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84篇文章
< 1 2 2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小溪洞杜鹃的解剖结构特征
1
作者 李丹丹 刘杰 +1 位作者 李晓花 张乐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6,共8页
为了从解剖学角度探究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小溪洞杜鹃(Rhododendron xiaoxidongense W.K.Hu)的环境适应性机制和濒危机制,采用扫描电镜对其花粉特征及种子表面纹饰进行观察,并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其叶片、幼茎、侧根和幼果的解剖结构... 为了从解剖学角度探究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小溪洞杜鹃(Rhododendron xiaoxidongense W.K.Hu)的环境适应性机制和濒危机制,采用扫描电镜对其花粉特征及种子表面纹饰进行观察,并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其叶片、幼茎、侧根和幼果的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溪洞杜鹃的花粉为复合型四合体,单粒花粉近球形,表面具黏丝,并具3个萌发沟。种子表面具肋纹且有明显的背腹面之分,两端具明显的翅。幼果的心皮边缘内卷,将子房分为8个心室,胚珠沿中轴胎座排列于两侧。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上表皮为复表皮,由2层排列紧密的不规则扁长方形表皮细胞组成,栅海比为0.49,而下表皮则由1层椭圆形表皮细胞组成,并分布有气孔;主脉仅有1个维管束,近圆形,并向叶片上表皮延伸形成维管束鞘延伸区,木质部位于维管束鞘中心位置且较为发达,韧皮部位于木质部四周,属于周韧维管束型。茎由表皮、皮层、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和髓组成,薄壁组织细胞内含有晶簇,无周皮,处于初生结构向次生结构的过渡阶段。侧根维管柱位于栓内层内,次生韧皮部面积较小,次生木质部较发达,木射线细胞在次生木质部呈放射状环绕排列。综上所述,小溪洞杜鹃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inn.)植物的原始类群,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既是该种的分类参考依据,也是其适应生境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溪洞杜鹃 解剖结构 形态分类 生态适应性 原始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叶片水分生理及其解剖结构的水分胁迫响应
2
作者 姚泽 于思敏 +1 位作者 王祺 乐芳军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3-830,共8页
为探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抗旱机制,本研究采用‘中苜1号’(‘Zhongmu No.1’)盆栽进行控水试验,探究控水第12,24和36 d适度干旱(田间最大持水量80%~85%,TA)、轻度干旱(田间最大持水量60%~65%,TB)、中度干旱(田间最大持水量... 为探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抗旱机制,本研究采用‘中苜1号’(‘Zhongmu No.1’)盆栽进行控水试验,探究控水第12,24和36 d适度干旱(田间最大持水量80%~85%,TA)、轻度干旱(田间最大持水量60%~65%,TB)、中度干旱(田间最大持水量40%~45%,TC)和重度干旱(田间最大持水量20%~25%,TD)下的叶片水分生理及其解剖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加剧,叶水势和叶片含水率逐渐降低;叶片变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及叶片结构紧密度在TC和TD下均显著降低(P<0.05),且TD水平下栅栏组织细胞变小呈多层紧密排列;主脉突起度、木质部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冗余分析表明,海绵组织与清晨叶水势相关性较大,且与夜间水分恢复紧密相关,午间叶水势与主脉突起度负相关,二者共同调节吸收和运输土壤中的有限水分,确保叶片水分相对稳定以增强其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胁迫 水分生理 解剖结构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西部干旱环境下2种野生植物解剖结构的研究
3
作者 牛亚玲 刘淑芹 +2 位作者 王洋 梁慧姝 张筱笛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16-18,共3页
将吉林西部天然生境中常见野生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和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 Laxm.)的根、茎、叶作为试材,通过石蜡切片技术,观察2种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解剖结构,研究其形态结构与干旱环... 将吉林西部天然生境中常见野生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和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 Laxm.)的根、茎、叶作为试材,通过石蜡切片技术,观察2种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解剖结构,研究其形态结构与干旱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2种植物既有共同的适应旱生环境的典型特征,又有各自典型的结构特征以适应干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石蜡切片 解剖结构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种子休眠解除及萌发过程中解剖结构分析
