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碳酸培养环境对A549细胞合成、分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黎阳 彭丹晖 +4 位作者 老启芳 黄英明 覃韬 谢显龙 黄冰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20期2970-2972,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浓度CO2对A549活性、合成和分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SP-C)的影响,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肺保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A549细胞按不同CO2培养浓度分为A组(5%CO2)、B组(10%CO2)和C组(18%CO2)。细胞培养24 h、36 h、48 h后...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浓度CO2对A549活性、合成和分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SP-C)的影响,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肺保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A549细胞按不同CO2培养浓度分为A组(5%CO2)、B组(10%CO2)和C组(18%CO2)。细胞培养24 h、36 h、48 h后,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前体蛋白(proSP-C)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P-C的浓度。结果 (1)与A组比较,B组各观测点的细胞活性均增高;C组的细胞活性则在36 h、48 h降低。(2)B组36 h、48 h细胞培养液中SP-C浓度较A组升高,但是细胞内proSP-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A组比较,C组24 h培养液中的SP-C浓度已开始降低,但胞内proSP-C在36 h才开始下降。结论 (1)一定的CO2培养浓度升高不影响A549的活性,对SP-C的合成和分泌起促进作用;(2)过高的CO2培养浓度可抑制A549的活性、SP-C的合成和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酸血症 A549细胞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前体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突变相关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9
2
作者 洪达 祁媛媛 +4 位作者 王慧君 梅枚 黎籽秀 周文浩 钱莉玲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总结2例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SFTPC)突变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特点和基因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本文2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儿分别为38^(+3)周足月儿和35(+2... 目的总结2例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SFTPC)突变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特点和基因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本文2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儿分别为38^(+3)周足月儿和35(+2)周早产儿,均于生后即发生呼吸窘迫,X线胸片示NRDS,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均否认肺部疾病家族史。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和正压辅助通气支持有效。基因检测显示:1例为SFTPC基因c.68G>G/A,p.R23Q杂合错义突变,为首次报道;1例为SFTPC基因c.115G>G/T,p.V39L杂合错义突变,为已报道致病突变。共检索到临床资料完整的SFTPC突变NRDS 6篇文献7例,结合本文2例,9例均生后呼吸窘迫,影像学以弥漫性侵润和间质性改变为主,多予机械通气、PS对症支持治疗,2例死亡,1例间质性肺病,1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4例随访健康,1例失访。结论中国NRDS病例中存在SFTPC基因突变,相关基因突变的识别,可为早期干预、预后判断以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表面活性蛋白c 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羟氯喹治疗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突变致婴儿间质性肺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3
作者 刘靖 祁媛媛 +2 位作者 洪达 王立波 钱莉玲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报道硫酸羟氯喹治疗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SFTPC)突变致婴儿间质性肺病的疗效,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1例SFTPC突变致婴儿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过程和硫酸羟氯喹的疗效,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2月龄,因... 目的报道硫酸羟氯喹治疗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SFTPC)突变致婴儿间质性肺病的疗效,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1例SFTPC突变致婴儿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过程和硫酸羟氯喹的疗效,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2月龄,因"生后反复咳嗽伴气促2个月"于2015年9月9日就诊。患儿在新生儿期即发生呼吸窘迫,持续无法离氧。影像学示肺部渗出,病原学检查均阴性,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否认肺部疾病家族史。