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动译者行为研究向纵深发展
1
作者 许钧 周领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许钧教授在“第四届译者行为研究论坛”上的开幕辞,第二部分为周领顺教授以译者行为理论构建者的身份,对本次论坛、其本人的研究路线和努力方向,以及译学界所展示的新视角和拓展的新路径所作的述评。两部分...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许钧教授在“第四届译者行为研究论坛”上的开幕辞,第二部分为周领顺教授以译者行为理论构建者的身份,对本次论坛、其本人的研究路线和努力方向,以及译学界所展示的新视角和拓展的新路径所作的述评。两部分内容均指向译者行为研究,旨在推动译者行为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届译者行为研究论坛 译者行为研究 新发展 译者行为理论 新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水拍汉译彭斯诗歌的译者行为研究
2
作者 李正栓 吕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7,共17页
自1908年以来,彭斯诗歌在中国的译介已走过百年的历程,涌现出众多优秀译者,他们共同推动了彭斯诗歌翻译的演变与发展。民国时期,彭斯诗歌的翻译活动极为活跃,袁水拍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译者之一。1944年,袁水拍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原》... 自1908年以来,彭斯诗歌在中国的译介已走过百年的历程,涌现出众多优秀译者,他们共同推动了彭斯诗歌翻译的演变与发展。民国时期,彭斯诗歌的翻译活动极为活跃,袁水拍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译者之一。1944年,袁水拍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原》杂志上一次性地发表了10首他翻译的彭斯诗歌,展示了他以诗为器、激励民志的进步思想。与一般译者不同,袁水拍在翻译彭斯诗歌时表现出了独特的译者行为。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翻译外和翻译内两个层次出发,考察了袁水拍在“社会人”和“语言人”双重角色影响下,为实现译文合理化而表现出的“求真”为本、兼顾“务实”和“求真”高于“务实”的独特译者行为,本文丰富了彭斯诗歌翻译与译者行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斯诗歌 袁水拍汉译 译者行为 翻译内 翻译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分析——以《三十六计》两个英译本为例
3
作者 黄欣 张时倩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5年第5期22-25,共4页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还是一种复杂的认知互动与创造性实践,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结晶,蕴含丰富的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还是一种复杂的认知互动与创造性实践,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结晶,蕴含丰富的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视角出发,研究孙海晨和Stefan H. Verstappen两版《三十六计》英译本中的计名翻译,分析其中体现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表明,译者主体性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译者主体性 译者的多重互动性与创造性 《三十六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行为三位一体评价系统下的译者行为比较研究——以《射雕英雄传》英译系列为例
4
作者 黄勤 戴槟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53,F0003,共17页
《射雕英雄传》英译系列通过合作翻译完成,译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了作品译介传播的效果。本文将译者行为三位一体评价系统和翻译批评三大语义框架相结合,基于《射雕英雄传》系列卷一的郝玉青独译本和卷二的张菁独译本,比较两位译者的译者... 《射雕英雄传》英译系列通过合作翻译完成,译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了作品译介传播的效果。本文将译者行为三位一体评价系统和翻译批评三大语义框架相结合,基于《射雕英雄传》系列卷一的郝玉青独译本和卷二的张菁独译本,比较两位译者的译者行为。研究发现,在“行为-文本视域”下的行为批评框架和“文本-语言视域”下的文本批评框架内,郝玉青在译者和版权代理商的双重社会身份下,更注重译文的接受度,译者行为偏向“务实”;张菁在译者和离散华人的双重社会身份下,更注重译文的充分性,译者行为偏向“求真”。但在“行为-社会视域”下的效果批评框架内,两位译者的英译本均在英语读者市场中取得较高的正向评价,从而确保了《射雕英雄传》英译系列的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雕英雄传》英译系列 郝玉青 张菁 译者行为批评 翻译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无忌译者行为嬗变研究
5
作者 李正栓 田雅 《外语与翻译》 2025年第1期17-24,I0001,共9页
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对柳无忌1946年前后两时期翻译活动进行人本与文本研究。在人本层面上,柳无忌的翻译活动基于不同的学术经历,其翻译选材受不同时代背景影响,其翻译思想也有所不同。在文本层面上,柳无忌对文化负载词大多... 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对柳无忌1946年前后两时期翻译活动进行人本与文本研究。在人本层面上,柳无忌的翻译活动基于不同的学术经历,其翻译选材受不同时代背景影响,其翻译思想也有所不同。在文本层面上,柳无忌对文化负载词大多采取音译加注的形式,在形式上比较求真于原诗,前期的诗歌押韵在后期逐渐消失。柳无忌作为早期离散译者,在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对其进行研究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无忌 译者行为 嬗变 合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列克谢耶夫《聊斋志异》译本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
6
作者 雷丽斯 《外语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8,共7页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艺术丰碑,由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完成的俄语选译本在俄罗斯完成经典化。本文以阿列克谢耶夫译本为例,运用文本细读法,从翻译内外二分化视野,对译者行为进行批评分析。研究发现,在翻译外层面上,译者...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艺术丰碑,由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完成的俄语选译本在俄罗斯完成经典化。本文以阿列克谢耶夫译本为例,运用文本细读法,从翻译内外二分化视野,对译者行为进行批评分析。研究发现,在翻译外层面上,译者身份、译者与作者之间的“知己关系”等因素促使译者行为偏向作者/原文一端;在翻译内层面上,译者运用多种翻译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作者/原文的求真,同时在求真的基础上,使译文对读者/社会务实,译者行为合理度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行为批评 《聊斋志异》 阿列克谢耶夫 译者行为 典籍翻译
