)(P<0.05),两组患者f PCA出现位置的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突发性聋患者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存在狭窄,同时LDL及TC水平升高,动脉狭窄与血脂升高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后循环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干光层析眼底血管成像术在黄斑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冷思 艾明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4期374-377,共4页
黄斑病变严重危害人类的视力健康,目前主要通过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来诊断。相干光层析眼底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项新型、无创性的检查,它既能显示眼部组织的结构情况,也能显示其血流情况。近年来OCTA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将对OCT... 黄斑病变严重危害人类的视力健康,目前主要通过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来诊断。相干光层析眼底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项新型、无创性的检查,它既能显示眼部组织的结构情况,也能显示其血流情况。近年来OCTA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将对OCTA在黄斑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眼底血管成像术 黄斑病变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术在急诊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智慧 温学慧 +1 位作者 缪颜嵘 乔婷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13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术在急诊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效果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检查处理,分析CT成像术的诊断效果。结果 CT血管成像术的...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术在急诊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效果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检查处理,分析CT成像术的诊断效果。结果 CT血管成像术的检测敏感度为94.44%,检出率为94.44%,诊断符合率为90.00%。CT诊断的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肺动脉栓塞位置及栓子形态。结论 CT血管成像术诊断急性肺栓塞具有高符合率,通过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栓塞位置及血栓栓子形态,对于肺栓塞诊断具有明显诊断优势及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术 急诊诊断 急性肺栓塞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眼前段的应用
12
作者 吴英杰(综述) 程方(审校) 《眼科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486-489,共4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项新兴的检查手段,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及科研工作中。鉴于OCTA在血管成像方面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关于其在眼前段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也愈发得到关...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项新兴的检查手段,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及科研工作中。鉴于OCTA在血管成像方面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关于其在眼前段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也愈发得到关注。关于OCTA对结膜、巩膜、角膜以及虹膜的血管和相关眼表疾病的研究日益增多,其在眼前段应用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 眼前段 结膜 巩膜 角膜 虹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治中的应用
13
作者 李真平 喻晓兵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项能定性定量检测眼底血管的新兴技术,具有无创、快速、可重复性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RVO)的检测。OCTA能检测RVO病程中患眼和对侧眼较正常眼的眼底血管变化,可从深层和浅层血流...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项能定性定量检测眼底血管的新兴技术,具有无创、快速、可重复性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RVO)的检测。OCTA能检测RVO病程中患眼和对侧眼较正常眼的眼底血管变化,可从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等来进行分析。对于RVO继发黄斑水肿,OCTA血流图像及enface图像也有助于研究黄斑水肿的来源及与黄斑区血流变化的关系。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是目前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一线治疗,OCTA可用于评估治疗前后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评估缺血的改变。但OCTA在检测范围、血流伪影、图像分层、血流速度检测范围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动脉及分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程宝亮 葛坤元 蒋晓东 《交通医学》 2015年第1期76-77,共2页
目的:观察并评价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应用腹腔动脉及分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MSCTA)的导向价值。方法:肝脏肿瘤介入治疗70例患者,经浅静脉注入碘佛醇对比剂,介入手术中观察DSA造影时腹腔动脉及分支开口部位、方向、长度、走行及与腹腔... 目的:观察并评价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应用腹腔动脉及分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MSCTA)的导向价值。方法:肝脏肿瘤介入治疗70例患者,经浅静脉注入碘佛醇对比剂,介入手术中观察DSA造影时腹腔动脉及分支开口部位、方向、长度、走行及与腹腔动脉间下夹角度及与导管选择的相关性。结果:MSCTA对肝、脾、胃十二肠动脉血管显示率为100.00%,能够准确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58例(82.85%)。腹腔动脉及其分支最长5.0cm,最短2.0cm;腹腔动脉间的下夹角最大105°,最小15°。结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MSCTA能够准确反映腹腔动脉及其分支与椎体对应位置关系,开口部位、方向、长度、走行以及与腹主动脉间下夹角度,为肝脏肿瘤介入手术治疗的顺利完成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胆管细胞癌 介入治疗 腹腔动脉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锐 孙燕 +2 位作者 马彦刚 杨宏 吴保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7期155-156,共2页
目的:探究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我院接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患者76例(76只眼),分别采用O ... 目的:探究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我院接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患者76例(76只眼),分别采用O CT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两种方式进行检查,依照检查方式分为OCTA组和FFA组。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检出率,观察两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果。结果:F F A检查显示在动脉早期或动脉前期即显现荧光素。在造影早期有36例表现为黄斑部荧光素渗漏,不规则形和小片状共21眼呈现边界清晰高荧光素,可见新生血管轮廓15眼呈现明显荧光素渗漏;荧光素遮蔽22眼呈现高荧光素周围均见不规则形状,荧光素渗漏13眼呈现早期荧光素遮蔽中晚期可见点片状,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加深,可见低荧光素晕9眼;在造影过程中黄斑区未见显著荧光素异常18眼。OCTA图像呈现出视网膜组织轻度水肿,膜毛细血管光带完整CNV内部边界较清晰,脉络膜视网膜无明显渗出或出血。CNV呈现3种主要形态。其中半球形CNV呈向上的半球形凸面光带,纺锤形CNV表现为两边窄,中间宽的高反射光带,半月形CNV呈向上的弯月形凸面光带。76例患者中16眼呈半球形,40眼呈纺锤形,14眼呈半月形,6眼无明显改变。O CTA的检出率为92.7%(70/76),高于F F A的检出率80.26%(61/76)(χ^(2)=4.475,P<0.05)。结论:O CTA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相较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效果更佳,能够更加高效的发现病变部位和新生血管,OCT血管成像术检出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血管成像术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高清扫频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
