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释学循环的嬗变及其辩证意义的展开与深化 被引量:7
1
作者 何卫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6期40-45,共6页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集中体现了理解过程中“整体一部分”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是随着解释学循环由方法到本体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同时通过对解释学循环发展规律的清理,从一个侧面揭示解释学与辩证法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解释学 辩证法 整体 部分 本体论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夫之儒家经典诠释的时代性和独特性——以解释学循环为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谭明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7-125,共9页
解释学循环既是发生于词语、句子与整篇文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发生于作者、作品与他们所处时代之间的互动。这个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王夫之的解经特色。一方面,作为一个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主要是在诠释儒家经典和评论以前注疏的... 解释学循环既是发生于词语、句子与整篇文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发生于作者、作品与他们所处时代之间的互动。这个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王夫之的解经特色。一方面,作为一个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主要是在诠释儒家经典和评论以前注疏的基础上发挥他的思想。另一方面,他虽然注重义理的阐发,但是也不自觉地受到他所处的时代思潮的影响。这表现在,他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同时代人具有共同的话语主体,像经世致用和批判宋明理学。但是,作为宋明理学的卫道者,他又多方地吸收了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以建立其庞杂的集大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王夫之 “天理” “人欲” “性之得” “学之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解释学循环”看解释学真理观的“古今之争”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树业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55-58,共4页
"解释学循环"有古今两种不同的解释,古典解释学认为解释学循环是可以消解的,人们可以达到对作者作品原意的全面理解;当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循环是不可以消解的,每个人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解释者的自我理解... "解释学循环"有古今两种不同的解释,古典解释学认为解释学循环是可以消解的,人们可以达到对作者作品原意的全面理解;当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循环是不可以消解的,每个人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解释者的自我理解中方可实现。"解释学循环"的"古今之争"体现了古今两种不同的真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方法论 本体论 古今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正确地进入循环——海德格尔论解释学循环 被引量:3
4
作者 宋志润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1-6,共6页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核心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已经实现的理解构成前理解,并作为进一步的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关系。...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核心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已经实现的理解构成前理解,并作为进一步的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关系。海德格尔反驳那种认为二者是循环论证的指责,并进一步主张前理解、理解和解释之间构成的解释学循环关系,所表征的正是作为有限性存在物存在着的人根本的存在特性,为人所特有。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思想,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得到了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理解 前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的“解释学循环”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黎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55-160,共6页
"解释学循环"是解决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问题的重要路径。这一路径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中的自身意义循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中理解者对自我存在意义的理解循环,以及中国教育学... "解释学循环"是解决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问题的重要路径。这一路径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中的自身意义循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中理解者对自我存在意义的理解循环,以及中国教育学者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与其"前理解"之间的循环达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当代价值 解释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学循环的解释——伽达默尔《文本与阐释》的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敏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60-63,共4页
文学文本作为既定之物自身要求着被理解,语言既开启文学文本的存在又形成对文学文本的遮蔽。解释者通过语言这个中介介入文学文本,与之形成交流和对话,在复原其原初意义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意义,显现文学文本作为一个意义统一体的存在... 文学文本作为既定之物自身要求着被理解,语言既开启文学文本的存在又形成对文学文本的遮蔽。解释者通过语言这个中介介入文学文本,与之形成交流和对话,在复原其原初意义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意义,显现文学文本作为一个意义统一体的存在。正是语言的这种既遮蔽又自我显示的特点,决定了对文学文本的理解最终要通过解释学循环的原则达到视界的融合,求得真正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解释 解释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学循环”与理解理论的重构 被引量:1
7
