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政发包制视角下责任规划师制度模式与机制优化研究
1
作者 张阳 夏海玉 +2 位作者 谢来荣 单卓然 黄亚平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8,共7页
责任规划师制度旨在提高社区、乡村及乡镇等微观层面小尺度空间的治理水平,进而支撑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与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构建责任规划师制度是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与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引入公共管理学... 责任规划师制度旨在提高社区、乡村及乡镇等微观层面小尺度空间的治理水平,进而支撑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与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构建责任规划师制度是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与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引入公共管理学中的“行政发包制”理论,考察地方政府在规划事务管理体系中以“行政发包”方式引入责任规划师并优化空间治理的过程。文章认为责任规划师制度通过“上下结合”监督协调路径与“监督—维护—协调”三元作用机制实现空间治理优化,并总结归纳出3种典型的责任规划师制度模式。文章最后从“发包方—承包方—受众方”三元主体出发分析推行该制度面临的挑战,并从明确事权义务、完善激励机制、细化考核标准、搭建服务平台4个方面对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提出机制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规划师 行政发包制 空间治理 度模式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发包制 被引量:1190
2
作者 周黎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8,共38页
本文试图论证行政发包制在中国作为一种分析政府间关系、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的理论框架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价值和意义。行政发包制是指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发包关系。作为一种理想类型,它既有别于韦伯意义上的科层制,也有别于纯粹的外... 本文试图论证行政发包制在中国作为一种分析政府间关系、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的理论框架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价值和意义。行政发包制是指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发包关系。作为一种理想类型,它既有别于韦伯意义上的科层制,也有别于纯粹的外包制,而是居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混合形态。行政发包制在行政权分配、经济激励和内部控制三个维度上呈现相互配合和内在一致的特征,适合概括中国政府间关系和治理模式的长期稳定而鲜明的特征。提出行政发包制,有助于重新解释许多有关中国政府运行的特征和现象,同时也可以揭示一系列未被现有文献系统关注的政府现象和问题。本文还将行政发包制与"政治锦标赛"理论结合起来,从纵向行政发包和横向晋升竞争两个维度进一步拓展关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的分析深度和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 政府治理 科层 政治锦标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发包制在大气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基于随机演化博弈模型 被引量:8
3
作者 温丹辉 孙振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共7页
中国大气环境治理有比较浓厚的行政发包色彩。构建随机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强激励、目标考核、问责制3个要素在大气环境行政发包管理中的作用、效果与层级适用性问题。通过设定总收益函数计算3类要素带来的动态收益,模拟3类要素单独或联... 中国大气环境治理有比较浓厚的行政发包色彩。构建随机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强激励、目标考核、问责制3个要素在大气环境行政发包管理中的作用、效果与层级适用性问题。通过设定总收益函数计算3类要素带来的动态收益,模拟3类要素单独或联合作用下的策略稳定性、平均治污概率。研究结果表明:(1)强激励措施容易引起策略发散,环境目标考核策略稳定性较好,问责制的稳定性最好;(2)单独使用问责制容易导致较低的减排效果,但其和其他两类要素配合使用时,既可以起策略稳定的作用,又可以提升减排效果;(3)高层级发包应采用环境目标考核联合问责制,基层发包宜采取强激励措施联合问责制进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 随机演化博弈模型 大气环境治理 演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行政发包制:对评论人的回应 被引量:41
4
作者 周黎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8-113,共16页
本文对周雪光、张静、曹正汉和冯仕政四位教授的评论文章进行了回应。笔者的回应侧重在各位评论人提出的带有批判性质的意见和建议上。笔者和评论人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行政发包制的界定、内涵和形成原因、统治风险的内涵和影响、发包人和... 本文对周雪光、张静、曹正汉和冯仕政四位教授的评论文章进行了回应。笔者的回应侧重在各位评论人提出的带有批判性质的意见和建议上。笔者和评论人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行政发包制的界定、内涵和形成原因、统治风险的内涵和影响、发包人和承包人的权力配置等问题上,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试图做进一步的澄清和解释。鉴于评论人的批评建议,本文也讨论了行政发包制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和完善的领域。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个好的理论的三个标准,并讨论了跨学科交流对于发展好理论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 政府治理 科层 政治锦标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市场想象与中国国家治理分析 兼评周黎安的行政发包制理论 被引量:42
