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足不同证型血管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表达差异 被引量:3
1
作者 常柏 李巧芬 张庚扬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的表达差异。方法:对32例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分别对截肢肢体的胫后动脉应用免疫组化法进行细胞核增殖...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的表达差异。方法:对32例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分别对截肢肢体的胫后动脉应用免疫组化法进行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的表达观察、分析。结果:Ki67的阳性表达与糖尿病足动脉硬化闭塞程度呈负相关,与血管炎症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炎症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动脉 辨证分型 血管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不同证型血管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表达差异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常柏 李巧芬 张庚扬 《浙江中医杂志》 2006年第10期586-587,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的表达差异。方法:对32例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分别对其截肢肢体的胫后动脉应用免疫组化法对细胞核增殖...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的表达差异。方法:对32例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分别对其截肢肢体的胫后动脉应用免疫组化法对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进行观察、分析。结果:Ki67的阳性表达与糖尿病足动脉硬化闭塞程度呈负相关,与血管炎症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炎症在糖尿症的大血管病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中医证型 胫后动脉 血管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透明细胞癌扩散张量成像参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周涛 巫明威 +1 位作者 周轩 袁元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究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各参数值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cRCC的病人95例,平均年龄(51.9±15.3)岁,所有病人术前均行肾脏DTI检查,并测量DTI参... 目的探究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各参数值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cRCC的病人95例,平均年龄(51.9±15.3)岁,所有病人术前均行肾脏DTI检查,并测量DTI参数。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ccRCC的PCNA、MVD。根据Fuhrman分级法,将ccRCC病人分为高分化组(40例)、中分化组(30例)、低分化组(25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DTI参数与PCNA、MVD的相关性。结果高分化组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值均高于中分化组及低分化组,中分化组的ADC、FA值均高于低分化组(均P<0.05)。低分化组的PCNA及MVD值均高于高分化组及中分化组,且中分化组的PCNA、MVD值高于高分化组(均P<0.05)。ADC与PCNA、MVD均呈中等负相关(r=-0.538、-0.563);FA与PCNA、MVD也均呈中等负相关(r=-0.415、-0.427)。结论ccRCC的DTI参数与PCNA、MVD值均呈负相关,提示ADC、FA值与ccRCC的血管生成及增殖呈负相关,根据DTI参数可以评估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为病人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肾透明细胞 增殖细胞核抗原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鼻咽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与PET/CT显像FDG摄取的相关性 被引量:3
4
作者 郭立兵 石卫民 +3 位作者 宋维舒 范义湘 胡伟汉 金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886-388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鼻咽癌的PET/CT显像中肿瘤18F-FDG摄取与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40例老年鼻咽癌患者进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检查,测定肿瘤最大标准... 目的探讨老年鼻咽癌的PET/CT显像中肿瘤18F-FDG摄取与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40例老年鼻咽癌患者进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检查,测定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和平均摄取值(SUVmax和SUVmean);应用标准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亲和(SP)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患者肿瘤组织PCNA和VEGF的表达。结果 38例老年鼻咽癌组织的SUV max为8.46±1.92;38例老年鼻咽癌组织PCNA阳性细胞率为36.18%,VEGF染色阳性细胞率为60.8%;鼻咽癌组织FDG摄取(SUV max)与PCNA表达阳性率无相关(r=0.135,P=0.407),与VEGF表达阳性率相关(r=0.460,P=0.03)。结论老年鼻咽癌组织FDG摄取与VEGF过度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FDG 增殖细胞核抗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转运蛋白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欣 吴立平 康保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4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研究标本取自潍坊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013年8月~2015年6月期间住院行肺部手术的患者113例,其中93例...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研究标本取自潍坊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013年8月~2015年6月期间住院行肺部手术的患者113例,其中93例NSCLC组织作为实验组,20例肺部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lut1、VEGF及PCNA在NSCLC组织和肺部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及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中Glut1、VEGF阳性率及PCNA标记指数(PCNA-LI)分别为89.25%(83/93)、80.65%(75/93)和(67.65±26.11)%,均高于对照组[15.00%(3/20)、25.00%(5/20)和(25.25±9.34)%],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Glut1表达与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EGF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C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Glut1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312,P〈0.01)。Glut1、VEGF的表达与PCNA均呈正相关(r=0.306,P〈0.01;r=0.415,P〈0.01)。结论 Glut1、VEGF及PCNA与NSCL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三者有助于判断NSCLC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葡萄糖转运蛋白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面部恶性肿瘤CT表现与微血管生成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吕玉波 李传亭 +5 位作者 张东生 张卫东 吕京光 刘学静 柳澄 武乐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 评价颌面部恶性肿瘤CT表现与微血管密度 (MV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  3 7例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测定病理标本的VIII因子及PCNA表达 ,统计学分析MVD和PCNA与CT表现间的相关... 