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8篇文章
< 1 2 1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归因研究
1
作者 郑荣伟 张子元 +2 位作者 高学睿 王庆明 黄志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4-221,共8页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 [目的]科学评估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中气候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定量贡献,为优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基于黄淮海流域及其周围22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以及SPOT-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线性斜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rson相关等方法,探讨植被覆盖度演变对蒸散发、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响应的时间滞后效应,在残差分析法中增加时滞效应影响,评估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结果](1)2000—2019年黄淮海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显著,线性斜率为0.038/10 a。(2)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度对降水响应滞后以0月和1月为主,分别占比52%和48%;对气温响应主要为无滞后性和滞后1月,分别占比61%和38%;对潜在蒸散发响应主要滞后1月和2月,分别占比49%和34%。[结论]影响黄淮海流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3%,人类活动的平均贡献率为67%;其中约47%的区域人类活动影响贡献率超过80%,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海河流域南部和淮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滞效应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黄淮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2
作者 张起鹏 路红娥 +1 位作者 赵頔琛 卓玛兰草 《干旱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3-533,共11页
甘南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在维持高寒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揭示其植被的时空分布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高寒植被生态系统的动态和功能,为维护生态平衡及植被恢... 甘南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在维持高寒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揭示其植被的时空分布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高寒植被生态系统的动态和功能,为维护生态平衡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甘南黄河上游1990—2020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叠加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甘南黄河上游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经历了从退化到恢复,再到显著提升的过程;研究区中高植被覆盖度(0.6~0.8)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面积的77.68%。(2)199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出显著的改善趋势,其中,植被覆盖度改善的区域(Slope>0)约占总面积的91.26%,远大于退化区域(Slope<0)的面积。(3)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存在显著差异,海拔是植被覆盖度的主要驱动因子,坡度、坡向和海拔等地形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高于单因子。(4)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模式;南坡植被覆盖度最高,东北坡相对较低,在时间序列上北到西南方向植被覆盖度面积呈现萎缩状态,而西南、西及西北方向的面积在增大。研究结果可为甘南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地理探测器 时空变化 地形因子 甘南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2年蒙古国植被覆盖度数据集
3
作者 杨梅焕 李雅雯 王涛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1期69-76,共8页
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蒙古国生态功能的稳定与健康对于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区域植被响应特征及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植被覆盖度(FVC)是指评估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的指标,通常用于衡量植被对地表... 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蒙古国生态功能的稳定与健康对于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区域植被响应特征及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植被覆盖度(FVC)是指评估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的指标,通常用于衡量植被对地表的覆盖情况,是评价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及时监测草原植被的变化情况、发现草原退化和恢复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监测和控制植被覆盖度有助于减缓土壤侵蚀速度,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研究旨在生成并验证1990年至2022年间空间分辨率为1/12°的年度FVC数据集,以反映长时间序列下蒙古国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情况。为确保数据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合了MOD13Q1数据进行计算校准和验证,以确保FVC计算的精度。本研究通过植被覆盖度数据集的构建,为蒙古国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国 植被覆盖度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的四川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影响因子探测
