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病理诊断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戈新 高心 +1 位作者 许传杰 乔俊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0期3894-3897,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CT表现及病理结果,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49例眼眶CT检查均显示为眼球内高密度软组织肿块,...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CT表现及病理结果,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49例眼眶CT检查均显示为眼球内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27例,不均匀22例,眼球内钙化45例(91.8%),眼球增大11例,视神经增粗8例,病变侵犯眶内6例、颅内2例。病理分型:未分化型28例,分化型21例。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成菊花状或假菊花状,绝大部分肿瘤内可见钙化,部分肿瘤细胞出现变性、坏死。两型的CT表现在肿块密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CT定性诊断准确率95.9%(47/49例)。结论:CT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内部特征及其累及范围,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病理学 视网膜母细胞瘤/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母细胞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顾立怡 卞建忠 郭淑英 《肿瘤防治杂志》 2004年第8期862-863,共2页
196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确诊为RB(retinoblastoma)的病例共 3 6例 ,其中 15例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NSE、S 10 0、GFAP及PCNA等。光镜下 3 6例RB中未分化为主型 2 1例 ;高分化为主型 14例 ,自发消退型 1例。NSE、S 10 0、GFAP... 196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确诊为RB(retinoblastoma)的病例共 3 6例 ,其中 15例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NSE、S 10 0、GFAP及PCNA等。光镜下 3 6例RB中未分化为主型 2 1例 ;高分化为主型 14例 ,自发消退型 1例。NSE、S 10 0、GFAP、PCNA在RB中的阳性表达依次为 9例 ( 60 % ) ;4例 ( 2 6 7% ) ,3例 ( 2 0 % ) ,15例 ( 10 0 % )。RB光镜下高分化型为主型 ,未分化型为主型 ,自发消退型中的菊形团 ,坏死和钙化等病理改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免疫组化中NSE有助于鉴别诊断。RB肿瘤细胞有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 ,起源于神经外胚叶中的细胞 ,细胞增殖活性越高 ,其分化程度越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网脱复位后未脱离区域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卉芳 张妍春 +3 位作者 朱赛林 杨新光 雷春灵 毕春潮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54-956,共3页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RD)复位后未发生脱离区域的视网膜组织形态改变。方法:将2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只和实验组18只,实验组在显微镜下行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建立视网膜脱离自动复位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0d、20d...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RD)复位后未发生脱离区域的视网膜组织形态改变。方法:将2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只和实验组18只,实验组在显微镜下行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建立视网膜脱离自动复位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0d、20d、30d处死实验兔并摘除眼球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未发生脱离区域的视网膜在复位早期表现为色素上皮层基本正常,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排列紊乱,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均有变性。结论:RD复位后视网膜上光感受器的不完全再生,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不可逆变化,均可影响视功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芪汤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形态改变的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高斌 白淑英 +1 位作者 李淑华 苏艳兰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06年第3期159-160,共2页
目的:探讨中药参芪汤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病变的作用。方法:应用参芪汤每天定时给中药组糖尿病大鼠灌胃1次,连续给药60天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血管病理改变并检测血糖、血脂、血清LPO、SOD水平与实验对照组对比研究。结果:第60天实验... 目的:探讨中药参芪汤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病变的作用。方法:应用参芪汤每天定时给中药组糖尿病大鼠灌胃1次,连续给药60天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血管病理改变并检测血糖、血脂、血清LPO、SOD水平与实验对照组对比研究。结果:第60天实验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萎缩闭塞。中药组病理改变轻微,视网膜血管无萎缩闭塞。与实验对照组比较,中药组血糖明显下降,以第30天降糖效果显著(P<0.05)。该方剂对脂质代谢紊乱的调节亦显示出优越性且有降低糖尿病大鼠LPO及升高SOD的趋势。结论:参芪汤能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中医药疗法 @参芪汤/治疗应用 糖尿病/病理学视网膜/病理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LASIK术前周边视网膜病变191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国良 张兰 王秀生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1期5076-5076,共1页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近视/外科学 视网膜/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全氟加萘对家兔视网膜毒性作用的时间关联性
