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对干眼兔角膜形态学及角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丁宁 韦庆波 +3 位作者 刘成勇 邓伟民 徐倩 高卫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 探讨针刺对干眼兔角膜形态学及角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分析针刺对干眼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雌雄不拘的健康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假针刺组,每组6只。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其余3组动物每... 目的 探讨针刺对干眼兔角膜形态学及角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分析针刺对干眼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雌雄不拘的健康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假针刺组,每组6只。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其余3组动物每天800、 1100、1400和1800时于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2.0 mg·kg-1,连续35 d直至实验结束。假针刺组:于造模后第22天给予假针刺治疗(睛明BL1、攒竹BL2、丝竹空SJ23、太阳穴EX-HN5、瞳子髎GB1),钝针头点刺穴位,不刺进穴位,每天1次,连续14 d。针刺组:于造模成功后第22天给予针刺治疗,穴位同假针刺组。造模后第0、21、28、35天分别进行角膜荧光素染色,第35天进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之后处死动物,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角膜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第28、35天,针刺组、空白组兔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第35天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针刺组与其他组相比,兔角膜基质层出现大量球状免疫细胞和边界不清大小不规律的活化基质层细胞,可见具有不规则细胞间间隙的区域,存在炎症;针刺组基质层细胞形态得到改善,细胞呈轻微激活状态,角膜神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造模后第35天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针刺组兔角膜组织表面可见角化过度的扁平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局灶上皮细胞层数增多,表面上皮细胞脱落;针刺组角膜上皮有接近4~6层上皮细胞,上皮脱落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淋巴细胞浸润减少。造模后第35天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针刺组兔角膜上皮细胞出现异常的微绒毛结构和上皮细胞缺失,细胞间隙增宽,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桥粒解体伴随线粒体肿胀;针刺组上皮细胞微绒毛结构稀疏且短,仍见局部缺失,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未见明显肿胀。造模后第35天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假针刺组p-NF-κB p65表达均上调(均为P<0.05);与模型组、假针刺组相比,针刺组p-NF-κB p65表达均下调(均为P<0.05)。结论 针刺可以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改善兔干眼模型角膜炎症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干眼 角膜形态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分析
2
作者 赵玉阳 魏昊东 穆继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213-1217,共5页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特征,为学龄儿童屈光不正检查、角膜病变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03/2023-06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12周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SE值不同分为正视组(-0.25 D≤SE≤+0.25 D)、近视组(-6.00 D≤SE<-0...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特征,为学龄儿童屈光不正检查、角膜病变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03/2023-06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12周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SE值不同分为正视组(-0.25 D≤SE≤+0.25 D)、近视组(-6.00 D≤SE<-0.25 D)。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平坦曲率(K1)、陡峭屈率(K2)、平均曲率(Km)、曲率半径(Rm)、角膜直径(WTW)、中央角膜厚度(CCT),分析比较正视组与近视组、男生与女生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角膜形态差异。结果:正视组儿童角膜前表面Km为42.84±0.61 D、Rm为7.85±0.15 mm,后表面Km为-6.23±0.04 D、Rm为6.77±0.15 mm,WTW为11.89±0.28 mm,CCT为557.77±22.44μm。近视组儿童Km为43.68±0.62 D、Rm为7.72±0.16 mm,后表面Km为-6.49±0.03 D、Rm为6.64±0.17 mm,WTW为12.17±0.27 mm,CCT为553.24±22.23μm。正视组与近视组间角膜形态有差异(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角膜形态与年龄、性别显著相关。结论: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并不固定,近视的发生除了与眼轴增长有关外,与角膜形态变化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期儿童 角膜形态 Pentacam眼前节分析 年龄特征 性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不同程度近视的视网膜周边离焦比较及与角膜形态参数的关系
3