基因检测发现SFTPC基因外显子4有1个杂合错义突变位点(c.T337C:p.Y113H),目前尚无报道。患儿13月龄时开始硫酸羟氯喹治疗,治疗6个月后,呼吸窘迫、生长发育情况和胸部CT影像学表现明显改善。在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SFTPC基因突变的间质性肺病,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2月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篇,均为英文文献。总结包括本文1例患儿在内的51例SFTPC基因突变致间质性肺病病例使用硫酸羟氯喹的治疗情况,随访0.3~15.8年,其中单用硫酸羟氯喹治疗的有12例,均取得良好疗效,未提及或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全身糖皮质激素合用硫酸羟氯喹治疗39例,33例(84.6%)有效,2例(5.1%)无改善,4例(10.3%)恶化(1例死亡)。结论对于SFTPC基因突变的婴儿间质性肺病,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很重要,及早使用硫酸羟氯喹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生长发育情况,减少终末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蛋白c 基因 突变 婴儿间质性肺病 硫酸羟氯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氧对早产大鼠肺表面活性蛋白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卢红艳 常立文 +3 位作者 李文斌 姜娜 彭琼玲 蔡成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6-388,共3页
目的探讨高氧对早产大鼠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表达的影响。方法孕21dSD早产大鼠,生后12~24h内随机分为空气组、高氧组。于空气或高氧暴露后1、4、7、10和14d提取肺组织,采用RT-PCR测定SP-C mRNA表达,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SP&quo... 目的探讨高氧对早产大鼠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表达的影响。方法孕21dSD早产大鼠,生后12~24h内随机分为空气组、高氧组。于空气或高氧暴露后1、4、7、10和14d提取肺组织,采用RT-PCR测定SP-C mRNA表达,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SP"C蛋白表达。结果早产大鼠生后肺组织SP-C表达1d时最高,4d后表达渐减弱,其阳性染色信号主要定位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高氧暴露1d,肺组织SP-C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空气组,以后增加,高氧7d增加最明显,高氧14d时SP-C表达较空气组又减弱。结论SP-C参与了早产大鼠肺发育及高氧肺损伤的生理与病理过程,高氧暴露导致SP-C表达下调或功能障碍是促使高氧肺损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蛋白c 早产 肺发育 高氧 肺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组织中表面活性蛋白C表达与呼吸参数的关系
5
作者 秦超 李宏云 +1 位作者 杨闪闪 苗少一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1130-113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组织中表面活性蛋白C(SP-C)表达与呼吸功能的关系。方法将20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COPD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COPD组大鼠每日香烟烟雾暴露2次,每次30 min,持续暴露28 d,第1、14天气管内滴...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组织中表面活性蛋白C(SP-C)表达与呼吸功能的关系。方法将20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COPD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COPD组大鼠每日香烟烟雾暴露2次,每次30 min,持续暴露28 d,第1、14天气管内滴注脂多糖1 mg·kg^-1。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不做任何处理。第29天,2组大鼠腹腔注射40 g·L^-1水合氯醛(10 mL·kg^-1)麻醉,暴露膈肌,使用2个针式电极连接膈肌和BL-42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采集呼吸曲线,记录吸气时间、呼气时间、呼吸幅度、呼吸频率。呼吸曲线参数采集后处死大鼠,完整取出双侧肺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肺组织中SP-C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肺组织中SP-C蛋白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组织中SP-C mRNA表达。结果COPD组大鼠吸气时间、呼气时间、呼吸幅度、呼吸频率分别为(263.29±14.01)ms、(429.32±13.52)ms、(3.79±1.02)g、(82.39±7.15)次·min^-1,对照组大鼠吸气时间、呼气时间、呼吸幅度、呼吸频率分别为(290.51±17.24)ms、(371.45±12.19)ms、(4.93±1.27)g、(71.21±5.04)次·min^-1;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大鼠吸气时间缩短,呼气时间延长,呼吸幅度变小,呼吸频率升高(P<0.05)。COPD组和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SP-C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346.19±17.03)、(465.82±21.60)μg·L^-1,COPD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SP-C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OPD组和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SP-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1±0.012、0.224±0.003,COPD组大鼠肺组织中SP-C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香烟烟雾和脂多糖可损伤大鼠肺泡上皮,使SP-C释放减少,肺顺应性降低,导致肺通气及肺换气不足,呼吸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脂多糖 表面活性蛋白c 肺顺应性 呼吸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胎龄新生儿肺表面活性蛋白C水平初步调查
