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活性剂对结晶紫变色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性实验设计
1
作者 王秀凤 张国栋 +1 位作者 周亭 张志庆 《广东化工》 2025年第4期131-133,共3页
在本科生物理化学实验中动力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表面活性剂对结晶紫变色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性化学实验,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选用了两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发现不同浓度、不同... 在本科生物理化学实验中动力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表面活性剂对结晶紫变色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性化学实验,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选用了两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发现不同浓度、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结晶紫变色动力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结晶紫变色反应表现出禁阻作用,高于临界胶束浓度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则能够促进结晶紫变色反应,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结晶紫变色反应没有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提高,该项目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色反应 动力学 表面活性剂 研究性化学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电镀锌-铟合金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邹忠利 李洋 +2 位作者 单玺畅 米志娟 张旭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目的研究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聚乙二醇2000(PEG)对Zn-In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CTAB与PEG的含量,使用响应曲面法建立耐蚀性能测试参数与表面活性剂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实验采用线性电位扫描... 目的研究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聚乙二醇2000(PEG)对Zn-In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CTAB与PEG的含量,使用响应曲面法建立耐蚀性能测试参数与表面活性剂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实验采用线性电位扫描,并采用维氏显微硬度仪,接触角测试仪、SEM、EDS和XRD对电镀锌-铟合金镀层的析氢行为、硬度、表面湿润性、表面形貌、元素种类以及物相组成进行表征。结果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了耐腐蚀性能参数与CTAB和PEG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获得复合表面活性剂组成,镀层的耐蚀性良好;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未加添加剂的膜层表面湿润角为56°,优化后镀层表面湿润角仅为25°,具有较好的亲水性,且由于晶粒细化使试样硬度提升;镀层主要由Zn、In、C、O等元素组成,加入表面活性剂对镀层的影响不大,金属铟的生长晶面主要为(101)和(102)晶面。结论最佳添加复合表面活性剂的比例为CTAB0.33g/L,PEG0.87g/L,电镀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后能够有效提升镀层耐腐蚀性能,有效抑制了析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In合金 表面活性剂 响应曲面法 恒电流沉积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润湿效果的试验联合模拟研究
3
作者 荆德吉 鲍春花 +2 位作者 戴明颖 董智斌 刘鸿威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5-1006,共12页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和机械化程度提高,传统的喷雾难以有效解决煤尘污染问题,而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抑制煤尘的产生和运移。为探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采用试验联合分子模拟方法,从宏微观尺度探讨了十二烷基苯磺...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和机械化程度提高,传统的喷雾难以有效解决煤尘污染问题,而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抑制煤尘的产生和运移。为探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采用试验联合分子模拟方法,从宏微观尺度探讨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SDBS)、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Coconutt Diethanol Amide,CDEA)及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ocoamidopropyl Betaine,CAB)对煤尘的润湿性。从宏观试验入手探究各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并通过建立表面活性剂/水、水/表面活性剂/煤体系进行动力学模拟分析,考察运动过程中分子运动趋势,将表面张力与氢键作用和径向分布函数结合分析表面活性剂自身的亲水性,将润湿角和沉降试验与静电势和相对浓度、均方位移、相互作用能结合研究表面活性剂对煤尘的润湿性影响,从分子尺度对试验现象进行系统性分析,深入探讨表面活性剂润湿煤尘的机制。结果表明:SDBS对水的表面张力削弱最强,即表面张力最小,为24.08 mN/m,微观表现为SDBS溶液形成的氢键最多,为771个,长为0.15 nm的氢键最多,径向函数曲线峰值最早出现,最易与水分子吸附;SDBS溶液的润湿角、沉降时间均为最小,分别为19.83°、21.11 s,微观表现为SDBS与煤结合后与水结合部位的静电势差最大,为5.3529 eV,受π-π相互作用的影响,SDBS在煤水界面的吸附范围最广,在氢键和静电力的主导下,水分子扩散系数最小,为0.51×10^(-4)cm^(2)/s,大幅限制了水分子扩散,SDBS与煤的相互作用能也最大,为-2662.80 kJ/mol。