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计算机为社会行动者”范式:智媒时代人机传播理论创新的突破点 被引量:6
1
作者 徐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0-168,共9页
“计算机为社会行动者”范式源自“媒体等同”,是人机传播领域的经典理论,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的理论解释力。该范式提出后约30年间,媒介技术的拟人化水平、个体媒体使用经验、人机交互方式与媒介社交可供性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修正和拓展该... “计算机为社会行动者”范式源自“媒体等同”,是人机传播领域的经典理论,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的理论解释力。该范式提出后约30年间,媒介技术的拟人化水平、个体媒体使用经验、人机交互方式与媒介社交可供性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修正和拓展该理论范式势在必行。超越“计算机为社会行动者”范式是推进人机传播理论创新的突破点和可行起点,研究者未来可围绕效果实证、社交线索、社交脚本与解释机制等重点深化研究。具体可从第一,纠偏人类中心倾向,深挖人机传播理论特异性;第二,开拓研究视野与议题,构建完整理论框架;第三,克服心理实验法局限,引入多元研究方法等方向推动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社会行动者 媒介为社会行动者 人机传播 媒体等同 智能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性共生: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时代挑战与范式革新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雨航 文军 《社会工作》 CSSCI 2024年第4期1-20,150,151,共22页
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正在经受实践情境、服务对象、研究人员、协同行动和知识技术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不确定性增长与范式革新速率之间张力导致社会工作行动研究面临全新的不确定性挑战:一是本体论困境,社... 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正在经受实践情境、服务对象、研究人员、协同行动和知识技术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不确定性增长与范式革新速率之间张力导致社会工作行动研究面临全新的不确定性挑战:一是本体论困境,社会工作行动研究面临不确定性系统挑战下的碎片化危机;二是认识论困境,循环性认识路径存在弊端且分类认知模糊;三是方法论困境,方法效能受损和技术风险并联;四是价值论困境,传统“确定性”思维的桎梏仍然存在。对此,亟需以不确定性为导向,从学科整合、认知优化、方法创设和价值更新等方面入手,推动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范式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社会工作 行动研究 范式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的对立与贯通——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回顾与再思考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兆曙 蔡志海 《学术论坛》 2004年第5期61-65,共5页
在现代社会学综合运动和后现代社会学解构热潮的背景下,经典社会学理论被指责为制造了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的对立与不可调和性。经典理论中的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在解释立场和解释路径上的确是相互对立的,但两种范式在各自的逻辑起点和前... 在现代社会学综合运动和后现代社会学解构热潮的背景下,经典社会学理论被指责为制造了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的对立与不可调和性。经典理论中的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在解释立场和解释路径上的确是相互对立的,但两种范式在各自的逻辑起点和前提上却又相互提供了解释性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理论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相互贯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社会学理论 范式 结构 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行动理论范式及其在水电项目社会评价中的应*用
4
作者 史晓浩 陈绍军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4-78,共5页
社会行动理论为水电项目社会评价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从社会行动的理论出发,水电项目社会评价的行动理论范式围绕"项目社会行动"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焦点在项目社会行动与社会发生关联的区域。水电项目... 社会行动理论为水电项目社会评价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从社会行动的理论出发,水电项目社会评价的行动理论范式围绕"项目社会行动"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焦点在项目社会行动与社会发生关联的区域。水电项目社会评价的行动理论范式是过程性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与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项目 社会评价 范式 社会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外传心”与社会行动的结构——论《胡氏春秋传》的诠释范式
5
作者 刘昆笛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59,111,共5页
胡安国的《春秋传》是元、明、清初三代科举考试的官方读本,之所以能够被置于这么高的地位,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经典诠释范式,即承继孟子,发扬"史外传心",以理学大义为《春秋》的书法原则;运用"理一分殊"的理论架构进... 胡安国的《春秋传》是元、明、清初三代科举考试的官方读本,之所以能够被置于这么高的地位,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经典诠释范式,即承继孟子,发扬"史外传心",以理学大义为《春秋》的书法原则;运用"理一分殊"的理论架构进行经典诠释;构建严密的分析框架以阐发义理;将义理付诸于《春秋》的文本诠释以在具体的历史案例中呈现义理,进而实现影响现实社会行动的结构,从而成为理学外王路径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社会行动的结构 《春秋》学 诠释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广文:用超级计算机为科研提供助力
6
作者 卢茹彩 《今日中国》 2016年第10期12-16,共5页
