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3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煤田南缘表生岩溶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
1
作者 许光泉 章晋升 +3 位作者 杨婷婷 李浩 贺彪 张海涛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表生岩溶不仅提高了碳酸盐岩地层渗透性和连通性,也为地下水储存和运移提供了储存场所和通道,对煤田岩溶水害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方法以华北煤田南缘的淮南上窑地区寒武系岩溶地层为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剖面测量、统计以及... 目的表生岩溶不仅提高了碳酸盐岩地层渗透性和连通性,也为地下水储存和运移提供了储存场所和通道,对煤田岩溶水害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方法以华北煤田南缘的淮南上窑地区寒武系岩溶地层为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剖面测量、统计以及薄片鉴定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表生岩溶发育特征,并结合区域沉积史、构造史探讨其演化过程。结果该地区的表生岩溶主要发育在推覆体块段的上盘、向斜核部的馒头组与毛庄组碳酸盐岩地层,其次发育在两翼的猴家山组地层。表生岩溶主要以裂隙、溶隙、溶孔等形式存在,以垂直方向发育为主,走向为NE、NW、NNE和NNW向,其次沿层面发育裂隙、溶隙。岩性与岩层结构、挤压-拉张宽缓向斜、断裂及裂隙等是控制表生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寒武系灰岩垂向溶隙发育过程中受下部紫红色的泥岩阻隔,形成层面溶隙。此外,植被和径流作用加速了表生岩溶发育过程。结论表生岩溶演化过程经历了前期的沉积阶段、挤压-皱阶段阶段,后期的拉张、溶蚀作用与网络化阶段,研究成果为淮南煤田隐伏区岩溶水赋存机理研究及对岩溶水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体构造 表生岩溶 岩溶形成与演化 上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瑞廷 欧阳建平 《矿产与地质》 2002年第1期61-64,共4页
在界定表生地球化学研究对象及内容的基础上 ,总结了表生地球化学的五种研究方法 ,其中非常规研究方法将占据重要地位 ,整体论是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同时 ,对国内外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与分析。区分了狭义表生地球化... 在界定表生地球化学研究对象及内容的基础上 ,总结了表生地球化学的五种研究方法 ,其中非常规研究方法将占据重要地位 ,整体论是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同时 ,对国内外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与分析。区分了狭义表生地球化学与广义表生地球化学的研究范围 ,提出二者协调与整合发展是 2 1世纪表生地球化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也是其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生地球化学 表生作用 表生 表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果(金)如瓦西铜-钴矿床表生成矿过程及其勘探意义
3
作者 陶玻 王涛 +5 位作者 李昶 贾宗明 白发青 薛明 田毓龙 邱正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1-642,共12页
中非成矿带刚果(金)如瓦西(Ruashi)铜-钴矿床经历了表生成矿作用,但其研究薄弱。在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矿物学观察和矿山生产勘探的基础上,对如瓦西铜-钴矿床的表生分带组构与次生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原生矿体由黄铜矿、... 中非成矿带刚果(金)如瓦西(Ruashi)铜-钴矿床经历了表生成矿作用,但其研究薄弱。在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矿物学观察和矿山生产勘探的基础上,对如瓦西铜-钴矿床的表生分带组构与次生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原生矿体由黄铜矿、斑铜矿、硫铜钴矿等含铜硫化物矿物组成,矿石品位铜在1%~2%、钴在0.1%~0.3%范围内。矿床在近地表发生表生氧化作用后,上部形成了氧化带,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带:(1)完全氧化亚带;(2)淋滤亚带;(3)次生氧化物富集亚带。上部完全氧化亚带发育富钴氧化物堆积体“矿帽”(钴品位在1%~3%,部分可达12%),淋滤亚带几乎不含铜、钴金属矿物,次生富集氧化物亚带由孔雀石、硅孔雀石、蓝铜矿、胆矾、水胆矾等氧化物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组成,矿石品位铜在5%~10%、钴在0.8%~1.0%范围内,相对原生矿石富集了3~5倍。下部为次生硫化物富集带,出现蓝铜矿、辉铜矿等次生硫化物矿物,矿石品位铜在3%~5%、钴在0.3%~0.8%范围内,相对原生硫化矿富集了1~3倍。综合分析认为,如瓦西铜-钴矿床表生成矿作用受岩石地层、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因素的控制,次生富集作用明显提高了矿石品位和矿床开发价值,形成了氧化物富铜-钴矿、硫化物富铜-钴矿和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的氧化物富铜矿及黑色富钴矿等类型的高-特高品位矿体。经勘探验证,在矿区深边部新揭露高品位矿石资源量256万吨,平均品位铜为3.68%、钴为0.44%,可采储量143万吨,平均品位铜为3.53%、钴为0.32%。该研究可为矿区及区域同类型矿山硫化矿演化成氧化矿的表生富集过程及深边部找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生氧化 富集 找矿预测 高品位矿石 如瓦西铜-钴矿床 刚果(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川泥石流源区板岩表生细菌生物多样性
4
作者 赵雯钰 杨宾 +3 位作者 程诚 王琪 臧胜刚 盛下放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796,共9页
