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甲蓝治疗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张春虎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32期166-168,共3页
该文分析了亚甲蓝用于治疗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其临床应用现状。通过总结现有文献中的相关研究内容,阐述了亚甲蓝在恢复血管张力调节中的潜在机制,包括其通过阻断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表达在内皮细胞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以及... 该文分析了亚甲蓝用于治疗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其临床应用现状。通过总结现有文献中的相关研究内容,阐述了亚甲蓝在恢复血管张力调节中的潜在机制,包括其通过阻断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表达在内皮细胞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恢复血管自身调节作用达到稳定循环的效果。讨论了亚甲蓝使用时机及其安全性问题。亚甲蓝在治疗血管麻痹综合征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前景,但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最佳应用方案,并确保患者的安全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麻痹综合征 亚甲蓝 血管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6
2
作者 熊刚 杨康 +2 位作者 廖克龙 唐令凤 张玉霞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767-1769,共3页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分析 2 0 0 0年 3月~ 2 0 0 4年 2月间 8例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对该症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 本组 3例病人死于术后 33~ 5 2h ,其余 ...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分析 2 0 0 0年 3月~ 2 0 0 4年 2月间 8例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对该症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 本组 3例病人死于术后 33~ 5 2h ,其余 5例病人在 7~ 5 5个月的随访期中心功能Ⅰ~Ⅱ级 ,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血管麻痹综合征是体外循环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血管麻痹综合征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垂体后叶素治疗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 被引量:4
3
作者 葛亚力 史宏伟 +2 位作者 王晓亮 徐晨婕 鲍红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90-1192,共3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在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并发症。方法对24例体外循环后VS患者分别予以小剂量垂体后叶素(0.04 u.kg-1.h-1,A组)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N组),治疗目标为达到平均动脉压(MAP)≥70 mm Hg... 目的观察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在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并发症。方法对24例体外循环后VS患者分别予以小剂量垂体后叶素(0.04 u.kg-1.h-1,A组)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N组),治疗目标为达到平均动脉压(MAP)≥70 mm Hg,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心功能分级、诊断、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后1、3、5、10、20、30、601、20 min)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尿量、肾功能、电解质、耗用去甲肾上腺素的剂量及病例数、临床并发症等。结果予小剂量垂体后叶素治疗后1 min MAP和外周循环阻力指数(SVRI)均显著升高(P<0.01),与N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治疗后1 min的MAP升高显著(P<0.01);在治疗后3 min的心指数(CI)显著降低(P<0.01);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无明显变化;每搏量变异(SVV)明显下降(P<0.05)。尿量显著增加(P<0.05),血肌酐(Cr)显著下降(P<0.05)。结论小剂量垂体后叶素治疗可明显改善体外循环后V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并改善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后叶素 血管麻痹综合征 体外循环 去甲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任海波 许卫江 刘彬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 )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变化。方法对45例心脏术后发生VS患者,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E)经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微泵输注,剂量从0.2μg · kg -1· min-1起,最大用...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 )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变化。方法对45例心脏术后发生VS患者,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E)经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微泵输注,剂量从0.2μg · kg -1· min-1起,最大用至2.0μg · kg -1· min-1,治疗目标是维持MAP≥65 mm Hg ,SVRI≥1400 dyn · s-1· cm-2· m -2。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2、4、8、12、24 h)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指数(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供指数(DO2 I)、氧耗指数(VO2 I)、氧摄取率(O2 ER)、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血乳酸(Lac)等氧代谢指标。结果 NE治疗1 h后MAP、SVRI开始回升,O2 ER增加,4 h后Lac开始下降,NE应用时间10.5~26 h。8例患者因围术期心肌缺血、低心排或心律失常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辅助,5例患者因低心排、严重内环境紊乱或肾功能损害行肾替代治疗(CRRT)。本组死亡2例,病死率4.4%。结论使用Swan-Ganz导管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可早期、正确诊断 VS和评判治疗效果,去甲肾上腺素可改善心脏手术后V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血管麻痹综合征 SWAN-GANZ导管 去甲肾上腺素 氧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临床诊治 被引量:4
5
作者 穆心苇 施乾坤 +5 位作者 章淬 牛永胜 陶和 李秀华 王翔 赵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10-912,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间共观察到22例心血管手术后V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VS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22例均在术后2~6h内发...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间共观察到22例心血管手术后V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VS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22例均在术后2~6h内发生VS,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E)经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微泵输注,剂量从0.05μg/(kg·min)起,最大用至0.4μg/(kg·min)。治疗目标是维持MAP≥70mmHg,SVRI≥140.0kPa·s/(L·m2),NE应用时间10~48h。本组患者无肾功能衰竭和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无死亡。结论:正确诊断VS和评判治疗效果必须要有Swan-Ganz导管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脏手术后VS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是值得推荐的一线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血管麻痹综合征 去甲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中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 被引量:3
6
作者 狄冬梅 张晓膺 +3 位作者 蒋南青 张蕾 刘宁 高克柔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8期639-640,共2页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血管麻痹综合征 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环素及血栓素B_2与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施乾坤 章淬 +4 位作者 袁受涛 王翔 肖继来 宋晓春 穆心苇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34期7245-7247,共3页
