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标记理论看《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特征
1
作者 姚吉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7-94,共8页
文章运用标记理论分析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言语符号特征和非言语符号特征发现王熙凤不仅使用了大量的无标记和有标记的称谓语、抱怨语、骂詈语、委婉语、威胁语、赞美语来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并维持其管家大奶奶的地位,而且还善于... 文章运用标记理论分析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言语符号特征和非言语符号特征发现王熙凤不仅使用了大量的无标记和有标记的称谓语、抱怨语、骂詈语、委婉语、威胁语、赞美语来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并维持其管家大奶奶的地位,而且还善于运用话语标记语来承上启下和加强语气;王熙凤的服饰、外貌、微笑等非言语符号也具有很强的标记性,与同时代的人差别很大,表现出强烈的对立和不对称性。标记理论不仅为分析王熙风这一有血有肉的形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必将会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王熙凤 符号 言语符号 言语符号 标记 标记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犯罪隐语言语符号系统的形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志家 郭迅 王淑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41-45,共5页
当代犯罪隐语,是由若干约定俗成或特别指定而得到使用群体内部认同的符号构成言语符号系统。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来看,这个言语符号系统主要是按照借用、编利部门的消息来蒙骗对方,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倘外地客商生疑,自己保管存折,便以帮... 当代犯罪隐语,是由若干约定俗成或特别指定而得到使用群体内部认同的符号构成言语符号系统。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来看,这个言语符号系统主要是按照借用、编利部门的消息来蒙骗对方,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倘外地客商生疑,自己保管存折,便以帮助登记住象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隐语 言语符号 借用 编制 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广告利用非言语符号塑造真实感的方式与意图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亿本 杨涵雯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15,共2页
广告信息的真实感是赢得受众认可的关键因素,影视广告视听兼备,感染力强,视觉非言语符号眼见为实,听觉非言语符号声情并茂,两者协同表意,不仅塑造广告信息的真实感,还富含情感、趣味性特征,并通过非言语符号隐喻广告意图,以避免受众的... 广告信息的真实感是赢得受众认可的关键因素,影视广告视听兼备,感染力强,视觉非言语符号眼见为实,听觉非言语符号声情并茂,两者协同表意,不仅塑造广告信息的真实感,还富含情感、趣味性特征,并通过非言语符号隐喻广告意图,以避免受众的抵触情绪,隐蔽影响受众对广告商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兼具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的优势,实现广告效果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广告 言语符号 真实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标记看非言语符号的性别不对称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定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8-120,共3页
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是言语符号的对立、不对称现象。标记理论具有普遍性,同样也适用于非言语符号。非言语符号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一定的标记价值,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符号具有明显的性别不对称性。
关键词 标记理论 言语符号 性别 不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言语符号在西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初探
5
作者 彭敏 周德仓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33-136,共4页
言语交际只有在特定的人群中使用才能起到传播作用,而非言语符号却能够部分地为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间的社会成员所通用。在西藏地区的信息传播中,非言语符号往往比语言符号包含着更多的隐含意义。非言语符号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传播学意... 言语交际只有在特定的人群中使用才能起到传播作用,而非言语符号却能够部分地为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间的社会成员所通用。在西藏地区的信息传播中,非言语符号往往比语言符号包含着更多的隐含意义。非言语符号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传播学意义。文章试图对非言语符号在西藏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和地位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发挥非言语符号在西藏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文化 言语符号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窥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非言语符号
6
作者 许平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7-119,共3页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非言语符号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可。非言语符号在教育传播中的作用可以借鉴到思想教育中来,并对思想教育效果产生重要作用。恰当而自然地运用非言语符号,是加强思想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环...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非言语符号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可。非言语符号在教育传播中的作用可以借鉴到思想教育中来,并对思想教育效果产生重要作用。恰当而自然地运用非言语符号,是加强思想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非言语符号可以对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进行有益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教育 言语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 南京!》的非言语符号解读