4
作者 尚铁军 王姝 +5 位作者 张梦醒 代莉 刘震 李志 张小雪 王艳梅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6,共7页
为探究温度对山桐子种子休眠解除和萌发过程中细胞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山桐子果实为材料,测定山桐子果实及种子表型性状,并对种子进行不同时间的低温(5℃)处理,选取处理60 d的种子在恒温(25℃)及变温(15℃12 h/25℃12 h)条件下培养,采用... 为探究温度对山桐子种子休眠解除和萌发过程中细胞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山桐子果实为材料,测定山桐子果实及种子表型性状,并对种子进行不同时间的低温(5℃)处理,选取处理60 d的种子在恒温(25℃)及变温(15℃12 h/25℃12 h)条件下培养,采用石蜡切片技术结合植物番红固绿和甲基红-苯胺蓝染色法,观察山桐子种子在休眠解除及萌发过程中的解剖结构变化及内含物质消化情况。结果表明,单串果穗鲜重和单穗果实个数的变异系数较大,果实横径、纵径及种子长轴、横轴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山桐子单果性状遗传稳定;在5℃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胚芽、胚轴、胚根及子叶位置和轮廓不能辨别,胚与胚乳之间的空隙逐渐减小,胚乳细胞解体,其细胞中糊粉粒数量逐渐减少;在变温处理下,第6天种皮开始开裂,在开裂阶段种子急剧吸水,胚、胚乳及子叶间的空隙被填满;第12天种子开始露白,在露白阶段胚轴和胚根处分化出表皮、皮层和维管束,胚根伸长生长,根尖突破胚乳与种皮,同时种子开裂期填充满的空隙再次出现;第14天种子根尖伸长区细胞分裂旺盛、胚根进一步伸长,胚乳中糊粉粒在种子萌发时不断被分解消耗,为其提供营养物质与能量,子叶伸长生长把胚轴推出胚乳。研究表明,5℃低温处理促进胚乳中蛋白质分解,有利于山桐子种胚后熟,解除种子休眠;变温处理有效促进胚伸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 休眠解除 种子萌发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水稻根系分泌特性与解剖结构及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李浩晶 张丹珂 +2 位作者 李海润 曹静 徐国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以郑稻C42和徐稻3号为供试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量,分别为0、120、240、360 kg/hm^(2)(以N0、N120、N240、N360表示),测定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根系伤流液中部分有机酸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和激素含... 以郑稻C42和徐稻3号为供试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量,分别为0、120、240、360 kg/hm^(2)(以N0、N120、N240、N360表示),测定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根系伤流液中部分有机酸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和激素含量以及根系解剖结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2个水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以及根系伤流液中酒石酸、乙酸(除徐稻3号幼穗分化始期)、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N240处各指标达到最高值,而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草酸含量、柠檬酸含量及中柱直径与不定根直径之比总体上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N240处达到最低值;徐稻3号的皮层横截面面积、中柱直径、不定根直径在N240处达到最高值;郑稻C42的活细胞比例在N240处达到最高值,皮层横截面面积、中柱直径、不定根直径在N360处达到最高值,N240与N360差异不显著;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酒石酸、乙酸、琥珀酸含量及活细胞比例与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通气组织面积、皮层横截面面积、中柱直径、不定根直径与外观品质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草酸、中柱直径和不定根直径的比值与外观品质呈极显著负相关;徐稻3号和郑稻C42在施氮量为240 kg/hm^(2)条件下稻米加工品质、蒸煮品质及营养品质均得到了改善,徐稻3号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增加了7.7%、18.4%、45.9%,郑稻C42的分别增加了14.6%、14.7%、36.0%,徐稻3号、郑稻C42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减少14.2%、20.0%,碱消值分别减少11.2%、11.6%,胶稠度分别增加了10.2%、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根系分泌 根系解剖结构 根系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7杨次生木质部主要解剖结构与其渗透性关系研究
6
