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NWC-ALIEX)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2
1
作者 张强 黄荣辉 +11 位作者 王胜 卫国安 曹晓彦 侯旭宏 吕世华 胡泽勇 马耀明 韦志刚 聂彦将 高洪春 高红梅 阎宇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7-441,共15页
简要阐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支持的“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试验(NWC ALIEX)”的科学意义、试验方案和科学目标,总结了该试验在最近几年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 简要阐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支持的“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试验(NWC ALIEX)”的科学意义、试验方案和科学目标,总结了该试验在最近几年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概括叙述了该项目在地表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总体输送系数、陆面过程参数、湍流通量参数化和地表水分循环以及陆面过程模式的改进和陆面过程的模拟等许多方面的重要发现和一些新的认识。最后,提出并讨论了在干旱区陆面过程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 科学目标 科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常规气象站与野外试验站观测的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慧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4-522,共9页
利用1982—2006年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中国西北地区各气象站所在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多年平均最大值(IMAX),给出了判定气象站所代表区域下垫面类型的一个标准:0.45≤IMAX<1为绿洲;0.20≤IMAX<0.45为戈壁;0<IMAX<0.20为... 利用1982—2006年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中国西北地区各气象站所在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多年平均最大值(IMAX),给出了判定气象站所代表区域下垫面类型的一个标准:0.45≤IMAX<1为绿洲;0.20≤IMAX<0.45为戈壁;0<IMAX<0.20为沙漠。根据这一标准选择张掖、阿拉善右旗和山丹常规气象站分别为绿洲、沙漠和戈壁代表站与HEIFE试验相同的3种下垫面观测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常规气象站与野外站观测的地—气温差的比较显示,两者在绿洲下垫面秋、冬、春三季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夏季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变化位相相反;沙漠下垫面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前者比后者略偏大;戈壁下垫面最为接近。夏季绿洲下垫面两者地—气温差不同,受下垫面状况和太阳直接辐射作用的共同影响,每日14时的地温有很大不同;两者气温的日变化形式相同,但前者全年都略高于后者。(2)气象站与野外站地面风速的比较发现,绿洲和沙漠下垫面上两者观测的10 m风速值全年均相近,戈壁下垫面前者的值要比后者小很多,气象站年平均风速只有2.3 m.s-1,而野外站达到4.9 m.s-1。本文主要对影响地面感热定量计算的几个气象要素进行讨论,以期能对气象站和野外站观测资料之间的异同以及气象站观测的气象要素对其所在区域的代表性等问题有一个基本了解,从而为气象站与野外站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象站观测 黑河试验 地—气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与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季节增强时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蕊 李栋梁 +3 位作者 王慧 卢国阳 刘丽伟 黄鹏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293,共11页
利用1982-2015年中国西北干旱区88个、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常规气象站逐日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表感热的气候差异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在春季感热增强的时间普遍早于中国西北干旱区... 利用1982-2015年中国西北干旱区88个、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常规气象站逐日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表感热的气候差异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在春季感热增强的时间普遍早于中国西北干旱区,干旱区春季感热异常增强时间偏早(晚)的地方,在秋季感热异常减弱的时间也更偏早(晚)。(2)青藏高原感热全年表现为正值,春季感热最强,夏季次之;西北干旱区感热冬季表现为弱的负值,夏季感热最强。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呈东部偏弱(强)、西部偏强(弱)的分布时,夏季塔里木盆地及其东北部、甘肃西南部以及宁夏平原等干旱区感热偏弱(强)。(3)当青藏高原感热增强时间呈西北部偏早(晚)、东南部偏晚(早)分布时,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塔里木盆地南部以及甘肃北部感热增强时间偏早(晚),准噶尔盆地感热增强时间偏晚(早)。这一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北干旱区下垫面感热通量及陆气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及东亚气候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北干旱 地表感热通量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地区做好小麦区试工作的体会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海晖 《中国种业》 2009年第10期36-37,共2页
2009年我站承担了国家春小麦两北旱地组区域试验、青海省春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青海省莜麦区域试验和青海省春小麦旱地组生产试验任务.其中国家春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品种8个.青海省春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品种6个.青海省莜麦区域试验... 2009年我站承担了国家春小麦两北旱地组区域试验、青海省春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青海省莜麦区域试验和青海省春小麦旱地组生产试验任务.其中国家春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品种8个.青海省春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品种6个.青海省莜麦区域试验品种4个,青海省春小麦旱地组生产试验品种3个.试验总面积3000m2。试验地点落实在青海省大通县斜沟乡.交通便利.海拔高度260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 春小麦 试工作 试验 试验品种 青海省 试验任务 海拔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西灌区固定道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
5
作者 邵博 林肃 《农业机械》 2009年第23期67-68,共2页
1试验的基本情况1。1试验区的自然条件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干旱区.年均降水量50~200mm,年蒸发能力1500~2500mm。农业特点是“非灌不殖”,也就是说,没有灌溉就没有绿洲,就没有农业。
关键词 对比试验 保护性耕作技术 甘肃省 河西灌 固定道 垄作 西北干旱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北方典型农业生态区陆面过程研究简述 被引量:4
6
作者 邹旭东 刘海龙 +5 位作者 贾庆宇 王笑影 杨洪斌 张云海 汪宏宇 孙凤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1期4006-4012,4016,共8页
介绍了关于北方地区的陆面过程观测、模式发展以及陆气相互作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分别从陆面过程观测、陆面过程数值模拟和陆面过程模式中土壤湿度数据同化3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开展陆面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指出了陆面过程... 介绍了关于北方地区的陆面过程观测、模式发展以及陆气相互作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分别从陆面过程观测、陆面过程数值模拟和陆面过程模式中土壤湿度数据同化3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开展陆面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指出了陆面过程观测、陆面模式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陆面过程数据同化发展的新途径。分别介绍了在西北干旱区和锦州农田开展的陆面过程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最后总结了陆面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陆气相互作用 西北干旱 锦州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雨林和干旱戈壁不同景观铜矿的生物地球化学找矿
7
作者 宋慈安 杨仲平 雷良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834-836,共3页
1试验区自然景观南方热带雨林实验区为云南西双版纳南坡砂岩铜矿区,西北干旱戈壁试验区为甘肃公婆泉斑岩铜矿区。前者属热带气候区,年均温度22℃,年降雨量】1500mm,相对湿度80%;为中低山山地,沟谷发育,海拔在700~1200mm,比高200~500m... 1试验区自然景观南方热带雨林实验区为云南西双版纳南坡砂岩铜矿区,西北干旱戈壁试验区为甘肃公婆泉斑岩铜矿区。前者属热带气候区,年均温度22℃,年降雨量】1500mm,相对湿度80%;为中低山山地,沟谷发育,海拔在700~1200mm,比高200~500m,地表水极其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铜矿床 自然景观 试验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生物地球化学异常 西北干旱 戈壁 实验 衬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介《中国沙漠及其治理》
8
作者 郑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西北干旱区沙漠戈壁广布,沙漠面积居世界第三,是受风沙和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为了了解中国干旱区各主要沙漠的基本情况、编制防治规划并探索治理沙害的途径与措施,1959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治沙队,对中国的沙漠开展了大规... 中国西北干旱区沙漠戈壁广布,沙漠面积居世界第三,是受风沙和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为了了解中国干旱区各主要沙漠的基本情况、编制防治规划并探索治理沙害的途径与措施,1959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治沙队,对中国的沙漠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定位试验研究丁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在沙漠的基础研究领域和沙漠治理的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取得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开拓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沙漠治理 沙漠化 西北干旱 评介 综合科学考察 防治规划 定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