4
作者 朱林富 杨华 +2 位作者 谢世友 夏军 杨金燕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9,56,共9页
以四川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5年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分布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地形、生态及人为因子对不同地貌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主要分布在盆地丘陵、山地和巫... 以四川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5年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分布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地形、生态及人为因子对不同地貌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主要分布在盆地丘陵、山地和巫山、大娄山,低覆盖度主要分布在西昌和雅砻江,高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盆西平原、米仓山、大巴山、峨眉山、凉山、龙门山和若尔盖,劣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石渠色达、沙鲁里山和金沙江东岸,无植被覆盖主要分布在岷山、邛崃山和贡嘎山。盆地平原及周围丘陵、低山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盆地周围中高山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高程和年均气温影响,川西南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空间分布 影响因子 MODIS-EVI 地理探测器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和无人机影像的浮叶植被覆盖度反演
5
作者 罗奇斌 何亮 +4 位作者 郭诗园 谢钟书 王昭颖 葛刚 李述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19,共9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监测浮叶植被的覆盖度,文章以鄱阳湖中浮叶植被广泛分布的碟形湖和隔断湖汊作为研究区域,首先基于Sentinel-2卫星影像计算像元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指数,然后利用无人机航拍影像计算对应像... 为了快速、准确地监测浮叶植被的覆盖度,文章以鄱阳湖中浮叶植被广泛分布的碟形湖和隔断湖汊作为研究区域,首先基于Sentinel-2卫星影像计算像元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指数,然后利用无人机航拍影像计算对应像元范围浮叶植被的实地覆盖度,并建立卫星影像NDVI指数和实地浮叶植被覆盖度的回归模型,最后以大伍湖为实验区,分别使用文章方法和传统的像元二分法,反演实验区的浮叶植被覆盖度,并对两种方法的反演精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文章基于NDVI指数与浮叶植被实地覆盖度的回归模型具有非常好的拟合效果,其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达到了0.9;该回归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5.75%,平均相对误差MRE仅为9.0%;(2)用传统的阈值二分法反演浮叶植被的覆盖度时,当NDVI阈值为0.081时,均方根误差取得最小值20.25%,平均相对误差取得最小值53.68%,均远大于文章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3)相比于传统的像元二分法,该模型能更精确地反演浮叶植被的覆盖度,特别是在浮叶植被稀疏的区域。文章基于无人机航拍数据和卫星影像NDVI指数构建回归模型的方法,可以为水生植物群落快速监测和定量反演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浮叶植被覆盖度 归一化植被指数 卫星影像 无人机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质资源时序性冠层覆盖度鉴定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6
作者 王琦 白东 +7 位作者 张皓 田宇 车荧璞 李进冬 郑海洋 金秀良 李英慧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8,共12页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新品种培育的物质基础,高通量表型分析技术的发展为优异种质的挖掘与利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研究利用无人机收集了1129份大豆种质的时序性冠层覆盖度数据,对最大冠层覆盖度和封垄速度这两个分属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新品种培育的物质基础,高通量表型分析技术的发展为优异种质的挖掘与利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研究利用无人机收集了1129份大豆种质的时序性冠层覆盖度数据,对最大冠层覆盖度和封垄速度这两个分属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揭示不同生态区来源的种质资源在田间的动态生长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在江西省南昌种植环境下,1129份大豆种质资源的最大冠层覆盖度和封垄速度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变异系数分别为16.09%和49.35%。不同结荚习性和生态区的种质在冠层覆盖度和封垄速度上表现不同,有限结荚习性的种质具有更高的冠层覆盖度和更快的封垄速度,来自南方生态区的大豆种质比来自其他生态区的大豆种质具有更高的冠层覆盖度和更快的封垄速度。最终筛选出最大冠层覆盖度在90%以上且封垄速度在0.3 d^(-1)以上的优异种质21份。这些种质适合南方地区种植,在生长发育前期能够快速封垄,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从而降低田间管理成本,并且在生育前期能够快速积累较多生物量,从而在生育后期实现高产。研究结果为培育具有优异特性的高产大豆新品种提供材料基础,对于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时序性 最大冠层覆盖度 封垄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7
作者 李见会 何淑勤 +1 位作者 易海燕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8-376,共9页