模拟分析揭示了宏观试验现象呈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高效评价表面活性剂润湿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表面活性剂 分子模拟 氢键作用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在油田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晨旭 杨二龙 杨奉龙 《化工科技》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随着全球石油需求的日益上升,提升采油效率已成为油田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三次采油技术因其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受到深入研究,而表面活性剂是油田开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助剂。低聚表面活性剂是由联接基团将2个或更多单链表面... 随着全球石油需求的日益上升,提升采油效率已成为油田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三次采油技术因其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受到深入研究,而表面活性剂是油田开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助剂。低聚表面活性剂是由联接基团将2个或更多单链表面活性剂联接起来,形成的二聚、三聚乃至更高聚合度的有机物。综述了三聚和更高聚合度低聚表面活性剂在合成、结构以及油田应用的研究成果,为低聚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聚表面活性剂 GEMINI表面活性剂 提高原油采收率 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催化合成丁炔二醇醚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
5
作者 罗儒显 陈丽玲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8,共8页
以丁炔二醇乙氧基化物(BEO)和1,1,1,3,5,5,5-七甲基三硅氧烷(MDHM)为原料,在钌催化剂的催化下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丁炔二醇醚三硅氧烷(BEOTSS),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技术对BEOTSS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温度... 以丁炔二醇乙氧基化物(BEO)和1,1,1,3,5,5,5-七甲基三硅氧烷(MDHM)为原料,在钌催化剂的催化下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丁炔二醇醚三硅氧烷(BEOTSS),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技术对BEOTSS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及催化剂用量对MDHM转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催化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为30 mg/kg,n(BEO)∶n(MDHM)为1.05∶1,反应时间为6.0 h,反应温度为100℃,在此工艺条件下MDHM转化率可达99%。测定了BEOTSS的界面性能,结果显示:25℃下0.1%BEOTSS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为22.5 mN/m,临界胶束浓度(CMC)为4.9×10^(-5) mol/L,表明BEOTSS在浓度很低时可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催化 丁炔二醇乙氧基化物(BEO) 三硅氧烷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型表面活性剂磁化水对煤尘润湿性能影响分析
6
作者 袁树杰 王佳妮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研究不同生物型表面活性剂磁化水对煤尘的润湿性能,以1/3焦煤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常见的生物型表面活性剂,通过测量生物型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选择适宜的降尘浓度,然后计算溶液的粘附功、铺展功和浸湿功来分析润湿能力。... 为研究不同生物型表面活性剂磁化水对煤尘的润湿性能,以1/3焦煤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常见的生物型表面活性剂,通过测量生物型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选择适宜的降尘浓度,然后计算溶液的粘附功、铺展功和浸湿功来分析润湿能力。通过粉尘沉降试验和红外光谱试验比较生物型表面活性剂磁化水的润湿性能及其对煤尘表面官能团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在质量分数大于0.1%时下降速度均放缓;质量分数为0.1%时,茶皂素的粘附功下降得最少,鼠李糖脂的粘附功下降幅度最大,而铺展功和浸湿功提升效果最好;磁化与槐糖脂的协同作用优于鼠李糖脂,但煤尘在鼠李糖脂磁化水溶液中的脂肪族/芳香族吸光度比为12.27,吸附密度最高,沉降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防治 生物型表面活性剂 磁化水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辅助超声提取无花果叶总黄酮的工艺优化
7
作者 苏学军 朱旭 +1 位作者 孙有美 陈馨雨 《化学工程师》 2025年第1期84-87,52,共5页
为优化表面活性剂辅助超声提取无花果叶总黄酮工艺,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确定工艺参数的基础上,选取吐温80用量、乙醇质量分数、料液比、超声时间为因变量,设计L_(9)(3^(4))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 为优化表面活性剂辅助超声提取无花果叶总黄酮工艺,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确定工艺参数的基础上,选取吐温80用量、乙醇质量分数、料液比、超声时间为因变量,设计L_(9)(3^(4))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吐温80用量0.8%、乙醇质量分数30%、料液比1∶40(g∶mL)、超声时间25min、超声温度70℃,此条件下无花果叶总黄酮提取率可达3.11%,与单一超声提取法相比,提取率提高25.91%,充分表明超声与表面活性剂协同提取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可应用于无花果叶中总黄酮的高效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超声提取 无花果叶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分类、相行为、毒性、应用以及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和各类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待续)
