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以普拉斯“女拉撒路”为例论非私人化诗歌理论 |
傅浩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9
|
|
2
|
评提摩太·斯蒂尔的“新形式主义”诗歌理论 |
脱剑鸣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3
|
20世纪中国诗论的一种独特声音──于坚的诗歌理论述评 |
陈友康
马绍玺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
3
|
|
4
|
“意象”与“深度意象”之辩:基于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 |
尹根德
阮小娟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2
|
|
5
|
试论刘大櫆的诗歌理论 |
徐天祥
|
《江淮论坛》
CSSCI
|
1989 |
4
|
|
6
|
宋代士人教师身份与意识的凸显与诗歌理论的转型 |
王德明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7
|
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 |
徐学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8
|
现代中国诗学的再出发——1980年代的中国诗歌理论批评 |
王光明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9
|
宇宙·生命·诗歌——论宗白华的诗歌理论 |
张大为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1
|
|
10
|
江山之助: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基本面貌的内在关联探寻 |
代迅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11
|
自我 大我 整体精神——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三阶段 |
邓程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3 |
1
|
|
12
|
边缘文人和超前意识──考察严羽诗歌理论的一个角度 |
张宏生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13
|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理论的核心——柯尔律治论“想像力” |
李解人
|
《枣庄学院学报》
|
2007 |
2
|
|
14
|
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评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
张承凤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
|
|
15
|
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批评研究的新发展 |
蒋述卓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2 |
1
|
|
16
|
何其芳诗歌理论批评述论 |
谢应光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02 |
3
|
|
17
|
瑞恰慈与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 |
刘涛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18
|
浙派诗歌理论及其渊源考辨 |
朱曙辉
|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9
|
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思路及其心理动机 |
莫海斌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0 |
1
|
|
20
|
谈《补闲集》中诗歌理论的实用特征——兼与中国诗论比较 |
孙德彪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