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7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金融使用何以影响农户创业——来自中西部地区1525户农户的微观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林 王龙基 王燕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21-143,共23页
农户创业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创业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五省(市)1525份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 农户创业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创业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五省(市)1525份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创业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创业,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金融使用对非农创业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涉农创业,对发展型创业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生存型创业;从异质性来看,数字金融使用对低年龄组农户、低人力资本农户、高社会资本农户以及风险中性农户创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金融使用可以通过降低金融获得成本、缓解信贷约束、提高信息可得性、提高金融知识水平四个机制来促进农户创业。为推动农村双创工作尤其是促进农户创业,应加快推进农村数字金融发展,弥补农村金融弱势群体的数字鸿沟,提高金融机构对创业农户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农户创业的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使用 农户创业 乡村振兴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位逻辑与市场逻辑:西部地区公立大学教师流动治理困境与破解
2
作者 肖京林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9,共7页
单位制和学术劳动力市场是我国西部地区公立大学教师流动治理的制度环境,形塑着行动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形成了两种治理逻辑,即单位逻辑与市场逻辑。在两种治理逻辑的夹缝中,西部地区大学教师流动治理实践出现“单位失灵”与“市场... 单位制和学术劳动力市场是我国西部地区公立大学教师流动治理的制度环境,形塑着行动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形成了两种治理逻辑,即单位逻辑与市场逻辑。在两种治理逻辑的夹缝中,西部地区大学教师流动治理实践出现“单位失灵”与“市场失灵”双重困境,即公平与效率的治理理念冲突、自由与规制的治理机制失灵、身份与契约分割的治理制度掣肘。破解西部地区公立大学教师流动治理的困境,应实现公平与效率、权益与责任的治理理念的平衡,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优化计划运行机制,完善大学教师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公立大学人事管理的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逻辑 市场逻辑 治理困境 西部地区公立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3
作者 索瑞霞 白杨雨青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6,共6页
论文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指标体系,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11个省份2010—2021年的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能... 论文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指标体系,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11个省份2010—2021年的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噪声后,其效率值有所上升;(2)我国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整体较高且呈波动性变化;(3)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开放发展水平和共享发展水平对我国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创新发展水平、绿色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支持力度在促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进步方面还未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产业 高质量发展 三阶段DEA 西部地区 效率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及主攻方向
4
作者 黄庆华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67,共6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发展规模壮大,但创新能力偏弱;产业供应配套基础较好,但融合能力欠佳;产业集群式分布较明显,但区域联动不足;产业链安全稳定基础好,但产业链条较...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发展规模壮大,但创新能力偏弱;产业供应配套基础较好,但融合能力欠佳;产业集群式分布较明显,但区域联动不足;产业链安全稳定基础好,但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资源禀赋条件优越,但利用效率偏低。以新质生产力助推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在理论逻辑上,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融合深度化、生产流通智能化、发展动能创新化和发展方向绿色化。在政策支持上,要培育“数智新势力”,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依托创新资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技术革命性突破,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强区域联动,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新质生产力 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动因与建议
5
作者 刘志彪 刘俊哲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7,229,共13页
基于Wind数据库,通过整理2018—2023年上市公司报告,使用投资新建项目与生产基地、注册地址变更等企业区位变迁信息,可以识别中国在这个时期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规模。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产业转移主要呈内迁而非外移的特点与趋势,即中西... 基于Wind数据库,通过整理2018—2023年上市公司报告,使用投资新建项目与生产基地、注册地址变更等企业区位变迁信息,可以识别中国在这个时期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规模。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产业转移主要呈内迁而非外移的特点与趋势,即中西部地区是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外移现象。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动因是顺应国内要素结构转型,优化产业战略配置;规避不确定性风险;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支持引导。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挑战主要包括:产业集聚集群基础较好,但产业配套体系仍需完善;生产要素成本整体较低,但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覆盖程度和互联互通水平仍需提高;市场潜力较大,但营商环境仍需优化。现阶段中国产业链布局要在兼顾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韧性与安全的要求;培育并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态竞争力;以建设区际互联互通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助推产业内迁;营造中西部地区一流营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转型升级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西部地区COPD急性加重危险因素的识别与临床预测模型初步构建
6
作者 肖雄 李姝 王燕 《西藏医药》 2025年第1期94-96,共3页
目的了解成都西部地区COPD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相关因素,并基于这些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在2018年1月~2022年6月期间,采用整体随机方法,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抽取确诊为COPD的40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训练集3085例... 目的了解成都西部地区COPD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相关因素,并基于这些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在2018年1月~2022年6月期间,采用整体随机方法,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抽取确诊为COPD的40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训练集3085例与验证集1010例。训练集数据经Logistic回归筛选急性加重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ROC分析模型效能。结果Logistic分析显示:COPD急性加重风险随年龄、GOLD 3-4级、病程、FEV1下降、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升高而增(P<0.05)。风险模型:Y=exp(F)/[1+exp(F)],F含上述因素权重,预测急性加重概率。所构建的风险模型鉴别训练集COPD患者是否发生急性加重的AUC为0.953(95%CI:0.903-0.985),敏感性为93.25%、特异性为90.75%。为进一步验证所得到的风险模型效能,在验证集中对该模型加以验证,AUC为0.903(95%CI:0.877-0.924),敏感性为90.74%、特异性为88.65%。结论年龄、GOLD 3-4级、病程长、FEV1低、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高是COPD急性加重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模型高效实用,为COPD管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西部地区 COPD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高标准梯田建设与多维度目标均衡发展模式——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
