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手部行为捕捉的人机交互方式 被引量:3
1
作者 何明霞 宁福星 李萌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0-434,共5页
研究开发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了鼠标光标移动和按键控制功能.将2个特定的符号标记分别贴在操作者手背和指端,采用单个CCD摄像头获取手部运动系列图像,利用ARToolKit软件所提供的标记跟踪算法,计算摄像机和标记之... 研究开发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了鼠标光标移动和按键控制功能.将2个特定的符号标记分别贴在操作者手背和指端,采用单个CCD摄像头获取手部运动系列图像,利用ARToolKit软件所提供的标记跟踪算法,计算摄像机和标记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获取符号标记空间坐标的变化.坐标系之间关系建立采用小孔成像模型.实验测试确定本系统捕捉能力与最佳标记符尺寸,最高采样频率为15.6,Hz,光标移动的控制精度为2个像素,按键功能识别率为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行为捕捉 人机交互 视觉技术 虚拟鼠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分析课堂行为特征助力教学改革 被引量:8
2
作者 邵一川 李常迪 +2 位作者 赵骞 曹勇 田力威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53-158,172-174,共9页
为了量化课堂行为、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改革有章可循,笔者利用人工智能中深度学习技术建模捕捉学生的课堂行为,以专注度将课堂行为量化,并以量化结果作为评价教学方式的指标,然后通过教师群体的学生课堂专注度曲线提取... 为了量化课堂行为、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改革有章可循,笔者利用人工智能中深度学习技术建模捕捉学生的课堂行为,以专注度将课堂行为量化,并以量化结果作为评价教学方式的指标,然后通过教师群体的学生课堂专注度曲线提取最优特征曲线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迭代,促进以学生反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改进,最后通过教师群体借助最优特征曲线改进教学方式的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有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学生课堂专注度得到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行为捕捉 课堂行为量化 最优特征曲线 教学迭代
原文传递
关于严厉打击非法捕捉和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行为的紧急通知
3
《南方饲料快讯》 2003年第15期2-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非法捕捉水生野生动物行为 非法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行为 依法行政 《野生动物保护法》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终端的移动用户行为可视化分析
4
作者 戴启涛 邓北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6,共7页
该文面向移动门户网站设计实现了一个日志数据统计与挖掘系统,给出了实时的访问用户日志数据与获取的用户群体的网络行为数据的关联机制,实现了定性描述该机制的终端发售事件捕捉功能,建立了用户群体点击预制入口转化率提取模型,用以描... 该文面向移动门户网站设计实现了一个日志数据统计与挖掘系统,给出了实时的访问用户日志数据与获取的用户群体的网络行为数据的关联机制,实现了定性描述该机制的终端发售事件捕捉功能,建立了用户群体点击预制入口转化率提取模型,用以描述关联效率和价值,并得到了用户群体访问行为的分布。研究工作将为相关运营商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问行为分析 终端销售 行为捕捉 入口转化率 三维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严厉打击非法捕捉和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行为的紧急通知
5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3年第7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非法捕捉水生野生动物行为 非法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行为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野生动物保护法》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宣传教育 文明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的行为琐谈 被引量:3
6
作者 高中信 安春林 沈秀清 《野生动物》 2005年第4期40-42,共3页
狼通过各种信息的传递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复杂行为,以适应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环境.在这方面,它在兽类中是无可比拟的.
关键词 行为 信息传递行为 听觉 嗅觉 视觉 猎物捕捉行为 生殖行为 等级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铸结晶器内弥散氩气泡的瞬态运动和捕捉行为 被引量:5
7
作者 宫佳睿 刘中秋 +3 位作者 吴颖东 姚毓超 姜玖华 李宝宽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1-469,共9页
针对连铸结晶器内弥散氩气泡的瞬态运动和捕捉行为,发展了耦合流动-传热凝固-气泡运动的大涡模拟模型,研究了结晶器凝固坯壳内钢液的非稳态湍流场和氩气泡的瞬态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凝固坯壳对结晶器内钢液流场有较大影响,液相区内钢液... 针对连铸结晶器内弥散氩气泡的瞬态运动和捕捉行为,发展了耦合流动-传热凝固-气泡运动的大涡模拟模型,研究了结晶器凝固坯壳内钢液的非稳态湍流场和氩气泡的瞬态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凝固坯壳对结晶器内钢液流场有较大影响,液相区内钢液流动不对称,导致气泡的运动和捕捉位置分布不均匀;小尺寸的气泡更容易运动到液相穴较深的区域;且随着拉速的增加,气泡的穿透深度增大;将使逃逸率和滞留率达到极值时的气泡直径定义为临界直径,本研究中临界气泡直径在0.5~1 mm之间;当气泡直径大于临界气泡直径时,在给定拉速下均有较高的上表面逃逸率,以及较低的坯壳捕捉率和滞留率;而当气泡直径小于临界气泡直径时,坯壳捕捉率和滞留率随着拉速的增大和气泡直径的减小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结晶器 氩气泡 瞬态运动 凝固坯壳 捕捉行为
原文传递
CAPTURING COMPLEX,NON-LINEAR TEAM BEHAVIOURS DURING COMPETITIVE FOOTBALL PERFORMANCE 被引量:3
8
作者 DUARTE Ricardo ARAUJO Duarte +3 位作者 FOLGADO Hugo ESTEVES Pedro MARQUES Pedro DAVIDS Keith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 SCIE EI CSCD 2013年第1期62-72,共11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changes in the complexity (magnitude and structure of variability) of the collective behaviours of association football teams during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Raw positional data from an entir...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changes in the complexity (magnitude and structure of variability) of the collective behaviours of association football teams during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Raw positional data from an entire competitive match between two professional team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ProZone tracking system. Five compound positional variabl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llective patterns of performance of each team including: surface and geometrical centre. Analyses involve the coefficient (ApEn), as well as the linear association between both area, stretch index, team length, team width, of variation (%CV) and approximate entropy parameters. Collective measures successfully captured the idiosyncratic behaviours of each team and their variations across the six time periods of the match. Key events such as goals scored and game breaks (such as half time and full time) seemed to influence the collective patterns of performance. While ApEn valu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each half, the %CV increased. Teams seem to become more regular and predictable, but with increased magnitudes of variation in their organisational shape over the natural course of a mat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sociation football complexity social collective system variabi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