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5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中的诗学与译者主体性
1
作者 胡作友 冯悦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7-85,共9页
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皆可内含一定的诗学元素。作为一项跨文化实践活动,翻译既是诗学与译者主体性交互作用的过程载体,亦是最终成果的集中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诗学是译者选择文本、理解文本和表达文本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又... 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皆可内含一定的诗学元素。作为一项跨文化实践活动,翻译既是诗学与译者主体性交互作用的过程载体,亦是最终成果的集中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诗学是译者选择文本、理解文本和表达文本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又作为译者选择、理解和表达的客体而存在,因此诗学是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体;译者主体性贯穿在翻译选择、理解和表达的各个环节,是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体。译者主体性从“荫蔽”到“去蔽”,经历了一个逐渐彰显的过程。译者在能动与受动的交互过程中并非总是得心应手,有时反而会误入歧途,这要求译者具有全面的诗学能力,善于把握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度,既不能墨守成规,亦不能随心所欲,而应在动态调整的基础上无限趋近源语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翻译 翻译诗学 诗学效果 译者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作为方法:从早期文字记录看汉语诗学的当代价值
2
作者 张晶 刘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3,共7页
汉语兼具“文”与“言”的双重属性,与以“言”为主的印欧语相区别。语法与逻辑的同根同源使印欧语在理论表述中陷入了概念与经验的争执,而汉语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质使汉语表述本身即构成一种方法。作为“道”之文的载体,中国早期... 汉语兼具“文”与“言”的双重属性,与以“言”为主的印欧语相区别。语法与逻辑的同根同源使印欧语在理论表述中陷入了概念与经验的争执,而汉语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质使汉语表述本身即构成一种方法。作为“道”之文的载体,中国早期记录及其文法结构提供了关键信息,甲骨卜辞的体例制式为“易”类文献的结构提供了可追溯的原型,也为探索“论出于易”对汉语诗学功能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线索。其中,干支配伍的宇宙纪日为“以时系事”的话语表述提供了超线性时空结构;“正反对贞”以对言的形式表现语义的动态平衡与赋形必变的道理;“主题+阐释”的体例结构以逐层累积的文本层次为断言的疑难提供了积极的方案。汉语文法能够在表述判断的同时保持对“变”的关切,这为建构既能规范描述艺术经验又能直面人类自身处境的理论话语提供了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早期文字记录 文法结构 汉语诗学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反腐题材戏剧创作的新突破——莫言话剧《鳄鱼》的空间诗学
3
作者 黄大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0,共8页
《鳄鱼》是当代著名剧作家莫言的一部反腐题材的话剧新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与象征主义意味。该剧讲述了在逃贪官单无惮海外十年的生活变迁与心路历程,是一份有关贪腐分子个体与群体的自供状与忏悔录。剧本通过异邦、家宅与幻境三... 《鳄鱼》是当代著名剧作家莫言的一部反腐题材的话剧新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与象征主义意味。该剧讲述了在逃贪官单无惮海外十年的生活变迁与心路历程,是一份有关贪腐分子个体与群体的自供状与忏悔录。剧本通过异邦、家宅与幻境三重空间设置,形成立体多元的空间架构,将主人公的十年生活压缩在别墅内的三次寿诞庆典之中,并透过单无惮在爱情与亲情方面的双重溃败,展现其由善入恶的灵魂蜕变;同时,剧本反腐主题又经由幻境指涉,扩展为对人类欲望的诘问与反思。《鳄鱼》作为一部关于人性发掘与欲望解码的话剧精品,必将在中国当代话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话剧《鳄鱼》 身份困境 身份危机 空间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谢安“雅人深致”说新解
4
作者 刘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5,181,182,共14页
