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肠黏膜下层促进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内皮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景雷 王晓白 +3 位作者 乔宏宇 张红 张艳 洪晓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3-408,共6页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支架表面内皮化在预防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PTS)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14头猪经颈动脉球囊过度扩张双侧髂动脉后,随机选取一侧髂动脉植入裸支架(bare stent,BS),对侧髂动脉植入SIS覆膜支架(SCS)。于4、...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支架表面内皮化在预防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PTS)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14头猪经颈动脉球囊过度扩张双侧髂动脉后,随机选取一侧髂动脉植入裸支架(bare stent,BS),对侧髂动脉植入SIS覆膜支架(SCS)。于4、8、12周分别对4、5、5头猪进行造影复查,并处死,对支架段标本行病理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14头猪(28支髂动脉)共成功植入14枚BS及14枚SCS支架。复查造影示,8周时SCS组和BS组各有1支动脉闭塞,其余26枚支架均通畅,4、8、12周时SCS组再狭窄率与B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示4、8、12周时SCS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平均百分率均明显低于BS组(P<0.05);电镜见SCS组新生内膜内皮细胞数均高于B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S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再生及支架表面内皮化的作用,可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促进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向收缩型转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狭窄 小肠黏膜下层 内皮细胞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大隐静脉搭桥与血管腔内支架植入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超 余朝文 +3 位作者 聂中林 卢冉 陈世远 高涌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22-24,共3页
目的:比较自体大隐静脉搭桥与血管腔内支架植入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0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搭桥组30例和支架组30例。搭桥组行自体大隐静脉搭桥术,支架组行血管... 目的:比较自体大隐静脉搭桥与血管腔内支架植入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0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搭桥组30例和支架组30例。搭桥组行自体大隐静脉搭桥术,支架组行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结果:支架组治疗总有效率与搭桥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术前均增加,且支架组优于搭桥组(均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ABI较术前均升高(均P<0.05)。结论:自体大隐静脉搭桥与血管腔内支架植入均可有效疏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闭塞血管,提高ABI,而血管腔内支架植入在增加间歇性跛行距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大隐静脉搭桥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间歇性跛行距离 踝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Meta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梓伦 王丽萍 常光其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09年第4期55-58,共4页
目的本文荟萃分析了所有纳入的关于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文文章,着重了解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预后等。方法按预定纳入排除标准,纳入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例数≥10的所有中文文章行Meta分... 目的本文荟萃分析了所有纳入的关于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文文章,着重了解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预后等。方法按预定纳入排除标准,纳入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例数≥10的所有中文文章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7篇文章1527例患者。国内手术成功率为(99.2±0.4)%,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1.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6±0.2)%,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0.6±0.3)%,其中截瘫发生率为(0.1±0.04)%。急性和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相比,前者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明显降低[(96.3±0.7)%vs(100.0±0.0)%,P=0.003],而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和30d死亡率则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技术较可行,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传统手术低。腔内治疗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较慢性期低,但预后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动脉瘤 夹层 META分析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
原文传递
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胡素根 郭晓华 +1 位作者 毛红仙 楼学勇 《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4年第4期39-40,共2页
对 1 9例血管节段性狭窄者行介入治疗 ( 1 3例经皮血管内球囊成形术 ,6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 ) ,术后6月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1 9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者下肢动脉血供均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控制血糖、局部换药等治疗措施 ,糖尿病足部溃疡... 对 1 9例血管节段性狭窄者行介入治疗 ( 1 3例经皮血管内球囊成形术 ,6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 ) ,术后6月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1 9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者下肢动脉血供均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控制血糖、局部换药等治疗措施 ,糖尿病足部溃疡愈合较快 ,近期疗效令人满意。结论 :DSA检查可以准确了解血管阻塞部位及程度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满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节段性狭窄 经皮血管内球囊成形术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大伟 张曦彤 +1 位作者 韩向军 梁松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2-587,共6页
目的总结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1例症状性SA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腹部增强CT和CTA检查显示15例为肠系膜上... 目的总结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1例症状性SA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腹部增强CT和CTA检查显示15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脾动脉夹层。5例保守治疗患者中1例并发肝动脉血栓形成。16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ESP)治疗患者中2例行ESP联合肠切除术,2例行置管溶栓联合ESP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随访2~74个月,平均19.1个月。ESP治疗患者腹部疼痛及血便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无腹痛复发;CTA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位置良好,无管腔狭窄及血栓形成。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术后3个月因脑卒中死亡。结论症状性SAD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CTA检查能确诊大多数病变,但要注意不典型表现;ESP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夹层 影像学特征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