6
作者 曾晓聪 叶永灿 《中国医学工程》 2015年第1期24-24,26,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水平。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集的初生儿的外周血,不同胎龄早产儿的脐带血,羊水标本采集,胚胎胎龄不一。对这118份标本进行蛋白C含量的试验,了解不同胎龄的新生儿肺SP-C的变化。结...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水平。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集的初生儿的外周血,不同胎龄早产儿的脐带血,羊水标本采集,胚胎胎龄不一。对这118份标本进行蛋白C含量的试验,了解不同胎龄的新生儿肺SP-C的变化。结果 SP-C的含量从25周开始就逐渐升高,新生儿出生时肺SP-C水平可达到(5.28±0.39)ng/L。结论肺SP-C随着胚胎的成熟逐渐达到高峰,其在新生儿出生时达到极点,并且这也是新生儿肺成熟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胎龄 新生儿 表面活性蛋白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肺表面活性蛋白C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爱兰 吉兆宁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肺表面活性蛋白C mRNA(SP-C mRNA)在病理确诊后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来检测4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SP-C mRNA的表达,并以2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和10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肺表面活性蛋白C mRNA(SP-C mRNA)在病理确诊后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来检测4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SP-C mRNA的表达,并以2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和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44例肺癌患者外周血SP-C mRNA表达阳性率为59.1%;2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和10名健康人的外周血中无SP-C mRNA表达。结论: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SP-C mRNA可能是良好的微转移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面活性蛋白c 外周血 微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突变致婴幼儿间质性肺病3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杨洁 罗蓉 《临床医学进展》 2022年第1期305-310,共6页
目的:分析3例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SFTPC)突变致婴幼儿间质性肺病(ILD)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特点。方法:总结近2年住院的3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 例1为35周早产女婴,3月龄起病,有慢性缺氧,杵状指等表现。例2... 目的:分析3例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SFTPC)突变致婴幼儿间质性肺病(ILD)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特点。方法:总结近2年住院的3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 例1为35周早产女婴,3月龄起病,有慢性缺氧,杵状指等表现。例2、3为31周早产双胎,生后起病,姐姐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落后;弟弟平素无症状,呼吸道感染后易出现咳嗽、气促。胸部CT均提示肺间质病变。基因检测SFTPC均有杂合错义突变,例1为c.218T】C (p.I73T),双胎为c.115G】T (p.V39L)。治疗上例1在气管镜下注入牛肺表面活性物质,例2口服激素,例3无特殊治疗。2) 检索到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SFTPC突变相关婴幼儿ILD,结合本文3例显示:多在1岁内起病,表现为咳嗽、气促、反复呼吸道感染,胸部CT示间质性改变,基因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有效。结论:SFTPC突变与部分婴幼儿ILD密切相关,重视基因检测在婴幼儿ILD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性肺病 表面活性蛋白c 基因 突变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变异与儿童肺部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9