选取云南省昆明市蒋家沟泥石流物源区低风化(LT组)和高风化(MT组)岩石样品以及流通区岩石(F组)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细菌16Sr RNA基因序列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岩石表生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究岩石样品理化性质对岩... 选取云南省昆明市蒋家沟泥石流物源区低风化(LT组)和高风化(MT组)岩石样品以及流通区岩石(F组)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细菌16Sr RNA基因序列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岩石表生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究岩石样品理化性质对岩石表生细菌群落变异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该区域岩石属于板岩;LT组岩石样品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包括Faith’s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PD)、Shannon指数、Chao1指数和每个样品具有的独特OTU数目)均显著高于MT组和F组岩石样品,且α多样性指数与板岩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0~0.91,P<0.01)。该区域板岩表生细菌的优势种群包括Firmicutes(厚壁菌门,相对丰度66%)、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15%)和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11%)。PCoA和UPMG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组岩石样品的表生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Firmicutes菌门的相对丰度由高到低分别为MT组>F组>LT组,Actin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菌门的相对丰度由高到低分别为LT组>F组>MT组。RDA结果显示板岩理化性质解释了该区域岩石样品93%的群落变异,其中有效态Ca含量是板岩表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解释了36.6%的群落结构变异。相关性结果表明优势菌门(除Firmicutes外)的相对丰度均与有效态Si和M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态C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岩石表生微生物物种资源及表生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岩 高通量测序 表生细菌 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我国重要景观区中景观·表生因素对金·铜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标志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朱有光 蒋敬业 +2 位作者 李泽九 李方林 欧阳建平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18-424,共7页
总结从我国东北到西南的 5个重要景观区中 13个金、铜异常区的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通过特征对比得出金、铜元素在上述地区表生介质中分布、分配及异常发育特征的基本规律 ,并根据这些初步规律提出景观。
关键词 景观 表生地球化学异常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 中国 金元素 铜元素 表生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区影响土壤测量找矿效果的元素表生活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马生明 朱立新 +1 位作者 周国华 张金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62,共5页
研究发现 ,高山峡谷区内土壤中元素的表生活动以表生富集作用为主 ,元素表生富集作用的程度、富集层位和粒级等受矿化作用和自然风化作用双重影响。非矿化地段土壤中元素的表生富集程度较矿化带处土壤中元素表生富集程度更强 ;矿化带处... 研究发现 ,高山峡谷区内土壤中元素的表生活动以表生富集作用为主 ,元素表生富集作用的程度、富集层位和粒级等受矿化作用和自然风化作用双重影响。非矿化地段土壤中元素的表生富集程度较矿化带处土壤中元素表生富集程度更强 ;矿化带处B层土壤比A层土壤中元素的富集强度稍大 ,元素明显地富集在粗粒级组分中 ;近矿 (化 )带的非矿化地段 ,A、B两层土壤仍受到矿化组分的影响 ,A层土壤比B层土壤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 ,粗粒级组分比细粒级组分反映敏感 ,C层土壤中元素在细粒级组分中轻微富集。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调整了高山峡谷区土壤测量工作方法。经试点测量验证 ,找矿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区 元素表生活动性 土壤测量找矿效果 表生富集作用 矿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110块碎屑岩储层物性表生作用分带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邱隆伟 侯立新 汪丽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20,共5页
埕110块位于济阳坳陷埕东凸起北坡,以位于地层不整合之下的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奎山段含砾岩屑石英砂岩为主要碎屑岩储层。储层物性的发育受不整合面及表生作用的影响明显,表现为随距不整合面距离的增大,在纵向上存在五个具有不同物性发育... 埕110块位于济阳坳陷埕东凸起北坡,以位于地层不整合之下的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奎山段含砾岩屑石英砂岩为主要碎屑岩储层。储层物性的发育受不整合面及表生作用的影响明显,表现为随距不整合面距离的增大,在纵向上存在五个具有不同物性发育特征的表生分带。其中渗流带上部由于土壤层的粘土矿物被渗流水携带并沉淀在风化裂缝及粒间孔隙中,而使孔渗性显著降低;渗流带下部淋滤溶蚀对储层改造较强,孔渗性增加;潜流带上部胶结物沉淀占优势,孔渗性降低;潜流带下部及滞流带表生作用逐渐变弱,表生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也逐渐降低。表生作用所形成的最高孔隙度的位置可能位于潜水面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储层物性 表生分带性 表生作用 埕110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翡翠阶地矿床的表生还原性水岩反应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被引量:12