[目的]探究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攀枝花市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EVI数据,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像元二分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和最... [目的]探究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攀枝花市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EVI数据,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像元二分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攀枝花市1990—2020年植被覆盖度特征,明晰其驱动因素。[结果]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FVC)呈“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高等级植被覆盖为主。1990—2020年,FVC为0.635~0.792,退化区面积占比为17.70%,改善区面积占比为44.97%。FVC与降水、气温呈正相关,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1.87%、57.40%。土地利用类型、高程、气温是FVC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力在0.20以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大多表现为增强,其中,坡向和气温耦合后,影响力可提升到43.00%;各驱动因子对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影响均有其适宜的范围。[结论]1990—2020年,FVC整体呈上升趋势,但部分区域植被退化明显,未来区域植被建设需要在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时注重地形分布规律及气候变化,以应对环境演变下植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山洪灾害防灾对象的雨量监测站点覆盖度评估方法及应用
8
作者 丁紫涵 桑国庆 +1 位作者 刘微 张海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1,共5页
山洪灾害在我国频发,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系统评估雨量监测站网对防灾对象的监测效果是开展山洪防御工作的前提。为此,提出了一种面向山洪灾害防灾对象的雨量监测站点覆盖度评估方法。首先,基于汇流面积和洪水来源对防灾对象进... 山洪灾害在我国频发,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系统评估雨量监测站网对防灾对象的监测效果是开展山洪防御工作的前提。为此,提出了一种面向山洪灾害防灾对象的雨量监测站点覆盖度评估方法。首先,基于汇流面积和洪水来源对防灾对象进行分类,然后按照类型属性和距离约束进行聚类分析,形成特征相似的防灾对象簇群作为评估对象;建立考虑地形因素的站点覆盖半径计算模型,量化各站覆盖区域;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防灾对象的覆盖度计算模型,评估雨量监测站网对防灾对象的覆盖能力。在潍坊市大石河小流域的应用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雨量站评估方法,该方法可实现雨量站对防灾对象监测的全面量化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防灾对象 聚类分析 雨量站 覆盖半径 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L-SAR卫星在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干涉能力
9
作者 李晓天 詹远增 +4 位作者 周伟 赵建雪 吕燕妃 施利涛 冯存均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36,共5页
本文围绕L-SAR数据在植被茂密山区地表形变探测能力问题,以浙江、江西、安徽三省交界处作为研究区域,基于L-SAR数据和高分辨率多光谱数据,以植被覆盖度和干涉相干性存在负相关关系为先验条件,采用Pearson's相关系数方法获取相干估... 本文围绕L-SAR数据在植被茂密山区地表形变探测能力问题,以浙江、江西、安徽三省交界处作为研究区域,基于L-SAR数据和高分辨率多光谱数据,以植被覆盖度和干涉相干性存在负相关关系为先验条件,采用Pearson's相关系数方法获取相干估计样本数据,通过样本统计分析与拟合的方式,分析评价L-SAR数据在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干涉能力。研究表明:(1)L-SAR干涉相干性与植被覆盖度有较强的Logistic回归,其中,植被覆盖度在0.2~0.4时,干涉相干系数下降速度最快。(2)在低、中低植被覆盖度下,L-SAR数据干涉效果好且稳定;在中植被覆盖度下干涉效果相对较好但不太稳定;在高植被覆盖区域,干涉效果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AR 植被茂密山区 植被覆盖度 干涉相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产GF-6 WFV多光谱图像的黑土区玉米秸秆覆盖度估算方法研究
10
作者 孙中平 郑晓雄 +4 位作者 徐丹 孙建欣 刘素红 曹飞 白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6-734,共9页
黑土地是地球上极为珍贵的土壤资源,但长期高强度的利用加之土壤侵蚀,黑土层逐渐变薄、变瘦、变硬。作物秸秆覆盖是对黑土地实施保护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因此,秸秆覆盖度监测是保护性耕作措施实施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国产高分六号(GF-6)... 黑土地是地球上极为珍贵的土壤资源,但长期高强度的利用加之土壤侵蚀,黑土层逐渐变薄、变瘦、变硬。作物秸秆覆盖是对黑土地实施保护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因此,秸秆覆盖度监测是保护性耕作措施实施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国产高分六号(GF-6)卫星是中国首颗精准农业观测的高分卫星,相较于前几颗高分卫星,GF-6 WFV多光谱图像新增紫外波段、黄波段和两个对植被变化响应敏感的红边波段,新增光谱波段是否在黑土区作物秸秆覆盖度估算中具有应用潜力是本研究的探索目标。以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创建地的梨树县为研究区,选取2020年11月5日的GF-6 WFV多光谱图像,探索基于GF-6 WFV多光谱图像的秸秆光谱指数构建方法、基于像元二分法的秸秆覆盖度估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由绿、红、近红外、紫外和黄波段组合的5种秸秆光谱指数与实测秸秆覆盖度的相关性较大,R^(2)大于0.5,能够解释超过50%的玉米秸秆覆盖度信息;(2)GF-6 WFV秸秆覆盖度估算结果与Sentinel-2 MSI、Landsat8 OLI估算结果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 2分别为0.833、0.732,进一步说明了国产GF-6 WFV多光谱图像用于秸秆覆盖度估算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利用像元二分法模型和考虑土壤背景差异可提高玉米秸秆覆盖度估算精度,与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像元二分法模型的估算精度R 2由0.740提高到0.769;考虑土壤质地分区后,像元二分法模型估算精度得到整体提升,R^(2)达到0.822。研究结果可为大区域范围内的作物秸秆覆盖度精确估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卫星 GF-6 WFV多光谱图像 秸秆光谱指数 玉米秸秆覆盖度 黑土区 像元二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地形因子的响应
