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育课程之“事实”与“实践”的辨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吴学勇 张洪东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61,共3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课程事实、课程实践与课程建构的视角分析体育课存在的学理基础。研究认为"体育"这个词在当代被赋予的内涵太多,让我们反而分辨不清哪些才是学校里的"体育"。关于这样一门只是占据教育边缘位置的...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课程事实、课程实践与课程建构的视角分析体育课存在的学理基础。研究认为"体育"这个词在当代被赋予的内涵太多,让我们反而分辨不清哪些才是学校里的"体育"。关于这样一门只是占据教育边缘位置的学科,在这样一个相对不利的环境下,还能长久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个"悖论",原因在于体育课是一种课程实践而非课程事实,体育课的存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课的文化议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 课程事实 课程实践 课程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作为事实的课程”到“作为实践的课程” 被引量:14
2
作者 胡典顺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3,共4页
长期以来,课程总是以一种"作为事实的课程"出现.对于数学教育来说,"作为事实的课程"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追求知识的逻辑性、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强调知识的抽象性.而"作为实践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体验思维... 长期以来,课程总是以一种"作为事实的课程"出现.对于数学教育来说,"作为事实的课程"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追求知识的逻辑性、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强调知识的抽象性.而"作为实践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体验思维的历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联系实际等优势.在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课程问题需要从实践的观点来处理,倡导"作为实践的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事实课程 作为实践的课程 反思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兼论课程研究中的思维方式 被引量:52
3
作者 郭元祥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共6页
课程问题的多重属性,客观要求课程理解和课程观应超越“单一要素论”。同时,应超越“作为事实”课程观的局限,倡导基于课程理解和课程研究中的价值思维和过程思维,主张“作为实践”的课程观。
关键词 课程问题 “作为事实课程 “作为实践的课程 实践课程 课程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实或实践:两种不同的课程知识观
4
作者 牛红玲 《科教文汇》 2006年第4X期50-51,共2页
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可以把课程分为“作为事实的课程”和“作为实践的课程”两大类。作为事实的课程是基于“知识是客观的”这样一种认识论,作为实践的课程观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基础之上。作为事实的课程观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虽... 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可以把课程分为“作为事实的课程”和“作为实践的课程”两大类。作为事实的课程是基于“知识是客观的”这样一种认识论,作为实践的课程观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基础之上。作为事实的课程观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虽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已不适应当今教育的需求。作为实践的课程观作为新生事物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事实课程 作为实践的课程 课程知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与课程开发向度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戴学咸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2-45,共4页
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是对应统一的关系,课程事实是课程价值指导下的事实,课程价值的实现依靠课程事实。当代教育在对"科技理性"、"功利主义"的批判基础上,指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并形成了提出健... 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是对应统一的关系,课程事实是课程价值指导下的事实,课程价值的实现依靠课程事实。当代教育在对"科技理性"、"功利主义"的批判基础上,指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并形成了提出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主体价值观","自然"作为课程开发的独立向度受到课程理论界的普遍重视,从而出现"自然"、"社会"、"自我"、"知识"四维的课程开发向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追求健全的职业人格为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 课程开发 课程事实 课程价值 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与回应——从课程观角度再论“吕叔湘之问”的话语策略
6
作者 林素坊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65-69,共5页
1978年,吕叔湘以"咄咄怪事"接连两次向语文教学提出质疑与批评,成为横亘教育者心头一大难题。现在,重新审视、解构"吕叔湘之问"的话语策略,从话语策略角度重新解构"吕叔湘之问",洞察"吕叔湘之问&qu... 1978年,吕叔湘以"咄咄怪事"接连两次向语文教学提出质疑与批评,成为横亘教育者心头一大难题。现在,重新审视、解构"吕叔湘之问"的话语策略,从话语策略角度重新解构"吕叔湘之问",洞察"吕叔湘之问"背后不易察觉的话语窠臼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对现代课程观的建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叔湘之问 事实课程 课堂形态 话语策略 我们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幸福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域
7
作者 向晶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36,共5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涵义由"修道"、"养子使作善也"演变为生活、生长以及经验之不断改造,演绎为关注儿童的整个童年,并使愉快的童年生活长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说明教育具有关涉个体生活质量与生存现状的价值,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涵义由"修道"、"养子使作善也"演变为生活、生长以及经验之不断改造,演绎为关注儿童的整个童年,并使愉快的童年生活长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说明教育具有关涉个体生活质量与生存现状的价值,以至于我们深信教育有赋予儿童幸福的力量。文中从教育涵义、教育价值、课程事实的角度阐述儿童幸福研究的逻辑起点,表明儿童幸福研究的问题视域涉及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它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还需要超越时代与社会的局限去探寻未来的趋势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儿童幸福 课程事实 教育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