8
作者 胡楚雁 陈钟惠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1-5,49,共5页
缅甸翡翠阶地矿床的表生还原性水岩反应主要发生于具黑乌沙皮壳的翡翠砾石层中 ,导致翡翠沿微裂隙产生绿泥石化和部分裂隙的愈合 ,出现灰绿色、暗绿色或蓝绿色 ,提高透明度 ,并显示出油青种或蓝水种翡翠的特征。表生还原性水岩反应是缅... 缅甸翡翠阶地矿床的表生还原性水岩反应主要发生于具黑乌沙皮壳的翡翠砾石层中 ,导致翡翠沿微裂隙产生绿泥石化和部分裂隙的愈合 ,出现灰绿色、暗绿色或蓝绿色 ,提高透明度 ,并显示出油青种或蓝水种翡翠的特征。表生还原性水岩反应是缅甸翡翠阶地矿床地球化学分带性的体现 ,其成因与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表生风化作用和地下水的长期作用、翡翠中存在的微裂隙及其中微细矿物在表生水溶液的作用下的溶解和蚀变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生还原性水岩反应 成因 翡翠阶地矿床 缅甸 表生风化作用 地下水 蚀变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生岩溶系统中浅埋藏构造-热液白云岩成因——以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 被引量:52
9
作者 刘宏 马腾 +6 位作者 谭秀成 曾伟 胡广 肖笛 罗冰 山述娇 苏成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6-927,共12页
基于露头、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分析,对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成因进行了研究。茅口组白云岩按宏微观组构可分为镶嵌状细晶白云岩和半自形—自形的硅质细晶白云岩,其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成因分析发现,晚二叠世龙潭组沉... 基于露头、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分析,对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成因进行了研究。茅口组白云岩按宏微观组构可分为镶嵌状细晶白云岩和半自形—自形的硅质细晶白云岩,其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成因分析发现,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早期,基底断裂沟通不充足的幔源和海源流体进入岩溶系统,与封存的壳源流体不同程度混合;在疏松多孔洞的岩溶系统内,充填的碳酸盐砂云化形成半自形—自形白云石;不充足的幔源热液与先期岩溶系统中流体混合,主要叠合改造先期岩溶系统中形成的孔渗性能优良而热液量相对充足区域,可导致灰岩角砾和围岩白云石化,形成他形镶嵌状白云石;后期因龙潭组沉积增厚使岩溶系统封隔,深部不充足的幔源热液与先期岩溶系统中流体混合,主要叠合改造先期岩溶系统中形成的孔渗性能优良的白云岩,而对较致密的他形镶嵌状细晶白云岩影响较小,从而形成了两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的白云岩。结果表明,白云岩优质储集层和储渗体的形成主要与大陆型早成岩期层控岩溶相关,因此针对中二叠统茅口组的勘探应转变为按岩溶型储集层勘探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 白云岩储集层 表生岩溶 二叠系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部分潜在毒害微量元素在表生条件下的化学活动性 被引量:40
10
作者 冯新斌 洪冰 +1 位作者 倪建宇 洪业汤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3-437,共5页
利用连续化学浸取实验方法,对采自贵州省二叠纪龙潭组的32 个煤样中的10 种潜在毒害微量元素的化学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中Hg、As、Se、Cd、Cu、Pb 等元素具有极强的化学活动性,其中平均83-8% 的Hg... 利用连续化学浸取实验方法,对采自贵州省二叠纪龙潭组的32 个煤样中的10 种潜在毒害微量元素的化学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中Hg、As、Se、Cd、Cu、Pb 等元素具有极强的化学活动性,其中平均83-8% 的Hg 、93.5% 的As、80-3 % 的Se、63 .3 % 的Cd、71 .1 % 的Cu 和86-8 % 的Pb 可以被带出煤中而进入表生环境;煤中Zn 的化学活动性次之,只有平均46-6 % 的Zn 可能迁移进入环境中;Tl、Cr、Ni 的化学活动性最差,平均可浸取比例分别是22-9% 、19-7 % 和25-7% .煤中潜在毒害微量元素的化学活动性取决于其在煤中的赋存状态.存在于硫酸盐、碳酸盐、硫化物和部分有机相中的元素在风化过程中很容易被带出,而存在于硅酸盐矿物相中的元素在表生条件下是非常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毒害 微量元素 化学活动性 表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与中国西南土壤中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 被引量:49
11
作者 成杭新 彭敏 +16 位作者 赵传冬 韩伟 王惠艳 王乔林 杨帆 张富贵 王成文 刘飞 周亚龙 唐世琪 李括 杨柯 杨峥 成晓梦 陈子万 张华 莫春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9-191,共33页