8
作者 肖进新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7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的混合体系存在于许多配方中,因此已经进行了相当详细的研究。以下2种组合在应用和科学研究工作中都受到关注:其一,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聚合物的混合物;其二,离子... 7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的混合体系存在于许多配方中,因此已经进行了相当详细的研究。以下2种组合在应用和科学研究工作中都受到关注:其一,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聚合物的混合物;其二,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带相反电荷聚合物的混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水溶性聚合物 聚合物组成 分子的相互作用 混合体系 科学研究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结构对甜菜碱表面活性剂驱油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陈世军 郭姿彤 +2 位作者 高阳 王鹏程 肖茹丹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因具有独特的两亲性结构、较高的表面活性、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以及良好的乳化性能等特点,被作为油田三次采油驱油剂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其提高采收率效果较好。为探究烷基链碳数(n)对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化学驱性能的影响... 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因具有独特的两亲性结构、较高的表面活性、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以及良好的乳化性能等特点,被作为油田三次采油驱油剂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其提高采收率效果较好。为探究烷基链碳数(n)对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化学驱性能的影响,选取烷基链碳数分别为12、14、16、18、20的5种甜菜碱溶液,对其进行了界面张力与乳化性能的测试;利用MS软件、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了其径向分布、密度分布、均方位移、结合能等参数,并进行了室内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烷基链碳数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性能先增强后减弱,甜菜碱中C16HBC表面活性剂的化学驱性能最佳;通过分子模拟研究确定了不同烷基链碳数甜菜碱溶液对其能量、径向分布、密度分布、均方位移、结合能等参数的影响;C16HBC表面活性剂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采收率提高幅度达2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碱表面活性剂 烷基链碳数 采收率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砂岩气藏中的气湿反转规律及标度模型
10
作者 姚同玉 丛苏男 +2 位作者 刘卫东 崔传智 张俨彬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1,共9页
针对气藏开发过程中因钻采流体侵入、凝析液相析出、水相反渗吸等引起的天然气渗流能力降低、发生液锁等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仍然存在防液锁化学剂类型单一且成本高、评价方法尚不清晰等问题。为此,利用云母片接触角测... 针对气藏开发过程中因钻采流体侵入、凝析液相析出、水相反渗吸等引起的天然气渗流能力降低、发生液锁等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仍然存在防液锁化学剂类型单一且成本高、评价方法尚不清晰等问题。为此,利用云母片接触角测试实验和岩心端面接触角测试实验研究了不同链长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的气湿反转规律,利用渗透系数实验对比了气湿反转前后液相渗透系数,建立了防液锁的标度模型,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云母片和岩心表面具有较强的气湿反转能力,相对于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气湿反转能力最强,能将水和十二烷在云母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从6.0°、6.6°增至83.1°、62.2°,岩心端面的接触角分别从17.6°、19.2°增至93.1°、84.2°;(2)经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反转后,液相在岩心中的渗透系数降低,且CTAB降低幅度最大,水相和油相渗透系数分别降低73.7%和69.4%;(3)构建的防液锁的标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经0.05%CTAB处理后,水相和油相渗透系数分别降低72.3%和67.0%,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小于5%。结论认为,研究认识深化了对气湿反转现象的理解,CTAB可有效抑制气藏液锁,构建的标度模型可以评价气湿反转防液锁效果,能为砂岩气藏防液锁、降积液、延长生产周期提供有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 气湿反转 接触角 渗透性 气藏液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储集层岩石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11
作者 张朝良 李钧 +3 位作者 晏晓龙 吕建荣 张德富 窦萍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39,共9页