作者 郭梦杰 刘智 吕瑶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1期8-17,共10页
以10 a龄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为对象,逐一观测并分析了不同生长轮处的次生木质部在径向方向上导管直径、分布密度、木纤维直径和组织比量等解剖结构的变化,测定了空气、水、硅溶胶等流体在径向方向上次生木... 以10 a龄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为对象,逐一观测并分析了不同生长轮处的次生木质部在径向方向上导管直径、分布密度、木纤维直径和组织比量等解剖结构的变化,测定了空气、水、硅溶胶等流体在径向方向上次生木质部的纵向渗透性,初步探究了不同生长轮107杨次生木质部中主要组织解剖结构与其渗透性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在径向上,导管径向直径和弦向直径、分布密度、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的变化,与空气在次生木质部中的渗透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第4年轮处达最大值;木纤维直径的变化,与水和硅溶胶在次生木质部中的渗透性由第3年轮开始呈下降趋势,其解剖特征与其渗透性呈显著相关。(2)次生木质部中主要解剖结构的变化与流体渗透性变量最相关性关系为木纤维弦向直径与其空气渗透性,导管分布密度与其水渗透性,木纤维弦向直径与其硅溶胶渗透性。(3)随着生长轮龄的增加,穿孔板数逐渐减少,纹孔开放程度和数量逐渐减小。(4)次生木质部主要渗透路径为导管和纹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7杨 次生木质部 渗透性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的解剖结构及其两栖环境适应性分析
7
作者 李雨桐 陈绪言 +2 位作者 虞敏琪 宋维 高刚 《南方农业》 2025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Franch.)P.Y.Zhang et Y.J.Zhang]是柽柳科(Tamaricaceae Link)水柏枝属(Myricaria)国家Ⅱ级濒危保护植物。为揭示疏花水柏枝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冷冻切片法对疏花水柏枝的根、茎、叶进行解剖,研究... 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Franch.)P.Y.Zhang et Y.J.Zhang]是柽柳科(Tamaricaceae Link)水柏枝属(Myricaria)国家Ⅱ级濒危保护植物。为揭示疏花水柏枝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冷冻切片法对疏花水柏枝的根、茎、叶进行解剖,研究其适应两栖环境的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1)疏花水柏枝根部周皮形成阻隔屏障,皮层中的通气组织能够通过生理调节适应干旱和水淹的环境,大而多的导管能在受到水分胁迫时增加疏导能力。2)茎中木质纤维和发达的韧皮纤维可以提高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能力,同时增大机械强度,皮层厚壁细胞和髓细胞中具有大量的固状内含物可以提高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3)叶有双层高度发育的栅栏组织、厚的角质膜和大的透明表皮等旱生植物特征,可以适应强光和寒冷的环境。因此,疏花水柏枝的解剖结构特征表明其能够适应水淹和干旱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花水柏枝 解剖结构 生态适应性 两栖环境 通气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木通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对酸雨胁迫的响应和钛的缓解效应
8
作者 王凯 陶兴梅 +3 位作者 李小琴 谯祖勤 刘朝 张永福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为探讨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对酸雨胁迫的响应机制和外源钛[Ti(SO4)2]对其耐酸性的影响,经模拟酸雨和外源钛处理,对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模拟酸雨(T0)处... 为探讨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对酸雨胁迫的响应机制和外源钛[Ti(SO4)2]对其耐酸性的影响,经模拟酸雨和外源钛处理,对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模拟酸雨(T0)处理的叶片侧脉及表皮结构受损严重,叶主脉、主脉维管束、叶片和栅栏组织加厚,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氧自由基产生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升高,而外源钛处理(T1~T3)均有效缓解叶侧脉和表皮的受损情况,并显著提高了叶绿素含量、SOD、POD和CAT活性,且氧自由基产生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主脉、主脉维管束和叶厚等指标在三叶木通对酸雨胁迫逆境应答的机制中起关键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主脉维管束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SOD、POD和CAT活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三叶木通幼苗通过改变叶片解剖结构、提高SOD、POD和CAT活性等方式来适应酸雨胁迫,且适当的Ti能够有效缓解酸雨胁迫造成的损伤,以0.2 mmol/L Ti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木通 酸雨胁迫 解剖结构 生理特征 耐酸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2~3cm肾下盏结石后肾下盏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对术后清石率的影响
