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焦磷酸磷酸铁钠基钠离子电池日历老化容量衰减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瑞瑞 彭燕秋 +7 位作者 赖学君 吴志隆 高杰 许文成 王立娜 丁沁 方永进 曹余良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24-4132,共9页
随着钠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探索其存储过程中的容量损失机理对提高电池系统日历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焦磷酸磷酸铁钠[Na_(4)Fe_(3)(PO_(4))_(2)P_(2)O_(7)]基钠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 随着钠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探索其存储过程中的容量损失机理对提高电池系统日历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焦磷酸磷酸铁钠[Na_(4)Fe_(3)(PO_(4))_(2)P_(2)O_(7)]基钠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多维度分析技术,全面剖析了正负极活性材料在高温存储过程中的容量损失率、结构、形貌及界面组分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存储后电极活性材料的比容量仅出现轻微衰减,正负极活性材料结构也未见受损,且正极铁元素溶出串扰并不显著。然而,负极侧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增厚现象十分显著,表明存储期间负极SEI膜会不断溶解生长,且新生成的SEI膜以有机物为主。这一发现揭示了负极侧界面副反应是钠离子电池存储容量损失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钠离子电池日历老化机制的理解,也为后续提升电池性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日历老化 容量衰减机理 固体电解质膜 Na_(4)Fe_(3)(PO_(4))_(2)P_(2)O_(7)正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镍系三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容量衰减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想 葛武杰 +1 位作者 王昊 瞿美臻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21,共9页
高镍系三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因其高比容量、低廉的价格以及较好的环境友好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其固有的一些缺点,如循环过程中结构稳定性差、高温稳定性差以及储存性能差等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着重总结并讨论近... 高镍系三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因其高比容量、低廉的价格以及较好的环境友好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其固有的一些缺点,如循环过程中结构稳定性差、高温稳定性差以及储存性能差等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着重总结并讨论近年来对高镍系三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循环过程容量衰减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高镍系三元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进一步改性作了简要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镍系氧化物 三元层状氧化物 正极材料 衰减机理 循环稳定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Ti-C晶粒细化剂的形核与衰减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英龙 陈彦博 +1 位作者 曹富荣 温景林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12-714,共3页
通过SEM、XRD、EPA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液固反应法制备的AlTiC晶粒细化剂中间合金的组织特征,并结合热力学分析探讨了TiC粒子的形核与衰减机制。试验结果表明:TiC的形核机理是Ti原子以某种机制扩散至TiC粒子的表面形成富Ti层,并接近TiAl3... 通过SEM、XRD、EPA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液固反应法制备的AlTiC晶粒细化剂中间合金的组织特征,并结合热力学分析探讨了TiC粒子的形核与衰减机制。试验结果表明:TiC的形核机理是Ti原子以某种机制扩散至TiC粒子的表面形成富Ti层,并接近TiAl3的成分,在凝固过程中TiAl3与周围Al液发生包晶反应形成αAl;保温过程由于C从TiC向Al熔体中的扩散,使其稳定性降低及TiC向Al4C3转化,使αAl晶格失配是细化效果衰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i—C晶粒细化剂 α—Al形核机理 衰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轰击下MgO薄膜的二次电子效应的衰减机理 被引量:4
4
作者 魏强 吴胜利 +3 位作者 付马龙 李洁 胡文波 张劲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5-129,共5页
