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3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图-文”二重证据法的宋代竹家具品类考证研究
1
作者 张小开 朱婷婷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本文旨在对宋代诗词中的竹家具进行品类考证研究。基于文献学资料结合宋代绘画资料,采用“图-文”二重证据法,选取全宋诗词为底本,依据宋代竹家具品类概况,对宋代竹家具的品类进行考证。归纳总结出将宋代竹家具品类分为9大类,根据出现... 本文旨在对宋代诗词中的竹家具进行品类考证研究。基于文献学资料结合宋代绘画资料,采用“图-文”二重证据法,选取全宋诗词为底本,依据宋代竹家具品类概况,对宋代竹家具的品类进行考证。归纳总结出将宋代竹家具品类分为9大类,根据出现的频次高低,分别为竹席类、竹帘类、竹制箱橱柜类、竹制床榻类、竹制几案桌类、竹制架具类、竹制椅凳墩类、竹制屏具类、竹制综合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宋诗词 “图-文”二重证据法 宋代竹家具 品类体系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中药炮制研究的四重证据法
2
作者 于大猛 范逸品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662-666,共5页
本草文献的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是以乾嘉学派的考据学为主,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的一种治学方法。近年来,黄璐琦院士将二重证据法运用于本草文献研究中,倡导本草考古,即在本草文献考证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出土的文物... 本草文献的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是以乾嘉学派的考据学为主,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的一种治学方法。近年来,黄璐琦院士将二重证据法运用于本草文献研究中,倡导本草考古,即在本草文献考证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出土的文物为依据,修正和补充历史文献的错漏、局限和缺佚。作者根据炮制文献研究的特殊性,提出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与炮制古法复原,并称为传统中药炮制研究的四重证据法,其核心内容为古法复原。运用该法着力解决:文献记载的炮制工艺是否真实的问题,古籍中同种药物不同炮制工艺的优劣比较问题,古代炮制文献中的疑难问题,现代中药炮制工艺中存在的问题,为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并列举了具体的运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炮制 四重证据法 古法还原 方法学 本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据法学视角下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式辨析
3
作者 李会彬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1-118,共8页
将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式认定为单一的故意或者过失的观点,会造成该罪的处罚间隙问题,也不符合司法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污染环境罪为双重罪过形式犯罪,故意和过失污染环境的行为均可构成污染环境罪。刑法之所以将污染环境罪设立为双... 将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形式认定为单一的故意或者过失的观点,会造成该罪的处罚间隙问题,也不符合司法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污染环境罪为双重罪过形式犯罪,故意和过失污染环境的行为均可构成污染环境罪。刑法之所以将污染环境罪设立为双重罪过形式犯罪,是为了解决该罪的主观要件的证明困难问题。双重罪过形式犯罪既降低了证明标准,也降低了法定刑,防止了轻罪重判,因此并不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法视角 污染环境罪 主观罪过形式 双重罪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画像石、简牍看秦汉的拜谒行为——兼论“二重证据法”与史料之间的“多重关联性”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悦 祁萌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128-141,173,共15页
在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对于历史学研究至关重要,“二重证据法”即被认为主要强调了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古代拜谒行为为考察对象,探究画像石中的拜谒形象和名谒的呈现方式、出土文献中的名谒与“君前臣... 在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对于历史学研究至关重要,“二重证据法”即被认为主要强调了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古代拜谒行为为考察对象,探究画像石中的拜谒形象和名谒的呈现方式、出土文献中的名谒与“君前臣名”表达的意义、历史文献中对于拜谒场景的多元叙述,试图将图、物、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搭建起血肉丰满的拜谒历史场景。在继承“二重证据法”研究理念的同时,试图展现史料之间更为立体的“多重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拜谒 画像石 简牍 历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E教育理念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证据法学”课程评价方式改革 被引量:1
5
作者 师丽娟 《西部素质教育》 2024年第19期98-102,共5页
文章首先分析了OBE教育理念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证据法学”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证据法学”课程评价现状,接着从确立课程评价目标、成立课程评价改革指导组、优化课程评价内容等方面阐述了OBE教育理念下基于应用... 文章首先分析了OBE教育理念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证据法学”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证据法学”课程评价现状,接着从确立课程评价目标、成立课程评价改革指导组、优化课程评价内容等方面阐述了OBE教育理念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证据法学”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最后说明了OBE教育理念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证据法学”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法学”课程 评价方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 OBE教育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据法学“属性思维”的误区与纠偏
6
作者 罗维鹏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7,共10页
