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3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普拉斯“女拉撒路”为例论非私人化诗歌理论 被引量:9
1
作者 傅浩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31,共7页
非私人化理论不仅是现代主义诗学中重要的创作方法论,而且其影响亦波及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学创作和评论。本文述评了首先提出该理论的艾略特的主张,以及其同时代诗人叶芝的类似思想,而且以美国“忏悔诗”名作“女拉撒路”为例说明了非私... 非私人化理论不仅是现代主义诗学中重要的创作方法论,而且其影响亦波及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学创作和评论。本文述评了首先提出该理论的艾略特的主张,以及其同时代诗人叶芝的类似思想,而且以美国“忏悔诗”名作“女拉撒路”为例说明了非私人化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阐释了其功效和意义,并论证了其优越性和局限性。非私人化有利于使读者借助共有知识理解作品的意旨,但若过分强调,势必会使作品脱离生活,流于程式化。好的作品都是私人性和非私人性元素平衡结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拉斯 “女拉撒路” 非私人化 诗歌理论 忏悔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提摩太·斯蒂尔的“新形式主义”诗歌理论 被引量:4
2
作者 脱剑鸣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6,共5页
“新形式主义”是 2 0世纪 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诗歌流派 ,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传统英语诗歌格律的回归 ,同时作为诗人和理论家的提摩太·斯蒂尔是这个流派中最早进行创作而且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从韵文的地位、概念的混乱和唯美派... “新形式主义”是 2 0世纪 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诗歌流派 ,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传统英语诗歌格律的回归 ,同时作为诗人和理论家的提摩太·斯蒂尔是这个流派中最早进行创作而且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从韵文的地位、概念的混乱和唯美派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对自由诗体进行了批判。本文在肯定他的理论合理性的同时 ,对其彻底否定自由诗体的极端性提出了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诗 诗体 诗歌理论 诗歌流派 唯美派 主义 格律 批判 兴起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诗论的一种独特声音──于坚的诗歌理论述评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友康 马绍玺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38-44,共7页
分析于坚诗歌理论的思想背景 ,指出其思想与 2 0世纪人类优秀思想达成的沟通和交流。于坚诗学理论的核心是重建中国诗歌精神 ,于坚对诗歌的内容、意义、功能、诗人与读者的关系等诗学基本问题看法独到。于坚关于现代汉诗语言背后隐藏的... 分析于坚诗歌理论的思想背景 ,指出其思想与 2 0世纪人类优秀思想达成的沟通和交流。于坚诗学理论的核心是重建中国诗歌精神 ,于坚对诗歌的内容、意义、功能、诗人与读者的关系等诗学基本问题看法独到。于坚关于现代汉诗语言背后隐藏的暴力问题的反思和清理 ,是迄今为止关于现代汉语诗歌语言问题最具个性化和深度的审视与言说 ,对体制化文学和文学接轨论的批判启人心智 ,同时指出于坚诗论由于喜欢使用宏大叙事而造成的表达漏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内容 人生意义 诗人 读者 语言 宏大叙事 隐喻 20世纪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理论 于坚 独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象”与“深度意象”之辩:基于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 被引量:2
4
作者 尹根德 阮小娟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21-125,共5页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深度意象 诗歌理论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刘大櫆的诗歌理论 被引量:4
5
作者 徐天祥 《江淮论坛》 CSSCI 1989年第3期84-90,共7页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号海峰,安徽桐城人。他不仅是“桐城文派”三祖之一,也是“桐城诗派”的奠基人。就诗歌而言,刘大櫆和他的前辈方苞迥然不同。其一,方苞对诗歌一直怀有偏见,认为“辞章声律未足以陶铸人材,转跼其志气,使日趋...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号海峰,安徽桐城人。他不仅是“桐城文派”三祖之一,也是“桐城诗派”的奠基人。就诗歌而言,刘大櫆和他的前辈方苞迥然不同。其一,方苞对诗歌一直怀有偏见,认为“辞章声律未足以陶铸人材,转跼其志气,使日趋于卑小。”(《赠石仲子序》)因而多次表示“绝意于诗”(《廌青山人诗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理论 桐城文派 山人诗 奠基人 方苞 辞章 陶铸 安徽 古代文论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士人教师身份与意识的凸显与诗歌理论的转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德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8-102,共5页
由于教育和文化的兴盛发达,宋代士人与以前士人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他们的教师身份和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凸显。宋代文人的这种身份或意识,对宋代诗歌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宋代诗歌理论转变成为一种创作诗歌理论。这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 由于教育和文化的兴盛发达,宋代士人与以前士人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他们的教师身份和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凸显。宋代文人的这种身份或意识,对宋代诗歌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宋代诗歌理论转变成为一种创作诗歌理论。这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身份 诗歌理论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学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4-90,共7页