7
作者 陈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49-50,共2页
符号学是20世纪以来在周际范同内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Semiotics是由语言学家索绪尔最先提出(索绪尔,2002:17),他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而Semiology则最早出现在美周哲学家皮尔斯的著作中。“皮尔斯把符号解释为符号... 符号学是20世纪以来在周际范同内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Semiotics是由语言学家索绪尔最先提出(索绪尔,2002:17),他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而Semiology则最早出现在美周哲学家皮尔斯的著作中。“皮尔斯把符号解释为符号形体(representatment)、符号对象(object)和符号解释(interpretant)的三元关系”(黄华新,2004:3)。符号可以分为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两大类。所谓非言语符号,是指除言语之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交际方式。在人际传播中,大量信息通过非言语符号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 符号解读 南京 言语符号 传递信息 语言学家 三元关系 交际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语符号交际审美追求的文化生态意义
8
作者 詹七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4年第3期40-45,共6页
作为人类交际的符号形式,言语不仅具有概括的功能,同时还有人性补偿与平衡的功能,从而具有精神生态的含义.由于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在技术理性的束缚下,人类语言日益成为了功利指向的工具.本文提出,在文化生态平衡的意义上进行理性纠偏... 作为人类交际的符号形式,言语不仅具有概括的功能,同时还有人性补偿与平衡的功能,从而具有精神生态的含义.由于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在技术理性的束缚下,人类语言日益成为了功利指向的工具.本文提出,在文化生态平衡的意义上进行理性纠偏及其言语交际的审美性实践,无疑具有反抗技术理性支配人类语言,并进而防止和补偿人性异化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符号 审美追求 精神生态 文化生态平衡 理性纠偏 言语交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言语符号在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及策略
9
作者 刘斌贤 《商场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204-205,共2页
非言语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明态度、表达感情的信息载体,常常伴随并辅助言语符号传达信息。本文在理解"商务"、"符号"及"非言语符号"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比国际商务交往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由于对非言语符... 非言语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明态度、表达感情的信息载体,常常伴随并辅助言语符号传达信息。本文在理解"商务"、"符号"及"非言语符号"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比国际商务交往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由于对非言语符号差异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符号 交际策略 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符号
10
作者 徐郑慧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14-116,共3页
人类的交际是以一定的符号为手段在一定的规则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交际就是符号活动。非言语符号在交际中传递比语言符号大得多的信息。但非言语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又是约定俗成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非言语符号承载... 人类的交际是以一定的符号为手段在一定的规则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交际就是符号活动。非言语符号在交际中传递比语言符号大得多的信息。但非言语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又是约定俗成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非言语符号承载的不同的文化信息,认识它们的约定俗成性,对促成有效跨文化交际具有很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符号 跨文化交际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言语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1
作者 谢淑芬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1995年第4期34-35,46,共3页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双方构成的双向交流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的讲授更精湛、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就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语言...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双方构成的双向交流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的讲授更精湛、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就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言语符号 体态语 教师 目光语 提高教学质量 语言表达能力 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能力和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随话语的非言语符号
12
作者 唐丽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7-71,共5页