证据属性在证据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是证据法学绕不过的话题。通过“属性”来辨别、审查和规范证据,已成为证据法学的一种习惯思维,即“属性思维”。“属性思维”可以区分诉讼证据与一般意义上的证据,还可以为证据... 证据属性在证据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是证据法学绕不过的话题。通过“属性”来辨别、审查和规范证据,已成为证据法学的一种习惯思维,即“属性思维”。“属性思维”可以区分诉讼证据与一般意义上的证据,还可以为证据的规范化审查提供一定的框架基础,然而司法实践更加关心证据是否相关、是否真实、是否合法以及通过证据能够认定哪些案件事实、如何通过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难以在“属性思维”下得到清晰地回应,因为从属性的角度只能为证据辨别提供哲理思辨,为证据审查提供大致的方向以及推导一些概念性的证据规则。证据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当跳出“属性思维”的静态性、哲理性和本体性,加强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证据分析。不同于高度抽象的“属性思维”,证据分析考察证据的运用过程,一方面将“属性思维”融入实际操作,使证据属性从理论工具转化为实用的指引;另一方面,拓展证据法学的视域,为证据运用提供方法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属性 属性思维 证据分析 证据审查 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真”与“求善”的竞合——证据法功能之择析
7
作者 闫璟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21,共4页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法治建设要求先进且高水平的司法文明,随之而来的便是价值层面的追求。证据法领域的发展已不能仅以认识论指导下的“求真”为唯一的重心,而是应当将价值论基础上的“求善”也纳入重点考量范畴内,使“求真”和“...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法治建设要求先进且高水平的司法文明,随之而来的便是价值层面的追求。证据法领域的发展已不能仅以认识论指导下的“求真”为唯一的重心,而是应当将价值论基础上的“求善”也纳入重点考量范畴内,使“求真”和“求善”这两大证据法基本功能在找到和谐共处之平衡点的基础上,共同高效发挥其作用。从而使证据法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论,而是扩张到价值论的领域。然而,“求真”与“求善”之间往往存在着竞合关系,兼顾两大功能使其交互发挥积极作用是证据法发展所追求的根本,但在司法实践中出现无法兼得的现实情况时,“求善”是证据法功能所应侧重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真 求善 证据法功能 竞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区块链技术对证据法教学的实践性改革
8
作者 徐健兴 《教育进展》 2024年第9期382-389,共8页
法学教育面临信息技术的冲击,对法学教育从业者而言提出了新的挑战。区块链存证技术夯实了电子数据时代的真实性审查理论,并在司法实践中获得多维度的认可。但证据法教育却未能及时回应此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证据法课程承担从理论到实... 法学教育面临信息技术的冲击,对法学教育从业者而言提出了新的挑战。区块链存证技术夯实了电子数据时代的真实性审查理论,并在司法实践中获得多维度的认可。但证据法教育却未能及时回应此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证据法课程承担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因此讨论区块链存证技术为证据法教育带来的创新作用将具备必要性。教导法学生认识区块链存证技术并学会如何使用,可使教育部提倡的OBE理念在证据法课堂上得到落实,同时也起到厘清应用型高校的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的作用。应用方向改革涵盖倡导教师对区块链技术的学习、教学资源共享、司法案例实证研究以及随堂展示等不同具体实施方向。Legal education is facing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poses new challenges for practitioners in legal education. The blockchain certification technology has solidified the theory of authenticity review in the era of electronic data and has gained multidimensional recognition in judicial practice. However, evidence-based education failed to respond promptl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era. The Evidence Law course serves as a bridg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herefore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innovative role of blockchain evidence technology in evidence law education. Teaching law students to understand blockchain evidence technology and learn how to use it can enable the OBE concept advoc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be implemented in evidence law classrooms, and also play a role in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of law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The reform of application direction covers different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directions, such as advocating for teachers to learn blockchain technology,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conducting empirical research on judicial cases, and on-site demonst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法学教育 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据法课程思政建设探究——基于滴灌教育理论的分析
9
作者 张科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41-144,共4页
法学专业中的证据法课程兼具理论深奥和实践多面向的特点。证据法学传统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素材过分依赖诉讼案例、主题缺乏深度和广度、价值理念提炼空间狭小等问题。注重教育渗透性、持续性和系统性的滴灌教育理论契合新时期课... 法学专业中的证据法课程兼具理论深奥和实践多面向的特点。证据法学传统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素材过分依赖诉讼案例、主题缺乏深度和广度、价值理念提炼空间狭小等问题。注重教育渗透性、持续性和系统性的滴灌教育理论契合新时期课程建设改革要求,为证据法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与部分、内容和形式、教学与评价等方面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法 滴灌教育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线索的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万毅 林喜芬 何永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6-140,共15页