9
作者 吴韬 王亮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0,共8页
目的:探讨改良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2~3 cm肾下盏结石后肾下盏解剖结构变化及对术后清石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00例2~3 cm肾下盏结... 目的:探讨改良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2~3 cm肾下盏结石后肾下盏解剖结构变化及对术后清石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00例2~3 cm肾下盏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改良无管化PCNL治疗术后疗效将患者分为清除组(n=253)和残余组(n=47),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法分析肾下盏解剖结构参数变化与术后结石残余的关系;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基于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在肾功能不全史(P=0.017)、肾下盏长度(infundibular length,IL)(P<0.001)、结石数量(P=0.025)、结石CT值(P=0.001)、肾下盏宽度(infundibular width,IW)(P<0.001)、手术时间(P=0.002)、肾盂漏斗部夹角(infundibulopelvic angle,IPA)(P<0.001)、肾盂肾下盏高度(pelvic caliceal height,PCH)(P<0.001)、血尿酸(uric acid,UA)(P<0.001)、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P=0.014)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调整后IL、PCH、IW、IPA仍是术后结石残余的危险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石数量、结石CT值、IL、PCH是影响患者经改良无管化PCNL治疗肾下盏结石残余的独立危险因素,IW、IPA是保护因素(均P<0.05);利用以上影响因素进行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得到回归方程为Logit(P)=-2.567+0.1109×X_(1)+1.170×X_(2)-0.226×X3+0.023×X4-0.442×X5+0.714×X6,其一致性指数0.893(95%CI=0.878~0.901),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AUC为0.888(95%CI=0.869~0.897),灵敏度为0.827,特异度为0.795,区分度较好;校准曲线提示该模型准确度较高。结论:改良无管化PCNL治疗2~3 cm肾下盏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肾下盏结石患者可通过充分考虑解剖结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进行针对性预防,提高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2~3 cm肾下盏结石 肾下盏解剖结构 清石率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及复水对谷子苗期根系形态特征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岭 陈二影 +4 位作者 杨延兵 黎飞飞 王艳珂 张梦媛 管延安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本试验选用抗旱性强的谷子品种济谷16和旱敏感谷子品种鲁谷1号为材料,设置盆栽试验,于出苗15 d时停止浇水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并于9 d后复水,研究不同抗旱性谷子品种叶片以及根系形态指标对干旱-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与CK相比,干旱胁... 本试验选用抗旱性强的谷子品种济谷16和旱敏感谷子品种鲁谷1号为材料,设置盆栽试验,于出苗15 d时停止浇水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并于9 d后复水,研究不同抗旱性谷子品种叶片以及根系形态指标对干旱-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与CK相比,干旱胁迫导致两个谷子品种的根分枝数、根尖数和根体积显著减少;复水后,济谷16的根尖数显著增加(P<0.05),而鲁谷1号的根尖数进一步显著降低。济谷16的根分枝数在复水后的增加幅度大于鲁谷1号。(2)干旱胁迫下,两个品种叶片泡状细胞面积缩小,叶片厚度下降;复水后济谷16泡状细胞面积与CK相当,而鲁谷1号仍显著小于CK(P<0.05)。(3)干旱胁迫下济谷16下表皮气孔密度增加,上表皮气孔密度减小,且均与CK差异显著(P<0.05);复水后,上表皮气孔密度略有增加但仍低于CK,下表皮气孔密度降低至CK水平。干旱胁迫下鲁谷1号上、下表皮气孔密度较CK均显著下降(P<0.05);复水后,上表皮气孔密度继续降低,而下表皮气孔密度显著增加至略高于CK水平。干旱胁迫后济谷16上、下表皮气孔长度无显著变化,复水后较CK和干旱处理均显著增加;鲁谷1号上表皮气孔长度显著减小(P<0.05),复水后仍继续减小,但较干旱处理差异不显著;鲁谷1号下表皮气孔长度较CK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复水后继续增长,显著高于CK。综上所述,干旱胁迫后复水,抗旱品种济谷16通过根分枝数和根尖数的增加以及叶片泡状细胞面积、气孔密度快速恢复,使其表现出更强的形态适应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干旱胁迫 复水 根系形态特征 叶片解剖结构 气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绒毛白蜡耐盐生理与解剖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燕丽萍 吴德军 +3 位作者 王因花 高铖铖 任飞 刘翠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期16-24,共9页
