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病理性心肌脂肪浸润的影像表现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秀涛 罗振东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病理性心肌脂肪浸润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研究病理性心肌脂肪浸润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诊断病理性心肌脂肪浸润的患者,每例患者的MSCT扫描原始数据均行心脏多平... 目的探讨病理性心肌脂肪浸润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研究病理性心肌脂肪浸润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诊断病理性心肌脂肪浸润的患者,每例患者的MSCT扫描原始数据均行心脏多平面重建,观察心肌脂肪浸润形态特点和分布规律,分析病理性心肌脂肪浸润的MSCT影像表现。结果 99例病理性心肌脂肪浸润患者中,陈旧性心肌梗死脂肪浸润58例(58.5%,58/99),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7例(7.1%,7/99),房间隔脂肪瘤样肥厚6例(6.1%,6/99),病毒性心肌炎28例(28.3%,28/99),其脂肪分布各具备一定特征性。结论不同病变所致的病理性心肌脂肪浸润的形态特征及分布区域具有各自的影像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病理性心肌脂肪浸润 形态特点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及其后重建技术在高位心包上隐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于锦 丁长青 +1 位作者 孙迎迎 丁爱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5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重建技术对高位心包上隐窝(HRSPR)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4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丰县医院收治的60例HRSPR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胸部扫描,分析HRSPR的MSCT及其后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重建技术对高位心包上隐窝(HRSPR)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4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丰县医院收治的60例HRSPR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胸部扫描,分析HRSPR的MSCT及其后重建图像表现,以及伴发病变情况。结果:HRSPR呈均匀的水样密度影,上部为盲端呈囊袋状,位于气管右前方、右肺动脉上方,往下紧贴升动脉后壁,并与正常心包上隐窝相连。在重建图像上形态可呈新月形(n=19)、圆形或椭圆形(n=17)、三角形(n=12)、多边形(n=8)及线形(n=4)。1 mm轴位薄层CT及经过HRSPR中心与其后的气管中心部连线的斜矢状位图像,可较好显示HRSPR及其移行处。本组男性及女性HRSPR的最大横径分别为(16.52±2.06)mm、(14.25±2.7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及其后重建技术可更好地观察HRSPR解剖及形态学特征,有利于与纵隔病变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隐窝 计算机体层摄影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 计算机体层摄影后重建技术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剂量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成像技术在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汪劭川 曾一红 +2 位作者 孙政文 许馨予 成启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低碘对比剂剂量和低辐射剂量下施行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成像技术在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21-2023年度疑似患有肺动脉栓塞的受检者60例。所有受检者均接受CTPA检查,将受检者分为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低碘对比剂剂量和低辐射剂量下施行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成像技术在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21-2023年度疑似患有肺动脉栓塞的受检者60例。所有受检者均接受CTPA检查,将受检者分为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KV,碘对比剂剂量30~40ml(30例)和低剂量组管电压100KV,碘对比剂剂量15mL(30例)均使用非离子型水溶性碘对比剂碘美普尔(400gl/100mL)。两组受检者均憋气扫描完成,比较两组受检者的CT值、背景噪声、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容积CT剂量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CTDIvoI)、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结果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的CT值、背景噪声、SNR、DLP、CTDIvoI相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其动脉栓塞检出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成像上选用双低剂量,能够减少受检者发生碘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npathy,CIN)并降低所承受到的辐射剂量,且双低剂量CTPA成像对肺动脉栓塞检查可行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 双低剂量 碘对比剂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品超 叶文钦 +4 位作者 文康彦 练旭辉 聂悦富 梁权海 陈忠 《河北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738-741,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的CT表现,12例AIH患者,全部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最大密度投影(m... 目的:探讨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的CT表现,12例AIH患者,全部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等CT后处理技术。结合轴位图像,分析AIH的部位、范围、形态和有无溃疡。结果:平扫时12例沿主动脉壁见新月状或环状增厚,厚度大于5mm增强后未见强化。内膜钙化内移4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3例,合并心包积液和胸积液5例。结论:螺旋CT并结合重组技术能显示AIH部位、范围和并发症,是AIH的诊断和随诊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内血肿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影像特征的列线图鉴别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