针对砾岩储集层矿物组成复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活跃、易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造成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在地下发生损失与改变的问题,选取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开展微观结构研究,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测定比表面和Zeta电位... 针对砾岩储集层矿物组成复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活跃、易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造成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在地下发生损失与改变的问题,选取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开展微观结构研究,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测定比表面和Zeta电位,建立化学剂在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上的吸附图版,最后通过驱油实验,验证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石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二元复合驱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砾岩储集层中,黏土矿物和沸石类矿物比表面大,Zeta电位较高,其活跃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影响驱油效率。Ⅰ类储集层的岩心物性最好,总采出程度最高;活跃矿物含量最少的Ⅱ类储集层岩心化学驱驱油效率最高;Ⅲ类储集层岩心驱油效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储集层 矿物组成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物理化学性质 吸附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氟碳表面活性剂增效的复合抑尘剂润湿抑尘特性研究
12
作者 郑春山 李灿灿 +3 位作者 江丙友 薛生 王小涵 钱苏倩 《煤矿安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7,共11页
氟碳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变煤体结构和提高润湿特性,在煤尘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发了基于氟碳表面活性剂(FS-31)增效的复合抑尘剂,分析了其表面张力和煤体接触角特征;基于红外光谱(FTIR)测试和Peakfit分峰拟合,定量研究了煤体疏水性和... 氟碳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变煤体结构和提高润湿特性,在煤尘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发了基于氟碳表面活性剂(FS-31)增效的复合抑尘剂,分析了其表面张力和煤体接触角特征;基于红外光谱(FTIR)测试和Peakfit分峰拟合,定量研究了煤体疏水性和亲水性官能团变化;结合马尔文粒径实验和扫描电镜测试,分析了煤体颗粒团聚行为及特征粒径变化;结果表明:二元表面活性剂复配溶液的表面张力在30 mN/m左右,部分溶液的煤粉完全沉降时间最长可达12 h;氟碳表面活性剂增效作用下,煤体接触角变小,润湿性能变好,质量分数为0.1%的FS-31溶液和质量分数为0.05%的烷基糖苷(APG)、槐糖脂组合溶液的表面张力低至18.04 mN/m,且煤粉沉降时间最低降至74 s;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得亲水官能团增加,质量分数为0.3%的脂肪酸甲酯磺酸钠(MES)、APG和质量分数为0.1%的FS-31溶液处理煤样的亲水官能团比MES和APG二元复配溶液处理煤样和原煤的分别增加2.69%、1.37%,在同等破碎作用下产生的大煤体颗粒较多,特征粒径更大,呼吸性粉尘占比最大降低53.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抑尘 煤尘润湿 氟碳表面活性剂 粉尘防控 特征粒径 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磁性纳米颗粒对重金属吸附特征
13
作者 史豪 王雅 +3 位作者 赵尉伶 罗艳丽 杨方源 周金龙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61,共8页
分别利用四种不同电性的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以及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SNC 16和NPC 16——对四氧化三铁表面进行改性,制备得到Fe_(3)O_(4)@SDS、Fe_(3)O_(4)@CTAB、Fe_(3)O_(4)@SNC 16和Fe_(3)O_(4)... 分别利用四种不同电性的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以及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SNC 16和NPC 16——对四氧化三铁表面进行改性,制备得到Fe_(3)O_(4)@SDS、Fe_(3)O_(4)@CTAB、Fe_(3)O_(4)@SNC 16和Fe_(3)O_(4)@NPC 16(统称为“Fe_(3)O_(4)@surfactants”)磁性纳米颗粒,并采用XRD、TEM、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XPS对它们进行表征分析,使用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探究表面活性剂对Fe_(3)O_(4)的As(Ⅲ)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_(3)O_(4)@surfactants颗粒近似为球形,平均粒径约10 nm,饱和磁化强度均大于70 emu·g-1,可有效地从溶液中分离。Fe_(3)O_(4)@surfactants对As(Ⅲ)的吸附在6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说明其机理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多分子层吸附。在相同条件下,Fe_(3)O_(4)@CTAB对As(Ⅲ)的吸附最强(最大吸附容量为55.174 mg/g),远高于其他复合材料,并且循环使用五次后对As(Ⅲ)的去除率保持在初始值的85%。本工作的结果为开发有效去除水中As(Ⅲ)的新型功能化纳米吸附材料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表面活性剂 三价砷 纳米材料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甘氨酸二乙酸三钠对几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应用性能影响的研究
14