为选育绒毛白蜡耐盐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二年生长势一致的绒毛白蜡新品种‘金箭’、华雄’、‘盐蜡’、‘鲁蜡3号’为研究对象,用9‰NaCl溶液处理期28 d,并对其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通过隶属函数法选择绒毛白蜡的耐盐品种和盐敏感型品... 为选育绒毛白蜡耐盐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二年生长势一致的绒毛白蜡新品种‘金箭’、华雄’、‘盐蜡’、‘鲁蜡3号’为研究对象,用9‰NaCl溶液处理期28 d,并对其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通过隶属函数法选择绒毛白蜡的耐盐品种和盐敏感型品种,并对其进行解剖结构的制片观察,为该树种的耐盐选育及利用提供依据。盐处理28 d由生理指标测定值综合分析得到4个品种耐盐性强弱的排序为:‘盐蜡’>‘鲁蜡3号’>‘金箭’>‘华雄’。选择盐敏感型的‘华雄’和耐盐性较强的‘盐蜡’2个品种进行解剖结构的观察和测定发现:盐处理之后2个品种叶厚度、栅栏组织厚度、角质层厚度、木质部厚度等显著增加,且‘盐蜡’的叶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木质部与韧皮部厚度比值显著高于‘华雄’;‘盐蜡’处理之后的茎的皮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且处理之后韧皮部厚度显著降低,木质部厚度和最大导管直径均显著高于‘华雄’,处理之后2个品种的髓直径都出现显著增大,髓面积也相应地增加;盐处理之后2个品种根的周皮厚度均显著增加,同时‘华雄’皮层厚度显著增加,且显著高于‘盐蜡’,处理之后‘华雄’的中柱直径/根直径比值显著降低,说明其抵抗盐胁迫的能力较差。可用解剖结构研究代替生理研究对绒毛白蜡等树种的耐盐机制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绒毛白蜡 不同品种 生理特征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两地野生茶树叶片解剖结构比较及抗逆性分析
12
作者 杨春 苏胜峰 +4 位作者 杨代星 梁思慧 郭燕 郭灿 陈正武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61,共14页
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贵州省盘州市及三都县的野生茶树种质,以24份野生茶树为材料,比较两地野生茶树叶片形态特征和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共23个叶片性状,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分析野生茶树的抗逆性。结果表明,盘州和三都两地的野生茶树,在叶片表... 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贵州省盘州市及三都县的野生茶树种质,以24份野生茶树为材料,比较两地野生茶树叶片形态特征和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共23个叶片性状,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分析野生茶树的抗逆性。结果表明,盘州和三都两地的野生茶树,在叶片表观上存在明显区别,盘州野生茶树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极显著大于三都野生茶树,长宽比则极显著小于三都野生茶树。盘州和三都野生茶树在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细胞数、主脉厚度、草酸钙晶体密度等16个叶片解剖结构性状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较于三都野生茶树,盘州野生茶树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主脉厚度更厚,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草酸钙晶体密度更大,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更薄。相关性分析显示,23个叶片性状间相关性较强,有43对呈极显著正相关,23对呈显著正相关,17对呈极显著负相关,12对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4份野生茶树可分为4类,主脉厚度和维管束短径是主要划分依据。抗性评价结果显示,盘州野生茶树在抗旱性和抗寒性上略优于三都野生茶树。根据平均隶属函数值排序,筛选出SD-20-2、SD-20-3、PZ-05和PZ-09四份综合抗性较优的野生茶树,可作为高抗野生茶树种质选育抗逆性茶树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茶树 叶片解剖结构 栅栏组织 抗逆性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个杨树品种苗期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13
作者 苗婷婷 吴中能 +4 位作者 刘俊龙 丁昌俊 曹志华 孙慧 闫彩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4期51-59,共9页