5
作者 冯仕政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84,共15页
近年来,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介入有关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研究。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始终围绕关于国家的"政治市场想象"展开。该想象有三个核心关切,即国家的市场性、多主体性和政治性。周黎安的"行政发包制"理论在... 近年来,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介入有关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研究。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始终围绕关于国家的"政治市场想象"展开。该想象有三个核心关切,即国家的市场性、多主体性和政治性。周黎安的"行政发包制"理论在这三个维度的每一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将经济学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政治市场想象"重视国家的市场性而轻忽其政治性的倾向,也使周黎安模型对权力问题的分析较为薄弱,以致造成核心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等问题。尽管如此,"政治市场想象"仍为中国国家治理研究提供了一个颇有启发性和整合性的思想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 政治市场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发包制与帝国逻辑 周黎安《行政发包制》读后感 被引量:74
6
作者 周雪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9-51,共13页
本文讨论周黎安"行政发包制"一文的研究风格和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并提出进一步推进的意见和建议。在周黎安模型基础上,笔者针对效率与统治风险的目标冲突,提出了执政者在集权与分权间抉择的一个模型。最后,将"行政发包... 本文讨论周黎安"行政发包制"一文的研究风格和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并提出进一步推进的意见和建议。在周黎安模型基础上,笔者针对效率与统治风险的目标冲突,提出了执政者在集权与分权间抉择的一个模型。最后,将"行政发包制"这一治理模式放在帝国逻辑的大历史背景上讨论其定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 帝国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机制——基于债务控制权的行政发包制的演化与绩效 被引量:9
7
作者 崔兵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51,56,共7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跃进时期及2009年三次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尤其是1998年国债转贷开始,以2015年《新预算法》为标志,债务控制权在多层级政府之间逐渐形成稳定的配置格局。引入基于控制权配置的行政发包制理论,将作为权力束的债务控制权...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跃进时期及2009年三次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尤其是1998年国债转贷开始,以2015年《新预算法》为标志,债务控制权在多层级政府之间逐渐形成稳定的配置格局。引入基于控制权配置的行政发包制理论,将作为权力束的债务控制权分解为债务指标设定权、债务监管权和激励分配权三维度,打开债务控制权的"黑箱"。并以债券控制权的三维度在多层级政府之间的组合配置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机制区分为直控型、自治型和行政发包制三种类型,进一步打开行政控制模式的"黑箱",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机制的历史演进提供逻辑自洽的整体性解释框架。基于债务控制权的行政发包制是现有制度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和制度均衡,伴随行政发包程度和范围的变化,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机制也将随之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债务控 多层级政府 债务治理 行政发包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嵌入行政发包制中的行政公益诉讼——重塑地方治理的理想选择 被引量:6
8
作者 梁鸿飞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101,共20页
行政发包制是我国基于客观情况而不得不采用的治理形式。只不过,行政发包制会衍生出难以克服的负作用,地方政府及行政主官为了完成可量化的核心考核指标并向上发出信号往往会逾越轨范、不择手段,因此形成了“治丝益棼”的地方治理困局,... 行政发包制是我国基于客观情况而不得不采用的治理形式。只不过,行政发包制会衍生出难以克服的负作用,地方政府及行政主官为了完成可量化的核心考核指标并向上发出信号往往会逾越轨范、不择手段,因此形成了“治丝益棼”的地方治理困局,而行政体系内的监督和约束方式又无法切实地起到矫正效用。行政公益诉讼借由检察机关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层级结构与法律监督的权能属性,可以嵌入到行政发包制之中,对于克服其负作用而言,可谓是“对症下药”。但是,由于检察机关受到行政发包制的反向裹挟,行政公益诉讼的实施样态与理想期待相去甚远。推求理想模式的行政公益诉讼,应当破除横向组织环境对检察机关的吸附和掣肘,并修订统一作业的实施规则和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 行政公益诉讼 地方治理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生成逻辑与规制路径——基于行政发包制的视角 被引量:2