7
作者 李祯 滕海峰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3期18-22,共5页
高标准梯田建设与改造是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将国家战略部署与自身实际有机结合,推进地方农业集约化、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举措和抓手。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开展了长期的追踪式调查,结果表明:高... 高标准梯田建设与改造是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将国家战略部署与自身实际有机结合,推进地方农业集约化、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举措和抓手。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开展了长期的追踪式调查,结果表明:高标准梯田建设与改造不仅使黄土丘陵地区农业实现了扩面、提质、增效,还完善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方式、保护和提升了耕地地力、深化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等;通渭县的农业呈现出一体多元的协同化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可以总结提炼为多维度目标均衡发展模式,即在推进单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协同推进与之紧密相关的多元目标的初步实现,而多元目标的初步实现又反向推动单一目标的改进和优化,从而形成一体与多元双向促进和双向优化的均衡发展模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梯田 发展模式 多维度目标 均衡发展 通渭县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孙久文 夏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5-88,共14页
基于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和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对2012—2022年西部地区90个地级单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正... 基于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和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对2012—2022年西部地区90个地级单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正向影响渠道为经济运行、居民生活、增长动能;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和能源消耗水平发挥中介效应,地形起伏度起负向调节作用;直接促进效应在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尚存在异质性,在高低集聚水平、是否为边界地区的分类探讨中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结论提出完善科技创新的产权政策、重视创新人才发展体制、加大企业创新政策支持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为促进西部地区创新集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西部地区 产业集聚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开发区升格如何影响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效率
9
作者 李新英 谭佳裕 俞凤玲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省级开发区升格对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06—2021年中西部地区125个地级市的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省级开发区升格对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省级开... 省级开发区升格对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06—2021年中西部地区125个地级市的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省级开发区升格对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省级开发区升格能显著提升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效率。(2)省级开发区升格能通过加大政策优惠力度、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三个中介机制来提升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效率。(3)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省级开发区升格有显著正向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城市,升格无明显作用效果或效果减弱。因此,中西部地区各城市应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差异化推进省级开发区升格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开发区应把握政策机遇并善用政策优势,加强产业积聚,鼓励区内企业创新创业,加快实现省级开发区升格,促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升格 城市经济效率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借力粤港澳大湾区促发展的“谋”与“思”
10
作者 朱丽萌 周豪 陈晖 《新余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在当前新发展格局下,借力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中西部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抉择。来自柳州汽车制造、南昌中医药和南康家具的实践表明,“共建产业链,共筑区域品牌;科技合作,技术为先;招商选资,引进龙头”是中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借... 在当前新发展格局下,借力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中西部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抉择。来自柳州汽车制造、南昌中医药和南康家具的实践表明,“共建产业链,共筑区域品牌;科技合作,技术为先;招商选资,引进龙头”是中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借力粤港澳大湾区促发展的经验所在,但也存在产业链短且不稳定、科技合作广度和深度有限、龙头企业加盟相对乏力、共同合作的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为此,从厘清中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建立健全产业合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产业 高质量发展 西部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用地稳定性及空间格局分析
11
作者 邓诗语 刘少坤 +3 位作者 黄李澄 陆汝成 卢盛权 邓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42,共16页
中国西部地区是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多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服务发生了重要变化,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格局的探索对宏观生态用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部地区土... 中国西部地区是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多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服务发生了重要变化,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格局的探索对宏观生态用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监测数据对2000—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用地总量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在2000—2010年生态用地面积减少2232.71万hm^(2),2010—2020年面积增加102.56万hm^(2)。两个时段的稳定性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变化不大,稳定性生态用地以草地与森林为主。2)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西部地区整体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分别为48.46%和53.68%。2000—2020年生态稳定性指数存在显著聚集,生态用地稳定性格局以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为主,两种类型生态稳定性空间前后期分别占总面积的48.17%和46.70%;高-高聚集区、高-低异常值区面积呈增加趋势,低-低聚集区、低-高异常值区呈下降的趋势。3)冷点区域总面积减少1026万hm^(2),热点区域总面积增加206万hm^(2),表明西部地区生态稳定性指数在缓慢提升的同时,稳定性生态用地的集聚效应也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 空间自相关 冷/热点分析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医疗消费城乡差异分析
12
作者 蒋丽娟 罗兰花 千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5年第7期164-168,共5页
本文基于多维健康公平的视角对西部地区城乡差异展开分析,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医疗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健康公平来看,西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从影响因素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医疗服务可及性、政府医疗卫... 本文基于多维健康公平的视角对西部地区城乡差异展开分析,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医疗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健康公平来看,西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从影响因素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医疗服务可及性、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和总抚养比对西部城镇居民产生显著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医疗卫生价格指数、老龄化程度、受教育水平和城镇化率对农村居民具有显著影响。为此,应加快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倡导健康老龄化,促进西部地区医疗健康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医疗消费 健康公平 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助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13