11
作者 曹琳 吴风华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植被覆盖度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地表过程监测和生态保护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基于GEE平台,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唐山市不同时段的植被覆盖度。通过Sen趋势分析和MK检验探讨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情况。利用GIS叠加分析研究植被... 植被覆盖度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地表过程监测和生态保护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基于GEE平台,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唐山市不同时段的植被覆盖度。通过Sen趋势分析和MK检验探讨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情况。利用GIS叠加分析研究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唐山市植被覆盖度稳定,城市建设区域和南部沿海地区较低,中部和北部低山区较高,中等级及以上占比超过65%。(2)在2001~2021年间,唐山市的植被覆盖度轻微改善,改善面积达到了39.041%。(3)植被覆盖度与高程和坡度显著相关,特别在高程200米以上和坡度15°~32°范围内,中高等级和高等级植被覆盖度较高。探究植被覆盖度演变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演化 地形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克鲁伦河流域10米分辨率植被覆盖度月度数据集
12
作者 牛博文 冯权泷 +4 位作者 张毓 高秉博 SUKHBAATAR Chinzorig 冯爱萍 杨建宇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1期59-68,共10页
精确获取流域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ble Cover,FVC),对于深入研究流域生态环境、湿地健康状况及其生态保护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克鲁伦河流域是横跨中蒙边境的重要生态区,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对支撑并维护该... 精确获取流域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ble Cover,FVC),对于深入研究流域生态环境、湿地健康状况及其生态保护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克鲁伦河流域是横跨中蒙边境的重要生态区,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对支撑并维护该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数据集以克鲁伦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10米空间分辨率的Sentinel-2多光谱遥感影像获取高精度植被覆盖度数据集,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为克服像元二分法、线性回归方法、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等传统植被覆盖度反演方法在光谱特征间细微差异挖掘有效性与高维特征间复杂非线性关系发现不足等问题。为更精准估算该流域植被覆盖度,论文比较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模型、随机森林回归、多层感知机与LSTM四个模型的性能以确定数据处理方法。所用特征数据以Sentinel-2多光谱数据为基础,综合光谱指数与高程数据,所反映植被相关信息包括叶绿素含量、水分状况以及地形地貌等。该特征数据集将进一步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比较结果表明,BiLSTM的R2和RMSE分别为0.716和0.103,综合性能最优。论文基于该模型生成了2022年克鲁伦流域的月度植被覆盖度数据集,包括12个月的克鲁伦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反演结果组成,全部数据已经完成拼接和掩膜提取等操作。该数据集可用于评价克鲁伦河流域地表植被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为相关流域的生态保护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鲁伦河流域 机器学习 学习 BiLSTM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覆盖度对辽东山区流域径流的影响
13
作者 郭芳琴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5年第1期3-4,共2页
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水文的影响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遥感影像资料和水文统计数据,通过分析2010—2020年辽东山区典型区域桓仁县森林植被覆盖度与生长季(6~9月)流域径流量变化,探讨了森林覆盖度对辽东山区流... 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水文的影响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遥感影像资料和水文统计数据,通过分析2010—2020年辽东山区典型区域桓仁县森林植被覆盖度与生长季(6~9月)流域径流量变化,探讨了森林覆盖度对辽东山区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桓仁县林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变化较大,而耕地和水体面积年际变化较小。(2)桓仁县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平均比例达70%以上,2010—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了7.21%。