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光照致TgAPPswePS1转基因鼠视网膜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 被引量:3
1
作者 董志章 李娟 +1 位作者 孙雪荣 葛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初步研究在光照损伤作用下TgAPPswePS1转基因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给予6月龄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鼠(TgAPPswePS1鼠)10 000 lux光照处理,每天光照12 h,连续光照6个月,光照处理为实验组,设鼠龄匹配的转基因鼠为对照组,... 目的初步研究在光照损伤作用下TgAPPswePS1转基因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给予6月龄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鼠(TgAPPswePS1鼠)10 000 lux光照处理,每天光照12 h,连续光照6个月,光照处理为实验组,设鼠龄匹配的转基因鼠为对照组,在光照6个月后(即小鼠12个月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测,取材并进行切片,行HE染色并观察视网膜各层结构改变,予以视网膜厚度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Rod反应a、b波波幅分别为(18.33±3.53)μV、(107.58±14.72)μV,Max反应a、b波波幅分别为(64.80±7.57)μV、(178.76±14.47)μV;实验组光照6个月后小鼠视网膜电图Rod反应a、b波波幅分别为(17.92±4.89)μV、(21.83±5.51)μV,Max反应的a、b波波幅分别为(18.23±4.44)μV、(24.50±4.49)μV;与对照组比较,Rod反应的b波和Max反应的a、b波的波幅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Rod和Max反应里a波和b波的潜伏期改变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经过光照处理后,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以外核层与感光细胞外节明显,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为(102.34±9.38)μm,与对照组(181.32±13.47)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高强度光照可以造成TgAPPswePS1鼠视网膜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损伤 视网膜电生理 转基因鼠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疾病的相关视网膜表现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新钰 高丽芬 +2 位作者 路晖 宋文琦 杨钰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帕金森疾病是由α-突触核蛋白在神经系统中的异常沉积和多巴胺能神经的损伤引发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等运动症状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视觉障碍在病程早期即可发现,视网膜的功能改变和结构改变可在帕金森疾病诊断和治疗策略中起到重要... 帕金森疾病是由α-突触核蛋白在神经系统中的异常沉积和多巴胺能神经的损伤引发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等运动症状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视觉障碍在病程早期即可发现,视网膜的功能改变和结构改变可在帕金森疾病诊断和治疗策略中起到重要作用。综述探讨了帕金森病有关的的视网膜变化,如视网膜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变薄,视网膜电图中振幅降低和潜伏期缩短等解释帕金森病对视网膜的影响。本文认为帕金森患者视网膜异常可以作为早期评估帕金森病发病的潜在标志物,并有助于对患者进行疾病的分期,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胺 视网膜电生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微血管
原文传递
临床多焦视网膜电图标准 被引量:10
3
作者 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 D.C.Hood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99-906,共8页
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是反映局部视网膜功能的电生理检测技术,其在明适应条件下,将视网膜分为多个区域,同步检测每个区域局部的视网膜电生理反应,体现视锥细胞功能。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于2011年发布新的临床mfERG标准,取代了2007... 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是反映局部视网膜功能的电生理检测技术,其在明适应条件下,将视网膜分为多个区域,同步检测每个区域局部的视网膜电生理反应,体现视锥细胞功能。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于2011年发布新的临床mfERG标准,取代了2007年版指南。新的标准提供了以61或103个六边形刺激单元进行mfERG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报告解读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功能 生理检测 多焦视网膜 同步检测 MFERG 视网膜电生理 报告解读 新的标准
原文传递
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分析
4
作者 黄业贤 周瑾 +2 位作者 胡兰香 宋生芳 项道满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0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特点,评估P—VEP对上睑下垂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检测的意义。方法对53例2~4岁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进行P—VEP检查,比较双眼P—VEP的P100潜伏期及振幅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目的探讨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特点,评估P—VEP对上睑下垂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检测的意义。方法对53例2~4岁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进行P—VEP检查,比较双眼P—VEP的P100潜伏期及振幅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上睑下垂眼VEP P100波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P〈0.01),振幅低于正常眼(P〈0.01)。轻度上睑下垂眼P—VEP P100波振幅与中度及重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与重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上睑下垂眼P—VEP P100波潜伏期与中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重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与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双眼P—VEP P100波振幅及潜伏期存在差异,根据患儿视觉发育程度进行手术时机选择的同时,应注意术后矫正弱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睑下垂 视网膜电生理 图形视觉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锥体细胞失功能大鼠和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大鼠对视锥与视杆通路振荡电位的分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少伟 安晶 +5 位作者 夏峰 张磊 张迁 陶冶 李振峰 张作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6-252,共7页