6
作者 王桂云 车松天 +2 位作者 李旭 隋桂琴 左玲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2161-2164,共4页
目的探讨微量全氟加萘(PFD)对视网膜毒性作用的时间关联性。方法将100μl的PFD及BSS液体分别直接注射到家兔视网膜表面,注射液体后每日用检眼镜观察家兔视网膜情况,在注射后的4、7、14、21d,分别对实验组及对照组产物做光学显微镜及透... 目的探讨微量全氟加萘(PFD)对视网膜毒性作用的时间关联性。方法将100μl的PFD及BSS液体分别直接注射到家兔视网膜表面,注射液体后每日用检眼镜观察家兔视网膜情况,在注射后的4、7、14、21d,分别对实验组及对照组产物做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的视网膜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所有实验样本检眼镜检查及光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在各个时间均正常,未发现视网膜有任何病理改变。透射电镜检查,4d时,没有对视网膜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从7d开始,各个实验组的视网膜都开始有了病理变化,出现了光感受器外节、外丛状层的损害,光感受器变性,内核细胞囊泡形成、神经节细胞的损害,内层视网膜坏死,视网膜内吞噬细胞反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膜盘,顶部微绒毛的脱落。结论微量的PFD存在于眼内,视网膜可出现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但无显微结构的变化,在宏观上也无任何改变。视网膜毒性作用随着残留时间的延续而加大,微量残留PFD应该在4d之内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加萘 视网膜/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全氟加萘对家兔视网膜毒性作用的剂量关联性
7
作者 车松天 王桂云 +1 位作者 隋桂琴 李旭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9-703,共5页
目的:通过视网膜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微量全氟加萘(PFD)对家兔视网膜的毒性作用的剂量关联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性参考依据。方法:将24只实验家兔的48只眼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眼、对照组12只眼,实验组再分为3组,每组12只眼,将30、50、... 目的:通过视网膜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微量全氟加萘(PFD)对家兔视网膜的毒性作用的剂量关联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性参考依据。方法:将24只实验家兔的48只眼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眼、对照组12只眼,实验组再分为3组,每组12只眼,将30、50、100μL的PFD及BSS液体分别直接注射到家兔视网膜表面。注射液体后每日用检眼镜观察家兔视网膜情况,在注射后第4、7、14、21天,分别对每个实验组及对照组做透射电镜的视网膜组织切片观察。结果:各组实验样本检眼镜检查在各个时间均正常,未发现视网膜有任何病理改变。透射电镜检查,注射液体后第4天,各个剂量组视网膜没有实质性损害,仅100μL组出现了早期变化,1例视网膜出现视细胞核周围间隙略增大,核略不规则,基质略致密;从第7天开始,各个剂量实验组视网膜均有相似的病理变化,相继出现光感受器外节、外丛状层的损害,光感受器变性,内核细胞囊泡形成,神经节细胞的损害,内层视网膜坏死,视网膜内吞噬细胞反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膜盘,顶部微绒毛脱落;对照组视网膜未发现有任何病理改变。结论:微量PFD存在于眼内,视网膜毒性发展进程与PFD的残留剂量无关联;但大剂量残留的PFD可使视网膜毒性较早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加萘 视网膜/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精亏虚对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8
作者 周艳艳 周安方 +2 位作者 孙洁 方婷 杨立娜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07年第4期225-226,共2页
目的:观察肾精亏虚对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补肝组3组。采用惊恐加房劳的复合伤肾法制造肾精亏虚模型。补肝组每天给予一贯煎方剂浓缩液灌胃,光、电镜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形... 目的:观察肾精亏虚对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补肝组3组。采用惊恐加房劳的复合伤肾法制造肾精亏虚模型。补肝组每天给予一贯煎方剂浓缩液灌胃,光、电镜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光镜下模型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结构严重疏松、水肿,内核层和外核层细胞排列紊乱,间隙增宽,视网膜明显增厚;补肝组小鼠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电镜下模型组小鼠视网膜外节膜盘肿胀,不规则,排列紊乱疏松,严重扭曲变形,断裂,空泡形成。补肝组小鼠视网膜视杆、视锥细胞外节膜盘结构较疏松。结论:"惊恐、房劳"因素复制的肾精亏虚模型小鼠视网膜有明显形态学改变,给予补肝治疗可以减轻这种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精不足/中医药疗法 一贯煎/治疗应用 视网膜/病理学 小鼠肾精不足/中医药疗法 一贯煎/治疗应用 视网膜/病理学 小鼠肾精不足/中医药疗法 一贯煎/治疗应用 视网膜/病理学 小鼠肾精不足/中医药疗法 一贯煎/治疗应用 视网膜/病理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测视网膜厚度的误差研究
9
作者 骆荣江 廖瑞端 +2 位作者 马翠萍 郑小平 葛坚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测视网膜厚度的误差并对误差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在1个月内随机5次对38例自愿者(共76眼)采用OTC进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检测,测量结果采用"重复测量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测视网膜厚度的误差并对误差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在1个月内随机5次对38例自愿者(共76眼)采用OTC进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检测,测量结果采用"重复测量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位点测量值的类内相关系数(ICC值)在0.53~0.72之间(均大于0.5),表明采用OCT测量视网膜厚度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但各象限点视网膜厚度的ICC值略有差异,产生这些差异除了与OCT仪器的固有因素有关外,还与受检者的依从性等因素相关。结论:OCT是一种可靠的视网膜厚度定量检测工具,但还需克服诸多不利因素以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对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电镜观察
10