以MgO薄膜、MgO/Au复合薄膜作为二次电子发射材料的研究对象,利用持续电子束轰击薄膜的方式,研究了二次电子效应与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测试样品时间的指数衰减,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对衰减速率的影响,建立模型假设来研究二次电子发射的机理... 以MgO薄膜、MgO/Au复合薄膜作为二次电子发射材料的研究对象,利用持续电子束轰击薄膜的方式,研究了二次电子效应与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测试样品时间的指数衰减,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对衰减速率的影响,建立模型假设来研究二次电子发射的机理,提出了潜在电子的概念及平板电容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分析推导,建立了二次电子发射过程理论模型,得出了诱导电流和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实验值的表达式,与实际样品测试结果的趋势一致,二次电子发射材料性能的衰减速率与薄膜电导率正相关,验证了所提理论模型能很好地解释介质薄膜二次电子发射的衰减机理,有助于提高二次电子发射材料的衰减性能,为改进工艺和研发新型介质薄膜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O薄膜 二次电子发射 介质薄膜 衰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砂岩滞弹性弛豫衰减机理的探索 被引量:3
5
作者 席道瑛 周城光 +2 位作者 徐松林 杜赟 席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62-2370,共9页
本文采用从法国引进的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用正弦波加载方式,首次对四种不同孔隙度的饱和砂岩的衰减进行了实验研究,在5~400Hz的频率,-50℃~100℃的温度范围获得衰减的热弛豫规律,由此求得它们的激活能和原子振动频率,其激活能和弛... 本文采用从法国引进的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用正弦波加载方式,首次对四种不同孔隙度的饱和砂岩的衰减进行了实验研究,在5~400Hz的频率,-50℃~100℃的温度范围获得衰减的热弛豫规律,由此求得它们的激活能和原子振动频率,其激活能和弛豫时间是处在原子和电子的激活能和弛豫时间之间.可见,在饱和岩石的晶粒间界缺陷处参与扩散的是原子、电子.并得出随孔隙度增大,衰减强度和激活能增大,原子的振动速率加快,弛豫时间缩短.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由多种矿物晶体胶结而成的饱和砂岩是一种多晶、多相的固体,由于内部结构复杂,损伤、缺陷广布,弛豫衰减是普遍存在的.饱和砂岩中存在的晶界、相界等许多缺陷,以及缺陷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饱和岩石中的饱和液体与岩石骨架之间的作用等等都可以产生弛豫衰减峰,弛豫过程还受晶界上原子扩散所控制.由于饱和岩石中的种种缺陷、相界等等导致上述矿物颗粒或晶界之间的多重弛豫,才使弛豫衰减峰变宽,分布宽度增大.用饱和砂岩中特有的饱和液体及砂岩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解释了饱和砂岩的衰减机理,很自然地将其宏观衰减特征与微细观结构紧紧联在一起.衰减及其机理的研究既具有科学意义,对地球物理勘探又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岩石 滞弹性 衰减机理 缺陷 多重弛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地雷达高频电磁波传播衰减机理与应用实例 被引量:24
6
作者 孙洪星 李凤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3-417,共5页
分析了探地雷达高频电磁波在地下有耗介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特性,将其应用于采矿损害治理及岩石地基工程勘察。实践表明,利用探地雷达高频脉冲电磁波的衰减特性研究地基稳定性,方法可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探地雷达 品质因子 雷害反射波 衰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裂隙岩体中传播的应力波的衰减机理 被引量:13
7
作者 崔新壮 陈士海 刘德成 《工程爆破》 1999年第1期18-21,共4页
分别对不同类型裂隙与应力波的相互作用进行讨论.由于裂隙的存在,使应力波在裂隙岩体中和均匀岩体中的衰减机理不同,应力波的破碎范围减小,但局部过度破碎、块度不均.
关键词 裂隙 应力波 衰减机理 损伤 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Li(Ni_(1/3)Co_(1/3)Mn_(1/3))O_2电池储存后的衰减机理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佳 谢晓华 +1 位作者 夏保佳 高学锋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93-296,共4页
用充放电测试、电化学阻抗(EIS)、循环伏安(CV)、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X射线能谱(EDX)等方法,研究了石墨/Li(Ni1/3Co1/3Mn1/3)O2电池高温储存后的性能变化。在55℃下储存后,Li(Ni1/3Co1/3Mn1/3)O2正极的容量衰减较大,同时阻抗增大,... 用充放电测试、电化学阻抗(EIS)、循环伏安(CV)、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X射线能谱(EDX)等方法,研究了石墨/Li(Ni1/3Co1/3Mn1/3)O2电池高温储存后的性能变化。在55℃下储存后,Li(Ni1/3Co1/3Mn1/3)O2正极的容量衰减较大,同时阻抗增大,动力学性能下降。储存后的容量衰减主要来源于正极,原因是:储存期间电解液中的LiPF6分解,生成的HF侵蚀正极活性材料,同时在表面生成LiF等高阻抗的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石墨 LI(NI1/3CO1/3MN1/3)O2 储存 衰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极面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衰减机理 被引量:1
9
作者 丁冬 吴国良 庞静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205,共4页