目的 评价颌面部恶性肿瘤CT表现与微血管密度 (MV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  3 7例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测定病理标本的VIII因子及PCNA表达 ,统计学分析MVD和PCNA与CT表现间的相关性。结果 颌面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中肿瘤边界、强化时期、增强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与MVD明显相关 ,而肿瘤大小及密度与MVD则无明显关系 ;肿瘤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时期及增强程度与PCNA明显相关。结论 CT表现与肿瘤内MVD和PCNA有明显相关性 ,有助于对颌面部恶性肿瘤预后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恶性肿瘤 血管密度 增殖细胞核抗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微血管密度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王英 王晓熙 +2 位作者 沈宾鸿 倪海东 丁艾妮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9-11,共3页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周边正常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差异和癌组织中MVD和PCNA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象分析方法对 43例晚期胃癌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粘膜MVD ,PCNA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其淋巴...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周边正常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差异和癌组织中MVD和PCNA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象分析方法对 43例晚期胃癌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粘膜MVD ,PCNA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其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该 2项指标表达情况。结果 癌组织内MVD值和PCNA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周边正常组织 (P <0 .0 1,<0 .0 5 ) ;MVD值与PCNA表达无相关性 ;淋巴结转移组MVD值与PCNA显著高于和非常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晚期胃癌组织微血管明显增生、PCNA活性明显增高 ,且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之间差异显著。但肿瘤细胞内PCNA表达与MVD无直接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新生血管 增殖细胞核抗原 淋巴结转移 血管密度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微血管密度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王晓熙 王英 《医学与工程》 2001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周边正常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差异和癌组织中MVD和PCN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方法对43例晚期胃癌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粘膜MVD、PCNA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其淋巴...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周边正常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差异和癌组织中MVD和PCN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方法对43例晚期胃癌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粘膜MVD、PCNA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其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该二项指标表达情况。结果 晚期胃癌组织微血管明显增生、PCNA活性明显增高,且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之间差异显著。但肿瘤细胞内PCNA表达与MVD无直接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新生血管 增殖细胞核抗原 淋巴结转移 MVD PC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自成 李庚山 +1 位作者 黄从新 许家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614-615,共2页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培养的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SMC的PCNA表达,同时测定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前列环素...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培养的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SMC的PCNA表达,同时测定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前列环素(PGI2)及环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结果:大蒜素能增加SOD活性,降低LPO,升高PGI2和cAMP水平,抑制SMC的PCNA表达(P<0.05~0.01)。结论:大蒜素有抑制SMC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增殖细胞核抗原 细胞增殖 血管平滑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 被引量:16
10
作者 马晓欣 李晓晗 +2 位作者 李娜 张淑兰 陆景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1104-1106,共3页
目的:研究Ki67抗原在子宫内膜病变中表达的规律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及非典型增生各30例,子宫内膜癌9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包括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各15例,观察Ki67... 目的:研究Ki67抗原在子宫内膜病变中表达的规律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及非典型增生各30例,子宫内膜癌9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包括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各15例,观察Ki67抗原在不同内膜病变及正常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Ki67抗原在分泌期内膜中几乎没有表达,在增生期内膜中有弱表达;在增殖症及非典型增生中有表达,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之间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P<0.01)。而且Ki67抗原的阳性率随着临床分期及细胞分化级别的升高及淋巴转移的存在而增加。结论:Ki67抗原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密切相关,抗原过度表达提示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病变 KI67抗原 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微血管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8
11