作者 郑玉涛 陈海英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26-328,共3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大鼠RPE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缺血1h再灌注1h组和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每组8只...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大鼠RPE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缺血1h再灌注1h组和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每组8只。采用提高眼压所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缺血再灌注大鼠RPE微绒毛和质膜内褶逐渐稀疏、低平,甚至脱落;细胞器损害主要表现为线粒体的脱嵴、水肿和内质网的扩张;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大鼠RPE超微结构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RPE病变程度,对大鼠RPE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病理学 色素上皮细胞 低温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及形态与对比敏感度的联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傅智伏 张铭志 +3 位作者 李晓芳 罗陈川 张晟 王朱影 《眼视光学杂志》 2005年第3期185-188,191,共5页
目的:探讨近视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神经纤维层厚度及其形态与对比敏感度值的联系。方法:21例近视眼病例,39眼做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扫描测量并观察黄斑区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色素层的厚度和形态;以F... 目的:探讨近视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神经纤维层厚度及其形态与对比敏感度值的联系。方法:21例近视眼病例,39眼做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扫描测量并观察黄斑区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色素层的厚度和形态;以F.A.C.T对比敏感度测试卡测量各个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值;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对比敏感度与近视眼底萎缩弧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之间的联系;比较不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程度的近视眼病例的对比敏感度值。结果:在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平均厚度与高频(121、8 cpd)对比敏感度值之间存在具有正相关,有显著性意义(r=0.452、0.437,P均<0.001),而神经纤维层厚度与对比敏感度之间无相关(P均>0.05);视网膜色素上皮存在明显病理改变的眼球其对比敏感度功能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发生眼底病理性改变的近视眼,其对比敏感度降低的视网膜解剖基础是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发生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病理学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病理学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病理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方法 对比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瘀散结片对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映红 王明芳 张耿豪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7-499,共3页
目的:研究化瘀散结片对实验性PVR中细胞粘附分子VCAM-1、ICAM-1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兔视网膜及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上VCAM-1、ICAM-1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并利用计算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视网膜... 目的:研究化瘀散结片对实验性PVR中细胞粘附分子VCAM-1、ICAM-1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兔视网膜及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上VCAM-1、ICAM-1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并利用计算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视网膜前膜、血管内皮细胞及视网膜内五层上VCAM-1、ICAM-1阳性着色面积、积分光密度值、平均黑度值。结果化瘀散结片高、低剂量组动物视网膜前膜及血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表面VCAM-1、ICAM-1的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或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化瘀散结片能有效降低视网膜视网膜前膜上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V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病变/病理学 化瘀散结片/药理学 增生性玻璃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rtmannin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HIF-1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薇 许建华 李若溪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1019-1021,共3页