20世纪初美国法学界曾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发生过激烈论争,证据学家威格莫尔与法律改革家豪尔乃是论争中对立的双方,其论争的历史贡献在于引出了近现代西方证据法(学)发展的两大论题:"证据法应以证明性为中心还是以... 20世纪初美国法学界曾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发生过激烈论争,证据学家威格莫尔与法律改革家豪尔乃是论争中对立的双方,其论争的历史贡献在于引出了近现代西方证据法(学)发展的两大论题:"证据法应以证明性为中心还是以可采性为中心"与"如何处理证据规则的实现和诉讼程序的构建之间的关系"。确立与构筑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界的诸多争论与威格莫尔和豪尔当年的论战存在诸多"历史相似性",故有必要进行关联审视。由于我国证据立法以证明性而非可采性为中心,证据规则的实践运行环境不容乐观,理论研究也因为一直受到证据学进路的统摄而不能获得独立。为摆脱困境,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界应当以学科建制的探讨为契机,实现中国证据法的制度转型,即构建以可采性规则为中心的证据规则体系,旨在防止误判与价值权衡。同时实现证据法学的研究转向,即实现中国的证据学之法学转型、人权法转型及相对于实体法的独立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据法 刑事证据法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探讨
11
作者 杜满巍 《区域治理》 2024年第22期0047-0049,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证据法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体系的梳理和分析,深入探讨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我国证据法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促进证据法学在我国的发... 本文旨在探讨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证据法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体系的梳理和分析,深入探讨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我国证据法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促进证据法学在我国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法 理论基础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证据法学教学改革研究
12
作者 胡莹莹 谭玉婷 《区域治理》 2024年第4期190-192,共3页
证据法学作为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之一,其指导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其天然承载着为我国培育“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培养任务。若能以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目标,明确证据法学课程思政建设... 证据法学作为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之一,其指导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其天然承载着为我国培育“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培养任务。若能以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目标,明确证据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在基础知识中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在合理、量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助力下,将思想政治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将为完善我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格局育人目标提供可能,也为我国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法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考古学家汪宁生的治学方法——以“三重证据法”为例
13
作者 张翔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8期71-74,共4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族考古学诞生,而汪宁生是中国民族考古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汪宁生在中国古史、民族学、考古学的基础上,以及顾颉刚等人的影响下,形成了“三重证据法”。同时汪宁生也在写作和实践中运用“三重证据法”。而“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族考古学诞生,而汪宁生是中国民族考古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汪宁生在中国古史、民族学、考古学的基础上,以及顾颉刚等人的影响下,形成了“三重证据法”。同时汪宁生也在写作和实践中运用“三重证据法”。而“三重证据法”也在批评中不断接受检验,虽然民族考古学有些过时,但不妨碍人们重新评估民族考古学“三重证据法”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宁生 考古学史 三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刑事证据法基本原则再认识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维鹏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0-110,共11页
关于中国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尚有多种学理认识。惯常认识尚未准确揭示证据法原则的特殊性及本土性。证据法原则如何界定取决于证据法的目的和中国的刑事证据法体系。证据法以在规范层面确立与证据审查判断有关的证明秩序为目的,在我... 关于中国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尚有多种学理认识。惯常认识尚未准确揭示证据法原则的特殊性及本土性。证据法原则如何界定取决于证据法的目的和中国的刑事证据法体系。证据法以在规范层面确立与证据审查判断有关的证明秩序为目的,在我国表现为证据规范、证明规范和推定及免证规范的基本架构。证据法定原则和保守推断原则是我国实然的证据法原则,有利被告原则可以作为应然的证据法原则。新的证据法原则有益于实现证明原理,规范证据立法,化解证明僵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法原则 证据法体系 证据法 保守推断 有利被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科学与多重证据法(笔谈)——四重证据:知识的整合与立体释古 被引量:10
15
作者 叶舒宪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4-28,共5页
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学术间的激荡与互动从未止息。伴随着国学的沉沦与复兴,一个亟待突破的命题日益凸显,这就是中西学术方法的融合、再造与创新。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即对此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叶舒宪《四重证据:知识的整合与立体释古... 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学术间的激荡与互动从未止息。伴随着国学的沉沦与复兴,一个亟待突破的命题日益凸显,这就是中西学术方法的融合、再造与创新。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即对此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叶舒宪《四重证据:知识的整合与立体释古》继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三重证据法”之后,又提出“四重证据法”的命题,强调文史研究中文献之外的人类学、考古学材料的重要性,认为对非文字材料的自觉利用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给国学的考据传统带来视野和方法的大变革。代云红《“媒介场”视域中的“多重证据法”》认为在“多重证据法”的结构框架中,存在着以文字符号为中心的书写媒介文化和以非文字符号为中心的1:7传及图像媒介文化,必须警惕“多重证据法”中的媒介霸权、符号暴力和文化意识形态。孟华《图像证据的符号学分析》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图像与待证事实之间的真实关联度,讨论了两种图像理据:结构理据和意指理据。