余光中是诗、文兼擅的当代作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在诗歌理论与创作中倡导和应用“适度散文化”的艺术方法。此一方法既是对中国古代“以文为诗”传统的回顾和借鉴,更是一个现代诗人、诗论家为促进现代诗创作的健康成长而提出的开拓... 余光中是诗、文兼擅的当代作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在诗歌理论与创作中倡导和应用“适度散文化”的艺术方法。此一方法既是对中国古代“以文为诗”传统的回顾和借鉴,更是一个现代诗人、诗论家为促进现代诗创作的健康成长而提出的开拓性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适度散文化 诗歌理论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诗学的再出发——1980年代的中国诗歌理论批评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光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66,176,共10页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诗理论批评活力四射、承前启后的时代,它从重申诗歌的基本常识起步,破除了当代诗歌发展中的许多禁忌,为现实的探索和历史的回归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在"朦胧诗"论争和现代诗歌流派的发掘、研究中,也回...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诗理论批评活力四射、承前启后的时代,它从重申诗歌的基本常识起步,破除了当代诗歌发展中的许多禁忌,为现实的探索和历史的回归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在"朦胧诗"论争和现代诗歌流派的发掘、研究中,也回望和反思了新诗自身的历史,重新体认了中国新诗寻求现代性的方向,对诗歌的现代社会功用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打开了寻求与反思中国诗歌现代性的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理论批评 现实与历史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宙·生命·诗歌——论宗白华的诗歌理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大为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102-105,共4页
作为“诗性美学家”的宗白华,以其东方式的心性与文化视野融汇西方的哲学与诗歌精神,形成了以东方式的哲学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为皈依的独树一帜的诗歌理论,后者以“宇宙—生命—诗歌”一体的方式构成了诗歌生产机制,对于今天的诗歌写作... 作为“诗性美学家”的宗白华,以其东方式的心性与文化视野融汇西方的哲学与诗歌精神,形成了以东方式的哲学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为皈依的独树一帜的诗歌理论,后者以“宇宙—生命—诗歌”一体的方式构成了诗歌生产机制,对于今天的诗歌写作与理论建设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与参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自华 宇宙 生命 诗歌 诗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山之助: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基本面貌的内在关联探寻 被引量:1
10
作者 代迅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9-86,共8页
由于文学研究中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历来为我们所忽略。本文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视角切入 ,对历史上地理环境与文学发展的有关理论线索作了扼要梳理 ,并在此基础上观照西方的摹仿说和我国的物感说 。
关键词 古代诗歌理论 探寻 中国古代诗歌 摹仿说 文学发展 诗学 文学研究 中庸 物感说 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 大我 整体精神——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三阶段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201-204,共4页
浪漫主义传统贯穿了中国新诗的历史。浪漫主义的理论侧重点随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时期而变化,有着一些微妙的理论转换:从小我到大我的理论转换,再由大我到整体精神的转换。
关键词 中国 现代诗歌 浪漫主义 诗歌理论 自我 大我 政治抒情 整体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文人和超前意识──考察严羽诗歌理论的一个角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宏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4-159,共6页
严羽一生生活面不宽,交游也不广,他在当时的诗坛处在边缘,对江西诗风和江湖诗风都有批判。他提倡诗禅相通,他的诗学和禅学都有特立独行的气魄。严羽在当时不被理解,但后世却得到广泛的反响。这说明,他的文学思想具有超前意识。
关键词 严羽 诗歌理论 边缘化 文学研究 宋代 超前意识 超前意识 江西诗派 江湖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理论的核心——柯尔律治论“想像力”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解人 《枣庄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49-52,共4页
柯尔律治对想像力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的研究十分独到。他特别关注想像这个学说与文学批评和诗人本人创作的联系,并把想像理论作为他的诗学理论核心,他区别了想像与幻想,并论述了艺术想像的主要特征与作用。
关键词 想像力 浪漫主义 诗歌理论 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评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承凤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36-139,共4页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其创作实践既有统一性,又存在矛盾,二者的关系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评价黄诗的意义和认识其艺术特色,必须在认真地探讨其诗歌理论与创作实际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不能仅仅抓住某一论点或某一表现手段或某一风格的...