本研究旨在筛选具有高抗逆性和强适应性的杨树优良品种。通过系统研究7个杨树品种的苗期表观生长性状、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绿素荧光生理特征,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品种间指标的差异,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苗期的生态适应性进... 本研究旨在筛选具有高抗逆性和强适应性的杨树优良品种。通过系统研究7个杨树品种的苗期表观生长性状、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绿素荧光生理特征,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品种间指标的差异,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苗期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显示,(1)各杨树品种苗期生长表现、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叶片解剖结构中的下层栅栏厚度、上表皮厚度及上表皮相对厚度有显著差异。其中‘湘林75’和‘巨霸杨’叶绿素含量较高,Y(Ⅱ)、ETR、qP等叶绿素荧光参数也较高,光合能力较强;‘江淮1号杨’叶片较厚,下层栅栏组织发达,抗旱性较强。(2)叶片解剖结构与叶绿素荧光参数间存在相关关系,中脉厚度与ETR、Y(Ⅱ)均显著负相关,栅栏组织、CTR与Fv/Fm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荧光参数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未达显著水平。(3)7个杨树品种苗期生态适应性由强到弱为‘湘林75’>‘巨霸杨’>‘湘林90’>‘湘林80’>‘江淮1号杨’>‘2025杨’>‘皖林1号杨’(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叶片解剖结构 叶绿素荧光特性 生态适应性 主成分分析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锑胁迫对楸树无性系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14
作者 刘振华 邹武 +6 位作者 汪丽 林峰 张鹏 钟青山 李贵 陈瑞 王涛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以10个楸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的方法,共设置4种浓度的锑胁迫处理,各处理锑元素含量分别为0、600、1200、2000 mg·kg^(-1);以石蜡切片方法观测叶片的解剖结构,探讨锑胁迫对楸树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除2-8、1-1... 以10个楸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的方法,共设置4种浓度的锑胁迫处理,各处理锑元素含量分别为0、600、1200、2000 mg·kg^(-1);以石蜡切片方法观测叶片的解剖结构,探讨锑胁迫对楸树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除2-8、1-1号2个楸树无性系在2000 mg·kg^(-1)锑胁迫下其叶片中锑含量均下降外,10个楸树无性系在0~2000 mg·kg^(-1)锑胁迫下其叶片中锑含量均随着锑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浓度的锑胁迫下,5-8、0号2个无性系的叶片厚度均没有显著差异,其余无性系的叶片厚度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随着锑胁迫浓度的增加,不同楸树无性系的叶片厚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随着锑胁迫浓度的增加,10个楸树无性系的叶片上表皮厚度和下表皮厚度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在不同浓度锑胁迫下,10个楸树无性系的叶片组织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在600~2000 mg·kg^(-1)锑胁迫下,各楸树无性系平均栅海比排序为5-8号的(0.99)>1号的(0.91)=2-8号的(0.91)>0号的(0.90)>5-2号的(0.89)>8402号的(0.88)=72号的(0.88)>1-1号的(0.86)=20-01号的(0.86)>63号的(0.71)。0~2000 mg·kg^(-1)锑胁迫对楸树无性系叶片结构无明显破坏,楸树对锑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胁迫 楸树 无性系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流扰动对黄瓜幼苗叶茎根解剖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倪纪恒 侯敏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6-1174,共9页