背景振荡电位(OPs)是评估视网膜缺血缺氧性疾病视网膜功能变化的重要工具,利用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动物模型对视锥、视杆通路起源的OPs特点进行研究非常重要。目的在两种自发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模型大鼠中分离视锥、视杆通路,对比分析... 背景振荡电位(OPs)是评估视网膜缺血缺氧性疾病视网膜功能变化的重要工具,利用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动物模型对视锥、视杆通路起源的OPs特点进行研究非常重要。目的在两种自发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模型大鼠中分离视锥、视杆通路,对比分析视杆、视锥通路起源的OPs波的特点。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锥体细胞失功能(RCD)大鼠、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大鼠各6只,以RETI—scan视觉生理记录系统分别在暗适应(12h)和明适应(10min)条件下,用不同强度的刺激光(-35、-25、-15、-5、0、5db)进行刺激,记录各组大鼠的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通过Matlab7.0的Butterworth滤波提取OPs,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对所得OPs进行频谱分析。结果暗适应条件下SD大鼠和RCD大鼠的ERG均可见a波和b波,但CSNB大鼠b波阙如;明适应条件下,sD大鼠和CSNB大鼠可见b波,但RCD大鼠各波阙如。暗适应较高刺激光强度下,SD大鼠和RCD大鼠均有低频(主频)和高频(次频)两个明显的频峰,分别为75~110Hz、90~120Hz和90—120Hz、110~135Hz;不同刺激光强度下,CSNB大鼠只有一个频峰,为70~100Hz。而明适应不同刺激光强度下,sD大鼠和CSNB大鼠均只有一个频峰,分别为75~95Hz和70~85Hz。明适应条件下与sD大鼠比较,CSNB大鼠b波隐含时延长,b波振幅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暗适应条件下,RCD大鼠b波隐含时和振幅与sD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D大鼠比较,RCD和CSNB大鼠OPs波振幅下降,隐含时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适应条件下不同刺激光强度下CSNB大鼠OPs波的隐含时明显长于sD大鼠,振幅明显低于SD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锥、视杆通路起源的OPs有不同特性,自发性视网膜退行性改变大鼠的视杆OPs有两个频峰,正常情况下,视杆通路对OPs的贡献比视锥通路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生理/视网膜 振荡 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视网膜锥体失能大鼠 先天性 静止性夜盲大鼠 傅里叶变换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pr2敲除对小鼠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福新 汪琪 +6 位作者 王莉 阳凡 郑阳洋 赵晨琛 朱禾 周翔天 瞿佳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485-493,共9页
目的:检测血管活性肠肽受体2(Vipr2)敲除小鼠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含量和视网膜电生理,明确Vipr2敲除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利用RT-PCR检测血管活性肠肽(Vip)、Vipr2在4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眼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CR... 目的:检测血管活性肠肽受体2(Vipr2)敲除小鼠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含量和视网膜电生理,明确Vipr2敲除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利用RT-PCR检测血管活性肠肽(Vip)、Vipr2在4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眼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Vipr2敲除(Vipr2-KO)小鼠,然后在4周龄时检测Vipr2-KO和Vipr2野生型(Vipr2-WT)小鼠视网膜中DA等神经递质含量及视网膜电生理功能。Vipr2-KO小鼠与Vipr2-WT小鼠DA等神经递质含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而2种小鼠视网膜电生理数据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Vip和Vipr2 mRNA在小鼠视网膜、脉络膜+视网膜色素细胞、角膜和巩膜中均有表达;在虹膜和晶状体中Vipr2呈低表达,未检测到Vip表达。与Vipr2-WT小鼠相比,Vipr2-KO小鼠表现为近视(t=2.51,P=0.017),视网膜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含量均明显升高(t=3.42,P=0.001;t=2.15,P=0.037;t=3.27,P=0.002),DOPAC/DA比值无变化;而玻璃体液中DA、DOPAC、DOPAC/DA、HVA、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视网膜和玻璃体液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牛磺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在Vipr2-KO小鼠与Vipr2-WT小鼠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暗适应不同光刺激强度下(-3.699、-2.201、-0.699、0.301、0.799 log cd·s/m2),Vipr2-KO小鼠相比Vipr2-WT小鼠,b波振幅明显增加(F=8.65,P=0.015)。结论:Vipr2敲除可引起4周龄小鼠屈光向近视发展,影响视网膜中DA、DOPAC、HVA合成代谢,并引起视网膜电生理功能异常。提示Vipr2敲除可能通过影响视网膜功能参与近视形成,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pr2 Vipr2敲除 多巴胺 高效液相色谱法 视网膜电生理
原文传递