作者 王娜娜 台秀梅 +3 位作者 耿涛 张梁 李赛 郭凌霄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共7页
以Cu^(2+)为探针,采用红外光谱法测试了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钠(AEC-9Na)、十二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2A1)、异构烷基糖苷(IC-06)、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椰油酰胺基丙基甜菜碱(CAB)、椰油酰胺丙基氧化胺(CAO)与甲基甘氨酸... 以Cu^(2+)为探针,采用红外光谱法测试了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钠(AEC-9Na)、十二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2A1)、异构烷基糖苷(IC-06)、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椰油酰胺基丙基甜菜碱(CAB)、椰油酰胺丙基氧化胺(CAO)与甲基甘氨酸二乙酸三钠(MGDA)对Cu^(2+)的螯合作用,通过透光率考察了6种表面活性剂对MGDA的表观耐盐性和体系稳定性,通过表面张力仪、接触角测量仪及泡沫分析仪研究了MGDA对6种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螯合剂MGDA对Cu^(2+)具有优异的螯合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促进了MGDA对Cu^(2+)的螯合作用;所选择的6种表面活性剂均具有良好的耐盐性能,其中2A1和CAB的耐盐能力最强,分别可以达到50%和30%,且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越强,耐盐性越好;MGDA的加入对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影响不大;MGDA的加入提升了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在保持表面活性剂浓度不变的条件下,随着MGDA浓度的增加,接触角呈现降低的趋势;MGDA的加入提升了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起泡时间减小,6种表面活性剂在300 s内均呈现出良好的稳泡性能;采用透光率探究了表面活性剂对MGDA螯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A1和CAB对脱除Cu^(2+)的辅助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甲基甘氨酸二乙酸三钠 表面活性剂 螯合作用 润湿 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低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体系流变性研究
15
作者 武志颖 方波 +3 位作者 韩晓阳 田珍瑞 宾钰洁 卢拥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以环氧氯丙烷、十八胺和芥酸酰胺丙基二甲基叔胺(pKO-E)为原料,合成了四聚十八烷基-芥酸酰胺丙基阳离子叔胺(TCTA)和六聚十八烷基-芥酸酰胺丙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HAEE);研究了TCTA、HAEE分别与水杨酸钠(NaSal)和氯化钠(NaCl)形成TCTA/Na... 以环氧氯丙烷、十八胺和芥酸酰胺丙基二甲基叔胺(pKO-E)为原料,合成了四聚十八烷基-芥酸酰胺丙基阳离子叔胺(TCTA)和六聚十八烷基-芥酸酰胺丙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HAEE);研究了TCTA、HAEE分别与水杨酸钠(NaSal)和氯化钠(NaCl)形成TCTA/NaSal、HAEE/NaSal和HAEE/NaCl黏弹性胶束新体系的流变性,考察了盐浓度、温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胶束体系流变性的影响,优化获得了各黏弹性胶束体系的最佳组成。结果表明,各黏弹性胶束体系流动曲线符合Carrea-Yasuda本构方程;建立四参数流变动力学方程可表征黏度随剪切时间的变化曲线;证实HAEE/NaSal胶束体系具有热增稠和热触变行为。HAEE/NaSal和HAEE/NaCl胶束体系的黏度和黏弹性均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流变性 黏弹性胶束 压裂液 流变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与2-巯基乙醇在3.5%NaCl中对碳钢的缓蚀协同效应研究
16
作者 梁鹏慧 原梦颖 +3 位作者 阮义蕾 高国芳 胡志勇 朱海林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5-304,共10页
以三聚氯氰、十二胺、乙二胺、N,N-二甲基-1,3-丙二胺、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C_(12)-2-C_(12)),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失重测试、电化学阻抗、动电位... 以三聚氯氰、十二胺、乙二胺、N,N-二甲基-1,3-丙二胺、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C_(12)-2-C_(12)),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失重测试、电化学阻抗、动电位极化研究了在60℃,3.5%NaCl溶液中C_(12)-2-C_(12)与2-巯基乙醇(TZ)对碳钢缓蚀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当n(C_(12)-2-C_(12))∶n(TZ)=7∶3时,复配后缓蚀剂的缓蚀率可达95.47%,缓蚀协同参数为1.52。动电位极化测试结果表明该复配缓蚀剂为混合型缓蚀剂。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结果表明,C_(12)-2-C_(12)与TZ共同吸附在碳钢表面,增强了吸附膜的致密性。同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其缓蚀机理进行具体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巯基乙醇 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 协同缓蚀 NA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协同红外辅助提取柴胡中柴胡皂苷a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17
作者 何敏 刘珂 +6 位作者 张虹 郁静蕾 汪永祥 赵鑫 张欣怡 毕映燕 易九州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684,共8页
