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标记理论看《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特征 |
姚吉刚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2
|
论当代犯罪隐语言语符号系统的形成 |
王志家
郭迅
王淑安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1
|
|
3
|
影视广告利用非言语符号塑造真实感的方式与意图分析 |
王亿本
杨涵雯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4
|
从标记看非言语符号的性别不对称性 |
吴定芳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5
|
非言语符号在西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初探 |
彭敏
周德仓
|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0 |
|
6
|
管窥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非言语符号 |
许平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7
|
《南京! 南京!》的非言语符号解读 |
陈婕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8
|
言语符号交际审美追求的文化生态意义 |
詹七一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04 |
0 |
|
9
|
非言语符号在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及策略 |
刘斌贤
|
《商场现代化》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0
|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符号 |
徐郑慧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1
|
非言语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谢淑芬
|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
1995 |
0 |
|
12
|
伴随话语的非言语符号 |
唐丽
|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3
|
言语符号的三层意义 |
韩刚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07 |
0 |
|
14
|
漫议非言语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
许平
|
《咸宁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5
|
新闻采访中言语符号的情感定律及意义 |
熊萍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1
|
|
16
|
统编教材言语符号变形及教学策略 |
赵霞
郭仕红
|
《教学与管理》
|
2022 |
0 |
|
17
|
非言语符号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杨越
|
《理论观察》
|
1996 |
0 |
|
18
|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教师非言语符号的课堂应用 |
张帅
|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9
|
民俗文化活动中的非言语符号象征与传播优势——以“山东曲阜祭孔大典”为例 |
马晴晴
|
《传播力研究》
|
2022 |
0 |
|
20
|
反映、模拟与隐喻:非言语符号塑造新闻真实感的方式 |
王亿本
|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
201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