(3)该地区森林植被覆盖度和生长季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明显,且生长季的流域径流量随森林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减少。因此,该地区流域水资源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植被覆盖变化速度、降水量等因素,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区域径流 遥感技术 气候变化 辽东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潘妍霖 秦富仓 +2 位作者 盛艳 刘林甫 白旭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探究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规划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运用Theil-Sen趋... 探究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规划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运用Theil-Sen趋势、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Cv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鄂尔多斯市2000—2022年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植被覆盖度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25,呈现出自西向东递增的趋势,研究期间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2)植被覆盖度变异系数为0~1.06,均值0.19,稳定性比较强,准格尔旗、康巴什区基本表现为中高、高波动变化;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斜率−0.026~0.031,区域生态环境大部分呈现极显著改善,占鄂尔多斯市总面积的73.04%。(3)利用Hurst指数预测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主要为强持续性增加、轻微持续性增加,分别占鄂尔多斯市总面积的24.30%、71.18%。(4)人为因素对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变化起主导作用,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为改善鄂尔多斯市植被状况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特征 驱动因素 鄂尔多斯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融合下的地表覆盖度变化特征提取
15
作者 谭盛辉 梁小清 罗雅丹 《信息技术》 2025年第1期141-146,共6页
在多参量关联的作用下,传统地表覆盖度变化特征提取方法的特征提取结果与预期结果偏差较大,无法满足地表信息分析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融合下的地表覆盖度变化特征提取方法。对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融合下... 在多参量关联的作用下,传统地表覆盖度变化特征提取方法的特征提取结果与预期结果偏差较大,无法满足地表信息分析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融合下的地表覆盖度变化特征提取方法。对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融合下的地表覆盖度变化图像进行预处理,建立地表覆盖度变化图像噪声模型,选取覆盖度变化特征最优提取尺度,融合评价特征提取损失,平衡提取过程中各项参量间的权重影响,获得最佳提取效果。测试结果表明,提出方法的特征提取精准度可以达到97.6%以上,所得结果稳定性较好、可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遥感影像 地表覆盖度 变化特征提取 损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21年七台河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16
作者 彭云刚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5年第2期18-21,共4页
选取2009年、2013年、2017年以及2021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借助ENVI遥感软件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七台河市植被覆盖度进行计算,并参照植被覆盖度分级标准,选取较为适合的分级方法对七台河地区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级,得出2... 选取2009年、2013年、2017年以及2021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借助ENVI遥感软件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七台河市植被覆盖度进行计算,并参照植被覆盖度分级标准,选取较为适合的分级方法对七台河地区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级,得出2009—2021十余年间不连续4期的植被覆盖度专题图及转移矩阵,由此来分析七台河地区近10年间的植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9—2017年间,七台河市高植被覆盖度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且裸地与低植被覆盖面积在逐年增加;在2017—2021年间,高植被覆盖面积有所增多,整体情况有所改善,但与基期状况相比,仍处于下降状态。依据分析结果与七台河具体发展状况,建议七台河政府加快城市转型,加强生态保护力度,以求城市未来更好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归一化植被指数 像元二分法 七台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梅焕 赵滢滢 +5 位作者 王涛 王珊珊 杨东 姚明昊 邓彦昊 张政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86-3095,共10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0年黄土高原6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和FVC时空变化特征及极端降水对FVC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总降水量P_(RCPTOT)、中雨日数R_(10mm)、大雨日数R_(20mm)、强降水日数R_(25mm)和降水强度S_(DII)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区域西部和北部强降水总体增加,但区域南部呈干旱化。