目的:观察前列环素及血栓素B2水平在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3例发生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VS组),以及未发生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非V... 目的:观察前列环素及血栓素B2水平在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3例发生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VS组),以及未发生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非VS组),分别于CPB前、CPB后30 min、1、2、4、8、16、24 h测定血PGI2、TXA2的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的浓度,并记录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术后6-Keto-PGF1α在VS组较非VS组明显升高,TXB2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中的高排低阻可能与6-Keto-PGF1α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血管麻痹综合征 血栓素B2 前列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治疗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明 张总刚 +2 位作者 杜宇奎 阿依别克 艾力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3年第2期101-102,115,共3页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6年8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共完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2 021例,期间发生11例体外循环术后VS,均在术后6 h内得到确诊。结果 11例VS患者心脏术后早期均表现严重低血压伴血流...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6年8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共完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2 021例,期间发生11例体外循环术后VS,均在术后6 h内得到确诊。结果 11例VS患者心脏术后早期均表现严重低血压伴血流动力学高排低阻现象。所有患者经大剂量缩血管药物治疗,均顺利出院。结论 VS是心脏外科术后较少见的并发症,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正确诊断,尽早使用合适的缩血管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血管麻痹综合征 血管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易发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晓纲 黄卫 +1 位作者 程卫平 李立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020-1022,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易发因素。方法24例CABG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患者,同时选入48例术后未发生血管麻痹的患者以1∶2的比例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麻痹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45%的占50.0%,明显...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易发因素。方法24例CABG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患者,同时选入48例术后未发生血管麻痹的患者以1∶2的比例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麻痹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45%的占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4%(P<0.01);左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也明显大于对照组[(56.78±7.20)vs.(52.80±6.74)mm](P<0.05)。结论术前低LVEF(<45%)是CABG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易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麻痹综合征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亚兰 张绵 +1 位作者 郑华 郑鸿翔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7年第9期27-30,共4页
目的了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我院行OPCAB患者,均在术中放置Swan-Ganz导管,监测术后30min、2h、4h、6h、8h、12h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锲压(P... 目的了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我院行OPCAB患者,均在术中放置Swan-Ganz导管,监测术后30min、2h、4h、6h、8h、12h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锲压(PCWP)、心排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 O2)。术后即刻、6h、24h、48h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VS患者42例,发生率为4.69%。VS组MAP、SVRI术后4h、6h、8h明显降低,与术后30min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以术后6h差异最大。MAP在术后4h、6h、8h分别与相应时间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SVRI在术后6h、8h分别与相应时间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VS组PCWP、Sv O2在术后6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S组PCT术后6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MAP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r=-0.492,P<0.05)。结论 VS于术后2h开始发生,以术后6h发生率最高,并且与PCT变化有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麻痹综合征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护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燕灵 许瑛 +1 位作者 杨懋颖 胡海红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3年第2期170-171,共2页
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是指患者在心脏外科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补充液体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需要大剂量的缩血管药物来维持... 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是指患者在心脏外科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补充液体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需要大剂量的缩血管药物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综合征,又称血管扩张性休克。体外循环术后多见,其发病率为0.4%~8.0%,死亡率2.8%~25.0%。非体外循环下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相关护理报道不多见,我院近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3例,经积极治疗均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麻痹综合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诊治(附8例报告) 被引量:3
12
作者 雷凯波 罗万俊 +3 位作者 蒋海诃 陈胜喜 袁明道 龙隆 《中国医学工程》 2006年第5期546-547,共2页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001年1月~2005年3月共发生8例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对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体外循环后早期,8例均表现严重低血压伴血流动力学高排低阻的现象。2例由于认识的局...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001年1月~2005年3月共发生8例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对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体外循环后早期,8例均表现严重低血压伴血流动力学高排低阻的现象。2例由于认识的局限,治疗不佳,最终死亡;6例经大剂量收缩血管药物的治疗,平顺出院。结论血管麻痹综合征是体外循环后少见的并发症,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诊断;使用大剂量收缩血管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血管麻痹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陶军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7期1892-1894,共3页