作者 李羽 郭玉娟 +2 位作者 汪思瑶 梅波 周跃华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4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比较成人不同程度近视的视网膜周边离焦(RDV),探讨其与角膜形态的关系。方法收集302例近视患者,按等效球镜(SE)分为:低度组(-3.00<SE≤-0.50D),中度组(-6.00<SE≤-3.00D),高度组(-9.00<SE≤-6.00D)。测量各区域RDV及角膜散... 目的比较成人不同程度近视的视网膜周边离焦(RDV),探讨其与角膜形态的关系。方法收集302例近视患者,按等效球镜(SE)分为:低度组(-3.00<SE≤-0.50D),中度组(-6.00<SE≤-3.00D),高度组(-9.00<SE≤-6.00D)。测量各区域RDV及角膜散光(AST)、表面不对称指数(SAI)等参数,比较各组RDV,并分析其与角膜形态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在偏心20°外的RDV均为远视状态,随偏心度增加而增大(P<0.05);低度组分别与中、高度组的RDV20°~53°有差异(P均<0.01);中度组与高度组的RDV20°~30°有差异(P<0.05)。TRDV与AST呈正相关(P<0.05);RDV10°~30°与SAI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成人不同程度近视的视网膜周边离焦随偏心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受角膜形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周边离焦 相对周边屈光度 屈光差异值 角膜形态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视力及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博 唐伟 +3 位作者 周文艳 单多 刘平 胡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945-947,共3页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视力及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7例17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1d,1wk,1、3、6mo检查平均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视力及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7例17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1d,1wk,1、3、6mo检查平均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d,1wk,1、3、6mo的SE下降,UCVA明显改善,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BCV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d,1wk,1、3、6mo的角膜曲率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角膜厚度1wk开始变薄,1、3、6mo的中央角膜厚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降低近视度,显著提高裸眼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近视 视力 角膜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及泪液的影响 被引量:35
5
作者 李健 董平 +1 位作者 王承昕 刘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及泪液的影响。方法: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1a以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0例80眼,平均年龄13.68±2.32岁,戴镜前平均等效球镜-3.61±1.48D,夜间戴镜8~10h,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wk;1,3,6,12mo的屈...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及泪液的影响。方法: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1a以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0例80眼,平均年龄13.68±2.32岁,戴镜前平均等效球镜-3.61±1.48D,夜间戴镜8~10h,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wk;1,3,6,12mo的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基础分泌量、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的情况。结果:戴镜后12mo与戴镜前相比,屈光度明显降低,平均等效球镜从-3.61±1.48D下降为-1.39±1.3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明显变平坦,平均K值从42.29±1.55D下降为40.13±1.4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RI升高,从0.34±0.01增加到0.37±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UT减少,从10.39±2.25s下降到7.26±1.77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指标均在戴镜1wk后趋于稳定,戴镜后1,3,6,12mo各指标与戴镜后1wk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液基础分泌量戴镜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病例数增加,以Ⅰ级为主,戴镜后1wk;1,3,6,12mo角膜染色Ⅰ级分别为15眼(18.8%),9眼(11.3%),13眼(16.3%),9眼(11.3%),12眼(15.0%)。戴镜后各时间点,角膜荧光素染色Ⅰ级者的BUT均比0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使近视度下降,角膜变平坦,不影响泪液的基础分泌,但泪膜稳定性下降,应注意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角膜形态 泪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对角膜塑形镜试戴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孙园 周珺 +3 位作者 高敬 王晓霞 王琳 赵琪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42-745,共4页
目的探讨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对角膜塑形镜试戴成败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患者38例(67眼)。在戴镜前利用OPDⅢ-Scan进行检测,获得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Q值、4 mm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的斯特... 目的探讨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对角膜塑形镜试戴成败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患者38例(67眼)。在戴镜前利用OPDⅢ-Scan进行检测,获得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Q值、4 mm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的斯特列尔率(SR)、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值,然后进行试戴,试戴成功者为成功组(45眼),试戴失败者为失败组(22眼),比较2组患者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的差异。结果试戴角膜塑形镜成功组SRI、SAI、Q值、SR、RMS与失败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试戴成功与否与试戴前的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参数(SRI、SAI、Q值、RMS、SR)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角膜形态 视觉质量 角膜表面规则指数 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 斯特列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儿童近视的矫正效果及对角膜形态和屈光度的影响 被引量:27