2000—2020年黄土高原FVC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集中分布在区域中东部,占区域总面积的32.00%;显著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南部少部分地区,仅占区域总面积的4.91%。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FVC与中雨日数R_(10mm)、大雨日数R_(20mm)、强降水日数R_(25mm)和降水强度S_(DII)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其中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比分别为22.33%、48.19%、14.36%和24.37%,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研究认为近20年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和FVC同步增加,表现为极端降水促进植被生态改善的作用,但应注意极端降水研究中的时间尺度效应问题,即年尺度数据可能掩盖了短时间尺度上极端降水对FVC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极端降水 植被覆盖度(FVC)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康娟 方贺 +2 位作者 石守海 夏瑞 彭金灵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7,共7页
本文以阿克苏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为研究区域,基于MODIS卫星影像资料,首先利用像元二分法模型制作了研究区2000—2020年生长季(5—9月)植被覆盖度产品,然后分析了长时序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 本文以阿克苏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为研究区域,基于MODIS卫星影像资料,首先利用像元二分法模型制作了研究区2000—2020年生长季(5—9月)植被覆盖度产品,然后分析了长时序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驱动机制。结果显示,2000—2020年阿克苏天保区植被覆盖度以0.23%/a的速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面积占比达50.4%。在众多影响因子中,土地利用是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的主要影响因子,解释力达0.59;人口密度、蒸散发及GDP对植被的解释力是次要影响因子,分别为0.360、0.357、0.308。本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遥感 阿克苏地区 天然林保护工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色市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明志 莫建飞 +2 位作者 蒋健 黄秋芹 陈诚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0期190-192,共3页
该文根据2000—2020年MODIS卫星遥感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DEM),运用趋势分析和地形效应的方法,以桂西喀斯特地区百色市为研究区,探讨了该地植被变化的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因素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桂西喀斯特地区百... 该文根据2000—2020年MODIS卫星遥感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DEM),运用趋势分析和地形效应的方法,以桂西喀斯特地区百色市为研究区,探讨了该地植被变化的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因素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桂西喀斯特地区百色市植被覆盖度总体状况良好。植被覆盖以中植被覆盖和中高植被覆盖为主,覆盖度分别为59.19%和37.71%,而中低植被覆盖度仅为2.10%;中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变化明显,其中,中覆盖度下降33.20%,中高覆盖度上升29.83%,高覆盖度上升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植被覆盖度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焕庸线”两侧植被覆盖度地域分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20
作者 厉彦玲 董超 王薪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46,共12页
探究“胡焕庸线”两侧植被覆盖度的地域分异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MODIS-NDVI遥感数据及相关研究资料,运用像元二分法量化了2000至2020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斜率分析、空间自相关分... 探究“胡焕庸线”两侧植被覆盖度的地域分异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MODIS-NDVI遥感数据及相关研究资料,运用像元二分法量化了2000至2020年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斜率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转移矩阵及相关分析法,系统分析了“胡焕庸线”东西两侧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及降水对其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植被覆盖度在“胡焕庸线”两侧展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西部地区普遍低于东部;冷点主要分布于线西,热点主要分布于线东。尽管过去21年间全国植被覆盖度经历了局部年度波动,但从整体趋势看呈上升态势,约有45%的地区植被覆盖水平实现了由低向高的转变。具体而言,“胡焕庸线”以西区域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约为0.0035/a,而线东地区则达到0.0059/a,且在各自区域内,植被显著增长的区域占比分别为53.22%和59.81%。此外,年降水量与年际间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在“胡焕庸线”两侧表现出空间上的差异化特征,即东部地区呈负相关,而西部则为正相关。综上所述,以“胡焕庸线”为界,中国的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凸显了其独特的地域分异性。本研究为理解我国植被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植被覆盖度 地域分异 时空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