为了探索人工施加气流扰动对黄瓜幼苗促壮的机理,以“津优1号”黄瓜幼苗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5—7月在江苏大学温室进行了不同气流速度和气流温度对温室黄瓜幼苗叶茎根解剖结构的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气流温度为主因素,设计2个温度水... 为了探索人工施加气流扰动对黄瓜幼苗促壮的机理,以“津优1号”黄瓜幼苗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5—7月在江苏大学温室进行了不同气流速度和气流温度对温室黄瓜幼苗叶茎根解剖结构的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气流温度为主因素,设计2个温度水平:25±5℃和35±5℃;以气流速度为副因素,设计4个速度水平:1,3,6,9 m/s;以不进行气流扰动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片、茎秆和根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流扰动显著影响了黄瓜幼苗的株高,增加了叶片厚度、茎粗和根径.高温气流能够增加温室黄瓜幼苗株高,而低温气流则降低温室黄瓜幼苗株高.气流速度对温室黄瓜幼苗微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6和9 m/s的凉风扰动时,作物抑制徒长效果最为明显,但9 m/s气流扰动易使作物弯折损伤.综上,以6 m/s凉风扰动最佳,可有效抑制高温高湿环境下黄瓜幼苗的徒长,是培育黄瓜壮苗的有效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幼苗 气流扰动 解剖结构 调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处理对‘巨峰’葡萄果实品质及果皮解剖结构的影响
16
作者 马丽 高圣华 +2 位作者 朱绍坤 郭荐硕 孙凌俊 《北方果树》 2024年第6期23-26,共4页
为研究钙处理对‘巨峰’葡萄果实品质及果皮解剖结构的影响,该试验以6年生‘巨峰’为试材,定期喷施5g/L氯化钙水溶液,以喷清水为对照,研究钙处理对不同时期(幼果期、转色期、成熟期)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硬度及... 为研究钙处理对‘巨峰’葡萄果实品质及果皮解剖结构的影响,该试验以6年生‘巨峰’为试材,定期喷施5g/L氯化钙水溶液,以喷清水为对照,研究钙处理对不同时期(幼果期、转色期、成熟期)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硬度及果皮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钙明显提高果实品质,果皮厚度明显增加,表皮细胞面积减小,且比对照排列紧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钙处理 果实品质 果皮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强对木麻黄幼苗根系形态、解剖结构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子川 潘国营 +5 位作者 陈灿 徐云鹏 林晗 陈煜 谢安强 范海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77-4387,共11页
对光环境的灵敏响应使得森林中常见的光照异质性成为影响植物自我更新的关键因素,然而植物地下根系结构对光照的响应较为难测而缺乏深入研究。为探究不同光强下木麻黄根系响应策略,以一年生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幼苗为试验材... 对光环境的灵敏响应使得森林中常见的光照异质性成为影响植物自我更新的关键因素,然而植物地下根系结构对光照的响应较为难测而缺乏深入研究。为探究不同光强下木麻黄根系响应策略,以一年生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幼苗为试验材料,模拟森林幼苗生长的林外(CK)、林缘(L1)、林窗(L2)和林下光环境(L3)设置4种光照强度,测定及分析木麻黄幼苗的生长、根系形态、细根解剖结构及碳氮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L1下,幼苗采取维持高度,降低横向生长的方式,保证正常累积生物量,随光照强度的下降,株高、地径、叶片生物量及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下降。(2)在根系表型上,幼苗随光限制的加重呈现抑制纵伸但促进根系的横向生长,其中总根长、根平均直径及根体积达到显著差异。在径级结构上,细根发育程度随光照减弱而下降;而适当的遮光(L1)促进粗根生长但L3时除根尖数较CK上升外,根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均显著下降。(3)1—3级细根解剖变化较大,相较CK,1级细根皮层细胞面积显著增加,但根半径、维管柱结构、表皮厚度等指标则显著下降,2级细根根半径、皮层细胞面积、表皮厚度明显减少,但维管柱结构仅在L2、L3时显著下降;3级细根根半径、皮层细胞面积和维管柱面积均较CK显著增大,L1时维管柱结构下降,但随光照减弱加重,维管柱面积和中柱占比均明显增加。(4)在碳氮含量上,CK与L1无显著差异,TC在L2时显著下降,TN则在L2时显著上升,TC、TN均在L3达到最大,而C:N随光强降低逐渐下降。综上所述,光限制时,木麻黄生物量及碳分配稳定根茎部分生长,采取“弱化吸收,强化储存”收缩型生长策略;当限制加重时,光合和呼吸作用失衡导致植物对细根投入养分的浪费,并最终造成林木死亡。研究结果为林下植被的更新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强 木麻黄 根系形态结构 根系解剖结构 根系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片解剖结构性状的17份江西茶树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方 涂娟 +5 位作者 杨菲颖 董越 吴月坤 陈勤操 金玲莉 谢枫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8-339,共12页