地球表层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构成的互动和互馈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中化学元素的互动和互馈过程均可驱动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变化。本文以系统的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讨论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壤中常量元素、亲生物元... 地球表层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构成的互动和互馈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中化学元素的互动和互馈过程均可驱动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变化。本文以系统的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讨论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壤中常量元素、亲生物元素、卤族元素、重金属元素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和互动过程。结果发现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地资源中化学元素的自然状况,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重塑了表层土壤中元素分布模式,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驱动了土地质量的演化趋势,强烈的人类活动(如矿业活动)破坏了元素分布的自然演化规律。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理论的提出将引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知识体系构建和土地资源地球化学综合调查技术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 驱动机制 土壤中元素分布模式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83井区表生岩溶缝洞体系中油气的差异运聚作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向才富 王建忠 +3 位作者 庞雄奇 姜振学 刘洛夫 李素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49-358,共10页
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介质油气运聚机理是油气勘探必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选择代表性储层介质进行系统油气运聚作用分析有利于为解决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提供范例。塔中83井区鹰山组储层是典型的表生岩溶缝洞体系储层,油气主要分布在... 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介质油气运聚机理是油气勘探必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选择代表性储层介质进行系统油气运聚作用分析有利于为解决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提供范例。塔中83井区鹰山组储层是典型的表生岩溶缝洞体系储层,油气主要分布在岩溶体系的水平潜流带中,油水关系复杂,油水界面倾斜。本区原油和天然气性质参数在NE向断层与NW向断层的交汇部位异常高,而随着远离断层交汇部位逐渐降低,并顺构造脊有规律的降低,说明断层交汇部位是本区油气的注入点,而油气运移的主输导通道沿本区的鼻状构造展布。这一认识为系统分析表生岩溶缝洞体系油气运聚机理奠定了地质基础。基于碳酸盐岩表生岩溶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表生岩溶缝洞体系的基本模型。在分析油气在表生岩溶缝洞体系运聚过程的基础上,认为复杂缝洞体系中油气的差异运聚原理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关键。油气运移过程受储层含水程度控制,油气总是首先将临近充注点的孔隙或缝洞充满后,才能继续向远处运移,并沿油气运移路径顺次充满远处的孔洞缝体系。所形成的油气水分布规律受储层含水程度,储层中能导致油气侧向运移的侧向联通通道、局部缝洞单元与侧向联通通道的关系及其油气溢出点和晚期气侵强度的联合控制。岩溶缝洞体系中油气运聚过程及其所形成的油气分布规律对叠合盆地下构造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启发,油气勘探不仅要通过地球物理方法识别优质储层发育的部位,还应该尽量描述优质储层的孔洞缝结构,结合油气运移方向和主输导通道的空间展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运聚 表生岩溶 缝洞单元 碳酸盐岩 叠合盆地 塔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生和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压条件下不同组成碳酸盐岩溶蚀成岩过程的实验模拟 被引量:67
13
作者 杨俊杰 黄思静 +3 位作者 张文正 黄月明 刘桂霞 肖林萍 《沉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9-54,共6页
表生到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度与压力(40~100℃,常压~25MPa),方解石、白云石相对含量不同的碳酸盐岩的溶蚀证明,在表生与相对浅埋藏的温压条件(低于75℃、20MPa)下,方解石的溶解速率大大超过白云石,随着温度和... 表生到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度与压力(40~100℃,常压~25MPa),方解石、白云石相对含量不同的碳酸盐岩的溶蚀证明,在表生与相对浅埋藏的温压条件(低于75℃、20MPa)下,方解石的溶解速率大大超过白云石,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两者溶解速率的差值变小。在相对深埋藏的温压条件(高于75℃、20MPa)下,白云石的溶解速率已超过方解石,在100、25MPa的温压条件下,微晶白云石(白云石/方解石=98/2)的溶解速率已是含云灰岩(白云石/方解石=16/84)的2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白云石的温度、压力效应大大超过方解石之故。根据实验的结果可以预测:表生与相对浅埋藏的温压条件下,石灰岩的岩溶作用较白云岩发育;但在深埋藏阶段,由溶解作用造成的白云岩次生孔隙应比方解石更为发育,这是埋藏深度大于2000m的地层中,白云岩储层多于石灰岩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溶蚀 成岩作用 表生 温压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生环境中硒形态研究现状 被引量:32