作者 朱连增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6-30,共5页
伽达默尔把解释学循环拆解为前理解和主题理解之间的关系;前理解和主题理解之间并非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运动中进行着辩证转换;意义预期并不直接来自于理解者的前见,而是在创造物的逻辑空间内进行的意义拓展;理解过程中创... 伽达默尔把解释学循环拆解为前理解和主题理解之间的关系;前理解和主题理解之间并非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运动中进行着辩证转换;意义预期并不直接来自于理解者的前见,而是在创造物的逻辑空间内进行的意义拓展;理解过程中创造物意义的生成同时也意味着其意义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前见 主题性事物 意义预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用解释学循环理论解读“新视野大学英语”的科学性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元群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72-373,共2页
用人在经验阅读实践过程中形成"解释学循环"理论解读《新视野大学英语》,可以发现它既方便于教师教、又有助于学生学,是一部编排比较合理、科学的教材。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整体 部分 图式 《新视野大学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与超越的追问
9
作者 王西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6-81,共6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与超越的追问,要正确处理真理的必然逻辑和偶然逻辑、分析逻辑和综合逻辑、先天逻辑和后天逻辑的内在关系。西方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到当代都没有真正解决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与超越的追问,要正确处理真理的必然逻辑和偶然逻辑、分析逻辑和综合逻辑、先天逻辑和后天逻辑的内在关系。西方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到当代都没有真正解决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把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作为解释学循环和超越的逻辑出发点;对理论与实际进行多视界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和超越的合理路径;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和超越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释学循环 理论 实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学循环理论与大学英语“目标教学”
10
作者 胡元群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年第6期82-85,97,共5页
"解释学循环"理论描述了人在经验阅读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状态,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树立的"目标教学"模式,阅读中预先确立的"理解目标"都是在这一心理状态中形成的;而良好的篇章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扩展知... "解释学循环"理论描述了人在经验阅读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状态,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树立的"目标教学"模式,阅读中预先确立的"理解目标"都是在这一心理状态中形成的;而良好的篇章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扩展知识范围,培养他们自觉更新"图式"的意识和习惯也都受益于这一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理解目标 图式 教育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解释学循环理论和图式理论解读《新视野大学英语》
11
作者 余璐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3-85,共3页
用“解释学循环”理论、“图式”理论解读《新视野大学英语》,发现它既方便于教师教,又有助于学生学,是一部编排比较合理、科学的教材。
关键词 《新视野大学英语》 解释学循环”理论 整体 部分 “图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英语作文“三级目标”写作模式浅探——基于逆向理解“解释学循环”理论的视角
12
作者 胡元群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231-232,271,共3页
逆向理解解释学中"解释学循环"理论,建立"三级目标"写作模式新文本形成机制的视角:确立第一级写作总目标,即:写好作文的中心段;确立第二级写作目标,即:写好每个段落的中心句;确立第三级写作目标,即:写好每个段落中... 逆向理解解释学中"解释学循环"理论,建立"三级目标"写作模式新文本形成机制的视角:确立第一级写作总目标,即:写好作文的中心段;确立第二级写作目标,即:写好每个段落的中心句;确立第三级写作目标,即:写好每个段落中每句话的中心词。该模式实践表明:可强化相关的、一个系列的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预制语块"的学习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能对提取词汇、句型等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大幅度提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作文写作 解释学循环 三级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多种可能性——伽达默尔解释学循环与问答逻辑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猛 夏春莲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67-71,共5页
理解何以可能?理解的展开就是解释学循环的往复。先前,解释学循环被认为是本文整体与部分的循环,是一种理解本文的技艺学。历史发展形成了新的问题视域,伽达默尔给出了新的回答: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此在的时间性决定了理解的循环性,... 理解何以可能?理解的展开就是解释学循环的往复。先前,解释学循环被认为是本文整体与部分的循环,是一种理解本文的技艺学。历史发展形成了新的问题视域,伽达默尔给出了新的回答: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此在的时间性决定了理解的循环性,解释学循环在问和答的逻辑中深入,“视域融合”绽放出流动的多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解释学循环 问答逻辑 视域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解释学循环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纪光欣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48-50,共3页
略论解释学循环及其意义纪光欣解释学循环(thehermeneuticcircle,或解释循环)是解释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的经典表述是:整体只有通过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法国... 略论解释学循环及其意义纪光欣解释学循环(thehermeneuticcircle,或解释循环)是解释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的经典表述是:整体只有通过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尔认为,解释学的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传统解释学 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 解释 海德格尔 本体论 历史存在 施莱尔马赫 解释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汉详解大词典》在解释学循环中获得永恒的生命