关键词 血管麻痹综合征 心脏手术后 肺毛细血管 血管扩张性 心输出量 术后早期 血管阻力 补充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加压素对心肺转流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志国 谢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11期19-21,28,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加压素对心肺转流术(CPB)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CPB下心脏手术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14例,分为去甲肾上腺素(NE)组(NE组)和血管加压素(AVP)组(AVP组)。NE组患者输注NE维持平均动脉血压>65 m... 目的评价血管加压素对心肺转流术(CPB)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CPB下心脏手术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14例,分为去甲肾上腺素(NE)组(NE组)和血管加压素(AVP)组(AVP组)。NE组患者输注NE维持平均动脉血压>65 mmHg,当NE输注速率>0.4μg/(kg.min)则加用AVP 0.01~0.04 U/min;AVP组患者输注AVP0.01~0.04 U/min,必要时使用NE维持患者平均动脉血压>65 mmHg。于血管麻痹综合征诊断时(T1,基础值)、注药后24 h(T2)、48 h(T3)、72 h(T4)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排血量(CO)、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中心静脉压(CVP)及尿量,计算体循环血管阻力(SVR)及肺循环血管阻力(PVR)。并记录儿茶酚胺药物使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构成比,术前EF、术前治疗用药情况、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维持稳定。与NE组比较,AVP组SVR T2时增加;HR T2~3时显著降低(P<0.05);NE需要量T2~4明显降低(P<0.05);尿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 AVP可以改善CPB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加压素 心肺转流术 血管麻痹综合征 血流动力学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的术后转归
15
作者 黄卫 郭晓纲 +1 位作者 程卫平 李立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45-146,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的术后转归。【方法】2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病人同时选入48例术后未发生血管麻痹的患者以1:2的比例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麻痹组术后12h...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的术后转归。【方法】2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病人同时选入48例术后未发生血管麻痹的患者以1:2的比例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麻痹组术后12h胸腔引流液,心律失常的发生率,IABP安装率显著增多(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麻痹组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病人,其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胸腔引流液,IABP使用率明显增多,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麻痹综合征 术后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诊治
16
作者 梁爱霞 胡旭东 李俭欢 《海南医学》 CAS 2004年第6期11-12,共2页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2003年1月至2003年11月间心脏外科手术后所发生的,符合血管麻痹综合征临床表现的2例病例,结合文献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2例病人经及时大剂量血管收缩药的应用均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2003年1月至2003年11月间心脏外科手术后所发生的,符合血管麻痹综合征临床表现的2例病例,结合文献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2例病人经及时大剂量血管收缩药的应用均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结论 血管麻痹综合征是心脏手术后一种较少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严重后果,及时诊断和处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血管麻痹综合征 并发症 临床资料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的监护
17
作者 周卫红 谢雪均 +1 位作者 杨满青 瞿斌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4期27-29,共3页
对1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及时应用大剂量血管收缩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治疗,10例治愈,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提出严密血流动力学和多器官功能监护,及时准确诊断,尤其注意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容量... 对1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及时应用大剂量血管收缩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治疗,10例治愈,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提出严密血流动力学和多器官功能监护,及时准确诊断,尤其注意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容量不足的鉴别,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麻痹综合征 血流动力学 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并血管麻痹综合征两例报告
18
作者 李劲松 马润伟 +4 位作者 杨旭 王东坤 张晓羽 王晨雷 甘延清 《云南医药》 CAS 2015年第3期385-386,共2页
我院从2012年3月=2015年1月实施急性主动脉夹层矫治手术40余例,其中2例停体外循环辅助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经积极抢救治疗,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持续泵入支持循环功能,保证肾脏灌注,2例均治愈出院,现... 我院从2012年3月=2015年1月实施急性主动脉夹层矫治手术40余例,其中2例停体外循环辅助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经积极抢救治疗,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持续泵入支持循环功能,保证肾脏灌注,2例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麻痹综合征 急性主动脉夹层 术后并 去甲肾上腺素 矫治手术 循环辅助 抢救治疗 循环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1例
19
作者 程文莉 王中 +1 位作者 王洪武 薛玉良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9年第1期42-42,35,共2页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血管麻痹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蓝注射液在心脏外科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中的疗效研究
20
作者 陈国锋 程国栋 +2 位作者 张金明 朱春磊 陈乃颖 《大医生》 2021年第2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究亚甲蓝注射液在心脏外科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取心脏外科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12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61例,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和亚甲蓝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治疗效果和临床... 目的探究亚甲蓝注射液在心脏外科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取心脏外科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12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61例,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和亚甲蓝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治疗效果和临床结局。结果治疗后1 h、6 h、12 h,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外周循环阻力指数(SVRI)、心脏指数(CI)、心肌收缩力(ICON)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上述血流动力学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优;治疗总有效率和临床结局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优,ICU滞留时间也较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为心脏外科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应用亚甲蓝注射液,可快速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优化治疗结局,治疗效果较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注射液 心脏外科术后 血管麻痹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