14
作者 樊海峰 温汉捷 +1 位作者 凌宏文 胡瑞忠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26,共8页
硒是一种对环境具有灵敏指示意义的元素,在表生环境中存在诸多形态,如Se(IV)、Se(VI)、Se(0)、Se(-II)、Org-Se,每种形态都有独特的化学、生物化学性质(控制元素的可溶性、毒性、营养功能、环境行为)。在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表生环境... 硒是一种对环境具有灵敏指示意义的元素,在表生环境中存在诸多形态,如Se(IV)、Se(VI)、Se(0)、Se(-II)、Org-Se,每种形态都有独特的化学、生物化学性质(控制元素的可溶性、毒性、营养功能、环境行为)。在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表生环境硒形态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分别对岩石(矿物)、土壤和沉积物、生物体、各种水体、大气中硒自然形态的分布进行了综述,并初步建立了不同体系之间硒在积累、迁移过程中形态迁移转化的地球化学模型;最后指出了硒形态研究方面有可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形态 表生环境 形态分布 形态迁移转化 地球化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及表生植被某些特性变异与石漠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74
15
作者 李阳兵 谢德体 魏朝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6-202,共7页
岩溶山地石漠化是一种与脆弱生态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土地退化过程。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岩溶山地为例 ,探讨了岩溶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质、土壤种子库、植被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 ,经... 岩溶山地石漠化是一种与脆弱生态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土地退化过程。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岩溶山地为例 ,探讨了岩溶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质、土壤种子库、植被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 ,经开垦利用后 ,岩溶环境土壤表层砂化现象更加明显。土地利用强度越大 ,对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也越大 ,林地、灌草坡对水分的保持能力强 ,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的土壤保水能力相对较弱 ,土壤有机质受土地利用强度的明显影响。土地利用强度越大 ,木本植物种子越少 ,草本植物种子越多 ,且以农田杂草为主。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如陡坡开垦 )是对次生植被及其种子库的主要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态系统 土壤 表生植被 石漠化 土地退化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种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红土主元素表生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徐瑞松 徐金鸿 +1 位作者 苗莉 朱照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7-552,共6页
华南红土从其母岩到表土,普遍表现为主元素SiO2、K2O、Na2O淋失,Fe2O3、Al2O3、N、S富集。红土饱和水含量最高的是D2型红土,最低的是老红沙型红土。在岩石与上层红土风化特征中,风化强度以γ型红土最强,而灰岩型红土最弱;淋溶系数最大... 华南红土从其母岩到表土,普遍表现为主元素SiO2、K2O、Na2O淋失,Fe2O3、Al2O3、N、S富集。红土饱和水含量最高的是D2型红土,最低的是老红沙型红土。在岩石与上层红土风化特征中,风化强度以γ型红土最强,而灰岩型红土最弱;淋溶系数最大的是灰岩型红土,最小的为γ型红土;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灰岩型红土,最小的为Q2型红土。从空间上看,红土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红土成分的变异系数、红土的淋溶系数、红土的风化率和风化强度、红土湿度和温度等均受母岩、气候纬度效应制约。相关分析表明,华南红土中的水含量和土温与Fe2O3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初步研究表明,华南红土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是长期和多种环境变化的真实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主元素 表生地球化学 环境变化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岩体结构的表生改造 被引量:34
17
作者 黄润秋 张倬元 王士天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6,共6页
在我国西南、西北一些在建和拟建的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区,大量的工程地质调查表明,这些地区浅层岩体的表生改造相当发育,它们对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及斜坡岩体的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在现场地质调研的基础上,对一由花岗岩构成的坝... 在我国西南、西北一些在建和拟建的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区,大量的工程地质调查表明,这些地区浅层岩体的表生改造相当发育,它们对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及斜坡岩体的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在现场地质调研的基础上,对一由花岗岩构成的坝区所产生的上述现象作了详细的研究,探讨了岩体结构表生改造的力学机制和典型鉴定特征,建立了相应的地质力学模型,并对表生改造对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的影响作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结构 表生改造 工程地质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锌矿床中镉的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22