15
作者 迟书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2-92,共1页
《俄汉详解大词典》走过艰难历程,终于问世了。《词典》收词24,6万条,总字数2300万字,分四卷出版。《词典》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由黑龙江大学负责聘请52位校内外俄语专家(其中正高职34位,副高职1... 《俄汉详解大词典》走过艰难历程,终于问世了。《词典》收词24,6万条,总字数2300万字,分四卷出版。《词典》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由黑龙江大学负责聘请52位校内外俄语专家(其中正高职34位,副高职15人)经8年编写、4年排印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双语词典 俄汉 中国对外友协 词典学理论 黑龙江省 词典编纂 文化交流 翻译文学 编辑室主任
原文传递
历史意识与解释学循环 被引量:8
16
作者 何卫平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9,157,共9页
西方历史意识的发展同解释学循环有一定的关系,从浪漫主义到历史学派再到狄尔泰的有关思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狄尔泰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解释学循环被明确应用于历史世界之中,从而真正实现了解释学循环从语法解释到心理解释再到... 西方历史意识的发展同解释学循环有一定的关系,从浪漫主义到历史学派再到狄尔泰的有关思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狄尔泰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解释学循环被明确应用于历史世界之中,从而真正实现了解释学循环从语法解释到心理解释再到历史解释的转变。它所出现的问题引发了海德格尔将解释学循环向本体论的推进,而伽达默尔则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循环,并且与之相应建立了一种效果历史原则,从而实现了一种真正的历史意识或历史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识 解释学循环 施莱尔马赫 历史学派 狄尔泰 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
原文传递
略论伽达默尔对“解释学循环”的贡献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卫平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0,共7页
对解释学循环的反思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在古典解释学和现代新解释学那里得到了凸显。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都为之作出重要贡献,但伽达默尔在这方面的独特贡献鲜有人提及,实际上他在这方面是有着重要推进的,这主要表现为他... 对解释学循环的反思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在古典解释学和现代新解释学那里得到了凸显。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都为之作出重要贡献,但伽达默尔在这方面的独特贡献鲜有人提及,实际上他在这方面是有着重要推进的,这主要表现为他明确提出的"完满性的先把握"(完满性的先见),以一种具体、独有的方式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并努力走出解释学循环的内在性,这同海德格尔后期力图走出现象学的内在性是一致的,并导向"成人"之"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完满性的先把握 伽达默尔 海德格尔 施莱尔马赫 狄尔泰
原文传递
突破解释学循环的中国解释学建构——以徐复观解释学思想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毅青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5-112,共8页
徐复观解释学的核心是"追体验"。"追体验"是以工夫修养过程塑造人格为基础的解释学,它与西方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以文本为核心,将"前理解"合法化,从而陷入"解释学的循环"的哲学解释学有根本的... 徐复观解释学的核心是"追体验"。"追体验"是以工夫修养过程塑造人格为基础的解释学,它与西方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以文本为核心,将"前理解"合法化,从而陷入"解释学的循环"的哲学解释学有根本的不同。这种不同来自于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简言之即"质的名词"与"逻各斯的概念"、"人文逻辑"与"形式逻辑"的不同。"追体验"以还原作者的原意为解释学目标,真正的解释是通过解释者境界的提升达到理解的飞跃,走出"解释学循环",实现"解释学突破"。由于徐复观的解释学摒弃了由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学追求某种"绝对"传统文本的"绝对"理解,而将理解的意义体验化,它称得上是中国传统考据训诂的注释方法向现代解释学迈进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追体验 解释学循环 解释学突破
原文传递
解释学循环与美诺悖论——来自海德格尔思想的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卫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23,39,共10页
美诺悖论构成了解释学与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联结点,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诺悖论的探讨大都集中于认识论或知识论,然而站在今天欧陆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的立场,解释学与知识论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但它们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源生与衍生的关系... 美诺悖论构成了解释学与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联结点,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诺悖论的探讨大都集中于认识论或知识论,然而站在今天欧陆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的立场,解释学与知识论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但它们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源生与衍生的关系。如此看来,解释学同样要面对美诺悖论。解释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解释学循环,而解释学循环发展到海德格尔阶段产生了重要的转折,进入到存在论-生存论的层次,它可为理解乃至化解美诺悖论提供一个很好的、富于启发性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美诺悖论 海德格尔 理解的先-结构 解释学处境
原文传递
解释学的循环与辩证法的“圆圈”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卫平 《学术界》 CSSCI 1997年第6期8-11,共4页
关键词 解释学循环 辩证法 黑格尔 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 “圆圈” 浪漫主义 本体论 现象学 传统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