作者 魏文新 梅花 张艳波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4年第12期934-938,共5页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新生儿较常见的呼吸系统危重症之一, 尤其在极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更为多见, 且胎龄越小, 发病率越高。NRDS不仅是早产儿的主要死因, 也是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主要因素, 其发病与肺表面活性蛋白(SP...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新生儿较常见的呼吸系统危重症之一, 尤其在极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更为多见, 且胎龄越小, 发病率越高。NRDS不仅是早产儿的主要死因, 也是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主要因素, 其发病与肺表面活性蛋白(SP)基因变异密切相关。SP-C是SP之一, 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形成不可或缺, 在维持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正常功能中起关键作用。SP-C是肺表面活性物质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究其基因变异与NRDS的关系有助于疾病早期基因干预、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有长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二氧化碳浓度对A549细胞活性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丹晖 黄英明 +4 位作者 老启芳 覃韬 谢显龙 黄冰 黎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761-2763,共3页
目的 观察CO2培养浓度对A549细胞活性,合成和分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SP-C)的影响.方法 A549细胞按CO2培养浓度分为:A组(5%CO2);B组(10% CO2);C组(18% CO2).各组在CO2培养24、36、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反... 目的 观察CO2培养浓度对A549细胞活性,合成和分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SP-C)的影响.方法 A549细胞按CO2培养浓度分为:A组(5%CO2);B组(10% CO2);C组(18% CO2).各组在CO2培养24、36、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P-C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SP-C浓度.结果 (1)与A组比较,B组G1峰和凋亡率在24、36、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在24h(68.0±6.2比55.0±3.8,P<0.01)、36 h(71.0±2.0比63.0±1.3)出现G1峰升高(P<0.05),并于36 h(10.0±1.2比6.9±1.9)、48 h(12.8 ±2.6比7.3±2.0)凋亡增加(P<0.05).(2)3组SP-C mRNA表达在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在36 h(0.32±0.02比0.24±0.02)(P<0.01)、48 h(0.24±0.03比0.16±0.03)SP-C mRNA表达升高(P<0.05),而C组均降低(0.17 ±0.04、0.10 ±0.02) (P <0.05).(3) SP-C 3组浓度在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SP-C浓度在36 h(31.00±2.00比21.00±0.85)(P<0.01),48 h(42.00±1.02比26.00±0.97)升高(P<0.05);C组SP-C浓度在48 h(20.00±0.51比26.00±0.97)降低(P<0.05),24、36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549细胞活性和SP-C的表达受CO2培养浓度的影响;随着CO2浓度的升高,其作用由上调转为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549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
原文传递
短时间高氧机械通气对大鼠肺组织及肺表面活性蛋白C、D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晓霞 李玉兰 +1 位作者 沙小兰 王晶晶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短时间高氧机械通气对大鼠肺组织及肺表面活性蛋白C、D(SP-C、SP-D)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高氧组(吸入氧浓度0.90)和空气组(吸入氧浓度0.21)各8只。麻醉后气管插管,两组分别进行4 h高氧或空气机械通气;同时颈动... 目的探讨短时间高氧机械通气对大鼠肺组织及肺表面活性蛋白C、D(SP-C、SP-D)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高氧组(吸入氧浓度0.90)和空气组(吸入氧浓度0.21)各8只。麻醉后气管插管,两组分别进行4 h高氧或空气机械通气;同时颈动脉置管监测机械通气2 h、4 h的血气指标,计算氧合指数(OI)。4 h后,取右肺制备组织切片并进行病理学评分,测量湿干重比、制备肺组织匀浆;左肺制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及BALF中SP-C、SP-D的浓度。结果高氧组动脉血氧分压、肺组织病理学评分及湿干重比显著高于空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氧组OI、肺组织匀浆及BALF中SP-C、SP-D浓度低于空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高氧机械通气4 h可造成肺脏组织学的损伤,并使SP-C、SP-D的浓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 表面活性蛋白c 表面活性蛋白D
原文传递
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突变与儿童间质性肺疾病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小乐(综述) 徐勇胜(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6年第3期193-196,共4页
表面活性蛋白C是唯一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表达的肺表面活性蛋白,其基因突变与儿童间质性肺疾病关系密切。该综述探讨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突变相关儿童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的进展。
关键词 儿童 间质性肺疾病 表面活性蛋白c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二氧化碳培养环境对A549细胞周期、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前体蛋白合成的影响
13
作者 彭丹晖 黄英明 +4 位作者 老启芳 覃韬 谢显龙 黄冰 黎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2-1014,共3页