18
作者 叶霖 李朝阳 +1 位作者 刘铁庚 潘自平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60,共6页
铅锌矿床是镉主要来源,在其开采过程中,镉等重金属有毒元素会产生次生富集,同时不可避免向环境大量释放,严重影响周围环境。本文介绍了铅锌矿的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现状,提出应加强镉等重金属元素在表生风化作用下活化-迁移-富集机理及影... 铅锌矿床是镉主要来源,在其开采过程中,镉等重金属有毒元素会产生次生富集,同时不可避免向环境大量释放,严重影响周围环境。本文介绍了铅锌矿的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现状,提出应加强镉等重金属元素在表生风化作用下活化-迁移-富集机理及影响因素,定量地描述镉等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过程等地球化学研究,以揭示镉等有害元素在铅锌矿山表生风化过程中的活化、迁移、次生富集的规律及机理,探讨其通过岩(矿)石-水-土壤-植物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过程,这不仅对于铅锌矿山环境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将揭示一些矿床中镉高度富集机理,从而在理论上丰富镉的地球化学内容,对研究铅锌矿床中元素循环、矿山修复、环境评价及生态效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表生地球化学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煤盆地表生热液铀成矿理论及证据:以伊犁盆地南缘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系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时志强 杨小康 +3 位作者 王艳艳 杜怡星 肖凯 段雄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3-718,共16页
基于伊犁盆地南缘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系砂岩铀矿露头剖面与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及显微薄片测试与分析、有机质成熟度测试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砂岩铀矿中常见的红、褐色"氧化带"砂岩及"过渡带"白色砂岩属于... 基于伊犁盆地南缘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系砂岩铀矿露头剖面与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及显微薄片测试与分析、有机质成熟度测试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砂岩铀矿中常见的红、褐色"氧化带"砂岩及"过渡带"白色砂岩属于烧变岩,提出表生热液的概念,由此将煤层自燃与砂岩铀矿的形成联系起来,提出中国北方含煤盆地煤层自燃促进铀的富集成矿的设想。即煤层在新生代干旱气候条件下自燃,在相对湿润气候条件下大气降雨影响煤的自燃,形成表生热液,携带从自燃煤层及附近高温烧烤岩层中释放的U6+沿渗透性岩层流动,在流动遇阻及温度降低条件下铀元素从(已经降温的)表生热流体中析出,并富集成矿。该成矿模式对中国北方陆相盆地"层间氧化带"、"潜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提出新的成因解释。其证据主要体现在:(1)烧变岩与铀矿在空间上的相关性;(2)"氧化-还原带"砂岩微观特征;(3)铀石激光原位同位素年龄测定数据;(4)伊犁盆地煤等有机质成熟度;(5)伊犁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方解石胶结物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6)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同位素测试数据等。该模式合理解释了砂岩型铀矿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原因,预示着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及(近地表)表生热液疏导体系是陆相含煤盆地表生热液砂岩型铀矿主要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表生热流体 煤层自燃 烧变岩 找矿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泥灰质岩石中几种表生构造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加桂 陈庆宣 蔡秀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0-324,共5页
三峡地区泥灰质岩石中表生构造形成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具有不同于内动力构造的特殊成因,当与内动力构造相叠加时,会使地质问题变得非常复杂。表生构造可分为连续构造型式、非连续构造型式和过渡构造型式,其中连续构造型式包... 三峡地区泥灰质岩石中表生构造形成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具有不同于内动力构造的特殊成因,当与内动力构造相叠加时,会使地质问题变得非常复杂。表生构造可分为连续构造型式、非连续构造型式和过渡构造型式,其中连续构造型式包括飞雁状褶皱和倾倒弯曲构造,非连续构造型式包括密集节理带和溶蚀正断层,过渡构造型式包括石香肠构造和块体翻转构造,它们在三峡地区广泛发育,是泥灰质岩石遭受溶蚀作用形成的。表生构造的发育过程也是地基变形、破坏的过程,三峡地区大量的地质灾害便与表生构造的发育有关。因此,防治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防止水向地基入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表生构造 地质灾害 岩溶 泥灰质岩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