16
作者 满慧 周恩亮 +3 位作者 顾永昊 李晓俊 郭雨宁 柯根杰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6期502-506,共5页
目的运用全域高清扫频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SS-OCT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血流密度进行分析量化。方法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5月至2021年10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73例(116只... 目的运用全域高清扫频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SS-OCT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血流密度进行分析量化。方法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5月至2021年10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73例(116只眼)和对照组20例(20只眼)进行SS-OCTA检查,以视盘为中心进行扫描对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CP)、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DCP)、脉络膜血流密度(CC)进行量化,分析DR的血流密度变化,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对DR的不同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SCP层,0期组、非增生期视网膜病变(NPDR)组、增生期视网膜病变(PDR)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CP层,0期组、NPDR组的血流密度有所降低,但其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在上方、鼻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C层0期组、NPDR组颞下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之间比较,PDR组与0期组、NPDR组相比,在视网膜广泛部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全域OCTA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血流改变,DR在SCP层、DCP层及CC层血流密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17
作者 孙竹 吴璇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36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收治的46例(46眼)C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收治的46例(46眼)C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各23例。研究组患者采用OCT血管成像术检查,常规组患者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CEC总检出率、检测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检测清晰度及检测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CEC总检出率、检测清晰度及检测效果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血管成像术在CEC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应用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结合静脉成像三维重建腋动脉和腋静脉及其分布关系的临床应用
18
作者 魏钰 毛耀可 +4 位作者 龚佳艺 张乐 吴鹏翱 陈伟 张慧 《解剖学报》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目的通过结合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与静脉成像(CTV)技术,探讨腋动脉与腋静脉间相互关系,为临床经腋窝处手术血管损伤建立有效血液循环路径提供影像资料。方法共收集30例同时行左上肢、腋窝CTA及CTV患者的影像数据,通过GE AW4.6... 目的通过结合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与静脉成像(CTV)技术,探讨腋动脉与腋静脉间相互关系,为临床经腋窝处手术血管损伤建立有效血液循环路径提供影像资料。方法共收集30例同时行左上肢、腋窝CTA及CTV患者的影像数据,通过GE AW4.6工作站对图像三维重建处理后,观察腋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型及变异情况,腋静脉的走行、属支回流情况和腋动脉、腋静脉的相互关系,测量全段、分段长度及各段起始点处内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腋动脉分型以主干发出的支数分为7型。腋静脉根据血管支数变异将数量变异分5型;未知静脉属支共汇入32支,第1段占37.5%,第2段占46.9%,第3段占15.6%。根据动脉分支是否缺如将腋动脉与腋静脉关系分为2型。结论腋动脉分支分型与腋静脉属支回流情况众多,变异类型复杂,腋动脉分支变化影响腋静脉属支分布,结合CTA及CTV图像清晰直观地反映腋窝血管间的走行关系,为临床腋窝治疗建立新供血及回流途径提供影像资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动脉 腋静脉 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术 计算机体层扫描静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评估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锦亭 冯洁 《中国临床研究》 2024年第12期1895-1899,共5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评估成年近视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RT)及其与年龄、近视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00例(195眼)成年近视患者,按... 目的探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评估成年近视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RT)及其与年龄、近视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00例(195眼)成年近视患者,按等效球镜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度近视组(-3.00~-0.50 D,33例65眼)、中度近视组(-6.00~<-3.00 D,33例65眼)和高度近视组(<-6.00 D,34例65眼)。所有患者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行OCTA检查并量化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RT,比较三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及RT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与年龄、近视程度的相关性;比较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手术相关指标。结果低高度近视组黄斑内环区、外环区的血管长度密度(VLD)、血管灌注密度(VPD)及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黄斑区中心凹VLD、VPD、RT与等效球镜度、年龄、眼轴长度无相关性(P>0.05);黄斑内环、外环区的VLD、VPD、RT与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且VLD、VPD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年近视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RT随着近视程度、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关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术 近视 血流密度 视网膜厚度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显示大根髓动脉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靖 李惠民 +1 位作者 于红 肖湘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20-222,共3页
大根髓动脉是脊髓胸腰段的主要供血动脉。脊髓75%的血供来源于大根髓动脉。为防止脊髓缺血性损伤,在对降主动脉胸腹段进行有创性治疗时,需要辨明脊髓血供的解剖特征。应用多排螺旋CT可以通过简单的扫描程序及简捷的后处理成功显示大根... 大根髓动脉是脊髓胸腰段的主要供血动脉。脊髓75%的血供来源于大根髓动脉。为防止脊髓缺血性损伤,在对降主动脉胸腹段进行有创性治疗时,需要辨明脊髓血供的解剖特征。应用多排螺旋CT可以通过简单的扫描程序及简捷的后处理成功显示大根髓动脉。合理的对比剂流速及自动阈值触发技术的应用是成功显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髓大动脉 CT血管成像术 MR血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