目的 观察CO2培养浓度对A549细胞周期、合成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前体蛋白(proSP-C)的影响.方法 A549细胞按CO2培养浓度分为:A组(5%CO2);B组(10% CO2);C组(18%CO2).各组在CO2培养24、36、48 h后,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 目的 观察CO2培养浓度对A549细胞周期、合成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前体蛋白(proSP-C)的影响.方法 A549细胞按CO2培养浓度分为:A组(5%CO2);B组(10% CO2);C组(18%CO2).各组在CO2培养24、36、48 h后,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proSP-C的水平.结果 (1)与A组MTT值(0.38±0.02、0.53±0.03、0.75 ±0.03)比较,B组各观测点的值(0.42±0.03、0.56±0.03、0.78±0.04)均增高(P<0.01);C组的值(0.49±0.04、0.67±0.05)则在36、48 h降低(P<0.01,P<0.05).(2)与A组比较,B组G1峰率和凋亡率在24、36、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G1峰升高在24、36 h(68.00±6.20、71.00±2.00)出现(P<0.01,P<0.05),并于36、48 h凋亡率(10.00±1.20、12.80±2.60)增加(P<0.05).(3)B组(0.63±0.20、0.65±0.18、0.55±0.11)与A组细胞中pfoSP-C在各时点(0.58±0.15、0.63±0.09、0.55±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proSP-C在36、48 h(0.31±0.14、0.23±0.02)出现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一定的CO2浓度升高增加A549细胞的活性,但不影响细胞周期及凋亡率;过高的CO2浓度可抑制proSP-C合成,降低细胞活性和增加凋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酸血症 A549 凋亡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前体蛋白
原文传递
地塞米松对新生鼠高氧肺损伤肺组织甲状腺转录因子-1和表面活性蛋白C表达的影响
14
作者 朱翠平 吕回 +3 位作者 严建江 李秋平 陶少华 封志纯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7年第5期420-424,469,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表面活性蛋白C(SPC)在地塞米松干预新生鼠高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3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高氧组(95%氧7 d)、高氧+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组)和空气组。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并做辐射状肺...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表面活性蛋白C(SPC)在地塞米松干预新生鼠高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3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高氧组(95%氧7 d)、高氧+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组)和空气组。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并做辐射状肺泡计数(RAC)。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TTF-1和SPC表达。结果(1)高氧组可见肺泡壁较薄、结构简单化、肺泡大小不均,有些肺泡融合、体积增大;地塞米松组除具有上述高氧组特征外,肺组织结构明显紊乱,部分肺泡壁及间隔破坏;高氧组和地塞米松组RAC值分别为(9.50±1.05)、(10.03±3.26),较空气组(13.00±1.79)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空气组TTF-1阳性显色细胞分布在肺间隔和肺泡壁II型肺泡上皮细胞(AECII),无扩张肺组织处也有阳性细胞,各级支气管及小血管部位未见阳性显色。高氧组较空气组表达减少,散在分布于肺泡壁、肺间隔增厚部位及脱落于肺泡腔的AECII;地塞米松组较空气组明显增强,变薄及扩张的肺泡壁也有阳性显色。空气组、高氧组、地塞米松组TTF-1表达积分分别为(1.32±0.55)、(0.96±0.67)、(1.76±0.69),高氧组较地塞米松组和空气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而地塞米松组较空气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3)SPC阳性显色主要在肺间隔和肺泡壁AECII,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也可见弱阳性表达,但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标本整个切片未见表达。高氧组、地塞米松组和空气组SPC表达积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1.58±0.49)、(1.52±0.50)、(1.66±0.48),P>0.05。结论(1)SPC不仅在AECII表达,也表达在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在高氧肺损伤及地塞米松干预肺组织SPC表达变化不大,有可能是AECII增殖、分化不足的反映。(2)高氧肺损伤组织TTF-1表达减少,地塞米松可使TTF-1表达增强,加重肺部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新生鼠 高氧肺损伤 肺组织 甲状腺转录因子-1 表面活性蛋白c 表达
原文传递
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异常与婴幼儿肺间质性疾病
15
作者 邓飞涛 夏炎枝 柴新群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57-260,共4页