作者 贾玲 陈天星 +2 位作者 孙建伟 纳智明 张会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微血管密度(MV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手术后有无潜在性肿瘤转移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大肠癌进行术后5a的随访及石蜡标本的S-P免疫组化法染色。结果大肠癌MVD与其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与临床病理分期(D... 目的探讨大肠癌微血管密度(MV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手术后有无潜在性肿瘤转移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大肠癌进行术后5a的随访及石蜡标本的S-P免疫组化法染色。结果大肠癌MVD与其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与临床病理分期(Dukes')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有无淋巴结、肝转移密切相关(P<0.05);在术后复发与无复发生存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0.01)。增殖活性表达提示,分化愈差,有淋巴结或肝转移时,增殖活性增高,术后复发与无复发生存者之间,增殖活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MVD及PCNA与肿瘤的浸润、淋巴结及肝转移相关。手术时虽无明显转移,但MVD增高及PCNA活性增强,提示可能有潜在的转移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密度 增殖细胞核抗原 大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CaN活性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郑红花 李映红 +1 位作者 罗德生 屈伸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45-1548,共4页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活性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AngⅡ诱导VSMCs增殖模型,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PCNA表达;并用酶促反应...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活性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AngⅡ诱导VSMCs增殖模型,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PCNA表达;并用酶促反应定磷法测定CaN活性。结果:AngⅡ组能够明显刺激VSMCs增殖,VSMCs细胞数目和细胞增殖活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aN活性和PCNA表达量(A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同时加川芎嗪处理,各组CaN活性和PC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AngⅡ组(P<0.01)。结论:川芎嗪对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CaN介导的信号转导进而抑制PC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平滑 血管 钙神经素 增殖细胞核抗原 血管紧张素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对大鼠血管内膜损伤后主动脉内膜增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露 张伟 +4 位作者 李花 张国民 陈北阳 唐映红 邓常清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8年第8期836-842,共7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类对大鼠血管内膜损伤后主动脉内膜增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国产2.0F球囊导管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模型,术后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类对大鼠血管内膜损伤后主动脉内膜增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国产2.0F球囊导管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模型,术后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术后第15天取胸主动脉血管损伤段测定内膜增生程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剥脱术后第15天,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内膜出现显著增生。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各组中膜增生不明显(P>0.05),内膜增生明显(P<0.01)。生物碱组、苷组、补阳还五汤原方组和阿伐他汀组血管内膜增生程度轻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PCNA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生物碱组、苷组、阿托伐他汀组PCNA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但均低于模型组(P<0.01)。补阳还五汤原方组大鼠PCNA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虽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类均可抑制血管内皮剥脱后的血管内膜增生,可能为补阳还五汤抗血管内膜增生的药效物质基础之一,其抗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可能与降低PC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生物碱 球囊导管 血管平滑肌细胞 形态计量学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凋亡抑制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宁尚秋 王绿娅 +4 位作者 王伟 刘文娴 吕树铮 刘舒 康铁朵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葛根素对培养的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表达的影响,探讨葛根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葛根素与细胞孵育,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 目的:通过观察葛根素对培养的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表达的影响,探讨葛根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葛根素与细胞孵育,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PCNA表达;提取RNA,采用Rt-PCR检测Survivin表达水平,并经核苷酸序列分析验证,灰度扫描测定Survivin/GAPDH(s/G)比率。结果:葛根素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PCNA表达(P=0.0000);葛根素组Survivin/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s/G)比率较对照组低。结论:葛根素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增殖细胞核抗原 凋亡抑制蛋白基因 血管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型肺腺癌的CT、病理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路晓东 林吉征 +1 位作者 王振光 孙显路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病理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搜集 5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 ,术前均行CT扫描 ,对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其PCNA的表达。分析...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病理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搜集 5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 ,术前均行CT扫描 ,对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其PCNA的表达。分析周围型肺腺癌的某些CT征象与PCNA过度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肺门和 /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某些CT征象与PCNA的过度表达有关。