9
作者 冯源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64-72,共9页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发生在以行政发包制为主要特征的政府治理结构中,必然受到行政发包制的基本逻辑和独特模式的影响。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生成可以从五大维度进行探寻:多层级权力关系、属地管理与"内控&...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发生在以行政发包制为主要特征的政府治理结构中,必然受到行政发包制的基本逻辑和独特模式的影响。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生成可以从五大维度进行探寻:多层级权力关系、属地管理与"内控"模式带来信息不对称问题;行政权分配特点与发包方相机授权导致基层干部权责失衡;财政分成和预算包干模式使基层干部面临强财政约束与资源匮乏困境;干部管理制度缺陷降低基层干部"为官不为"风险;代理人成本制约与横向监督虚置削弱基层干部履职监督体制效能。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规制需要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政府权责体系、优化财政预算与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干部选任考核激励制度、健全干部履职监督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官不为 行政发包制 基层干部 官员激励 政府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发包制下的我国PPP模式演化机理研究
10
作者 郭慧 石磊 何雨佳 《工程管理学报》 2021年第4期59-64,共6页
基于我国政治制度环境,剖析行政发包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互动对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演化的影响机理。以时间维度为切入点,基于财政体制、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改革及外部环境变化将我国PPP模式演化分为前期探索、BT模... 基于我国政治制度环境,剖析行政发包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互动对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演化的影响机理。以时间维度为切入点,基于财政体制、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改革及外部环境变化将我国PPP模式演化分为前期探索、BT模式发展、中期发展和后期发展4个阶段。通过分析各个阶段PPP模式的应用特点及主要问题特征,探究行政发包制下地方政府财政约束和横向晋升激励下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及中央政府的制度设计,为有效规范PPP项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P模式 行政发包制 演化机理 财政约束 横向晋升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形式主义的生成机理——基于行政发包异化的视角
11
作者 陈平 贾浩霖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基层形式主义破坏了政策的有效执行,扭曲了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而削弱了社会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其根源在于行政发包的异化。在中国场域中,行政发包制主要依靠政治激励、行政激励与经济激励运行,其异化主要表现在政治... 基层形式主义破坏了政策的有效执行,扭曲了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而削弱了社会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其根源在于行政发包的异化。在中国场域中,行政发包制主要依靠政治激励、行政激励与经济激励运行,其异化主要表现在政治激励的异化、行政激励的矛盾以及经济激励的困境三个维度。政治激励的异化体现在人格化问责与以结果导向的绩效考核上;行政激励的矛盾表现在上下级权责不明确与基层政府的自由裁量权上;经济激励的困境显露在基层政府的财政不足以及财政资金自筹方面。三个维度的异化与负向强化,加剧了基层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针对上述问题,希冀于将过程性监督引入并强化有限问责、健全落实权力清单制度以及完善财政收入分配和财政监督机制,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政治、行政、经济三维度存在的激励异化问题,以有效遏制基层形式主义的滋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形式主义 行政发包制 政治激励 行政激励 经济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发包制下的府际联合避责:生成、类型与防治 被引量:77
12
作者 李晓飞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4-100,共7页
在中国府际关系的行政发包制结构中,从治理风险"外溢性"和实际控制权"不确定性"双重维度审视避责行为可以发现,当治理风险溢出了地方(下级)政府"不确定"的实际控制权范围时,地方(下级)政府形成避责联合... 在中国府际关系的行政发包制结构中,从治理风险"外溢性"和实际控制权"不确定性"双重维度审视避责行为可以发现,当治理风险溢出了地方(下级)政府"不确定"的实际控制权范围时,地方(下级)政府形成避责联合体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来自中央(上级)政府问责压力,这就是府际联合避责。府际联合避责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展开,纵向上形成了密切合作的避责联合体与结构松散的避责联合体,横向上形成了内部竞争的避责联合体与临时拼凑的避责联合体。府际联合避责的防治需要将公共事务治理的受益范围作为实际控制权的划分依据,将民生指标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核心指标,构建动态精准的风险识别和防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府际联合避责 行政发包制 避责联合体 治理风险 实际控
原文传递
