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对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及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张赛丹 桂庆军 +3 位作者 裴志芳 唐仁斌 秦建明 李慧颖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43-346,共4页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对本地人群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血脂水平的影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18例高血压患者和98例正常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分型,并检测血清血管祭张素转...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对本地人群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血脂水平的影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18例高血压患者和98例正常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分型,并检测血清血管祭张素转化酶活性及血脂含量。结果发现,高血压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三种基因型(缺失纯合子型、插入纯合子型和杂合子型)及插入/缺失等位基因的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8,P=0.791;X2=0.379,P=0.538)。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在三种基因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7.107,P=0.000)。高血压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三种基因型之间血脂各指标含量及正常对照组三种基因型之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血管肾张素转化酶活性及血脂含量有关,缺失纯合子型高血压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最高且易患高脂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影响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和血脂 基因多态性 血管紧张转化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高血压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型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对其活性及血脂水平影响的探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孟伟 余洲海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6年第6期603-606,共4页
目的探究H型高血压患者和普通高血压患者中不同基因型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差异以及其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了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分别鉴定68例H型高血压患者和64例普通型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基因型,并且对不... 目的探究H型高血压患者和普通高血压患者中不同基因型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差异以及其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了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分别鉴定68例H型高血压患者和64例普通型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基因型,并且对不同基因型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和对应的血脂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H型高血压和普通高血压患者的不同基因型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血管紧张素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对血脂水平影响的研究表明,H型高血压组中缺失型纯合子(DD型)与插入型杂合子(ID型)和插入型纯合子(II型)相比较,DD型血脂水平明显偏高,其中胆固醇(TC)(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D),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载脂B的水平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高血压组仅HDLC,LDLC和载脂B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型高血压和普通型高血压患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及血脂含量有关。H型高血压患者的DD型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最高,并且血脂水平偏高,其中胆固醇含量增高最为明显,更加容易患高血脂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血管紧张转化 基因多态性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清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胡福莉 齐晓勇 +6 位作者 谷剑 李树仁 程文杰 缴涛 杨爽 高丽君 陈淑霞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52-354,共3页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及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关系 ,测定 76例冠心病患者和 6 8例健康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并对循...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及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关系 ,测定 76例冠心病患者和 6 8例健康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并对循环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 :①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明显差别 ;②两组内不同基因型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别 ,缺失型者明显高于杂合子和插入型者 ,但不同基因型间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明显差别 ;③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显著相关。结果提示 ,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是决定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但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关。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显著相关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血管紧张转化基因多态性与活性的关系 多聚链式反应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紧张 血管紧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老年高血压病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田丽红 刘彩琼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老年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移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清ACE水平,对5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与40例老年健康...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老年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移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清ACE水平,对5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与4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61vs0.46,P<0.05),血清ACE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31.0±11.1)U/Lvs(25.1±10.0)U/L,P<0.05]。血清ACE水平依次为:DD型>ID型>II型。DD型与ID型及DD型与II型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有关,DD基因型者血清ACE水平显著升高,D等位可能是老年高血压发病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化 基因多态性 原发性高血压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高血压病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沈丹 哈黛文 《医学新知》 CAS 1999年第2期69-72,共4页