近年来,中国加大投入,鼓励创新,在大型装备、高铁、生物、医学、新能源、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创新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也成为2016年9月初在杭州举办的G20领导人峰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各成员国在两天会期里制定了... 近年来,中国加大投入,鼓励创新,在大型装备、高铁、生物、医学、新能源、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创新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也成为2016年9月初在杭州举办的G20领导人峰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各成员国在两天会期里制定了《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行动计划》,并绘制了创新增长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励创新 超级计算机 科研 杨广 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行动计划 大型装备 十国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7
作者 刘丽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第14期113-113,共1页
本文针对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课程体系陈旧不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缺乏办学特色等问题,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行动... 本文针对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课程体系陈旧不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缺乏办学特色等问题,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的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应用专业 以学生为中心 行动导向 职业院校 社会需求 课程体系 办学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范式解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徐磊 熊明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第3期157-160,共4页
所谓“教学范式”就是指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教育实践、尤其是学校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典型模式,并且基于这种模式的教学实践还形成了关于教育以及有效组织教学的主导性社会观念[1]。行动导向教学范式是在国际化与全球化、合作化与自... 所谓“教学范式”就是指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教育实践、尤其是学校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典型模式,并且基于这种模式的教学实践还形成了关于教育以及有效组织教学的主导性社会观念[1]。行动导向教学范式是在国际化与全球化、合作化与自主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的特定发展环境下发生的一种教学范式变革,它主要以“行动导向”作为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范式 行动导向 解析 德国 教育实践 教学活动 社会观念 历史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的缺席: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理路的反思 被引量:6
9
作者 刘翠霞 顾理辉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18-123,共6页
公民社会是西方经验反复印证了的规避"国家主义"风险的有效公共领域,其卓越的实践功能自然地吸引了以探寻社会良性运行为旨趣的大批中国学者的关注。在认定公民社会是个"好东西"的价值预设与"国家——社会&qu... 公民社会是西方经验反复印证了的规避"国家主义"风险的有效公共领域,其卓越的实践功能自然地吸引了以探寻社会良性运行为旨趣的大批中国学者的关注。在认定公民社会是个"好东西"的价值预设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了对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研究。但由于在概念理解中隐没了"公民"的存在,在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必需"的问题上遗忘了其对中国公民主体性觉醒的意义所在,致使在解答"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时,只能单纯围绕"自上而下的建构"还是"自下而上的演进"进行学理性的剖析,却无法在具体实践中给以足够有力的指导。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过程中"行动者"的缺席,即缺乏对"行动者"及其"行动逻辑"的凝视与关切。引入"公民行动者"的分析范畴,就是以对公民社会构成主体"行动"的关切冲破"国家——社会"固化分析框架的藩篱,并以行动后果可能存在的意外性和偶然性修正有关公民社会的乌托邦预设,同时通过对中国人和西方人行动逻辑的比较检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对中国社会的意义,从而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国家——社会”分析范式 公民行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理性到实践理性:社会学研究中的制度—行动关系——兼论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内核的嬗变 被引量:9
10
作者 蒋晓平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制度与行动关系是社会学制度研究的重要议题,社会学中的一般行动理论与实践行动理论分别构成了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和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微观社会学基础。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特别强调制度中的规范与价值观要素,制度通过个体人格系统对调... 制度与行动关系是社会学制度研究的重要议题,社会学中的一般行动理论与实践行动理论分别构成了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和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微观社会学基础。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特别强调制度中的规范与价值观要素,制度通过个体人格系统对调节性规范或规则体系的内化来对行动发生作用,在制度与行动关系问题上,行动者遵循的是"话语理性"。相反,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将认知因素上升至核心地位,制度凭借制度环境中生成的合法性机制通过行动者的制度认知、意义建构对行动选择产生影响,在制度与行动的关系问题上行动者遵循的是"实践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理性 社会学新制度主义 行动理论 制度分析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庄社会治理:理解农民利益表达行动的一个解释框架--两个特殊案例的一般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晓慧 刘燕舞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9-106,共8页