7
作者 肖志刚 邓姿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34-1936,共3页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的矫正效果和对患者角膜形态以及屈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1/2017-01在我院收治的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150例282眼,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镜组。框架镜组进行常规配镜治疗,角膜...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的矫正效果和对患者角膜形态以及屈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1/2017-01在我院收治的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150例282眼,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镜组。框架镜组进行常规配镜治疗,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给予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在治疗前和治疗1a后对所有患者的视力情况进行检测统计,记录矫正前后两组患者的角膜曲率、角膜中央厚度和屈光度并进行比较,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治疗后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框架镜组患者治疗后的裸眼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的角膜曲率角膜塑形镜组显著低于框架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角膜中央厚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的屈光度角膜塑形镜组明显低于框架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显著高于框架镜组的4. 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患者效果显著,但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多,临床应用过程中应针对可能会引发并发症的因素进行针对性地防范,使治疗过程更加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儿童近视 角膜形态 屈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治疗区偏心与角膜塑形镜配戴后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钱晓文 戴国林 蒋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67-1972,共6页
目的:探讨光学治疗区偏心与角膜塑形镜配戴后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本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0例8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对患者的光学治疗区偏心距离、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指标进行检测... 目的:探讨光学治疗区偏心与角膜塑形镜配戴后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本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0例8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对患者的光学治疗区偏心距离、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指标进行检测。根据中位偏心距离,将患者分为低度偏心组和高度偏心组,比较两组患者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戴镜后12mo时总偏心距离与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戴镜前相比,两组患者戴镜后1wk,3、6、12mo的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高度偏心组患者较低度偏心组患者升高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曲率、基础泪液分泌量、中央角膜厚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高度偏心组患者较低度偏心组患者在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方面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下降程度则较低(P<0. 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戴镜后1wk和3mo无明显差异(P>0. 05),在戴镜后6、12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戴镜后12mo,总偏心距离与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均呈正相关(r=0. 869、0. 815,均P<0. 05),与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曲率、基础泪液分泌量、中央角膜厚度均呈负相关(r=-0. 865、-0. 745、-0. 912、-0. 713,均P<0. 05),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未见明显相关性(r=0. 185,P=0. 199)。结论:光学治疗区偏心发生在戴镜起始阶段,且总偏心距离与角膜塑形镜配戴后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的改变具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偏心 泪膜功能 角膜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停戴1个月后的角膜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胡健 耿丽 +2 位作者 杨青华 王丽强 黄一飞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860-863,共4页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停戴1个月后角膜形态是否恢复至戴镜前水平。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0月在我中心眼科进行初次角膜塑形镜验配者的右眼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戴镜前(基线)和停戴1个月后(终点)的屈光和Pentacam HR测量资料,包括角膜前...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停戴1个月后角膜形态是否恢复至戴镜前水平。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0月在我中心眼科进行初次角膜塑形镜验配者的右眼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戴镜前(基线)和停戴1个月后(终点)的屈光和Pentacam HR测量资料,包括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的中央8 mm范围内Q值、中央3 mm范围内平均曲率半径(radius of curvature,Rm)、周边曲率半径(radius of curvature in the 7 mm to 9 mm area,Rper)、角膜散光度及其轴向、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等。