为探讨武汉地区汉族老年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及高血压病的关系,随机选择41例正常老年人,3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其ACE基因型。同时,用分光光度法测... 为探讨武汉地区汉族老年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及高血压病的关系,随机选择41例正常老年人,3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其ACE基因型。同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2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ACE浓度。结果显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老年人高血压病无相关关系。但血清ACE水平在ACE三种基因型之间有显著差异,DD型者最高[(37.50±1.51)U/ml),显著高于ID型[(23.11±3.03)/U/ml」和Ⅱ型者[(20.59±2.87)U/ml]。提示在武汉地区汉族老年人群体中,ACE基因I/D多态性不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遗传标志。但ACE基因缺失型高血压患者的血清ACE水平增高,这可能与该多态性参与介导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化/血液 基因多态性 高血压病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赛君 朱蓓蕾 +3 位作者 金得辛 夏君慧 叶好好 张旭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4-56,共3页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 173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 /缺失 (D/I)多态性以及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 173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 /缺失 (D/I)多态性以及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 ,脑梗死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频率为 0 .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0 .2 4 (P <0 .0 1)。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异常与发病年龄≤ 6 0岁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频率明显增高有关。脑梗死组中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为 2 9.8± 10 .2ng/L ,与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同组DI基因型和Ⅱ基因型者 (P <0 .0 1)。发病年龄≤ 6 0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高最明显。结果提示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是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小于 6 0岁的脑梗死者可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等位基因频率增高、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血管紧张转化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水平 聚合链反应 脑梗死 血管紧张转化 血管紧张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丽华 徐波 +2 位作者 徐应军 李云 李昊 《中国医药》 2007年第4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血清ACE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测定518例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型,并测定其ACE、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结果II、ID、DD型患者血浆ACE浓度...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血清ACE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测定518例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型,并测定其ACE、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结果II、ID、DD型患者血浆ACE浓度分别为(33.84±15.99)U/L、(41.1±16.80)U/L、(50.34±18.92)U/L,三种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在三种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浆ACE浓度相关,而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血管紧张转化 血管紧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不影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肾保护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孙雪峰 周希静 王力宁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多态性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136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 ,依ACE基因表型分为DD组 (2 4例 ) ,ID组 (71例 )和II组 (4 1例 )。给予ACEI治疗 4mo。治疗前及治疗后 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多态性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136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 ,依ACE基因表型分为DD组 (2 4例 ) ,ID组 (71例 )和II组 (4 1例 )。给予ACEI治疗 4mo。治疗前及治疗后 1,2 ,3,4mo及停药后 1mo检测平均动脉压 (MAP)、尿蛋白量、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肾功能、尿钠以及尿蛋白选择指数(UPSI)。结果 :3组患者治疗期间蛋白、食盐摄入量以及血肌酐、UPSI均无明显变化 ,3组之间也无明显差别 ;3组患者治疗后MAP、尿蛋白、UAER和Ccr均明显降低 ,但停药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 ,3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血管紧张转化抑制剂 疗效 血管紧张转化基因多态性 肾小球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变化及其与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的关系
9
作者 韩彤妍 李在玲 +4 位作者 叶鸿瑁 王新利 崔蕴璞 朴梅花 童笑梅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442-1443,1474,共3页
目的检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型、血清ACE水平在出生1周内的变化,探讨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和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早产儿85例,出生第3天取其末梢血提取DNA,确定ACE基因型,出生第1、3、7... 目的检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型、血清ACE水平在出生1周内的变化,探讨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和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早产儿85例,出生第3天取其末梢血提取DNA,确定ACE基因型,出生第1、3、7天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早产儿血清ACE水平,并进行危重病例评分。结果早产儿85例中,DD基因型19例,ID基因型34例,Ⅱ基因型32例。出生第1天DD基因型早产儿血清ACE水平[(33.42±7.93)U/L]显著高于Ⅱ基因型早产儿[(25.97±8.32)U/L](P<0.01),高于ID基因型早产儿[(31.53±7.56)U/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基因型早产儿血清ACE水平显著高于Ⅱ基因型(P<0.01);在出生第3天和第7天,3种基因型早产儿血清ACE水平均逐渐下降,DD基因型早产儿高于ID基因型,二者显著高于Ⅱ基因型。出生第1天DD基因型的危重病评分[(87.37±8.30)分]低于ID基因型[(95.82±5.85)分]和Ⅱ基因型[(95.88±6.85)分],差异非常显著(Pa<0.01),ID和Ⅱ基因型间无差异;出生第3天,DD基因型的危重病评分[(92.95±7.10)分]显著低于ID基因型[(96.94±5.85)分],而与Ⅱ基因型[(96.44±6.87)分]无差异,ID和Ⅱ基因型间亦无差异;出生第7天,3种基因型间危重病评分均无差异。结论重症疾病时DD基因型携带者的病情相对重,血清ACE水平相对高,虽然疾病可能影响血清ACE水平,但是决定ACE水平的根本因素是个体间基因型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化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 血管紧张转化 危重病评分 婴儿 早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卡托普利疗效和咳嗽不良反应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唐晓鸿 袁洪 +3 位作者 李丽军 黄志军 阳国平 邹绚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卡托普利降压效果、咳嗽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6例,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D基因型分为II型、ID型和DD型三组,给予...