与既有"底层抗争"范式侧重"个人"和"国家治理"范式侧重"国家"不同,"村庄社会治理"范式更侧重从"社会"的角度将农民的利益表达行动下沉到村庄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研究发现... 与既有"底层抗争"范式侧重"个人"和"国家治理"范式侧重"国家"不同,"村庄社会治理"范式更侧重从"社会"的角度将农民的利益表达行动下沉到村庄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内生于村庄社会的矛盾纠纷,既非底层抗争,亦非农民谋利,其通过矛盾外延的形式表现出的是求助的性质。村庄社会治理框架认为,农民利益表达行动本质上是村庄社会治理问题,其形成与村庄社会自我治理能力和村庄社会他我治理能力的双重弱化有关。正视这一点,对于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和增强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社会治理”范式 农民利益表达行动 求助型上访 村庄社会治理能力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理性到实践理性:社会学研究中的制度一行动关系——兼论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内核的嬗变
12
作者 蒋晓平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9-144,共6页
制度与行动关系是社会学制度研究的重要议题,社会学中的一般行动理论与实践行动理论分别构成了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和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微观社会学基础。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特别强调制度中的规范与价值观要素,制度通过个体人格系统对... 制度与行动关系是社会学制度研究的重要议题,社会学中的一般行动理论与实践行动理论分别构成了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和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微观社会学基础。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特别强调制度中的规范与价值观要素,制度通过个体人格系统对调节J}生规范或规则体系的内化来对行动发生作用,在制度与行动关系问题上行动者遵循的是“话语理性”。相反,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将认知因素上升至核心地位,制度凭借制度环境中生成的合法性机制通过行动者的制度认知、意义建构对行动选择产生影响,在制度与行动的关系问题上行动者遵循的是“实践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理性 社会学新制度主义 行动理论 制度分析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方式演进与人机传播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鹏 朱雨晴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将会革新人机交互方式,并影响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将经历人对机器的“意识”输入、人与机器的“物理融合”以及“人机共生”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机器逐渐从“他者”转变为人类的一部分。同时... 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将会革新人机交互方式,并影响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将经历人对机器的“意识”输入、人与机器的“物理融合”以及“人机共生”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机器逐渐从“他者”转变为人类的一部分。同时,脑机接口技术也会给人机传播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从“人类如何感知机器”和“机器如何影响人类”两个维度可以延伸出人机传播今后应当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前者在媒体等同理论与计算机社会行动者范式下展开,认为脑机接口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当前人机传播的主要研究范式;后者则关注作为他者的“脑机接口—机器”如何影响人类,和作为“人—接口—机器”的人机共生体如何协同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人机交互方式 人机传播 媒体等同理论 计算机社会行动者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社会学的范式研究计算机犯罪产生的原因
14
作者 王凡 陈芳 《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5年第1期28-31,10,共5页
本文主要论述了西方犯罪学中社会学范式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了计算机犯罪产生的原因,即从功能主义视角、冲突论视角、互动论视角进行剖析,强调的是一种对计算机犯罪原因的社会学范式研究。
关键词 计算机犯罪 犯罪学 范式 视角 基本理论 功能主义 冲突论 社会 互动论 西方
原文传递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研究范式变革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凌南 赖凯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0-162,共3页
网络舆情问题涉及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关注人类社会运行机制的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同时也吸引了来自计算机科学、复杂网络、仿真学等领域研究者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系统论视角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者的关注。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社会科学领域 变革 范式 社会运行机制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技术 舆情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软件人才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瞿中 王练 程克非 《计算机教育》 2007年第08S期75-77,共3页