5
作者 刘雪成 吴树剑 +1 位作者 姚琪 王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267-273,共7页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影像特征联合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91例腺性膀胱炎(91例)与膀胱癌(20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患者按7︰3的比例...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影像特征联合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91例腺性膀胱炎(91例)与膀胱癌(20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04)和验证集(n=87)。使用开源软件FAE从增强CT静脉期图像中提取组学特征,通过降维筛选最优特征建立组学标签,并计算标签得分(Radscore);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基于独立预测因素分别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组学联合模型,并绘制联合模型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决策曲线用于评价模型临床净收益;DeLong检验用于比较各模型AUC差异;使用校正曲线评估模型的拟合度。结果 经特征降维筛选出7个最优组学特征。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强化程度和Radscore为独立预测因素。在训练集中,联合模型列线图的AUC为0.895,高于影像组学模型(0.863)和临床模型(0.797);且DeLong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83,P=0.047;Z=3.455,P<0.001)。联合模型在训练组(P=0.326)和验证组(P=0.419)均拟合良好。联合模型的临床净收益均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结论 基于临床—影像特征联合增强CT组学的列线图能够有效区分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 膀胱癌 影像组学 列线图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剂量技术在急性主动脉综合症患者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培培 杨培金 田卫兵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双低剂量技术在急性主动脉综合症(AAS)患者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医院行主动脉CTA检查的AAS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扫描方案分为A组(电压80-100k V,碘海醇300mg I/ml)71例和B组(电压120... 目的探讨双低剂量技术在急性主动脉综合症(AAS)患者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医院行主动脉CTA检查的AAS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扫描方案分为A组(电压80-100k V,碘海醇300mg I/ml)71例和B组(电压120k V,碘海醇370mg I/ml)59例,两组其他扫描参数相同。记录两组患者CTA图像噪声值、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各主动脉平均CT值、有效辐射剂量(ED)和对比剂碘摄入量。结果两组患者CTA图像噪声值、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主动脉根部、髂总动脉、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ED、对比剂碘摄入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CTA扫描中应用双低剂量技术,不仅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和目标血管CT值,还可减少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碘摄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症 主动脉 血管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大螺距结合低管电压技术术前诊断婴幼儿肺静脉异位引流 被引量:8
7
作者 王艳 史大鹏 +3 位作者 王梅云 任宇婧 孙亚平 安恒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00-1404,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大螺距结合低管电压技术术前诊断婴幼儿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的价值。方法对60例3岁以内拟诊APVC患儿于术前1周行心脏CT扫描,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B组。A组管电压80kVp,管电流60~80mAs,对比剂剂量1.2ml/kg体质量;B组管电压... 目的探讨双源CT大螺距结合低管电压技术术前诊断婴幼儿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的价值。方法对60例3岁以内拟诊APVC患儿于术前1周行心脏CT扫描,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B组。A组管电压80kVp,管电流60~80mAs,对比剂剂量1.2ml/kg体质量;B组管电压70kVp,管电流70~100mAs,对比剂剂量1.0ml/kg体质量;2组螺距均为3.4。测量2组图像肺动脉主干、肺静脉、左右心房CT值和噪声,计算SNR和肺动静脉CT值比值及有效辐射剂量(ED);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与术后所见进行对照。结果最终入组58例,A组28例,B组30例。2组间各测量部位CT值、图像噪声、SNR及肺动静脉CT值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ED低于A组(P=0.013)。在显示细小肺静脉分支及引流血管方面,B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A组(P=0.047)。58例术后均诊断为APVC。