目的:探讨磷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K)途径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对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磷酰肌醇-3激酶(PI3K)特异抑制剂Wortmannin(WT)注入大鼠玻璃体内,抑制PI3K活性为A组,玻璃体内... 目的:探讨磷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K)途径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对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磷酰肌醇-3激酶(PI3K)特异抑制剂Wortmannin(WT)注入大鼠玻璃体内,抑制PI3K活性为A组,玻璃体内注射等量林格液作为B组,空白对照组为C组,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升高大鼠眼压到110mm Hg(1 kPa=7.5 mm Hg)持续1 h的方法制作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后0、2、6、8、12、24、48 h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HIF-1α在视网膜细胞的阳性表达;并应用RT-PCR来检测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视网膜缺血再灌注6、8、12、24、48 h,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出现HIF-1α阳性表达且表达逐渐增加,12 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预先玻璃体内注射PI-3K特异抑制剂Wortmannin(WT)的大鼠视网膜HIF-1α表达明显减弱,亦在12 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结论: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HIF-1α的表达是经过PI3K途径来实现,阻断PI3K途径,可以明显减少HIF-1α的表达,但从实验结果来看PI3K途径被阻断后并没有完全阻断HIF-1α的表达,由此猜测HIF-1α的表达可能存在多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二烯类/药理学 1-磷脂酰肌醇3-激酶/生理学 DNA结合蛋白质类/药物作用/代谢 核蛋白质类/药物作用/代谢 再灌注损伤/代谢/病理学 视网膜/代谢/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动物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部缺血综合征突发视网膜动脉多灶栓塞1例分析
14
作者 王敬才 安贞梅 李淑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8期4521-4522,共2页
关键词 眼疾病/病理学 综合征 视网膜动脉闭塞/病理学 病例报告[文献类型]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125b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增殖和凋亡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冰玉 白淑玮 康前雁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1491-1493,1544,共4页
目的:探讨microRNA-125b(miR-125b)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miR-125b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Y79中的表达;构建miR-125b过表达(miR-125bmimic)和抑制载体(miR-1... 目的:探讨microRNA-125b(miR-125b)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miR-125b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Y79中的表达;构建miR-125b过表达(miR-125bmimic)和抑制载体(miR-125inhibitor)转染Y79细胞,检测miR-125b表达情况;通过细胞凋亡实验和细胞增殖实验(CCK-8)观察miR-125b过表达和抑制表达后,对肿瘤细胞增殖力和凋亡的影响。结果:miR-125b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中Y79细胞系中呈高表达;miR-125bmimic组(Y79+miR-125bmimic)中miR-125b的表达较miR-NC组(未处理的Y79细胞)表达显著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5binhibitor组(Y79+miR-125binhibitor)中miR-125b的表达较miR-NC组表达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5bmimic组较miR-NC组相比,Y79细胞增殖力显著增高,细胞凋亡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R-125inhibitor组较miR-NC组相比肿瘤细胞增殖力显著下降,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5b可能是通过DRAM2基因来发挥其致癌作用;结论:miR-125b可能作为癌基因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发挥作用,并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125b 视网膜母细胞瘤/病理学 细胞增殖 细胞调亡 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新生血管中受体酪氨酸激酶及其抑制剂的开发利用
16
作者 李娟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9-362,共4页
目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生是多生长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细胞内的酪氨酸激酶级联反应可调控基因表达、调节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分化。为此本文就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与受体酪氨酸激酶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7-01/2... 目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生是多生长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细胞内的酪氨酸激酶级联反应可调控基因表达、调节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分化。为此本文就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与受体酪氨酸激酶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7-01/2006-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retina,neovascularization,growthfactor,receptor,inhibitor,receptor tyrosine kina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6-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生长因子,抑制剂”,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或受体酪氨酸激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98篇相关文献,3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67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1篇文献中,2篇涉及视网膜新生血管与酪氨酸激酶的相关性,2篇涉及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途径,15篇涉及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14篇涉及视网膜新生血管与生长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资料综合: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视网膜中表达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及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过细胞内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信号传导途径,调控基因表达、调节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分化,从而参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从阻断多种生长因子的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途径着手,开发了一系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结论:对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将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病理学 