非言语符号是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不再新鲜的课题。长期以来,一提到非言语符号,普遍会联想到手势语或身势语。可见对非言语符号的理解不全面。为此,本文综观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把非言语符号分作两大系统,以对其作出尽可能充分全面的描写和分... 非言语符号是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不再新鲜的课题。长期以来,一提到非言语符号,普遍会联想到手势语或身势语。可见对非言语符号的理解不全面。为此,本文综观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把非言语符号分作两大系统,以对其作出尽可能充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并指出研究伴随话语的非言语符号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言语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语符号的三层意义
13
作者 韩刚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7年第8期26-27,共2页
语言是人际间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媒介,言语是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具体运用。言语单位可大可小,词语、句子、语段、篇章都属不同层次的言语单位。言语的充分理解意味着应解读出它所传递的全部信息。那么,在言语交际中,具体言语能传... 语言是人际间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媒介,言语是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具体运用。言语单位可大可小,词语、句子、语段、篇章都属不同层次的言语单位。言语的充分理解意味着应解读出它所传递的全部信息。那么,在言语交际中,具体言语能传递什么信息呢?总体来看,言语符号所传递的信息主要包括字面意义、语境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层次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符号 传递信息 言语交际 字面意义 语用意义 语境意义 语言 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议非言语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14
作者 许平 《咸宁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68-170,共3页
非言语符号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从教学过程中的非言语符号的涵义入手,指出非言语符号的四个特征:伴随性、连续性、表情性和动作性;非言语符号所具有三大功能:信息传播与反馈功能;情感交流功能;调节控制功能。
关键词 教学 言语符号 表现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采访中言语符号的情感定律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熊萍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05-107,共3页
在新闻采访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符号,然而附加在语言上的情感交换律、对等律、超越律、相依律对采访效果的研究意义重大,因为语言是承载工具,情感是灵魂,掌握了言语中的情也就掌握了互动的成败。
关键词 新闻采访 言语符号 情感定律 情感交换律 情感对等律 情感超越律 情感相依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编教材言语符号变形及教学策略
16
作者 赵霞 郭仕红 《教学与管理》 2022年第8期48-50,共3页
言语符号变形的样态有言语符号组合关系的变形、言语符号形式标志的变形。对典型、陌生、重要的言语形式,可以变换重组,品味语言的清通;瞻前顾后,体会语言的准确;颠倒改变,体悟语言的适切;揣长度短,体验语言的得体,同时联系主旨和语境... 言语符号变形的样态有言语符号组合关系的变形、言语符号形式标志的变形。对典型、陌生、重要的言语形式,可以变换重组,品味语言的清通;瞻前顾后,体会语言的准确;颠倒改变,体悟语言的适切;揣长度短,体验语言的得体,同时联系主旨和语境来体悟其表达经验,获得阅读鉴赏审美的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言语符号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言语符号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7
作者 杨越 《理论观察》 1996年第2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语言符号系统 教师 言语 言语符号 形体语言 教学效果 人际距离 面部表情 类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教师非言语符号的课堂应用
18
作者 张帅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67-70,共4页
经由符号互动论这一理论进路,教师非言语符号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学理认知。教师的非言语符号分为外在显性的身体传播和内在隐性的气质美学,在具体的课堂实践应用中,表现出角色与人际同步、情感与理性并重、主体与客体共生... 经由符号互动论这一理论进路,教师非言语符号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学理认知。教师的非言语符号分为外在显性的身体传播和内在隐性的气质美学,在具体的课堂实践应用中,表现出角色与人际同步、情感与理性并重、主体与客体共生的理念。教师在进行非言语符号互动时,应依据不同情境前提进行特意选择,行动之中将受到结构性的约束,后期应适时倾听各方反馈、不断调试。在未来的创新路径中,教师非言语符号可通过常规姿态的陌生化、印象管理的多元化与媒介言语的网际化实现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互动论 教师 言语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文化活动中的非言语符号象征与传播优势——以“山东曲阜祭孔大典”为例
19
作者 马晴晴 《传播力研究》 2022年第27期19-21,共3页
民俗文化活动中包含大量非言语传播符号,这些非言语符号承载着华夏儿女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对文化认同的觉醒和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山东曲阜祭孔大典为例,通过对其中典型的非言语符号进行分... 民俗文化活动中包含大量非言语传播符号,这些非言语符号承载着华夏儿女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对文化认同的觉醒和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山东曲阜祭孔大典为例,通过对其中典型的非言语符号进行分类探讨,分析这些非言语符号的象征意义以及非言语传播的传播优势,加强对民俗文化活动中的非言语传播信息研究,从而更好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活动 祭孔大典 言语符号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映、模拟与隐喻:非言语符号塑造新闻真实感的方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亿本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5年第3期127-133,共7页
新闻真实一直是新闻界争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从新闻接受过程看,受众直接感受到的是新闻的真实感,而非言语符号是构成新闻真实感的关键因素。分析非言语符号影响新闻真实感的方式,对于新闻真实的探讨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 言语符号 新闻真实 真实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