散光分析采用Thibos矢量分析法。比较基线与终点各参数的组间差异,并分析角膜塑形镜品牌与角膜形态恢复的相关性。结果52例(52眼)纳入本研究,男17例,女35例,中位年龄11(8~17)岁。年等值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变化量(-0.19±0.37)D,年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变化量0.14(0.09,0.23)mm。与基线相比,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Q值均显著增加(差值平均数0.039、0.055);角膜前表面Rm增加(差值中位数0.060 mm),Rper未见显著差异;角膜后表面Rm显著减小(差值平均数-0.024 mm),后表面Rper显著增加(差值平均数0.039 mm);角膜前后表面散光矢量J0、J45均未见显著差异;CCT减小(差值中位数-6.5μm)。不同的角膜塑形镜品牌之间角膜形态恢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停戴1个月的角膜形态并未完全恢复至戴镜前水平,但差异很小。角膜塑形镜可能导致角膜整体后移,并且同时存在角膜后表面前凸。角膜塑形镜品牌不影响角膜形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塑形镜 角膜断层图 角膜形态 散光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形态学因素对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梅生 吴荒 宋跃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6-517,共2页
目的 探讨角膜形态学指标和角膜中央厚度对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方法 选择屈光度 -0 75~ -2 5 0 0D的患眼 13 0 8眼 ,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 ,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仪测量SimK1、SRI和SAI。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 目的 探讨角膜形态学指标和角膜中央厚度对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方法 选择屈光度 -0 75~ -2 5 0 0D的患眼 13 0 8眼 ,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 ,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仪测量SimK1、SRI和SAI。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各自变量与眼压测量值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 角膜中央厚度和SimK1与眼压测量值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P <0 0 1) ,而SRI和SAI与眼压测量值无明显线性相关 (P >0 0 5 )。结论 近视眼患者角膜中央的规则性 (以SAI为代表 )和对称性 (以SRI为代表 )的变异 ,尚不致影响非接触式眼压计的测量结果。对眼压测量值构成影响的是角膜中央厚度和角膜屈光力 (以SimK1为代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形态 非接触式眼压计 测量值 影响 屈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手术前后角膜形态及其波面像差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小园 金敏 周传清 《临床眼科杂志》 2009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前后角膜波面像差的变化及其与视觉效果的关系。方法对欲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的230例(440只眼)进行术前、术后1年的角膜地形图、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检查,获得角膜形态、角膜波面像差及视...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前后角膜波面像差的变化及其与视觉效果的关系。方法对欲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的230例(440只眼)进行术前、术后1年的角膜地形图、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检查,获得角膜形态、角膜波面像差及视觉效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角膜具有扁长形状,非球面系数和角膜顶点半径具有正相关性(P<0.001)。术前的角膜像差和视力、对比敏感度水平没有相关性(P>0.05),而术后这种相关性存在于角膜像差和对比敏感度之间(P<0.01),但不存在于角膜像差和视力之间(P>0.05)。结论角膜形态和瞳孔中心位置对角膜高阶像差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在设计个性化激光手术时必须考虑这些个性化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术 角膜形态 波面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停戴1个月后角膜形态改变及上皮和基质重分布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颖 周行涛 +3 位作者 陈志 曾里 张哲 周佳奇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2年第3期300-303,307,共5页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停戴1个月后角膜形态及上皮和基质重新分布的情况。方法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以上儿童近视患者20例,取右眼纳入连续性研究。分别于停戴当天和停戴后1个月采用傅里叶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FD-OCT)测量直径为6 m...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停戴1个月后角膜形态及上皮和基质重新分布的情况。方法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以上儿童近视患者20例,取右眼纳入连续性研究。分别于停戴当天和停戴后1个月采用傅里叶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FD-OCT)测量直径为6 mm的中央角膜上皮地形图,并按中央区(2 mm),旁中央区(2~5 mm),周边区(5~6 mm),上、下、鼻、颞、鼻上、鼻下、颞上、颞下共分17个区域进行统计分析。角膜厚度减去上皮厚度得到基质厚度。运用Munnerlyns公式t=S2×D/8(n–1)计算预测塑形度数,并与实际矫正屈光度比较分析。同时常规测量停戴前后屈光度、视力、角膜地形图。结果停戴1个月后与停戴前相比,角膜中央厚度(t=-4.288,P<0.001)、角膜最薄点厚度(t=-4.457,P<0.001)、角膜中央2 mm上皮厚度(t=-4.807,P<0.001)显著增厚,中央基质厚度无明显变化。旁中央区整体上皮厚度停戴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颞上(t=-2.629,P=0.017)及颞侧(t=-2.428,P=0.025)上皮显著增厚;整体基质(t=2.656,P=0.016)和角膜(t=18.027,P<0.001)厚度变薄,尤以鼻下方和颞上方基质显著变薄(t=-3.237,P=0.004;t=8.539,P<0.001)。周边区上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质和角膜厚度明显变薄(t=2.635,P=0.016;t=3.435,P=0.003)。预测塑形度显著低于实际矫正屈光度(2.80 D vs 3.72 D,P<0.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停戴1个月后,上皮和基质发生重新分布,角膜上皮增厚主要在中央2 mm区域,旁中央区的上皮增厚集中在颞侧和颞上,中周部(2~6 mm)基质变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停戴 傅里叶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角膜形态 上皮和基质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角膜上皮细胞广泛丧失对角膜形态的影响