在分型诊断方面,术前诊断准确率A组为96.43%(27/28),B组为93.33%(28/30);对于合并畸形,术前诊断准确率A组为97.44%(38/39),B组95.35%(4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源CT大螺距扫描结合低管电压技术术前诊断婴幼儿APVC准确率高,且可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低剂量 肺静脉异位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二前磨牙桩冠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CT技术与Matlab及Pro/E软件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冰 张少锋 +3 位作者 毛勇 孔亮 程东旭 秦新强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86-87,i004,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更为快捷、精确的下颌第二前磨牙桩冠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5/10在第四军医大学修复科实验室和西安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实验室完成。应用薄层CT技术、Matlab及Pro/E软件,结合Ansys三维有限元专用软件对...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更为快捷、精确的下颌第二前磨牙桩冠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5/10在第四军医大学修复科实验室和西安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实验室完成。应用薄层CT技术、Matlab及Pro/E软件,结合Ansys三维有限元专用软件对下颌第二前磨牙41张CT断层影像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构建的下颌第二前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精确并使用灵活。结论:薄层CT技术、Matlab及Pro/E软件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模的精度、速度,为口腔医师直接参与有限元的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 计算机辅助设计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层多排螺旋CT前门控与非门控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巧洪 林翰菲 +2 位作者 孙翀鹏 邓宇 张超亮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5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128层多排螺旋CT(MDCT)前门控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与螺旋非门控技术对2组各15例年龄、体质量相近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128层MDCT心脏扫描。计算并比较2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 目的探讨128层多排螺旋CT(MDCT)前门控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与螺旋非门控技术对2组各15例年龄、体质量相近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128层MDCT心脏扫描。计算并比较2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对2组扫描显示不同解剖结构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比较。结果门控组ED低于非门控组(P<0.05)。室间隔、房间隔、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的图像质量门控组高于非门控组(P<0.05);主动脉弓降部与两侧肺动脉干图像质量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用前门控技术行128层MDCT心脏扫描可减低辐射剂量并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心脏病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耻骨MSCT三维重组技术推断成人活体年龄
10
作者 方俊杰 秦明 +2 位作者 肖圣兵 陈林 刘斌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建立基于成人耻骨MSCT三维重组推断活体年龄的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方法收集300名年龄大于17岁的志愿受试者的耻骨联合面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图像,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运用耻骨联合面推断年龄的方法和公式,对受试... 目的建立基于成人耻骨MSCT三维重组推断活体年龄的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方法收集300名年龄大于17岁的志愿受试者的耻骨联合面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图像,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运用耻骨联合面推断年龄的方法和公式,对受试者的年龄进行推断。结果 300名受试者中,生物学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差1岁以内的117例,相差>1~2岁的178例,相差大于2岁的5例。结论 MSCT三维重组技术可以用于成人活体年龄的推断,推断结果准确性与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人类学 年龄测定 骨骼 体层摄影技术 螺旋计算机 耻骨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剂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中的可行性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涛 师毅冰 +2 位作者 华荣 张青山 徐凯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80-984,共5页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全脑灌注成像(CTP)中的可行性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在徐州医学院徐州临床学院行全脑CTP检查、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全脑灌注成像(CTP)中的可行性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在徐州医学院徐州临床学院行全脑CTP检查、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管电压100kV,对比剂为碘海醇(350mg I/mL),滤波反投影重建法(FBP)重建];B组31例[管电压80kV,对比剂为碘克沙醇(270mg I/mL),迭代重建算法(ART)重建]。