采用3种电极面密度(其中正极面密度分别为11.0 mg/cm2、14.0 mg/cm2和17.0 mg/cm2)组装成以磷酸铁锂(LiFe-PO4)为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考察了常温循环性能。用交流阻抗、XRD和SEM等方法分析了容量衰减的机理,发现3种电池常温... 采用3种电极面密度(其中正极面密度分别为11.0 mg/cm2、14.0 mg/cm2和17.0 mg/cm2)组装成以磷酸铁锂(LiFe-PO4)为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考察了常温循环性能。用交流阻抗、XRD和SEM等方法分析了容量衰减的机理,发现3种电池常温循环性能差别的原因,主要是电池可逆锂损失的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极 面密度 循环性能 容量衰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oO_(2)-SiO/石墨锂离子电池循环衰减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江 孟繁慧 +2 位作者 朱莎 甄会娟 黄铃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研究了LiCoO_(2)正极和氧化亚硅/石墨复合负极(LiCoO_(2)-SiO/石墨)软包锂离子电池体系(LIBs)循环衰减机理,通过循环过程中电化学阻抗(EIS)、增量容量分析(ICA)、正负极形貌等分析了循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硅基负极材料在完全嵌锂状... 研究了LiCoO_(2)正极和氧化亚硅/石墨复合负极(LiCoO_(2)-SiO/石墨)软包锂离子电池体系(LIBs)循环衰减机理,通过循环过程中电化学阻抗(EIS)、增量容量分析(ICA)、正负极形貌等分析了循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硅基负极材料在完全嵌锂状态下的体积膨胀不仅会导致SiO负极的颗粒破碎,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加剧,其膨胀应力还会造成电极的导电网络和粘结剂网络的破损,从而导致正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降低,降低SiO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此外,SiO负极的充放电电压平台较高,与石墨材料复合使用时,容易造成电池正极的过充和放电容量损失,正极过充会加剧正极材料结构破裂。而随着循环的进行,过充程度和放电容量损失会愈发严重,加速电池循环性能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CoO_(2) SiO负极 石墨 膨胀 循环衰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改性沥青热储存过程中软化点衰减机理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原健安 钟青华 纪东 《石油沥青》 2003年第2期39-42,共4页
对多种 SBS改性沥青热储存过程中软化点变化进行了试验 ,发现软化点的衰减虽然是 SBS改性沥青的共性 。
关键词 SBS改性沥青 热储存 软化点 衰减机理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内分配改革的效应衰减机理分析
12
作者 赵晓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1期15-19,共5页
为激励国营企业的经营效率,十多年来,国营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始终被期以厚望。然而,迄今为止所付出的改革努力,均未能获取理想的成效。改革初始有所提高的职工的经营热情和经营效率,总是在收入均平化逐渐恢复后归于消失。
关键词 分配改革 衰减机理 分配机制 国营企业 社会福利 企业利润最大化 企业利益 外部不经济 企业分配 分配制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常温循环衰减机理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晓梅 姚斌 +3 位作者 谢乐琼 胡乔 王莉 何向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38-1343,共6页
常温循环寿命是锂离子电池应用的重要指标,磷酸铁锂电池具有阴极结构稳定和电解液成分简单的特点,是研究锂离子电池工作机理的重要手段。研究磷酸铁锂电池的常温衰减机理对于完善锂离子电池衰减机理的认知和电化学性能提升有重要意义。... 常温循环寿命是锂离子电池应用的重要指标,磷酸铁锂电池具有阴极结构稳定和电解液成分简单的特点,是研究锂离子电池工作机理的重要手段。研究磷酸铁锂电池的常温衰减机理对于完善锂离子电池衰减机理的认知和电化学性能提升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健康状态(SOH)的商业化磷酸铁锂电池为样本,研究其常温循环容量衰减的原因。使用电化学微分容量曲线(dQ/dV)分析电芯常温循环过程中的极化变化规律,通过曲线的峰面积变化规律推断电芯容量损失来源,发现电芯的极化虽然随着循环增长,但容量损失主要发生在石墨第3个平台。三电极电芯的电化学阻抗谱显示电芯循环中阳极R_(ct)增长迅速,动力学下降。阴阳极扣电测试发现循环中阴阳极材料的活性没有发生变化。结合以上结果,磷酸铁锂电池常温循环容量损失主要体现为活性锂损失,活性锂损失主要与循环中固体电解质膜(SEI)增厚和电池膨胀应力导致的阳极动力学性能下降相关。动力学不足导致的阳极电位过低加速副反应消耗活性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 常温循环 衰减机理 活性锂损失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制氢替代技术——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技术及其衰减机理 被引量:6
14
作者 宋洁 邓占锋 +4 位作者 徐桂芝 梁丹曦 彭笑东 赵雪莹 徐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6-144,共9页
氢能作为一种零污染、高热值的二次能源,其高效生产和有效利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主流的制氢方式主要是煤炭的焦化和气化,然而,在煤炭的焦化产氢过程中会产生甲烷、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气化过程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 氢能作为一种零污染、高热值的二次能源,其高效生产和有效利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主流的制氢方式主要是煤炭的焦化和气化,然而,在煤炭的焦化产氢过程中会产生甲烷、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气化过程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2种煤制氢方式不仅产生的氢气纯度低而且对环境不友好。因此,寻求一种低碳环保、产氢效率/纯度高的制氢方式至关重要。