13
作者 张阳 聂庆珠 +2 位作者 盖春柳 徐旭 尹树国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0-21,共2页
目的 :观察兔角膜上皮广泛丧失对角膜形态的影响。方法 :用大耳白兔 2 0只 ,随机分为两组 ,左眼为实验眼 ,右眼作对照眼。将一组兔左眼角膜中央 8mm上皮刮除 ,另一组兔左眼角膜上皮广泛刮除 ,仅保留角膜缘部0 .2 mm上皮。术后每日观察... 目的 :观察兔角膜上皮广泛丧失对角膜形态的影响。方法 :用大耳白兔 2 0只 ,随机分为两组 ,左眼为实验眼 ,右眼作对照眼。将一组兔左眼角膜中央 8mm上皮刮除 ,另一组兔左眼角膜上皮广泛刮除 ,仅保留角膜缘部0 .2 mm上皮。术后每日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 ,4周后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中央曲率。结果 :广泛刮除角膜上皮眼上皮愈合时间明显延长 ,角膜厚度明显变薄 ,前房深度明显变深 ,角膜中央曲率明显变大。结论 :兔角膜上皮广泛丧失可使角膜变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地形图 角膜形态 角膜上皮细胞 角膜曲度 角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地形图仪与角膜形态的检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志远 梁纳 叶晓彬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1995年第3期33-34,共2页
角膜的屈光力占眼总屈光力的74%左右。角膜表面的较小改变,都可影响角膜的屈光力和视力。角膜地形图仪提供检测角膜形态和屈光力的很好手段。本文报道作者研制成功此仪的结构特点和介绍角膜形态及屈光力。
关键词 眼屈光检查 角膜地形图仪 角膜形态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锥角膜患者房水sFas、sFasL水平与角膜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15
作者 张冬艳 徐长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2年第11期1685-1688,共4页
圆锥角膜是临床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多发生于青年人群,亦可见于未成年人群,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角膜形态改变和高度不规则散光、视力下降,随着角膜力学诊断技术的出现和进步,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1]。目前... 圆锥角膜是临床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多发生于青年人群,亦可见于未成年人群,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角膜形态改变和高度不规则散光、视力下降,随着角膜力学诊断技术的出现和进步,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1]。目前,学术界针对圆锥角膜的病因机制提出了遗传学说、胶原学说、基因学说、基质学说、代谢与发育障碍学说等多种假说[2],认为可能存在多种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学说 发育障碍 不规则散光 病因机制 角膜形态 青年人群 视力下降 未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ILE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对其角膜形态的影响
16
作者 郑诚 丁琼 陈芳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7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矫治中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对其角膜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矫治的80例中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矫治中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对其角膜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矫治的80例中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手术矫治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应用SMILE术,对照组应用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对比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非球面Q值、角膜曲率、角膜表面规则指数。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角膜非球面Q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角膜表面规则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高度近视患者应用SMILE术矫治的疗效与FS-LASIK术相当,且对角膜非球面Q值、角膜曲率的影响更小,有助于提高角膜表面规则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 最佳矫正视力 角膜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形态及全角膜厚度的系列研究
17
作者 刘祖国 陈家祺 张梅 《医学研究通讯》 2002年第12期16-17,共2页
角膜病是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角膜形态及厚度异常是导致视力下降及失明的重要原因.对角膜形态及厚度的研究对了解正常角膜的生理功能,提高一些角膜病的诊断及研究发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对设计角膜及眼前段手术以及提高手... 角膜病是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角膜形态及厚度异常是导致视力下降及失明的重要原因.对角膜形态及厚度的研究对了解正常角膜的生理功能,提高一些角膜病的诊断及研究发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对设计角膜及眼前段手术以及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系列研究于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开始,主要内容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形态 角膜 厚度 系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对角膜形态的变化及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曹雨金 钟晖 +2 位作者 方旺 吕秀芳 