测量并计算A、B两组的大脑中动脉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及碘摄入量,并对两组间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2名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两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A、B两组间的CT值、SNR、CNR、CTP及CTA的图像主观质量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梗死灶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B组(双低剂量组)的ED、碘摄入量较A组低。结论:联合低管电压和迭代重建技术时,使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 I/mL)进行全脑CTP检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同时,还能减少ED及碘摄入量,从而降低对比剂肾病(CIN)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对比剂 迭代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平行椎弓CT扫描的技术探讨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商文海 盖娟娟 马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5期382-384,共3页
目的:探讨平行于椎弓CT扫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与椎弓平行扫描,包括整个椎弓,层厚3~5mm、层距3~5mm,以骨窗观察为主;对照正常CT表现,分析51例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结果:51例均显示腰椎峡部透光裂隙,边缘呈锯... 目的:探讨平行于椎弓CT扫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与椎弓平行扫描,包括整个椎弓,层厚3~5mm、层距3~5mm,以骨窗观察为主;对照正常CT表现,分析51例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结果:51例均显示腰椎峡部透光裂隙,边缘呈锯齿状并有增生硬化,密度增高,裂隙周围有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碎骨块.当有脊椎滑脱时,椎管矢状径被拉长,呈长椭圆型或葫芦型.结论:平行于椎弓CT扫描诊断腰椎峡部裂简便易行,图像直观,解剖关系明确,是目前诊断腰椎峡部裂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Tc^(m)-MIBI SPECT/CT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孔维唯 洪智慧 +3 位作者 尤嘉熙 谢亦驰 石怡珍 刘增礼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9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诊PHPT的47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指标[血清甲状... 目的探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诊PHPT的47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指标[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血磷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检测资料,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99)Tc^(m)-MIBI SPECT/CT延迟相融合显像、超声检查、CT/磁共振(MRI)检查对术前PHPT的诊断效能。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法对双时相平面显像功能性参数、术前血液学指标、手术切除病灶体积及PTH/切除病灶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4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PHPT,共切除病灶58个,其中阳性病灶47个,包括PA 7个、PH 37个、异位甲状旁腺2个、异位PC 1个。^(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99)Tc^(m)-MIBI SPECT/CT延迟相融合显像、超声检查及CT/MRI对PHP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87%(184/188)、98.40%(185/188)、92.77%(167/180)、80%(32/40)。^(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99)Tc^(m)-MIBI SPECT/CT延迟相融合显像的诊断PHPT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9)Tc^(m)-MIBI SPECT/CT延迟相融合显像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检查(P<0.05)。44例PHPT患者,早期病灶放射性浓聚部位平均放射性计数(eT)/对侧正常甲状腺部位平均放射性计数(NT)、晚期病灶放射性浓聚部位平均放射性计数(dT)T/NT与术前PTH、手术切除病灶体积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1、0.348、0.485、0.599,P均<0.05),dT/NT值与PTH/切除病灶体积值呈负相关(r=-0.420,P<0.05);RI与PTH/切除病灶体积值呈负相关(r=-0.404,P<0.05);切除病灶体积与PTH、血钙及AKP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8、0.331、0.497,P均<0.05);PTH/切除体积值与切除病灶体积呈负相关(r=-0.608,P<0.05)。结论^(99)Tc^(m)-MIBI SPECT/CT延迟相融合显像便于发现异位病灶及甲状腺内病灶,对PHPT术前诊断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 融合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2~5 cm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评估价值
14