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制氢具备宽范围快速动态响应能力,在新能源消纳、高比例新能源电网功率动态平衡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但波动电源制氢过程中启停、过载、快速大幅变载等工况会影响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中的关键材料和传热传质过程,导致耐受性不足及性能衰减加剧,严重制约了PEM制氢的大规模推广。因此,亟需开展PEM电解槽衰减机理和失效机制分析,为研发适于波动工况输入的高性能、长寿命PEM制氢装置提供理论指导。主要从传统的煤炭制氢技术6及其弊端、(PEMWE)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PEM电解槽性能优化的发展现状、PEM电解槽中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双极板的衰减机理及其缓解策略5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指导未来PEMWE系统的性能和耐久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制氢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 IrO2颗粒 Pt颗粒 质子交换膜衰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O和NMC混合正极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衰减机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宇隆 娄忠良 +5 位作者 宋韶灵 吴可 吴宁宁 黄俊 张剑波 LIAW Bor yann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13-321,共9页
实验并分析了石墨负极与LMO(LiMn_2O_4)和NMC(LiNi_(1/3)Mn_(1/3)Co_(1/3)O_2)构成的混合正极体系全电池的衰减规律和机理。借助内置锂金属参比电极,通过测量在不同循环次数下全电池以及正负极的充放电曲线、直流内阻和交流阻抗谱,区分... 实验并分析了石墨负极与LMO(LiMn_2O_4)和NMC(LiNi_(1/3)Mn_(1/3)Co_(1/3)O_2)构成的混合正极体系全电池的衰减规律和机理。借助内置锂金属参比电极,通过测量在不同循环次数下全电池以及正负极的充放电曲线、直流内阻和交流阻抗谱,区分了正负极各自对全电池衰减的贡献。结果表明:1)混合正极中,NMC组分受可逆锂减少和石墨负极极化增大的共同影响,容量发挥受到限制,造成在循环后期混合正极的放电容量发挥逐渐变为由单一组分LMO单独贡献;2)循环过程中,全电池容量衰减、阻抗增大,并且相比于正极,负极阻抗增大是全电池阻抗增大的主要原因。该结果可为改善石墨/混合正极体系的电池循环性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衰减机理 混合正极 参比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衰减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豆莹莹 魏定邦 +2 位作者 李晓民 姚志杰 何孝万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1-779,共9页
以表面自由能理论、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水侵蚀作用下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衰减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沥青老化对该衰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羟基伸缩振动峰面积为指标,可评... 以表面自由能理论、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水侵蚀作用下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衰减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沥青老化对该衰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羟基伸缩振动峰面积为指标,可评价沥青含水量随浸水时间延长而增加的变化规律;沥青老化后,导致水在沥青中的扩散速率加快,使水更易扩散至沥青-集料界面处,并对第1扩散阶段扩散系数的影响更为显著;沥青的老化使得沥青-集料界面处的黏附性降低,且在有水存在的情况下沥青膜更倾向于被水从集料表面取代,从而发生剥落;不同油源的沥青浸水后的微观结构改变十分相似,表明其与水的作用机理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黏附性 衰减机理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岩相互作用下钙芒硝盐岩强度衰减机理 被引量:7
17
作者 郭永春 周其健 +2 位作者 屈智辉 郑立宁 祝全兵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45-1051,共7页
针对成都南郊普遍分布的白垩系灌口组钙芒硝盐岩的强度衰减现象,在总结浸泡40 d过程中钙芒硝盐岩参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手标本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定量分析、岩石薄片鉴定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水岩相互作用下钙芒硝盐岩强度衰减机理。... 针对成都南郊普遍分布的白垩系灌口组钙芒硝盐岩的强度衰减现象,在总结浸泡40 d过程中钙芒硝盐岩参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手标本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定量分析、岩石薄片鉴定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水岩相互作用下钙芒硝盐岩强度衰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钙芒硝盐岩中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浸水时间等因素对盐岩强度衰减影响显著,钙芒硝盐岩破坏模式从脆性破坏过渡为塑性破坏。钙芒硝盐岩强度衰减机理在微观上主要表现在矿物成分的溶解、岩石结构溶蚀、结构连接弱化等方面;在宏观上表现为钙芒硝盐岩软化、崩解、强度低、变形大。钙芒硝盐岩结构劣化性能可以用软化系数、结构损伤系数等参数进行描述,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钙芒硝盐岩软化系数逐渐降低,损伤系数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芒硝盐岩 强度衰减机理 水岩作用 含盐地层 岩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r0.1Ni0.45Mn1.45O4/Li4Ti5O12锂电池容量衰减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攀 李文升 +1 位作者 许国峰 樊勇利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3-947,共5页