激光光凝法诱导大鼠高眼压模型的有效性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丽芳 黄楚开 +1 位作者 林洪杰 张铭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评估激光光凝法诱导大鼠高眼压模型的有效性。方法 532 nm激光光凝小梁网法诱导大鼠左眼高眼压(n=45,右眼为对照眼),评估激光后大鼠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网膜电图的变化;采用Tono-Lab眼压计测量清醒状态下的双眼眼压,每天1次... 目的评估激光光凝法诱导大鼠高眼压模型的有效性。方法 532 nm激光光凝小梁网法诱导大鼠左眼高眼压(n=45,右眼为对照眼),评估激光后大鼠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网膜电图的变化;采用Tono-Lab眼压计测量清醒状态下的双眼眼压,每天1次;激光后3周,采用双盲法计数双眼视网膜铺片上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的阳性节细胞数;记录大鼠双眼基线及处死前的视网膜电图。结果激光后90.70%(39/43眼)的大鼠眼压升高,其中需要第2次激光者占74.42%(32/43眼)。激光后右眼的眼压为(16.13±1.11)mm Hg(n=39;1 k Pa=7.5 mm Hg);左眼中有28.21%眼(n=11)眼压升高(18.27±2.53)d,其余眼(n=28)眼压升高(7.93±2.40)d,两者的眼压分别为(35.59±4.57)mm Hg、(21.56±3.06)mm Hg,两者的峰值眼压分别为(63.36±4.23)mm Hg、(49.43±7.22)mm Hg;实验眼与对照眼之间的峰值眼压差为(31.13±8.64)mm Hg,累积眼压差为(182.31±140.35)mm Hg,左右眼的眼压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激光后3周,两个高眼压组的节细胞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3),左眼的节细胞丢失率为67.4%±14.8%,与右眼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左眼视网膜电图明适应b波、Ph NR波及暗适应b波的潜伏期与激光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46、0.000),其振幅与激光前相比,差异也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0.000、0.000),而明适应a波的潜伏期、振幅及暗适应a波的潜伏期与激光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8、0.198、0.092)。结论激光光凝法诱导大鼠眼压升高成功率较高,但持续时间有限,峰值眼压过高,且需重复激光,高眼压引起的节细胞丢失率高,视网膜电图提示视网膜损伤主要累及双极细胞及节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模型 激光光凝法 视网膜电生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4v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表型分析
8
作者 贾睿璇 姜尚伟 +1 位作者 赵琳 杨丽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99-1106,共8页
目的:构建Cyp4v3^(-/-)小鼠模型以模拟人类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ietti crystalline dystrophy,BCD)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进一步探索BCD的致病机制和基因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 目的:构建Cyp4v3^(-/-)小鼠模型以模拟人类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ietti crystalline dystrophy,BCD)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进一步探索BCD的致病机制和基因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as9技术,设计sgRNA,注射入C57BL/6J小鼠受精卵中构建携带定点突变的小鼠模型。提取小鼠DNA确定其基因型,分别在其3、6、12月龄时以野生型(wild type,WT)的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进行眼底彩照检查观察其眼底结晶沉积情况;用视网膜电生理(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视网膜功能;用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铺片鬼笔环肽染色观察RPE形态结构。结果:Cyp4v3^(-/-)小鼠随着年龄增长,可模拟BCD患者的一些临床症状。在疾病早期未发现眼底有结晶样沉积,ERG检测其视网膜功能未发现明显下降,神经视网膜及RPE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Cyp4v3^(-/-)小鼠年龄增长,眼底彩照在6月龄时发现有结晶样沉积,12月龄时沉积消失但色素沉积,RPE萎缩;ERG检查在6月龄时发现有暗适应波幅下降,12月龄时暗适应和明适应波幅均有明显下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yp4v3^(-/-)小鼠神经视网膜层形态结构受疾病影响不严重;RPE铺片鬼笔环肽染色显示,12月龄时Cyp4v3^(-/-)小鼠RPE细胞六边形形态改变,排列松散,与WT小鼠相比同等大小视野范围内RPE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Cyp4v3^(-/-)小鼠疾病表型与年龄相关,与人类BCD患者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为进一步研究BCD发病机制和基因治疗策略提供了好的模型;本研究发现BCD病理改变首先发生在RPE,但是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 小鼠模型 视网膜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状黄斑病变患者视功能的改变
9
作者 刁禹尧 程浩 叶素娜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33-36,66,共5页
目的:研究网状黄斑病变(RMD)患者视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2018年10月到2019年2月在我院就诊经检查患有RMD的患者11例(22只眼),同期纳入健康体检者10例(20只眼)为正常对照组。进行详细眼科检查后采用罗兰电生理仪对研究对象进行mf-ERG检... 目的:研究网状黄斑病变(RMD)患者视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2018年10月到2019年2月在我院就诊经检查患有RMD的患者11例(22只眼),同期纳入健康体检者10例(20只眼)为正常对照组。进行详细眼科检查后采用罗兰电生理仪对研究对象进行mf-ERG检测,用四分法对比RM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及视网膜的鼻上方、鼻下方、颞上方、颞下方四个象限的P1波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结果:m-ERG中RMD组的黄斑中心凹P1波振幅密度(99.00±35.43 nv/deg2)明显低于对照组(121.42±14.99 nv/deg2),P<0.05;RMD组的黄斑中心凹P1波潜伏期(45.73±3.36ms)与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P1波潜伏期(47.10±1.91 ms)无明显差异,P>0.05。m-ERG中RMD组的颞下(26.27±5.53 nv/deg2)、鼻上(25.86±5.08 nv/deg2)的P1波振幅密度较对照组的颞下(30.49±7.47 nv/deg2)、鼻上(29.92±4.97nv/deg2)的P1波振幅密度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上、鼻下方的P1波振幅密度及四个象限的P1波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MD患者的黄斑中心凹、颞下、鼻上方的视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黄斑病变 假性玻璃膜疣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视网膜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