原文传递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诗经》翻译和对外传播研究
7
作者 王林 彭新然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77-86,共10页
近年来,《诗经》翻译研究甚多,但大多从译文内容出发展开探讨,极少基于译者开展研究。作为中国本土翻译理论,译者行为批评基于译者角度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系统的研究视角。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并结合翻译传播学,探究《诗经》三英译本中... 近年来,《诗经》翻译研究甚多,但大多从译文内容出发展开探讨,极少基于译者开展研究。作为中国本土翻译理论,译者行为批评基于译者角度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系统的研究视角。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并结合翻译传播学,探究《诗经》三英译本中译者行为因素,有助于构建适合译者借鉴的中华传统典籍传播框架,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发现:《诗经》欲实现有效外传,注重原文之真的同时还要兼顾译文之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内容、文本结构等,不断改变“求真—务实”连续统侧重点,以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学作品高质高效的海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译者行为批评 对外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中的诗学与译者主体性
8
作者 胡作友 冯悦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7-85,共9页
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皆可内含一定的诗学元素。作为一项跨文化实践活动,翻译既是诗学与译者主体性交互作用的过程载体,亦是最终成果的集中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诗学是译者选择文本、理解文本和表达文本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又... 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皆可内含一定的诗学元素。作为一项跨文化实践活动,翻译既是诗学与译者主体性交互作用的过程载体,亦是最终成果的集中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诗学是译者选择文本、理解文本和表达文本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又作为译者选择、理解和表达的客体而存在,因此诗学是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体;译者主体性贯穿在翻译选择、理解和表达的各个环节,是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体。译者主体性从“荫蔽”到“去蔽”,经历了一个逐渐彰显的过程。译者在能动与受动的交互过程中并非总是得心应手,有时反而会误入歧途,这要求译者具有全面的诗学能力,善于把握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度,既不能墨守成规,亦不能随心所欲,而应在动态调整的基础上无限趋近源语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翻译 翻译诗学 诗学效果 译者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及译者未来的应对策略探讨
9
作者 陈柯 闫小翠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第5期83-85,共3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翻译技术越来越成熟,翻译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在此背景下,翻译工作的本质和译者的角色定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本文首先回顾了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翻译技术越来越成熟,翻译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在此背景下,翻译工作的本质和译者的角色定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本文首先回顾了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结合《2024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和《2024全球翻译行业发展报告》的最新数据,分析当前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走向,并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机器翻译技术如何重塑翻译行业的未来,最后总结译者在这一时代下的应对策略和自处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翻译技术 人工智能时代 翻译行业 译者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榕培等人英译曹操《短歌行》译者行为比较研究
10
作者 李正栓 高田 《大连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曹操《短歌行》为汉乐府名篇,受到国内外译者广泛关注。由于个人背景、翻译目的、语言掌握以及翻译策略的不同,译者的行为会对译文效果产生复杂影响。本文基于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通过对汪榕培、邓罗和宇文所安三位译者的英译《... 曹操《短歌行》为汉乐府名篇,受到国内外译者广泛关注。由于个人背景、翻译目的、语言掌握以及翻译策略的不同,译者的行为会对译文效果产生复杂影响。本文基于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通过对汪榕培、邓罗和宇文所安三位译者的英译《短歌行》进行分析,从译外行为和译内行为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从文化、社会、历史、语言和文学等多角度探讨各译文的得失及异同,揭示译者行为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榕培 《短歌行》 译者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兹生译者惯习及其《庄子》英译的跨语际实践探究
11
作者 辛红娟 温赵珮阁 《中外交流研究(中英文)》 2025年第1期96-106,共11页