行政发包制与中国特色的国家能力 被引量:61
13
作者 周黎安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50,M0003,M0004,共25页
学术界关于中国国家治理模式与国家能力的讨论沿袭了不同的研究进路,前者以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问题为视角,后者聚焦国家层面的“基础性权力”,但两者缺乏直接的对话和衔接。本文试图连结和“打通”两支文献,一方面以西方的国家能力理... 学术界关于中国国家治理模式与国家能力的讨论沿袭了不同的研究进路,前者以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问题为视角,后者聚焦国家层面的“基础性权力”,但两者缺乏直接的对话和衔接。本文试图连结和“打通”两支文献,一方面以西方的国家能力理论为参照,探讨中国国家治理的常态化模式——行政发包制——作为一种国家能力形态的制度特征与治理逻辑,揭示中国国家能力形态的独特性、丰富性及其内在逻辑,纠正以主流的国家能力理论来解读中国国家能力存在的偏误;另一方面,本文借鉴国家能力理论的洞见丰富和发展行政发包制理论,引入“基础能力”概念,探讨国家治理机制与基础能力提升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中国最近30年的水环境治理为例加以论析。本文力图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国家治理变革,为探索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 国家能力 基础能力 国家治理
原文传递
行政发包制下河长制的解构及组织困境:以上海市为例 被引量:49
14
作者 李汉卿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4-120,共7页
河长制起源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后被上升为国家制度并在全国推行。在地方水环境治理实践中取得一定效果的河长制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既定效果,这是一个尚存疑的问题。河长制是一种行政发包制。基于控制权理论将行政发包制下的河长制... 河长制起源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后被上升为国家制度并在全国推行。在地方水环境治理实践中取得一定效果的河长制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既定效果,这是一个尚存疑的问题。河长制是一种行政发包制。基于控制权理论将行政发包制下的河长制进行解构,发现它在组织运行中存在着"阳奉阴违"式政策冷漠以及增加执政风险等方面的困境。究其原因,行政发包制是以上下分治的国家治理模式为基础的,中央政府不直接治理社会事务而是授权给地方政府(主要是县及以下),在对地方官员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行政发包制下的河长制就可能会偏离中央政府的政策。因此,河长制治理绩效的提升需要行政发包制的转型。以行政发包制为基础的河长制并非长久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 河长 “控权”理论 组织困境
原文传递
金融分权的逻辑:行政发包制及其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孟飞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5-97,共13页
在微型金融领域,中央与地方金融分权体现了行政发包制的逻辑,在科层制内部引入了市场发包因素。中央政府以属地管理原则为基准,把监管权限和风险处置责任发包给省级政府,但省级政府在保留准入审批权的同时,把日常监督、市场退出监管权... 在微型金融领域,中央与地方金融分权体现了行政发包制的逻辑,在科层制内部引入了市场发包因素。中央政府以属地管理原则为基准,把监管权限和风险处置责任发包给省级政府,但省级政府在保留准入审批权的同时,把日常监督、市场退出监管权限以及风险处置责任继续发包,直至县级政府。而地方政府获取监管权限和承担风险处置责任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发展本地金融产业的经济激励。这种金融分权模式存在着内部不稳定性,并对微型金融体系产生了消极性影响。因此,行政发包制的改革必须以监管事务的性质为基准配置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监管权限和风险处置责任,实施以消费者保护为核心的非审慎监管,并建立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协商沟通和合作监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分权 行政发包制 中央与地方关系
原文传递
分权、治理效率与西汉政权兴衰——兼谈行政发包制理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杜春林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9-154,共6页
以行政发包所包含的财权与事权为切入点,可以观察政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据此构建行政发包制与政权兴衰的分析框架;并探明西汉政权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与行政发包制理论之间的契合之处,以阐释西汉政权发展... 以行政发包所包含的财权与事权为切入点,可以观察政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据此构建行政发包制与政权兴衰的分析框架;并探明西汉政权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与行政发包制理论之间的契合之处,以阐释西汉政权发展的脉络与兴衰历程。从中,中国历代治乱循环的一般逻辑也得以显现:2000多年的行政发包历程实际上是行政发包制不断完善的过程,行政发包制中所包含的集权与分权的概念就像钟摆一样在不停的摇晃,但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这表明行政发包制所隐含的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平衡。信息技术、民主化的发展以及央地之间权力分配的日趋合理,使行政发包制对现代社会政权兴衰的影响越来越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于行政发包所关注的焦点,可能更多地偏向社会服务而非权力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 分权 治理效率 政权兴衰 西汉
原文传递
背离与回归:基于行政发包制的社区文化治理研究
17
作者 刘彦武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204-216,共13页