《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谢安“雅人深致”一说,因为蕴藏着经学与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双重张力,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诗学争议。历来学者如宋祁、刘辰翁、王士禛等多激赏谢玄而质疑谢安。事实上,“雅人”并非泛指“高人雅士”... 《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谢安“雅人深致”一说,因为蕴藏着经学与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双重张力,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诗学争议。历来学者如宋祁、刘辰翁、王士禛等多激赏谢玄而质疑谢安。事实上,“雅人”并非泛指“高人雅士”,而是特指“诗人”,具体说就是与“风人”相对的“雅诗的作者”。正确理解“雅人深致”,既要注意《诗》有《风》《雅》二体、《雅》有小大正变的大背景,又要在“赋诗言志”的意义上体察谢安与谢玄人格气象和生命境界的内在差异。王夫之认为二谢所引《毛诗》“同一达情之妙”,无形中掩盖了“风人之致”与“雅人深致”这两种不同审美趣味的差别,故仍有一间之未达。晚清大儒沈曾植则立足儒家诗学的风雅传统,以人学论诗学,既还原了“雅体尊,风体卑”的礼乐诗教的真实生态,又以“雅人”为“敦善行而不怠之君子”,深刻揭示了谢安风流名士背后的儒者情怀和大臣心曲,堪称谢安的隔代知音。要之,对“雅人深致”的正确解读,既是诗学问题,也是人学问题,既关乎诗教和诗品,更关乎人教与人品。谢安是《世说新语》中记载最多的魏晋名士,他对于中国“雅文化”的形成厥功至伟,其“雅人深致”的诗学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阐释空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诗学价值 谢安 雅人深致 沈曾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1990年代诗歌场域与诗学论题的转变——以出版物为线索
5
作者 张桃洲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在关于1980—1990年代诗歌发展的表述中,“断裂”的说法和“进步”的叙事都不足以准确而清晰地概括或勾画这两个年代诗歌的关联,必须回到两个年代诗歌的具体情境中,梳理各自的发展线索以及二者在诸种因素的合力下出现的更迭与转变。从... 在关于1980—1990年代诗歌发展的表述中,“断裂”的说法和“进步”的叙事都不足以准确而清晰地概括或勾画这两个年代诗歌的关联,必须回到两个年代诗歌的具体情境中,梳理各自的发展线索以及二者在诸种因素的合力下出现的更迭与转变。从两个年代的重要诗歌出版物入手,能够透视这两个年代诗歌的复杂联系及其隐含的种种议题。通过梳理并分析一些关键而被忽视的诗歌出版物及其形成的场域,可以发现:1990年代诗歌既不是与1980年代诗歌“断裂”后的全新开始,也显然绝非对后者的自然接续,二者实际上处于交错、对峙、相互映照的关联中,共同影响了21世纪以来诗歌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 1990年代 诗歌出版物 场域 诗学论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释之道:中国佛教本体诗学的二重本原
6
作者 刘运好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8,共12页
以佛教哲学为理论切入点,从精神本体的维度上考察,即可发现以玄释之道为生成本原是中国佛教本体诗学的基本特点。藉道家本体之道,比附佛教哲学本体,是中国佛学的民族特点。玄学和佛学的相互振荡,使哲学上的“本无”论,内化为思维方式,... 以佛教哲学为理论切入点,从精神本体的维度上考察,即可发现以玄释之道为生成本原是中国佛教本体诗学的基本特点。藉道家本体之道,比附佛教哲学本体,是中国佛学的民族特点。玄学和佛学的相互振荡,使哲学上的“本无”论,内化为思维方式,外成于文化思潮。不仅影响了名教与自然、玄学与佛教合一的思想倾向的形成,也影响了两晋玄言清谈由“悬河泻水”到趋于宁静优雅的转变,而且推动了玄言诗由道家之言趋于会合玄释之言的转变,直接导致了“以玄对山水”的审美心态发生转向。文学创作也由“体物言志”的写实走向“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的空灵。如果仅从本体哲学上考察,佛学由“本无”抽绎的“自然”论,玄学由“本无”衍生的“道神”论,则是最具诗学意义的理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玄释之道 本体诗学 二重本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犹者的捣乱与辨难——李洱小说论兼及一种创作诗学的探索
7
作者 樊迎春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一、夷犹者在午后出发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李洱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93年的《导师死了》,彼时李洱27岁,已经在郑州一高校任教六年。而仅比他大两岁、同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友的格非已经以先锋小说家的身份成名多时。略长几岁的余华、苏... 一、夷犹者在午后出发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李洱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93年的《导师死了》,彼时李洱27岁,已经在郑州一高校任教六年。而仅比他大两岁、同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友的格非已经以先锋小说家的身份成名多时。略长几岁的余华、苏童更是早已名满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洱 格非 苏童 余华 名满天下 华东师范大学 诗学 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与文学批评的互文性表达及AI生成式诗学构建
8