受体 生长因子 受体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类/拮抗剂和抑制剂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虎 马景学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病理改变,为临床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对11例11只眼缺血型CRVO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重点观察视盘和视神经处视网膜中央静脉(CRV)和中央动脉(cRA)的改变。结果11只眼CR...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病理改变,为临床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对11例11只眼缺血型CRVO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重点观察视盘和视神经处视网膜中央静脉(CRV)和中央动脉(cRA)的改变。结果11只眼CRV在通过筛板区时管腔均变狭窄。其中,5只眼在筛板区和筛板后区CRV内可见机化血栓存在,6只眼在筛板区及其后区CRV内存在血栓机化再通管道,CRV管壁内皮增生,管腔狭窄。11只眼CRA均有明显的动脉硬化改变,管壁增厚,管腔变细;2只眼CRA在筛板区管壁内膜增生,管腔严重狭窄;筛板水平CRA无血栓形成。结论在缺血型CRVO发生中,CRV在筛板水平有血栓形成;血栓机化再通的时间及程度,可能决定了CRVO的转归与预后。CRV在巩膜管狭小间隙内受压迫是CRVO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闭塞/病理学 视网膜/血液供给 视网膜静脉闭塞/病因学
原文传递
持续频闪光刺激对豚鼠视网膜电图及组织病理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邸悦 刘睿 +4 位作者 李炳 褚仁远 周行涛 陆有素 周晓东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4-387,共4页
目的 观察持续频闪光刺激对发育敏感期豚鼠视网膜组织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24只出生日龄14 d的豚鼠随机分为频闪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2只。频闪组使用频闪调光器以0.5 Hz频率等时交替频闪,照度波动0~500 Lux;对照组给予500 Lux照明。... 目的 观察持续频闪光刺激对发育敏感期豚鼠视网膜组织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24只出生日龄14 d的豚鼠随机分为频闪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2只。频闪组使用频闪调光器以0.5 Hz频率等时交替频闪,照度波动0~500 Lux;对照组给予500 Lux照明。2组均使用500 nm波长发光二极管,控制光照时间为昼夜12 h轮替。实验第12周所有豚鼠行眼底彩色照相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检查结束后摘除眼球,测量眼球水平径、垂直径及前后径3条径线,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眼球后极部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频闪组豚鼠眼底漆裂纹样改变更为明显,ERG a波潜伏期延长;眼球水平径、垂直径及前后径分别较对照组增加(0.89±0.30)、(0.69±0.20)、(0.96±0.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11.9、15.8,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频闪组豚鼠巩膜纤维出现扩张;透射电子镜显微镜观察发现,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外段排列稀疏紊乱并可见大量脱落外节盘膜。结论 持续频闪光刺激会诱导豚鼠眼球产生过度发育,并会影响视网膜结构与传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刺激/副作用 视网膜/病理学 视网膜电描记术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眼前段碱烧伤后视网膜病理改变及氧自由基反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敏 谢敏 +1 位作者 陈向晖 谯雁兵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5-366,共2页
眼前段碱性化学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外伤之一,对其研究多年来主要集中在眼前段,后段的研究很少。角膜重度碱烧伤后眼前节将发生一系列严重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如组织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同时角膜和房水中丙二醛(MDA)含... 眼前段碱性化学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外伤之一,对其研究多年来主要集中在眼前段,后段的研究很少。角膜重度碱烧伤后眼前节将发生一系列严重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如组织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同时角膜和房水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下降。碱烧伤后视网膜组织中是否也存在类似改变呢?我们通过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对眼前段碱烧伤后视网膜组织的病理改变及氧自由基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化学/并发症 视网膜/病理学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原文传递
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前膜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9
20
作者 吕骄 赵培泉 +2 位作者 徐格致 黄欣 倪颖勤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3-336,共4页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D,眼轴26.00~33.12mm,平均眼轴长度27.74mm。5...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D,眼轴26.00~33.12mm,平均眼轴长度27.74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见内界膜-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并发症 视网膜穿孔/病因学 视网膜外膜/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