【目的】基于叶片解剖结构性状,对江西地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江西茶树新品种选育及特色茶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及优异资源。【方法】以17份江西茶树资源为材料,对16项叶片解剖结构性状进行观测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间接鉴... 【目的】基于叶片解剖结构性状,对江西地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江西茶树新品种选育及特色茶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及优异资源。【方法】以17份江西茶树资源为材料,对16项叶片解剖结构性状进行观测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间接鉴定其抗逆性、适制性和生产力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7份江西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88~2.09,变异系数范围为7.73%~63.70%,抗寒性平均得分为1.35,生产力平均指数为2 031.43。近一半的茶树资源适制绿茶和乌龙茶,少数适制红茶或红、绿茶兼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茶树抗旱性指标进行评价,发现抗旱性前6位茶树资源由强至弱依次为赣茶3号、程风绿、赣茶2号、遂川种、靖安白叶和杏林。经主成分综合得分计算结合聚类分析表明,排名前3的茶树依次为赣茶3号、程风绿、杏林,主要聚在第Ⅰ、Ⅱ类,其叶片栅栏组织较发达,适制绿茶、乌龙茶;而得分较低的2份修水野生茶树资源九龙1号和九龙2号,主要聚在第Ⅲ类,其叶片海绵组织较发达,可作为宁红茶品种改良的亲本材料。【结论】17份江西茶树种质资源展现出较强的耐寒、抗旱能力及高潜在生产力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赣茶3号、程风绿、杏林综合性状优良,可在江西绿茶品种选育及茶产品开发方面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种质资源 江西 叶片解剖结构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质地与解剖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院钦 杨四钰 +8 位作者 乔帅 任玉锋 周军 张欣 陈卫军 万仲武 魏天军 徐文娣 王惠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1-861,共11页
为探究‘灵武长枣’发育过程中枣果质地与解剖结构的变化特征及两者间关系。以国家地理标志品种‘灵武长枣’为试验材料,利用质地剖面分析法(TPA)和石蜡切片法,分析测定果实7项质地品质指标、10项显微结构指标,并对果实基本性状进行测... 为探究‘灵武长枣’发育过程中枣果质地与解剖结构的变化特征及两者间关系。以国家地理标志品种‘灵武长枣’为试验材料,利用质地剖面分析法(TPA)和石蜡切片法,分析测定果实7项质地品质指标、10项显微结构指标,并对果实基本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灵武长枣’果实成熟过程中,以硬核期为转折点,硬核期到半红期枣果实品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如硬核期到膨大前期单果质量增幅412.3%、体积增幅403.7%,且果实解剖结构与大部分质地参数显著相关。即随着果实成熟,果实的单果质量、纵横径,体积均增加;果实硬度、脆度和胶粘性先增大后减小,弹性、咀嚼性和粘附性呈上升趋势,内聚性变化不显著。果皮变薄,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维管束和空腔面积增大,细胞排列变疏松,成熟期口感变酥脆。角质层加厚,果实抗损伤性加强。此外,枣果表皮细胞中的质体也发生很大变化,幼果期到半红期,由叶绿体逐渐转变为有色体。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硬度、弹性、咀嚼性和粘附性同枣果细胞形态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粘附性与大部分果实细胞形态参数达极显著水平,如粘附性与空腔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9)。‘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其果实品质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果实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显著影响其质地品质(硬度、弹性、咀嚼性、粘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武长枣 果肉质地 解剖结构 细胞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栖植物香附子的解剖结构和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海 王莹 +7 位作者 徐娟 朱婷婷 秦格格 周存宇 杨朝东 谭德宝 张霞 魏红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64,共10页
以分布在三峡水库消落区和江汉平原河漫滩香附子营养器官为试验材料,采用解剖镜下切片法、组织化学研究方法、光学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记录试验结果,研究其叶、直立茎、根状茎、块茎和不定根适应两栖环境的解剖结构与组织化学特征。... 以分布在三峡水库消落区和江汉平原河漫滩香附子营养器官为试验材料,采用解剖镜下切片法、组织化学研究方法、光学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记录试验结果,研究其叶、直立茎、根状茎、块茎和不定根适应两栖环境的解剖结构与组织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香附子具有适应两栖环境的气腔和质外体屏障等典型结构特征,其中气腔包含根、根状茎及叶的溶生性通气组织和茎的裂生性通气组织;质外体屏障包括内皮层、外皮层、栓质化中柱和维管束鞘细胞等。2)香附子的不定根和茎具有栓质化中柱和维管束;叶片和茎的花环结构由内侧维管束鞘、中间维管束鞘和薄壁细胞维管束鞘3层组成。3)香附子的质外体屏障可能有助于香附子在淹没缺氧下保持氧气流通,同时控制水、离子与环境交换,气腔有利于保存和输送有氧呼吸所必需的氧气。香附子适应淹没-陆生两栖转换环境的结构特征表明其是长江流域生态恢复的重要植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附子 解剖结构 两栖植物 组织化学 质外体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