肖诗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1-893,共3页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对角膜形态的变化及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12期间在我院接受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配戴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夜戴)45例90眼和对照组(日戴)45例90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对角膜形态的变化及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12期间在我院接受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配戴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夜戴)45例90眼和对照组(日戴)45例90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配戴后1wk,1、3、6mo时的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结果:两组患者在戴镜后1wk,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戴镜后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wk,1、3、6mo时的角膜曲率值均明显低于本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前,且配戴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0.0±0.5D)明显低于对照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1.3±0.9D),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戴镜3mo时观察角膜上皮染色率,观察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49%(44/90),对照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29%(26/90),两组均以0级、1级为主;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SE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且均明显低于配戴之前。配戴6mo时观察组SE水平(-0.42±0.20D)明显低于对照组SE水平(-0.52±0.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UCVA值明显升高,且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视力,且夜间配戴效果相对优于白天配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近视 角膜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应用Pentacam检测角膜形态变化的研究
19
作者 邬永娟 黎作为 何祖烽 《实用医技杂志》 2020年第12期1609-1612,共4页
目的探讨Pentacam检查角膜形态变化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近视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2019年6月至11月选取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2例(117眼)近视或近视散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LASIK术治疗,且在术前、术后7 d和术... 目的探讨Pentacam检查角膜形态变化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近视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2019年6月至11月选取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2例(117眼)近视或近视散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LASIK术治疗,且在术前、术后7 d和术后1、3、6个月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测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高度偏心指数(IHD)、高度不对称指数(IHA)、中心圆锥角膜指数(CKI)、圆锥角膜指数(KI),分析各指标对LASIK术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结果LASIK术治疗后,患者裸眼视力、眼压、屈光度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ISV、IVA、IHD、IHA均高于术前,而术后各时间点KI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CK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Pentacam测量的各指标对LASIK术矫治近视效果的评估价值由高至低为ISV、IVA、IHA、IHD、KI,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3、0.894、0.881、0.828、0.809。结论LASIK术矫治近视的临床效果显著,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角膜形态变化可作为LASIK手术及预后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 角膜形态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形态变化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李琳 席守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378-1381,共4页
目的:观察日戴和夜戴角膜塑形镜片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2014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5例89眼,年龄9-20岁,屈光度≤-6.00D,顺规散光≤-1.50D... 目的:观察日戴和夜戴角膜塑形镜片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2014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5例89眼,年龄9-20岁,屈光度≤-6.00D,顺规散光≤-1.50D,逆规散光≤-0.75D。随机分成两组,日戴组29眼,夜戴组60眼,戴镜时间8-10h,检查戴镜后1wk;1,3,6mo患者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观察角膜有无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果:戴镜1wk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残余屈光度明显降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明显变平坦,平均K值从42.28±1.13D下降为40.79±1.26D(日戴组),42.18±1.03D下降为40.35±0.99D(夜戴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1,3,6mo与1w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mo后角膜中央厚度变薄最为显著,与戴镜前比较分别下降了7.26±1.38μm(日戴组)和15.15±0.50μm(夜戴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阳性数增加,分别为9眼(31%,日戴组)和28眼(47%,夜戴组)。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降低近视度,显著提高裸眼视力;但不能忽视验配带来的风险,应以规范的验配流程、熟练的验配技术提高配戴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近视 角膜形态 角膜厚度 角膜上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