肺表面活性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 C,SP-C)基因是目前被发现的唯一仅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表达的肺表面活性蛋白基因,其蛋白表达产物SP-C是构成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小分子疏水性蛋白之一,具有调节肺泡液-气界表面张力、维持肺表面活性... 肺表面活性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 C,SP-C)基因是目前被发现的唯一仅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表达的肺表面活性蛋白基因,其蛋白表达产物SP-C是构成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小分子疏水性蛋白之一,具有调节肺泡液-气界表面张力、维持肺表面活性膜的稳定及参与肺器官局部防御体系等重要的生理功能。SP-C基因异常可造成SP-C结构变化和功能丧失,从而导致各种婴幼儿肺疾病,其中,肺间质性疾病(in- 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的发病与SP-C基因突变的关系尤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蛋白c 基因突变 肺问质性疾病
原文传递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纯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静 杜江 +3 位作者 周细中 刘茹 沈蔚 王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5期2699-2703,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基因缺陷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早期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对于预测肺部疾病的发生意义重大。目的:克隆人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C,SP-C)基因,构... 背景: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基因缺陷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早期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对于预测肺部疾病的发生意义重大。目的:克隆人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C,SP-C)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P-C,并纯化SP-C蛋白。方法:提取正常人肺组织总RNA,RT-PCR技术获得SP-C cDNA序列,纯化后的SP-C基因插入至中间载体PMD-18T,得到重组质粒PMD-18T-SP-C,重组质粒经过Bam 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纯化回收得到具有黏性末端的SP-C cDNA,将质粒PET-28a同样经过双酶切后纯化回收得到与SP-C cDNA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质粒片段,将具有黏性末端的SP-C cDNA与PET-28a定向连接后得到重组质粒PET-28a/SP-C。然后将鉴定正确的PET-28a/SP-C重组质粒转入BL21中诱导表达。结果与结论:酶切鉴定及核苷酸序列测序证实扩增的SP-C cDNA及其重组质粒经过Bam H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后,在5000~7500bp和250~1000bp处可检测到2条条带。核苷酸序列测序结果证实,质粒中插入基因长597bp,为一开放阅读框架,与GeneBank中公布的人SP-C cDNA序列相符。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纯化后的SP-C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7000处出现1条新生条带,与预期的大小一致。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克隆人SP-C基因并插入至质粒PET-28a中,构建了PET-28a/SP-C重组质粒,将其体外转化至BL21后可以表达SP-C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 原核表达载体 克隆 转化 组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鼠叶酸缺乏对新生大鼠肺发育及其表面活性蛋白C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青 余章斌 +5 位作者 韩树萍 顾筱琪 陈玉林 金俊霞 晏路标 郭锡熔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0,98,共3页
目的寻找叶酸缺乏对大鼠肺发育影响的形态学证据,探讨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在孕鼠叶酸缺乏引起新生大鼠肺发育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去叶酸RHAA配方饲料喂养大鼠,建立叶酸缺乏大鼠模型。叶酸缺乏组和对照组各18只大鼠,孕早期及孕晚期... 目的寻找叶酸缺乏对大鼠肺发育影响的形态学证据,探讨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在孕鼠叶酸缺乏引起新生大鼠肺发育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去叶酸RHAA配方饲料喂养大鼠,建立叶酸缺乏大鼠模型。叶酸缺乏组和对照组各18只大鼠,孕早期及孕晚期分别测定其血清叶酸水平;取各组出生14d新生大鼠右肺,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比较2组肺组织及SP-C阳性细胞的病理改变。结果叶酸缺乏组孕鼠孕早期及孕晚期血清叶酸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a<0.05),表明叶酸缺乏孕鼠模型建立成功。HE染色显示新生大鼠叶酸缺乏组肺组织结构明显被破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叶酸缺乏组与对照组比较,SP-C阳性的Ⅱ型细胞明显减少,黄色染色较淡,特异性显色区域较少。出生14d叶酸缺乏组新生大鼠SP-C阳性的Ⅱ型肺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平均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期叶酸缺乏对新生大鼠肺发育造成一定影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胎鼠肺组织SP-C的表达,进而影响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缺乏 肺发育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
原文传递
老年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mRNA表达 被引量:4
18