作者 蒋济永 王磊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6,共13页
从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史看,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已经从初期的工具应用发展到当前以人-机具身交互协同合作为特征的“共创—共读—共释”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数字人文与传统文学批评结合的话语基础是借助语义交互占有和模态兼容... 从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史看,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已经从初期的工具应用发展到当前以人-机具身交互协同合作为特征的“共创—共读—共释”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数字人文与传统文学批评结合的话语基础是借助语义交互占有和模态兼容这一独特的互文性表达话语生成机制,为互文性诠释话语提供了逻辑基础并由此生成新的表达形式。诗性思维与算法逻辑的融合在人-机具身交互的文学体验模式中得以最终实现,传统的批评家与文本的细读模式被“批评家—数据库—生成式AI算法软件—文本”互动形成的“细读—远读—共读—共释”模式所取代。数字文本的动态生成与人-机具身交互的体验、创作和诠释,形成了AI时代人-机共生的文学创作、理解和诠释新景观,催生出AI生成式诗学的构建。这包括AI数字人文学批评家、AI身份与创作、AI叙事学、虚拟文学体验场、AI生成式评价标准等系统理论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话语基础 互文性表达 人-机具身交互诠释 AI生成式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学二型:儒家人文诗教与道家生命诗学
9
作者 刘昆庸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1期20-27,158,共9页
儒、道二家诗学,从体制形式到思想内涵,皆同源于“六艺”之“诗”。但二者在对待周代礼乐传统的方式上,依各自思想的着眼点而发生分化,开出儒家的“人文诗教”及老庄道家学派的“生命诗学”两种形态。儒者以伦理教化的自觉为指向,道家... 儒、道二家诗学,从体制形式到思想内涵,皆同源于“六艺”之“诗”。但二者在对待周代礼乐传统的方式上,依各自思想的着眼点而发生分化,开出儒家的“人文诗教”及老庄道家学派的“生命诗学”两种形态。儒者以伦理教化的自觉为指向,道家以天道与心性为关怀。本文对儒、道二家的诗学形态加以分判,并对两家诗学的特征、其历史生成与内在的逻辑关系及其看似对立而实际存在着互动关联的文化共生状态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诗教 诗学 人文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昀诗学观的内在述理脉络与相关意见探析
10
作者 郭鹏 景峻洋 《晋阳学刊》 2025年第2期74-80,共7页
从诗学史的总体发展角度审视,纪昀诗学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是对诗教本旨的强调。他通过阐发其诗学意见,强调了诗道诗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也通过对不完全与儒家诗道诗学同趣的异质诗学的包容,使古代诗学的理论容量达到最大化。同时,... 从诗学史的总体发展角度审视,纪昀诗学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是对诗教本旨的强调。他通过阐发其诗学意见,强调了诗道诗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也通过对不完全与儒家诗道诗学同趣的异质诗学的包容,使古代诗学的理论容量达到最大化。同时,他又能发扬其容让度极高的诗学风范,总体上表现出“通达”的理论特色。而对诗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于儒家诗学有干扰的理论观点,纪昀之立论要严厉得多,但也能在沉稳厚重的言说态度下表达。在诗学史上,纪昀诗学是儒家诗道诗学的发展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表现出儒家灵活开通的理论风范。对纪昀诗学理论的述理脉络进行分析,并结合其理论主旨予以检视,对涉及的相关诗学意见进行辨析,有助于加深对纪昀诗学,乃至清代主流诗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纪昀 诗学 儒家思想 述理脉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典学到后现代诗学:西方集句诗一瞥
11
作者 潘静如 《中国图书评论》 2025年第2期115-122,共8页
西方文学史上,“集句”虽是小道,却源远流长。起初,集句作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中的一种特殊修辞而出现,在2世纪至5世纪趋于成熟。当时,荷马、维吉尔是标准的集句渊薮,题材主要集中于基督教、神话和其他世俗生活上,因而这一时期的集句... 西方文学史上,“集句”虽是小道,却源远流长。起初,集句作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中的一种特殊修辞而出现,在2世纪至5世纪趋于成熟。当时,荷马、维吉尔是标准的集句渊薮,题材主要集中于基督教、神话和其他世俗生活上,因而这一时期的集句文学与“经典”问题密切相关,构成了古典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以至今天,集句文学获得不断发展。20世纪至21世纪之交,集句又成为互文性理论、后现代诗学的一个先驱或典型。西方近2000年文化思潮的流变历程中,“集句”几乎附着了各个时期的文化侧影。这可以给我们的集句或文学研究提供很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句诗 古典学 后现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文化思想前后的发展及其诗学路径研究