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卡托普利降压效果、咳嗽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6例,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D基因型分为II型、ID型和DD型三组,给予卡托普利降压(25mg,2次/天),治疗8周,每周随访观察患者血压及咳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失访20例。紫外法检测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P物质水平。比较三组降压疗效、咳嗽不良反应发生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P物质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可能的关系。结果三组间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下降幅度、治疗有效率及显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共有68例患者出现咳嗽不良反应,II基因型组咳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7.1%,显著高于ID基因型组和DD基因型组(P<0.05)。三组间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差异显著(P<0.001),在DD基因型组>ID基因型组>II基因型组(P<0.001)。治疗前后P物质水平在II基因型、ID基因型和DD基因型组依次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物质水平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r=-0.652,P<0.001)。结论卡托普利的降压疗效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携带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基因型的患者服用卡托普利后咳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其它两型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较低是高血压病患者出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相关性咳嗽的重要原因,P物质是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相关性咳嗽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血管紧张转化 基因多态性 不良反应 卡托普利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依那普利降压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唐强 黄友良 +4 位作者 俞群军 黄琼 尹继业 周宏灏 刘昭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依那普利降压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依那普利降压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对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ACE基因型分析,根据ACE三种基因型DD型、ID型和II型将受试者分为三组,所有受试者每天服用依那普利20 mg进行2周的降压治疗,观察依那普利在三种不同ACE基因型中的降压疗效及差异。结果:在所有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依那普利治疗前与治疗后每组SBP和DBP的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D型与II型两组之间的SBP和DBP降压幅度(即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压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DD型组依那普利的总有效率为91.30%,ID型组为85.71%,II型组是79.16%。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ACE基因多态性与依那普利降压疗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基因多态性 血管紧张转化 依那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福莉 白玉茹 +3 位作者 伍严安 陈发文 陈慧 胡锡衷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00-303,共4页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79例冠心病患者和68例健康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第16内含子中长度为287bP碱基片段的插入/缺入情况、按其存在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缺失型纯合子、...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79例冠心病患者和68例健康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第16内含子中长度为287bP碱基片段的插入/缺入情况、按其存在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缺失型纯合子、插入型纯合子和杂合子,同时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结果发现冠心病组中缺失型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缺失型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亦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与冠心病组间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比较无明显差别,但两组内不同基因型之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别,缺失型最高,插入型最低。以上结果提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有关,缺失型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型者冠心病的发生可能与其较高的血清转化酶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 血管紧张 转化 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汉族冠心病患者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毛以林 袁肇凯 +3 位作者 黄献平 卢芳国 谭光波 胡志希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5-217,共3页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 缺失多态性与湖南汉族人冠心病之间的关系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10 0冠心病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 ,同时检测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和一氧化氮水平。结果发现 ,冠心病组血管紧张...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 缺失多态性与湖南汉族人冠心病之间的关系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10 0冠心病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 ,同时检测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和一氧化氮水平。结果发现 ,冠心病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插入缺失杂合型 (ID) +插入纯合型 (II)相比 ,缺失纯合型 (DD)比值比为 7.2 7(χ2 =13.4 2 ,95 %CI为 2 .38~ 2 2 .2 4 ,P <0 .0 1)。内皮素 一氧化氮比值、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结果提示 ,湖南汉族人冠心病的发生可能与DD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血管紧张转化基因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聚合链反应 冠心病 血管紧张转化 基因多态性 血管紧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石燕昆 杨丽霞 +3 位作者 齐峰 郭瑞威 王红 任丽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3期2660-2662,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提取CH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DNA,多聚酶链反应检测ACE插入(I)/缺失(D)多态性;计算冠脉造影积分,比较不同ACE基因型与CHD及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提取CH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DNA,多聚酶链反应检测ACE插入(I)/缺失(D)多态性;计算冠脉造影积分,比较不同ACE基因型与CHD及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CHD组80例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为,缺失型(DD)27例;杂合子型(DI)39例;插入型(Ⅱ)14例。分布频率分别为:0.34、0.49、0.18,等位基因D和I的分布频率为:0.56和0.44;80例正常对照,DD型12例,DI型42例,Ⅱ型26型。分布频率分别为:0.15、0.53和0.33。等位基因D和I的分布频率为:0.41和0.59。CHD患者DD型分布较对照组明显增高,Ⅱ型分布显著减少。CHD组不同基因型患者病变冠脉积分、冠脉病变积分差异显著。结论在研究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CHD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紧张转化 基因 多态性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金和 步天栩 +1 位作者 王艳娟 程佩兰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9-341,F003,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I)/缺失 (D)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41例妊高征患者和50例正常妊娠者的ACE基因型 ,同时检测血浆ACE水平。