以LiCr0.1Ni0.45Mn1.45O4为正极,Li4Ti5O12为负极组装成新型LiCr0.1Ni0.45Mn1.45O4/Li4Ti5O12电池体系,采用恒流充电模式进行充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等电化学性能测试,并通过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测试对其容量衰减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 以LiCr0.1Ni0.45Mn1.45O4为正极,Li4Ti5O12为负极组装成新型LiCr0.1Ni0.45Mn1.45O4/Li4Ti5O12电池体系,采用恒流充电模式进行充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等电化学性能测试,并通过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测试对其容量衰减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LiCr0.1Ni0.45Mn1.45O4/Li4Ti5O12电池体系,正极活性物质过量越多,循环性能越好;负极-正极活性物质比例N/P为1.1、0.9、0.7 的电池体系,25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61.4%、70.4%、97.9%;LiCr0.1Ni0.45Mn1.45O4/Li4Ti5O12电池容量衰减的直接原因是电池正负极表面持续生成的CEI 膜和SEI 膜造成的活性Li+消耗和电池倍率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Cr0.1Ni0.45Mn1.45O4/Li4Ti5O12电池 容量衰减机理 SEI膜 电解液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机理及寿命分析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超 王璐瑶 +2 位作者 谢潇 牛岩 王益权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52,61,共9页
为了研究海绵城市LID设施长期受纳降雨径流后填料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揭示设施运行效率的衰减过程及机理,探索设施合理的使用寿命,以海绵城市LID设施为研究对象,从设施填料理化性质与水分入渗和污染净化能力的关系、入渗性能改变及污染... 为了研究海绵城市LID设施长期受纳降雨径流后填料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揭示设施运行效率的衰减过程及机理,探索设施合理的使用寿命,以海绵城市LID设施为研究对象,从设施填料理化性质与水分入渗和污染净化能力的关系、入渗性能改变及污染物吸附饱和、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及运行寿命几个方面,通过文献资料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大多围绕LID设施结构、效果与影响机制展开,对其填料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入渗性能改变及污染物吸附饱和等缺乏系统研究,对设施运行效率的阶段性、动态化衰减过程研究鲜见报道,制约设施运行寿命的机理不明确,影响其合理使用。建议今后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1)明确LID设施填料在运行期间理化性质的动态演变过程,发展基于LID设施水量调控和污染物净化效果的新方法;(2)揭示填料入渗性能和污染物吸附量随运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从径流水质、材料两个方面探索海绵城市集中入渗条件下,LID设施不同填料发生堵塞和污染物吸附饱和的内在机理及驱动因子;(3)阐明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机制,建立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评价方法,进一步研究并确定LID设施合理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LID设施 理化性质 水分入渗 污染物净化 衰减机理 寿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衰减机理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殷志刚 王静 曹敏花 《新能源进展》 2021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石墨负极材料因具有比容量高、价格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等特性在锂电池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也显露出缺陷,如在循环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化导致微裂纹、石墨化度降低、接触损失、SEI膜变化、金属锂析出、不均匀性等缺点导致... 石墨负极材料因具有比容量高、价格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等特性在锂电池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也显露出缺陷,如在循环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化导致微裂纹、石墨化度降低、接触损失、SEI膜变化、金属锂析出、不均匀性等缺点导致其在锂电池的循环中容量衰减。本文对负极材料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有关机理进行总结,并提出各种衰减机理的简要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石墨负极材料 衰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