作者 杨慧 李鹏 《北方经济》 2025年第2期50-53,共4页
西部地区往往面临着资本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本运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聚焦于资本助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旨在探索如何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创新资本运作模式来突破西部地... 西部地区往往面临着资本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本运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聚焦于资本助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旨在探索如何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创新资本运作模式来突破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难题。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区域经济学和资本运作的理论内涵,而且为西部地区乃至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路径,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资本 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对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长余 刘吉祥 +1 位作者 赵炳坤 赵鸭桥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5年第2期231-239,共9页
西部地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难点地区,探讨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充分发挥西部农业绿色发展的独特优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11—2020年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 西部地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难点地区,探讨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充分发挥西部农业绿色发展的独特优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11—2020年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绿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较低;农业绿色发展不仅对本地区农民增收具有正向影响,而且对其他地区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农村信息化率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增收,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不合理运用、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会阻碍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有利于本地区农民经营性收入占比,并降低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基于此,提出要持续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的区域扩散效应、补齐短板与破解农业绿色发展阻碍、提升农民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农民收入 空间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西部地区11个省域面板数据
15
作者 陈心露 杨夏妮 吴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43-51,共9页
为缩小区域农业发展差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论内涵和形成逻辑,从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资料、农业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2—2022年西部地区(除西藏以外... 为缩小区域农业发展差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论内涵和形成逻辑,从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资料、农业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2—2022年西部地区(除西藏以外)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对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内、区域间差异及贡献率进行测算。通过统计测度准确把握西部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地区差异大小,进而因地制宜地提出缩小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地区差异、提升各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业新质生产力 地区差异 熵值法 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6
作者 唐仁意 侯震梅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3期42-51,共10页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挑战。基于2006—2021年西部地区11个省(市、区)的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业绿色全...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挑战。基于2006—2021年西部地区11个省(市、区)的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显著缩小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能够促进劳动力转移,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应加强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路径的变革;健全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要素流动;推进开放、畅通、共享的科技资源平台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西部地区 城乡收入差距 空间计量模型 劳动力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及推进策略
17
作者 王迎春 王瑜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39,共9页
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应对技术变革的技能供给创新;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人力资本均衡发展;助推全面振兴战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底层逻辑。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 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应对技术变革的技能供给创新;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人力资本均衡发展;助推全面振兴战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底层逻辑。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现实隐忧有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错位,新型人才培养的供给失衡;师资队伍与技术创新割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能力断层;产教融合与区域创新脱钩,协同育人机制的生态缺失。据此,提出应对策略: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与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创新能力;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共同体,重构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全面振兴 职业教育 创新型人才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地区汉族乡村居住空间探析
18
作者 郝占鹏 马新悦 赵宇宇 《华中建筑》 2025年第3期76-79,共4页
该文以吉林省西部地区汉族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从汉族的院落形式和住宅空间形态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气候与技术、行为与尺度、国家政策、生产结构与工具四个方面对居住空间的尺度影响及物质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以期对吉林省西部地区汉... 该文以吉林省西部地区汉族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从汉族的院落形式和住宅空间形态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气候与技术、行为与尺度、国家政策、生产结构与工具四个方面对居住空间的尺度影响及物质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以期对吉林省西部地区汉族居住空间特色保护与发展提供正向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空间 尺度 汉族 吉林省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开展家庭社会工作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19
作者 樊王妮 王文棣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42-47,共6页
我国西部地区家庭社会工作起步晚,当前呈现出多重阻碍叠加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服务对象识别易,介入难;指导理论缺乏本土化特征;实务介入低质量内卷明显,专业性亟待提高等。西部地区家庭社会工作发展困境的形成机制主要在于:西部地区... 我国西部地区家庭社会工作起步晚,当前呈现出多重阻碍叠加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服务对象识别易,介入难;指导理论缺乏本土化特征;实务介入低质量内卷明显,专业性亟待提高等。西部地区家庭社会工作发展困境的形成机制主要在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嵌,本土文化与社会工作文化“堕距”明显,尤其是代际文化差异显著。西部地区家庭社会工作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不可操之过急,循序渐进;注重基础教育的宣传和普及;着力提升西部家庭社会工作的支持系统;聚焦服务成效,着力改善低质量内卷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社会工作 困境 优化路径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