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其创作实践既有统一性,又存在矛盾,二者的关系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评价黄诗的意义和认识其艺术特色,必须在认真地探讨其诗歌理论与创作实际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不能仅仅抓住某一论点或某一表现手段或某一风格的作品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诗歌理论 山谷诗 诗歌艺术 诗歌创作 以俗为雅 江西诗派 艺术特色 夺胎换骨 以故为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批评研究的新发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述卓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8-17,共10页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批评研究经历了美学研究、体系研究、批评史的建构与文化研究的阶段。本文对这几个研究阶段作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 ,力图揭示这种研究的演进态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诗歌理论批评 研究进程 内在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其芳诗歌理论批评述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应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38-43,共6页
何其芳的诗歌理论批评延续了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学的学术传统,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具有桥梁的作用。在诗歌本质上,何其芳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完善。现代格律诗理论是何其芳对... 何其芳的诗歌理论批评延续了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学的学术传统,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具有桥梁的作用。在诗歌本质上,何其芳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完善。现代格律诗理论是何其芳对中国新诗学的独特贡献,但尚未解决节奏理论的关键问题;同时,他把新诗的出路仅归于形式本身,具有明显的弱点。在新诗的批评实践中,何其芳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诗歌批评的基本规范,即遵从诗歌艺术的基本规律,客观,兼容,提倡学术批评风范和独立批评的人格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诗歌理论批评 诗歌本质 现代格律诗 节奏 批评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恰慈与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7-99,共3页
在新批评派的诸位学者中,瑞恰慈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批评学说由曹葆华等人介绍到中国后,迅速为一些中国学者所接受,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瑞恰慈 现代诗歌 诗歌理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派诗歌理论及其渊源考辨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曙辉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6-69,共4页
清代前中期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以重"学"与重"清"为核心建构起了自己流派的诗歌理论,但其诗歌理论并非渊源于学界所常提及的"浙派文艺源头"——黄宗羲与查慎行,而是源于常因"反宋"而被摈之浙派... 清代前中期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以重"学"与重"清"为核心建构起了自己流派的诗歌理论,但其诗歌理论并非渊源于学界所常提及的"浙派文艺源头"——黄宗羲与查慎行,而是源于常因"反宋"而被摈之浙派诗歌发展流程之外的朱彝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派 诗歌理论 黄宗羲 查慎行 朱彝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思路及其心理动机 被引量:1
19
作者 莫海斌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强调新诗的文体特征 ,要求在中西两大诗学传统的汇通中 ,把新诗自身的建设放在民族传统的旧基础上 ,这是 2 0世纪 2 0年代闻一多诗歌理论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的展开 ,以中西诗学为双重的背景 ;通过对异质因素、内在矛盾的转化调整来构... 强调新诗的文体特征 ,要求在中西两大诗学传统的汇通中 ,把新诗自身的建设放在民族传统的旧基础上 ,这是 2 0世纪 2 0年代闻一多诗歌理论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的展开 ,以中西诗学为双重的背景 ;通过对异质因素、内在矛盾的转化调整来构建更高的统一体 ,抵达新的圆满浑融之境 ,则是闻一多追求的艺术和人生的理想 ,也是他营构其新诗理论的心理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诗歌理论 20世纪 1920-192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补闲集》中诗歌理论的实用特征——兼与中国诗论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德彪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38-40,共3页
朝鲜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研究朝鲜学的同时,兼与中国有关文化现象比较,不仅对理解、推动朝中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益,而且可以发现其独特性。在世界许多民族相继消亡的过程中,朝鲜民族仍能以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方式、文化心理生活在世... 朝鲜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研究朝鲜学的同时,兼与中国有关文化现象比较,不仅对理解、推动朝中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益,而且可以发现其独特性。在世界许多民族相继消亡的过程中,朝鲜民族仍能以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方式、文化心理生活在世界的东方一这本身,就是对朝鲜族优秀文化的肯定。朝鲜古代文学是朝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朝鲜汉文诗发展到高丽时期具有相当规模,作家作品辈出,迫切要求诗评的出现,诗话形式便应运而生。此时的批评虽缺乏完整的系统,但主要是印象式的将理论批评与具体作品融合为一的典范。它避免了没有实践的理论的空洞,将理论融合在一系列作家作品中,诗话本身也因此获得了生命力。崔滋的《补闲集》就是高丽时期重要诗话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理论 高丽诗话 中国诗论 作家作品 文学批评 古代文学 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交流 诗评 文人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