作者 徐景景 于昊 +4 位作者 朱来敏 赵鲁平 王芳芳 孙占国 陈月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79-83,104,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2~5cm胃间质瘤(GST)危险度分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cm G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肿瘤倾向良性生物学行为组(116例)和倾向恶性生物学行为组(49例),分析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2~5cm胃间质瘤(GST)危险度分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cm G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肿瘤倾向良性生物学行为组(116例)和倾向恶性生物学行为组(49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CT特征的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独立影响因素对肿瘤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GST的最大径、最小径、生长方式、形态、溃疡、囊变或坏死、肿瘤血管、肿瘤周围淋巴结、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等方面在危险度分级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肿瘤最大径、最小径、肿瘤血管与病理危险度分级呈中度正相关,肿瘤最大径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94,特异度、准确度最高,分别为87.8%、87.3%。经Logistic回归分析,GST最大径线(OR=7.560,P<0.001)、生长方式(OR=2.747,P=0.002)、肿瘤血管(OR=5.817,P=0.001)为鉴别GST不同危险度分级的独立影响因素。将肿瘤最大径、生长方式、肿瘤血管联合,AUC为0.936,诊断效能均高于单一方法(Z=2.016~5.770,P=0.001~0.044);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1.8%,准确度为89.6%,均高于单一方法。结论多层螺旋CT对2~5cm GST危险度的分级有重要诊断价值,联合肿瘤最大径、生长方式、肿瘤血管可以更好的评估肿瘤危险度分级,对患者术前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危险度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梦瑶 张飞飞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600-604,共5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为多见的一类成人淋巴瘤,是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预后生存等方面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fluorine-18-fluorodeo...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为多见的一类成人淋巴瘤,是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预后生存等方面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fluorine-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简称PET/CT)现已成为淋巴瘤早期诊断与分期、疗效评估、指导治疗、预后预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对^(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淋巴瘤中诊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开发新型显像剂、PET/MR在淋巴瘤中应用的角度出发,总结优势与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摄影技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弥漫大B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虚拟平扫与真实平扫诊断儿童骨骼肌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对比研究
16
作者 李君伟 庄霞梅 +3 位作者 尹燕 王海 魏伟安 金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2,共6页
目的比较骨骼肌肿瘤/肿瘤样病变患儿行能谱CT虚拟平扫(virtual non-contrast,VNC)和真实平扫(true non-contrast,TNC)的影像特征以及影像质量,探讨能谱CT VNC用于儿童骨骼肌肿瘤/肿瘤样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 目的比较骨骼肌肿瘤/肿瘤样病变患儿行能谱CT虚拟平扫(virtual non-contrast,VNC)和真实平扫(true non-contrast,TNC)的影像特征以及影像质量,探讨能谱CT VNC用于儿童骨骼肌肿瘤/肿瘤样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放射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能谱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43例骨骼肌肿瘤/肿瘤样病变患儿影像学资料,经后处理获得动脉期VNC图像(VNCa)与静脉期VNC图像(VNCv)。分别在TNC、VNCa与VNCv图像上测得病灶最大层面及同层面正常骨骼肌及脂肪的CT值与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计算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n,CNR),比较三种图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效能。结果三种图像中骨骼肌病灶与骨骼肌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骼肌病灶:F=2.139,P=0.122;骨骼肌:F=0.663,P=0.517)。VNCv比TNC的SNR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NC图像与VNC图像中骨骼肌肿瘤/肿瘤样病变的病灶CT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观察者对三种图像的主观评分结果一致性好(TNC:κ=0.554;VNCa:κ=0.501;VNCv:κ=0.628)。正常骨骼肌VNCa、VNCv与TNC图像CT值一致性良好(平均差值:VNCa=1.330 HU,VNCv=0.518 HU),骨骼肌病灶VNCv与TNC图像CT值一致性好(平均差值=-3.870 HU)。结论能谱CT VNC技术对儿童骨骼肌肿瘤/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具有与TNC相似的图像质量和诊断价值,可减少一期常规平扫次数、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 肌肿瘤 肿瘤/肿瘤样病变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虚拟平扫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肝硬化患者肝体积的多层螺旋CT测量及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知玲 贾晶 +4 位作者 李梦迪 袁肖娜 周娣 王海燕 陈勇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10期1097-1099,1110,1064,共5页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随着硬化严重程度的增加,肝脏各叶及肝脏总体积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的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101例,Child-Pugh A级31例,Child-Pugh B级42例,Child-Pugh C级28例,平均年龄52.72岁,对照组为...