我国社区的功能定位是基层自治组织,同时被赋予了基层政府行政职能的延伸,服务于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治理中,如何正确处理国家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与上级政府项目激励机制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社区居民闲暇性的日常生活文化与引领性的社会... 我国社区的功能定位是基层自治组织,同时被赋予了基层政府行政职能的延伸,服务于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治理中,如何正确处理国家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与上级政府项目激励机制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社区居民闲暇性的日常生活文化与引领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这是社区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政治智慧。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坚持系统观念,做到互动与平衡,而不是把两者对立与割裂开来,才能回归社区文化治理的本来。这就要求强化系统观念与工作统筹,促进社区文化自治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统一;发挥社区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党对社区文化治理的领导权;扩大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治理的渠道与机会,在服务社会中增强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界定权力和行为边界,赋予社区文化治理自主行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文化治理 行政发包制 系统观念
原文传递
行政发包制视角下山西票号与晚清公共财政体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路曼 池桢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83,220,共16页
本文应用“行政发包制”(administrative subcontract)这一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建立更精确对应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概念,重新考察山西票号与清政府的关系以及票号在晚清的金融地位,并得出四点结论:第一,票号与清政府的关系是多维度的,不能... 本文应用“行政发包制”(administrative subcontract)这一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建立更精确对应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概念,重新考察山西票号与清政府的关系以及票号在晚清的金融地位,并得出四点结论:第一,票号与清政府的关系是多维度的,不能用简单的“恩庇侍从关系”或“官商”来定义。从同治初年开始,清廷在财税收付过程中是发包人,各省督抚藩运是承包人,而票号则是游离于行政发包制之外的外包役吏。第二,清廷对票号的敌意以及四次请禁汇兑的原因在于行政发包体制下,地方向中央的缴税方式从传统的陆路委解变为经由票号等外包吏役的汇解,从而导致清廷的治理成本和统治风险骤增。第三,各省督抚在中央明令禁止汇解的情况下仍坚持使用票号承汇官款的原因在于,清廷在1895年前始终未能开展围绕建设财税集中收付管理的改革,亦未能对作为称量货币的银两进行统一。第四,山西票号在20世纪初的退市绝非由于其作为清朝的“官商”而走向终结。行政发包制下,发包人的剩余权威和承包人手中的合法伤害权是票号在世纪交替之际退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行政发包制 山西票号 金融改革 中央与地方关系
原文传递
军事发包制:基于对行政发包制的历史考察
19
作者 应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4期142-143,共2页
“行政发包制”是介于典型的科层制与外包制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无疑具有中国社会的特色。但是这种组织特色究竟缘何而来,还不甚了了。“军事发包制”不是中共的政策术语,而是本文对应“行政发包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行政发包制是中... “行政发包制”是介于典型的科层制与外包制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无疑具有中国社会的特色。但是这种组织特色究竟缘何而来,还不甚了了。“军事发包制”不是中共的政策术语,而是本文对应“行政发包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行政发包制是中共在和平时期全面执政时所展现的一种组织形态,而军事发包制是中共在战争时期局部执政时所展现的一种组织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 局部执政 全面执政 科层 发包 中共 和平时期 军事
原文传递
行政发包制视域下高校法学学科的教学科研发展研究
20
作者 梁鸿飞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23年第2期109-123,共15页
行政发包制是我国治理形式的必然选择,其制度逻辑同样复刻于高校治理领域。在高校法学学科,这种治理模式有助于法学研究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短期内提升学生就业率,但是也衍生出学术异化、违背教育规律以及研究团队离散化等负面效果。... 行政发包制是我国治理形式的必然选择,其制度逻辑同样复刻于高校治理领域。在高校法学学科,这种治理模式有助于法学研究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短期内提升学生就业率,但是也衍生出学术异化、违背教育规律以及研究团队离散化等负面效果。对此,应该寻求克服之法,以保证高校法学学科在教学科研方向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可分为按照法学学科规律调整科研考核机制,根据法治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就业率考核并修订教学方案,以及制定包容性发展的法学学科人事政策等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 高校治理 法学学科 教学科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