本文依托布迪厄对“惯习”的论述,探讨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在接受教育、学术研究、工作等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译者惯习对其《庄子》英译活动产生的结构化影响。研究发现,华兹生在文化资本积累、文学和翻译场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融... 本文依托布迪厄对“惯习”的论述,探讨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在接受教育、学术研究、工作等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译者惯习对其《庄子》英译活动产生的结构化影响。研究发现,华兹生在文化资本积累、文学和翻译场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融通翻译与汉学研究、注重典籍文学意蕴、聚焦读者接受体验的译者惯习,并在其《庄子》英译的跨语重构策略上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惯习 华兹生 《庄子》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视域下的中医药典籍《针灸甲乙经》英译研究
12
作者 张焱 王贵平 崇天霖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63-72,共10页
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典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下,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模式,从翻译内、翻译外和“文本-行为-... 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典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下,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模式,从翻译内、翻译外和“文本-行为-社会”分析方法,探讨英译本的译者行为、译者身份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译者对中医典籍文化的理解。研究发现Yang Shou-zhong和Charles Chace合译的英译本呈现了语言求真度和社会务实度的有机结合,译者行为合理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甲乙经》 译者行为批评 求真 务实 文本-行为-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词汇可读性研究——以亚历山大英译《三国演义》自我修改为例
13
作者 赵秋荣 邢栋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3-83,112,F0003,共13页
论文基于亚历山大英译《三国演义》1861年初译本《中国史之一章:司徒的计谋》和1869年自改本《貂蝉:一部中国戏剧》的语料库,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借助TAALES工具,提取39项词汇指标,探究亚历山大初译本和自改本的词汇可读性差异... 论文基于亚历山大英译《三国演义》1861年初译本《中国史之一章:司徒的计谋》和1869年自改本《貂蝉:一部中国戏剧》的语料库,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借助TAALES工具,提取39项词汇指标,探究亚历山大初译本和自改本的词汇可读性差异。整体看来,自改本词汇可读性高于初译本。从心理语言学标准来看,自改本词汇更具体,更易于在读者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意象。从词汇习得年龄来看,自改本词汇更容易被不同年龄层的读者理解。从词汇语境独特性上看,自改本词汇所含的信息量较少,词汇难度更低。论文提出修改动因可能与译本体裁及受众、译者身份、社会反响和市场导向等因素变化有关。论文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分析译者的修改行为,促进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行为批评 自我修改 《三国演义》 乔治·加德纳·亚历山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甫诗歌《登高》的译者群体行为探赜
14
作者 李正栓 刘帅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60-72,112,共14页
杜甫备受国内外译者喜爱,其诗作不断被翻译。他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的莎士比亚。论文以杜甫七言律诗《登高》在国内外较早的三个国家的代表性译者:路易·艾黎、洪业、吴钧陶的三个译本为例,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探讨... 杜甫备受国内外译者喜爱,其诗作不断被翻译。他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的莎士比亚。论文以杜甫七言律诗《登高》在国内外较早的三个国家的代表性译者:路易·艾黎、洪业、吴钧陶的三个译本为例,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探讨三者所形成的群体译者行为,集中研究翻译外表现的时代特征与价值观念、意见领袖与出版、翻译观念与策略三个方面,细察翻译内在意象、诗行句法、风格翻译三个方面的差异。三位译者在翻译内和翻译外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他们都在杜甫诗歌翻译与国际传播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登高》 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身份与汉语歌曲译配探究——以斜杠译者为例
15
作者 李一同 管兴忠 《外语教育研究》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信息技术的革新模糊了翻译行业的边界,涌现了大量身兼数职的斜杠译者,为推动汉语歌曲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文章选取三位有相当数量好评的汉语歌曲译配者:Shaun Gibson、杨家成及MelodyC2E,以Franzon的可唱性三维度为框架,探讨多重身份对... 信息技术的革新模糊了翻译行业的边界,涌现了大量身兼数职的斜杠译者,为推动汉语歌曲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文章选取三位有相当数量好评的汉语歌曲译配者:Shaun Gibson、杨家成及MelodyC2E,以Franzon的可唱性三维度为框架,探讨多重身份对汉语歌曲海外传播的独特意义。研究发现:在语音匹配层面,音乐人Shaun对歌曲的节奏把握较好。对比非音乐人译者,Shaun译配的歌曲在强弱拍转换方面具有更好的可唱性;在语义反身匹配层面,学生团队MelodyC2E比Shaun和杨家成更忠实原词;在诗意匹配层面,作为英语母语者和音乐创作人的Shaun可以再创作出符合目的语读者期待的韵脚。三人YouTuber和UP主的身份在汉语歌曲海外传播方面构建了新的媒介,有效促进了汉语歌曲“走出去”。面对讲好中国故事、汉语歌曲译配的挑战,斜杠译者可以成为新的回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杠译者 汉语歌曲译配 译者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仲夏夜之梦》双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
16
作者 刘意璇 张淳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5年第3期23-26,共4页