结果 :妊高征组的DD基因...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I)/缺失 (D)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41例妊高征患者和50例正常妊娠者的ACE基因型 ,同时检测血浆ACE水平。结果 :妊高征组的DD基因型频率及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9 %和61 % ,均高于对照组的相应频率18 %和38 %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DD基因型的ACE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种基因型。结论 :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可能为妊高征发病的重要遗传因素 ,ACE活性受到基因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化 基因多态性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聚合链反应 基因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福莉 白玉茹 +3 位作者 伍严安 陈发文 陈慧 胡锡衷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166-168,共3页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61例高血压患者ACE基因16内含子中Alu重复片段的I/D情况,按其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插...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61例高血压患者ACE基因16内含子中Alu重复片段的I/D情况,按其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插入型纯合子(II),缺失型纯合子(DD)或杂合子(ID)3组。对不同组间血压(BP)、体重指数(BMI)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进行比较。结果ACE基因II、ID、DD3种不同基因型患者的BP和BMI虽相似,但ACE基因DD型者LVMI明显高于I型者(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程度相关,可能是左室肥厚发生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 转化 基因 多态性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脑梗塞发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杜明艳 封靖 +1 位作者 周桔 丁文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78-781,共4页
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82例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BI)、67例单纯高血压患者(EH)和95例健康对照者(C)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I/D多态性类型,并分析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与高血压合并脑梗塞发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BI组ACE基因的D/D基... 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82例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BI)、67例单纯高血压患者(EH)和95例健康对照者(C)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I/D多态性类型,并分析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与高血压合并脑梗塞发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BI组ACE基因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41和0.524)显著高于C组(分别为0.200和0.374,P<0.05)和EH组(分别为0.179和0.358,P<0.05),而EH组和C组ACE基因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结果表明,ACE基因的D/D基因型可能是高血压合并脑梗塞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化 基因多态性 高血压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插入/缺失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蒋艳 王佳 +1 位作者 吴彦 吴彦丽 《中国药业》 CAS 2016年第5期21-24,共4页
目的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插入/缺失(I/D)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纳入有关ACE I/D基因多态性与HDCP发病关系的病... 目的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插入/缺失(I/D)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纳入有关ACE I/D基因多态性与HDCP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累计病例组1 719例,对照组1 928例。ACE DD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OR=1.60[1.17,2.21]),ACE D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OR=1.68[1.36,2.08])。结论携带ACE DD基因型、ACE D等位基因均有可能增加罹患HDCP的风险,可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化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基因多态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花 任秀宝 +3 位作者 马宝新 陈绍水 宁方玲 王振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67-1369,共3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中国人群消化道肿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 Med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所有关于ACE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中国人群消化道肿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 Med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所有关于ACE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以消化道肿瘤组与对照组人群基因型分布的OR值为效应指标,各资料间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定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发表偏倚用漏斗图和Egger线性回归检验来评估。结果纳入在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6篇,Meta分析结果表明:D等位基因相对于I等位基因合并OR值(95%CI)为1.32(0.46~3.79)(P〉0.05),DD基因型相对于DI/II基因型合并OR值(95%CI)为0.89(0.39~2.01)(P〉0.05),DD/DI基因型相对于Ⅱ基因型合并OR值(95%CI)为1.08(0.89~1.31)(P〉0.05),DD基因型相对于Ⅱ基因型合并OR值(95%CI)为0.86(0.43~1.75)(P〉0.05),DI基因型相对于II基因型合并OR值(95%CI)为1.02(0.74~1.4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中国人群消化道肿瘤易感性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化 消化道肿瘤 基因多态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沈丹 哈黛文 白春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 D)多态性与老年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 (L VH)的关系。同时测定血清ACE水平 ,观察与 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 1 0 2例老年人进行 ACE基因 I/ D...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 D)多态性与老年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 (L VH)的关系。同时测定血清ACE水平 ,观察与 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 1 0 2例老年人进行 ACE基因 I/ D多态性检测 ,其中正常对照者41例 ,高血压无心脑血管合并症 (CCVD)患者 35例 ,高血压合并 LVH者 2 6例。同时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 32例正常人和 2 9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 ACE浓度。结果 高血压合并 LVH组 DD基因型频率 0 .385和 D等位基因频率 0 .596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0 .1 2 2和 0 .378(均为P<0 .0 5) ,以及高血压无 CCVD组的 0 .1 1 4和 0 .386(均为 P<0 .0 5)。同时发现 DD型者血清 ACE水平显著高于 II型 (P<0 .0 5)。结论  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可能是老年高血压合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转化 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