12
作者 温玉林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30-133,共4页
马克思早期的文化思想是启蒙性文化思想;后来的文化思想是交往性文化思想。马克思文化思想有规律性、超越性、层次性、公共性的特点,带来了启蒙诗学、交往诗学、历史唯物主义诗学、客体诗学、主体诗学、文化诗学等诗学研究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文化思想 诗学 路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志写作范式流变——以《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为例
13
作者 殷娟 陈雨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石,自19世纪以来其写作范式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变化。该文以《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一书为脉络,从不同流派及跨学科角度,通过专题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试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界对于民族志写作范式的... 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石,自19世纪以来其写作范式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变化。该文以《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一书为脉络,从不同流派及跨学科角度,通过专题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试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界对于民族志写作范式的讨论及具体写作实践流变。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传统人类学研究力图构建民族志书写的权威与“参与式观察”的研究范式,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强调其写作的客观真实性,而随着现代与后现代以来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思潮不断发展,笔者的研究取向与书写模式日益成为民族志写作中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因而该文将以民族志写作中的诗学修辞与政治学立场为重点关注对象,完成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民族志写作范式的“元研究”,最终发现当代民族志写作中的多元化、实验性趋向与文化研究的共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写作范式 写文化 诗学 政治学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宣王中兴与王官诗学的裂变
14
作者 李鹏 《保山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2-87,共6页
《大小雅》中存有大量周宣王朝诗,这与宣王中兴有关。“雅中之颂”“‘变雅’作矣”两组感情色彩迥异的诗同时存在于诗文本中,是宣王时期政治社会生态的折射。宣王朝诗文本的编辑活动,以服务礼乐仪式为目的,但客观上导致了诗歌讽谏功能... 《大小雅》中存有大量周宣王朝诗,这与宣王中兴有关。“雅中之颂”“‘变雅’作矣”两组感情色彩迥异的诗同时存在于诗文本中,是宣王时期政治社会生态的折射。宣王朝诗文本的编辑活动,以服务礼乐仪式为目的,但客观上导致了诗歌讽谏功能的长足发展,进而引发了王官诗学的裂变。从此,诗教由乐教附庸而趋向独立,并朝着注重德教的伦理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王中兴 雅中之颂 “变雅”作矣 王官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山“意势”之诗学美学思想研究
15
作者 张颖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6-63,共8页
船山哲学作为宇宙实有、以气贯之的本体论和人性动态创变、生生不息的人生论思想,为其诗学美学思想奠定了理论根基。作为建立在船山气本体哲学思想之上生成的范畴,“势”以宇宙实有之“气”为其存在方式,而“意势”则是“势”与“气”... 船山哲学作为宇宙实有、以气贯之的本体论和人性动态创变、生生不息的人生论思想,为其诗学美学思想奠定了理论根基。作为建立在船山气本体哲学思想之上生成的范畴,“势”以宇宙实有之“气”为其存在方式,而“意势”则是“势”与“气”在其诗学美学中的扩展和延伸。船山诗学美学思想推动了其哲学思想发展,也为现代美学建构提供了可供阐释和发挥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哲学 王船山诗学美学 意势 气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逃逸的诗学:论黄锦树《大象死去的河边》中的马华主体性
16
作者 何杏枫 古昀翰 《华文文学》 2025年第1期102-110,共9页