探索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人文科学学术方法的创新正是上述三文价值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证据法 四重证据法 知识整合 学科知识 人文科学 立体 非文字材料 符号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证据法的发展方向——《漂移的证据法》和《现代证据法与对抗式程序》读后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吉喜 《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美国达马斯卡教授的《漂移的证据法》和英国麦克埃文教授的《现代证据法与对抗式程序》两部著作都基于几乎相同的理由论证了英美传统证据规则所面临的挑战,但是这两部著作都没有言明未来的证据法将会向何处发展。从制度层面和哲学层面来... 美国达马斯卡教授的《漂移的证据法》和英国麦克埃文教授的《现代证据法与对抗式程序》两部著作都基于几乎相同的理由论证了英美传统证据规则所面临的挑战,但是这两部著作都没有言明未来的证据法将会向何处发展。从制度层面和哲学层面来看,从证据法学到证明科学是未来证据法的发展趋势;在证据法学向证明科学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强调对基本人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法 证据法 证明科学 基本人权
原文传递
论行政执法证据法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2
17
作者 邱爱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2-43,共12页
证据法学应当纠正偏重诉讼证据法学的倾向,建构行政执法证据法学理论体系,既可以弥补学科体系的缺陷,又能够有效指导行政执法实务工作。构建行政执法证据法学,应当以我国行政执法证据法的各类规范性文件、执法实例和理论文献积累为基础... 证据法学应当纠正偏重诉讼证据法学的倾向,建构行政执法证据法学理论体系,既可以弥补学科体系的缺陷,又能够有效指导行政执法实务工作。构建行政执法证据法学,应当以我国行政执法证据法的各类规范性文件、执法实例和理论文献积累为基础。行政执法证据法学以我国行政执法程序中证据运用暨事实认定的立法与实践为研究对象,其理论体系侧重实际运用,重点在于调查取证和审查分析证据。行政执法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文本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体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法 行政执法证据 行政执法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学研究二重、三重证据法及其他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乔彬 《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5-9,共5页
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 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当代学者叶舒宪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即用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来论证古代文化,用外国的、世界的东西来论证中国的情况。笔者认为"三重证据法"的名词或可质疑,但用文化人类学来"破译"古代文化所取得的实绩确实是令人振奋的。若不为名词所限,本着闻一多、郑振铎等前辈学者的开创精神,在当代学者勇于探索的启发下,尽管不采用"三重证据法"的说法,或不限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但沿着文化学的研究路子,应该可以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继续有所创造,有所建树。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寅恪等学术大师们研究古代文学的方法和成就,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二重证据法 三重证据法 文化学研究 乾嘉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二重证据法”的新发展与齐文化研究的深入——“多重证据法”和东周齐国殉马坑等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印群 《管子学刊》 2018年第1期89-92,共4页
在学术界畅行不衰的"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率先提出的。该"二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领域迄今仍然颇具影响力。实际上"二重证据法"既包括狭义的历史学者用考古资料来补正历史文献,亦包括考古学者通过... 在学术界畅行不衰的"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率先提出的。该"二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领域迄今仍然颇具影响力。实际上"二重证据法"既包括狭义的历史学者用考古资料来补正历史文献,亦包括考古学者通过运用历史典籍来解读和印证考古发掘资料。例如:久负盛名的临淄齐国故城五号东周墓的殉马坑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的,年代是春秋晚期,关于该墓墓主的认定便是借助了传世历史文献。伴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相互渗透,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出现了"多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合成作战,联合攻关,形成多重证据,是在新时代对"二重证据法"的新发展。通过对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中殉马数量的研究及骨骼等的鉴定,不仅能识别这些殉马的马龄并发现体质的变化,甚至能够揭示出其品种来源和饲养方式及养马业的发展规模等多方面的情况,而这就得通过兽医学、生物学乃至统计学等多学科的介入以获得多重证据、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运用由"二重证据法"发展而来的"多重证据法",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就能够深入地揭示东周时期的齐文化,对东周齐文化的深入探讨应该是由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多学科来共同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多重证据法 东周齐国殉马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史多重证据法与古文献传说资料的史料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2年第2期35-39,共5页
商代及商之前的历史是以考古资料以及古文字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西周春秋时期是以古文字资料为主的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平分秋色的时代,这就决定了先秦史研究中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古文献资料并重的特点,其方法则尤其看重'... 商代及商之前的历史是以考古资料以及古文字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西周春秋时期是以古文字资料为主的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平分秋色的时代,这就决定了先秦史研究中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古文献资料并重的特点,其方法则尤其看重'二重证据法'或'多重证据法'.以考古出土的文字资料可证古文献中的传说资料是基本可信的,过分疑古的方法是不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献 传说资料 史料价值 先秦史 古文字资料 二重证据法 证据法 考古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