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随着硬化严重程度的增加,肝脏各叶及肝脏总体积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的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101例,Child-Pugh A级31例,Child-Pugh B级42例,Child-Pugh C级28例,平均年龄52.72岁,对照组为同期98例无肝脏基础疾病,因其他原因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受检者,平均年龄51.73岁。采用Syngo Acquisition工作站的Volume软件分别测量肝脏各叶体积。结果肝硬化Child-Pugh各分级患者的肝脏左外叶体积均大于对照组,Child-Pugh A级大于B级(P<0.05);肝硬化Child-Pugh各分级患者左内叶、右前叶体积较对照组缩小(P<0.05);Child-Pugh A、B级肝硬化右后叶体积较对照组缩小(P<0.05);尾状叶体积Child-Pugh A、C级较对照组增大(P<0.05);总肝体积Child-Pugh B、C级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左外叶及尾状叶增大,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及肝脏总体积缩小,但肝脏各叶体积变化与肝功能异常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肝硬化 体积测量 CHILD-PUGH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0例结肠癌术前CT TNM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丽永 李卫东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CT TNM分期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行CT检查结肠癌140例,其中平扫104例,平扫加增强36例,将其结果进行TNM分期,并与术后临床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104例平扫CT患者术前的T、N、M及TNM分期诊断准确率与术后病理相比... 目的:探讨结肠癌CT TNM分期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行CT检查结肠癌140例,其中平扫104例,平扫加增强36例,将其结果进行TNM分期,并与术后临床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104例平扫CT患者术前的T、N、M及TNM分期诊断准确率与术后病理相比分别为84.62%(88/104)、71.15%(74/104)、85.58%(89/104)、81.73%(85/104),均具有中度一致性(均P<0.001)。36例平扫加增强CT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67%(33/36)、75%(27/36)、100%(36/36)、83.33%(30/36),均具有中度、完全、中度一致性(均P<0.001)。结论:CT与病理无论T、N、M分期还是TNM综合分期,都具有中度以上的一致性,可作为结肠癌术前分期的有效的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病理 TNM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误诊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詹茜 王铁功 黄挺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7期89-91,95,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提高对高龄人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影像学误诊高龄组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包括CT和MRI)。结果 CT组:共5例。病灶形态大小不一,其中2... 目的探讨高龄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提高对高龄人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影像学误诊高龄组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包括CT和MRI)。结果 CT组:共5例。病灶形态大小不一,其中2例病灶最长径>10cm,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囊性坏死成分、出血及钙化,3例病灶最长径<5cm,内部密度较均匀,具体成分分辨欠佳。5例病灶边界显示欠清晰。病灶增强后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1)强化程度较低;(2)强化峰值出现较晚。MRI组:共4例。病灶信号呈囊实性改变,其中3例病灶囊性成分可见分隔影,部分囊腔内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T2WI低信号;1例病灶囊性成分较均匀,无明显分隔或异常信号。4例病灶边界均可辨。增强后病灶实性成分渐进性强化。结论胰腺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可以对高龄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做出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实性假乳头状瘤 高龄患者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锥形束CT金属伪影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洋 刘红红 +4 位作者 张志宏 司俊锋 朱元君 张震东 周航天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47-1250,共4页
提供一种定量评价金属伪影的方法 ,并以此比较两种锥形束CT金属伪影面积的差异。在石膏底座模型上标记出前牙区、前磨牙区、磨牙区的位点,灌注超硬石膏模型,并在前牙区和前磨牙区放置直径3.3 mm纯钛柱,磨牙区放置直径4.1 mm和4.8 mm纯钛... 提供一种定量评价金属伪影的方法 ,并以此比较两种锥形束CT金属伪影面积的差异。在石膏底座模型上标记出前牙区、前磨牙区、磨牙区的位点,灌注超硬石膏模型,并在前牙区和前磨牙区放置直径3.3 mm纯钛柱,磨牙区放置直径4.1 mm和4.8 mm纯钛柱,每个模型放置一颗钛柱,共计32个模型。分别用两台不同品牌的锥形束CT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扫描上述模型,用Matlab软件测量同一截面下伪影的面积并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锥形束CT都产生了环状和放射条纹状伪影,采用脉冲放射模式的锥形束CT较采用连续放射模式的锥形束CT产生的伪影面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界条件(管电流、管电压、分辨率等级)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锥形束CT产生金属伪影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伪影 牙种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