作者 迟春花 何冰 +1 位作者 汤秀英 李湘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1-742,74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P-C)的变化。方法观察老年组大鼠(26月)及青年组大鼠(3月)光镜下肺组织结构、肺组织SP-CmRNA表达。结果老年组大鼠肺泡囊扩张、肺泡腔轻度扩大。肺组织SP-CmRNA表达降低,占青年组的50%。结论...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P-C)的变化。方法观察老年组大鼠(26月)及青年组大鼠(3月)光镜下肺组织结构、肺组织SP-CmRNA表达。结果老年组大鼠肺泡囊扩张、肺泡腔轻度扩大。肺组织SP-CmRNA表达降低,占青年组的50%。结论老年大鼠SP-CmRNA表达下降。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可能参与了肺老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老化 大鼠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表面活性物相关蛋白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A酸对胎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殖和肺表面活性蛋白C及水通道蛋白5表达的影响
19
作者 高瑞伟 杨建英 +3 位作者 孔祥永 祝晓溪 朱国青 刘秀香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对胎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AECⅡs)增殖和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水通道蛋白5(AQP5)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纯化孕19 d的胎鼠肺组织,得到fAECⅡs。细胞培养1 d后,以at-RA作为干预方式,在at-RA作...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对胎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fAECⅡs)增殖和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水通道蛋白5(AQP5)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纯化孕19 d的胎鼠肺组织,得到fAECⅡs。细胞培养1 d后,以at-RA作为干预方式,在at-RA作用1、2、3 d后,使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和活力,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 SPC mRNA、AQP5 mRNA 的表达,W estern blot法检测SPC、AQP5蛋白的表达。结果 1.at-RA作用1 d对细胞增殖和活力无影响(P 〉0.05);而作用2 d后,at-RA明显促进细胞增殖、增强细胞活力(P 〈0.05),且促进作用在第3天最显著(P 〈0.05)。2.与对照组相比,at-RA使得细胞状态更佳,细胞贴壁更紧,折光性更好。3.与对照组相比,at-RA在第1、2、3天均可上调AQP5 mRNA及AQP5蛋白的表达(t= -19.58、-10.44、-16.01、46.25、12.79、-27.96,P均 〈0.05),分别为对照组的281.07% 、766.67% 、1163.33% 和792.65% 、1310.52% 、1561.56% 。4.与对照组相比,at-RA在第1、3天上调 SPC mRNA、SPC 蛋白的表达(蛋白为对照组的615.480% 、369.450% ;mRNA 为对照组的728.33% 、400.83%)(t= -26.34、-25.26、-25.25、-31.71,P均〈0.05),但在第2天,下调 SPC mRNA、SPC蛋白(对照组的66.57% ,11.269%)的表达(t=9.12、13.80,P均〈0.05)。结论 at-RA可促进 fAECⅡs增殖,增强细胞活力;促进SPC和AQP5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A酸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表面活性蛋白c 水通道蛋白5
原文传递
急性肺损伤对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静 王正晖 何立英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8年第2期79-81,8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SP-C)蛋白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5mg/kg)建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对照组48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PS注射12、24、36、48h后处死大鼠,以光学...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SP-C)蛋白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5mg/kg)建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对照组48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PS注射12、24、36、48h后处死大鼠,以光学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测量肺系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质变化,采用Western印迹、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肺组织SP-C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结果ALI组光镜观察可见肺泡间隔增宽,肺泡腔出现渗出物,部分肺泡萎陷。肺系数及总蛋白检测结果显示ALI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ALI组SP-C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较相应对照组降低,36h、48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M检测结果显示ALI36h、48h组SP-C含量分别为0.79±0.10、0.67±0.09,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的0.96±0.11、0.97±0.13(P<0.05)。结论急性肺损伤导致肺组织SP-C合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 内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