1引言 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灵魂,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但多层次、实用型、应用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软件人才的匮乏却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据2003年初人才市场统计数据,中国软件开发人才与职位的供... 1引言 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灵魂,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但多层次、实用型、应用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软件人才的匮乏却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据2003年初人才市场统计数据,中国软件开发人才与职位的供需比率为18:1。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国办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明确要求优秀的软件技术人才不仅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还需受到良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熏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人才 复合型 《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社会需求 计算机软件技术 培养 国际竞争能力 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社会学及其成长的一些体会——访著名社会学家、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友梅 童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27,共4页
童潇: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接受我代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对您进行学术访谈.我想,这次访谈也是我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后学向您求教的一次难得机会,还请您能多加指点!李老师,您是中国社会学界的翘楚,也是中国中青年... 童潇: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接受我代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对您进行学术访谈.我想,这次访谈也是我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后学向您求教的一次难得机会,还请您能多加指点!李老师,您是中国社会学界的翘楚,也是中国中青年社会学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性人物.我一直认为,您的学术经历是您这代学者中十分丰富的一位,一方面,您是南开大学"黄埔一期"学员,是中国社会学恢复招生后自己培养的首批学者,您在农村和城市都曾经做过扎实的社会调研;另一方面,您又是名副其实的"海归",在法国——社会学学科的发源地——拿到博士学位,接受了严格的法兰西式的社会学学术训练洗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从您身上,我常常会感受到您有某种"中西合璧"的研究底气.我很想听一听您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长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家 中国社会 组织社会 组织理论 李友梅 南开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分析范式 上海 克罗齐 中国社会结构 社会学系 决策分析 行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理性:新制度主义视阈中的制度-行动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蒋晓平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第2期60-66,共7页
制度与行动的关系是社会学制度研究的重要议题,社会学中的一般行动理论与实践行动理论分别构成了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和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微观社会学基础。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特别强调制度中的规范与价值观要素,制度通过个体人格系统对... 制度与行动的关系是社会学制度研究的重要议题,社会学中的一般行动理论与实践行动理论分别构成了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和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微观社会学基础。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特别强调制度中的规范与价值观要素,制度通过个体人格系统对调节性规范或规则体系的内化来对行动发生作用,在制度与行动关系问题上行动者遵循的是"话语理性"。相反,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将认知因素上升至核心地位,制度凭借制度环境中生成的合法性机制通过行动者的制度认知、意义建构对行动选择产生影响,在制度与行动的关系问题上行动者遵循的是"实践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理性 社会学新制度主义 行动理论 制度分析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基本问题”范畴初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明方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5-81,共7页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范畴,是形成社会学整个“理论大厦”的“源头”。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关于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作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的问题。
关键词 社会 基本问题 社会共同体 行动者 相互作用 研究对象 社会行为 相互关系 社会学理论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人社会接受度提升之组态路径研究——基于36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向安玲 李亭竹 马明仪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3年第2期26-42,共17页
虚拟人作为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一种新型生命载体,其所承载的技术价值、商用价值、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逐步凸显。但限于产品形态、功能应用及用户感官偏好、认知图式等多方面因素,其市场认可度和社会接受度仍有待提升。根据计算机... 虚拟人作为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一种新型生命载体,其所承载的技术价值、商用价值、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逐步凸显。但限于产品形态、功能应用及用户感官偏好、认知图式等多方面因素,其市场认可度和社会接受度仍有待提升。根据计算机是社会行动者框架,研究基于近年来小红书平台舆论热度较高的36个虚拟人样本,使用定性比较分析对影响虚拟人社会接受度的多层要素进行挖掘。研究发现:目前国内虚拟人在社会接受度上存在明显断层,头部20%的产品占据了84.6%的社会接受度;从各项社会线索得分表现来看,外观形象>人设定位>底层技术>交互功能;从各项社会线索的重要性程度来看,“人设定位”成为提升社会接受度的核心要素,其后依次为“交互功能”“底层技术”和“外观形象”;从组态路径来看,基于情感连接的“强人设”和基于感官刺激的“高颜值”构成了虚拟人社会接受度提升的两种典型模式。研究从理论层面对计算机是社会行动者框架作出扩充,在实践层面为虚拟人在新闻传播行业的落地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人 社会接受度 定性比较分析 计算机社会行动者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