结论 PCNA的表达程度可作为反映肺腺癌增殖状态、恶性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潜能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腺癌 CT 病理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表达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唐成和 李树军 +2 位作者 石太新 张文林 贾汝贤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979-980,共2页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9例AL患儿骨髓细胞PCNA和VEGF表达,比较不同类型白血病、初治组与复发难治组、治疗缓解组与未缓解组...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9例AL患儿骨髓细胞PCNA和VEGF表达,比较不同类型白血病、初治组与复发难治组、治疗缓解组与未缓解组间的表达差别。选择同期住院15例非白血病患者正常骨髓作为对照组。结果PCNA、VEGF在AL患儿中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59,6.67 P均<0.05);PCNA在初治ALL中表达显著高于ANLL(t=2.681 P<0.05),VEGF表达无差异(t=0.970 P>0.05);初治组与复发难治组、缓解组与未缓解组两者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PCNA和VEGF在儿童AL中存在高表达,以不同机制参与AL发生、发展,与疾病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白血病 急性 增殖细胞核抗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郝朗松 朱霞 +5 位作者 钱昆 张清华 罗婷 李小军 王耕 伍晓汀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微血管密度(MVD)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及PCNA蛋白的表达,用CD34单...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微血管密度(MVD)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及PCNA蛋白的表达,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MVD。结果HIF-1α蛋白在乳腺纤维腺瘤、普通乳腺增生组织中不表达;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中表达阳性率为55.0%(11/20),浸润性乳腺癌中为85.0%(51/60);HIF-1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雌激素受体状态有关(P<0.01)。乳腺癌中PCNA高表达率为75.0%(60/80),其中导管内原位癌中为65.0%(13/20),浸润性癌中为78.3%(47/60)。乳腺癌中HIF-1α表达与PCNA呈正相关(r=0.693,P<0.01),与导管内原位癌中MVD亦呈正相关(r=0.682,P<0.05),与浸润性癌中MVD无相关关系。结论HIF-1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与肿瘤细胞增殖、血管形成、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状态相关,提示HIF-1α对乳腺癌的肿瘤细胞增殖、血管形成、生长和侵袭、转移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缺氧诱导因子-1Α 增殖细胞核抗原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和bcl-2、bax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震宇 赵丽嫣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研究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 7和凋亡抑制基因bcl 2、促凋亡基因bax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8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ki6 7、bcl 2、bax表达情况。结果 :①ki6 7指数在恶性卵巢上皮性... 目的 :研究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 7和凋亡抑制基因bcl 2、促凋亡基因bax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8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ki6 7、bcl 2、bax表达情况。结果 :①ki6 7指数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显著高于良性及交界性肿瘤 ;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 ,与预后呈负相关。②bax表达水平在卵巢恶性肿瘤组中高于良性组 ,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 ,与预后呈正相关 ;bcl 2表达水平在恶性组中高于良性组及交界组 ;高分化组中bcl 2∶bax≤ 1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中、低分化组 ,bcl 2∶bax≤ 1患者预后较好。③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ki6 7指数与bax表达负相关 ,与bcl 2表达及bcl 2∶bax比值正相关 ;低增殖高凋亡易感组预后好于高增殖低凋亡易感组。④临床分期和bax表达水平是影响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ki6 7可作为评价卵巢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 ,bcl 2、bax相互作用 ,对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一定作用 ,高增殖低凋亡易感性促使肿瘤恶性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 KI67 BCL-2 BAX 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病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疤痕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军辉 邢新 +2 位作者 欧阳天祥 文军慧 郭恩覃 《现代康复》 CSCD 2000年第9期1358-1359,共2页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等异常疤痕中血管作者简介:李军辉 (1970-),男,江西人,整形外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异常疤痕防治。 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等异常疤痕中血管作者简介:李军辉 (1970-),男,江西人,整形外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异常疤痕防治。 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作对照,观察了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中 VEGF和 PCNA的表达。结果 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基底层角朊细胞均大量表达 VEGF,较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显著增加。 PCNA的表达与 VEGF相似,但真皮内少量的成纤维细胞有较弱的 PCNA表达。结论 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表皮基底层的角朊细胞大量表达 VEGF和 PCNA可能与异常疤痕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腺瘤微血管定量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邵君飞 俞文华 +3 位作者 惠国桢 施达仁 陆洪芬 凌伟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7-358,共2页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组织中微血管定量 (MVC)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 5 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MVC、PCNA蛋白表达在侵袭性腺瘤组明显高于非侵袭组 (P <0 0 5 ) ,...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组织中微血管定量 (MVC)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 5 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MVC、PCNA蛋白表达在侵袭性腺瘤组明显高于非侵袭组 (P <0 0 5 ) ,复发组明显高于非复发组 (P <0 0 5 )。而且肿瘤组织内MVC与PCNA阳性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 (γ =0 718,P <0 0 1)。结论 肿瘤的血管形成和PCNA过度表达可能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血管定量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临床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