当前,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持续升温,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受到国内读者的青睐。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仲夏夜之梦》的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两方面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案例对比... 当前,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持续升温,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受到国内读者的青睐。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仲夏夜之梦》的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两方面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仲夏夜之梦》 翻译策略 翻译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孝经》理安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17
作者 杨秀英 陈萍 《今古文创》 2025年第8期96-99,共4页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连接原文和译文的主体,是翻译创作的执行者。本文立足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基础,从信任(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embodiment)、补偿(compensation)四个阐释步骤分析《孝经》的理雅各译本、安乐哲和罗...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连接原文和译文的主体,是翻译创作的执行者。本文立足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基础,从信任(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embodiment)、补偿(compensation)四个阐释步骤分析《孝经》的理雅各译本、安乐哲和罗思文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认为译者在译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和策略的确定、语言层面的创作发挥都是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乔治·斯坦纳四步骤 译者主体性 《孝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电影《绿皮书》字幕翻译为例
18
作者 王燕 《今古文创》 2025年第6期99-101,共3页
当今世界,影视作品作为人们文化交流、彼此联系的重要途径,无疑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空与距离。在引进国外优秀电影的过程中,字幕翻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鉴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译者在翻译字幕时应该优先考虑目标语言国家观众的接受... 当今世界,影视作品作为人们文化交流、彼此联系的重要途径,无疑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空与距离。在引进国外优秀电影的过程中,字幕翻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鉴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译者在翻译字幕时应该优先考虑目标语言国家观众的接受度。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可以选择阐释学翻译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在该理论指导下,译者能够协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剧情,提升观影感受及文化认同感并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本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电影《绿皮书》中文字幕翻译中的体现,从而更好地探究字幕翻译的特点及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 译者主体性 字幕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理论下的秦腔剧本译者行为研究——兼论秦腔“出海”之方略
19
作者 刘梦祯 尹丕安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75-82,共8页
围绕秦腔经典剧目,依据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采用“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理论,通过“文本-语言视域”“行为-文本视域”和“行为-社会视域”三大视域,探讨秦腔剧本翻译中文本、译者与社会互动。在“行为-社会视域”下,针... 围绕秦腔经典剧目,依据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采用“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理论,通过“文本-语言视域”“行为-文本视域”和“行为-社会视域”三大视域,探讨秦腔剧本翻译中文本、译者与社会互动。在“行为-社会视域”下,针对秦腔国际传播,从国家意志、翻译传播主体和翻译认知接受角度出发,提出促进秦腔“出海”的策略,旨在推动秦腔艺术的全球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剧本 译者行为研究 “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古诗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
20
作者 张艺龄 徐多毅 《保山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从知识翻译学的视角,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通过分析Innes Herdan、万昌盛、王僴中以及许渊冲等译本,对古诗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知识翻译学的视角下,译者主体性能够得到发挥,但是知识翻译标... 从知识翻译学的视角,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通过分析Innes Herdan、万昌盛、王僴中以及许渊冲等译本,对古诗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知识翻译学的视角下,译者主体性能够得到发挥,但是知识翻译标准又会制约译者的主体性,即古诗英译时,理想的状态是译者能够体现其主体性但同时兼顾知识翻译标准,但通常两者之间会存在失衡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古诗英译 译者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