黄锦树为重要马华作家,其混杂的语言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文学论战,构成了理解马华主体性的重要进路,唯目前仍未有评论深入探讨黄锦树创作及其马华文学国籍归属论述之间的关联。本文以黄锦树2021年出版的最新小说集《大象死去的河边》为切入... 黄锦树为重要马华作家,其混杂的语言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文学论战,构成了理解马华主体性的重要进路,唯目前仍未有评论深入探讨黄锦树创作及其马华文学国籍归属论述之间的关联。本文以黄锦树2021年出版的最新小说集《大象死去的河边》为切入点,探讨马华主体性如何得以在其论述与创作中交织建构。本文借助德勒兹的“逃逸路线”及其与瓜塔里提出的“少数文学”/“小文学”理论,讨论黄锦树的现代主义技艺实践,并进而探析目前评论仍未深入论述的马华文学主体性建构。论文的第一部分“逃逸主体与小说技艺”以魔幻的政治寓/预/喻言为进路,析论小说中的主体性。第二部分“文学的去疆域化与无国籍主体的再疆域化”以多乡的文学与无乡的国籍为辩证,检视文学语言和国籍文化的逃逸主体,如何造就多语的华文文学和多元的现代性,使无国籍主体得以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大象死去的河边 马华主体性 逃逸的诗学 马华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经学与诗学关系研究
17
作者 潘链钰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金代经学与诗学发展紧密相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经学以儒为本的大纛下,诗学始终保持对风雅精神的传继。二是金源学者变汉宋经学本体之“道”为金源经学之“意”,发为“诚意”“己意”“中意”三端,促进了以意为主的诗学观之建... 金代经学与诗学发展紧密相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经学以儒为本的大纛下,诗学始终保持对风雅精神的传继。二是金源学者变汉宋经学本体之“道”为金源经学之“意”,发为“诚意”“己意”“中意”三端,促进了以意为主的诗学观之建构。三是金源经学呈现出博采多元的格局,影响了诗学复古与创变两条路径的共同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经学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人批评家与1990年代以来的诗学建构
18
作者 范云晶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3,共9页
1990年代以来,诗人批评家彰显出更为自觉的诗学建构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诗歌的进程。他们的诗学建构沿着“及内”和“向外”两个向度展开,立足于诗歌本体,也看重写作与时代、现实的互动关系,生成一种既立足自身又向外敞开的诗学... 1990年代以来,诗人批评家彰显出更为自觉的诗学建构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诗歌的进程。他们的诗学建构沿着“及内”和“向外”两个向度展开,立足于诗歌本体,也看重写作与时代、现实的互动关系,生成一种既立足自身又向外敞开的诗学观念。他们精心营构个体诗学,又与他者诗学互动共生,实现了“杂语喧哗”的“诗学谐振”。他们进行自我理论建构,用以指导个人写作实践,同时也制定批评标准,用以观照同行人写作,体现出鲜明的自觉性、专业性与创造性。诗人批评家之于1990年代以来诗学的最大意义在于有效性。同时,他们的诗学也会因“圈子化”带来“内行人的偏见”和“深刻的片面性”,以及因拘囿于“语境”和“处境”,而缺少系统性探究和整体性视野的问题。整体上看,诗人批评家和其他类型批评家互通与互补,为汉语新诗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批评家 1990年代 诗学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趣”的遨游:苏轼对北宋文化与诗学的双向建构
19
作者 潘链钰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3,160,共9页
苏轼驾驭《渔翁》诗解中提出的“奇趣”概念完成了一次北宋文化与诗学双向建构的遨游之旅。苏轼发现,柳宗元借助“奇趣”视野完成了对屈子生命美学的诠释。立足北宋文化建构之命题,苏轼用“奇趣”观照和整合了颜回乐处与渊明自得两个文... 苏轼驾驭《渔翁》诗解中提出的“奇趣”概念完成了一次北宋文化与诗学双向建构的遨游之旅。苏轼发现,柳宗元借助“奇趣”视野完成了对屈子生命美学的诠释。立足北宋文化建构之命题,苏轼用“奇趣”观照和整合了颜回乐处与渊明自得两个文化场域,在王学、洛学之外建构了以“颜陶”为核心的宋调文化意蕴与诗学审美框架,蜀洛两学实践了不同的文化取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趣 苏轼 文化 诗学 双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的复权及其游移——论陆耀东的实证诗学
20
作者 吴宝林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陆耀东通常被视为现代文学研究第二代学人,但代际话语常常会遮蔽个体的存在。陆耀东以倾尽全力的研究实践和隐微书写的方式为自身确立了学术主体性。由于现代文学与中国革命历史之间的特殊形态及错综复杂的当代实践,“文学性”在新时期... 陆耀东通常被视为现代文学研究第二代学人,但代际话语常常会遮蔽个体的存在。陆耀东以倾尽全力的研究实践和隐微书写的方式为自身确立了学术主体性。由于现代文学与中国革命历史之间的特殊形态及错综复杂的当代实践,“文学性”在新时期重获合法性的过程较为复杂,陆耀东以实证作为切入口完成了范式的突破。他的实证诗学具有审美诉求、历史反思和思想启蒙的意义。因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唯物史观作为底层逻辑和“执拗的低音”的存在,“文学性”的复权又呈现出游移/犹疑的复杂形态,在述学文体上亦呈现混杂和复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耀东 实证诗学 文学性 分断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