利用表面活性剂辅助红外辐射提取方法提取柴胡中的柴胡皂苷a,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通过测定提取物对ABTS^(+)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AEO-9作为溶剂体积分数7.... 利用表面活性剂辅助红外辐射提取方法提取柴胡中的柴胡皂苷a,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通过测定提取物对ABTS^(+)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AEO-9作为溶剂体积分数7.5%,液固比为40:1,红外功率250 W,提取时间60 min为最优提取条件;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AEO-9浓度、液固比、提取时间、红外功率4个提取条件优化结果分别为7.89%、33.28:1、70.13 min、229.35 W,该条件下SSa提取率为8.4221 mg·g^(-1),与理论预测值(8.4288 mg·g^(-1))相对误差仅为0.08%。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该法获取的柴胡提取物对ABTS^(+)及DPPH自由基半数清除浓度(IC_(50))分别为1.02%及1.93%,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辐射 表面活性剂 柴胡皂苷A 响应面法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类农药助剂在农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雷津美 张莉 杜凤沛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1,共11页
综述了表面活性剂类农药助剂在农药领域的应用。首先介绍了农药助剂的概念,重点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类农药助剂的种类及其与农药的相互作用。接着深入讨论了其在农药制剂(包括乳油、水乳剂、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等)加工中的作用,如增溶、乳... 综述了表面活性剂类农药助剂在农药领域的应用。首先介绍了农药助剂的概念,重点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类农药助剂的种类及其与农药的相互作用。接着深入讨论了其在农药制剂(包括乳油、水乳剂、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等)加工中的作用,如增溶、乳化、分散和润湿等。同时探讨了在农药使用过程(二次分散、雾化、沉积和吸收传导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类农药助剂发挥的作用。此外,还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类农药助剂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要求,强调了表面活性剂在农药领域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为农药制剂的优化和表面活性剂在农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农药助 农药制 润湿 农药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渗吸驱油性能
19
作者 田雨 安锋涛 +3 位作者 郑皓轩 吴澳回 陈俊耀 师永民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2,148,共7页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环氧氯丙烷为原料,通过季铵化和开环两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提高低孔低渗储层渗吸驱油效率的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SA-12.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氢谱仪对表面活性剂NSA-12的分子结构进行...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环氧氯丙烷为原料,通过季铵化和开环两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提高低孔低渗储层渗吸驱油效率的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SA-12.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氢谱仪对表面活性剂NSA-12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其界面张力、润湿性、临界胶束浓度、渗吸高度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NSA-12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3.31×10^(-4) mol·L^(-1),γ_(cmc)为29.28 mN·m^(-1),质量分数为0.2%时油水界面张力为0.43 mN·m^(-1),表界面活性优异;天然岩心接触角可降低至34.7°,毛细管自发渗吸高度为22 mm,渗吸效率为37.3%,水驱后可继续提高采收率18.5%,有效提高了低渗透储层渗吸驱油效率,满足了油田现场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非离子 表面活性剂 自发渗吸 临界胶束浓度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用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广颖 张龙力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1,共8页
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以及良好的耐温性和耐盐性,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根据亲水基所带电荷的不同,双子表面活性剂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四种。介绍了国... 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以及良好的耐温性和耐盐性,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根据亲水基所带电荷的不同,双子表面活性剂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四种。介绍了国内外用于驱油领域的四种类型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这四种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及理化性质,包括表面性质、界面性质、润湿性能以及耐温耐盐性等,最后阐述了双子表面活性剂在驱油领域现存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 双子表面活性剂 合成方法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