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血管成像及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责任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师铭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责任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33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A、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比较CTA、MRI及二者联合对AIS患者...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责任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33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A、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比较CTA、MRI及二者联合对AIS患者责任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结果:338例患者经DSA检查发现责任血管轻度狭窄93例;中度狭窄131例;重度狭窄106例;闭塞8例。CTA检查评估责任血管为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9.25%、98.37%、95.86%;MRI检查评估责任血管为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1.40%、97.14%、95.56%;CTA联合MRI检查评估责任血管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敏感度(98.92%)及准确度(99.11%)均高于单一检查(P<0.05)。结论:CTA联合MRI检查对AIS患者责任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磁共振成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责任血管狭窄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脑侧支血流循环状态及责任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7
2
作者 尚桐羽 陈首名 +1 位作者 张蕾 徐晓雪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5期749-753,共5页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脑侧支血流循环状态及责任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5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行CT平扫及CT灌注成...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脑侧支血流循环状态及责任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5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行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分析患者不同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比较不同侧支血流循环状态CTPI参数情况及责任血管不同狭窄程度。结果 CTPI显示,46例脑组织血流灌注发生异常,CTPI阳性率为90.20%(46/51)。患者患侧梗死病灶区及缺血半暗带CBF值、CBV值均小于健侧,MTT值、TTP值均长于健侧(P<0.05)。侧支循环良好者患侧CBF值小于健侧,MTT值及TTP值均长于健侧(P<0.05),而患侧与健侧CB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不良者患侧CBF值及CBV值均小于健侧,且MTT值及TTP值均长于健侧(P<0.05)。CTPI提示AIS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患者责任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CTPI提示血流灌注正常患者(P<0.05)。结论 CTPI可及时准确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病灶区、缺血半暗带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临床掌握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对责任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客观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CT灌注成像 脑侧支血流循环 责任血管狭窄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分析
3
作者 杨月君 《益寿宝典》 2022年第16期155-157,共3页
讨论揭示 ABCD2 评分方法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评定方法,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9 年 2 月~2021 年 11 月,将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 2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选做调查对象,针对所有... 讨论揭示 ABCD2 评分方法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评定方法,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9 年 2 月~2021 年 11 月,将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 2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选做调查对象,针对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病历记录资料展开回顾性梳理分析,统计测算本组入选患者在发病后 7.00d 时间之内的脑梗死病情发生情况。 结果:在本次调查研究入选的 290 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有 56 例患者在发病后 7.00d 时间之内发生短期脑梗死病情,患者数量占比为 19.31%(56 / 290)。 在 98 例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群体中,57 例患者曾经接受抗凝治疗处置,其中有 12 例患者发生短期性脑梗死病情,患者数量占比为 21.05% (12 / 57);41 例患者未曾接受抗凝治疗处置,其中有 24 例患者发生短期性脑梗死病情,患者数量占比为 58.54% (24 / 41)。 结论:在判断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方面,对 ABCD2 评分方法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评定方法的运用,能支持获取到准确且有效结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方法 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评定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期脑梗死 风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后的预测价值及模型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永安 庞灵恩 +2 位作者 张永刚 顾艳 何明利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2069-2073,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MRI)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预后的预测价值,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MRI)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预后的预测价值,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HR-VW-MRI检查,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61,mRS>2分)与预后良好组(n=85,mRS≤2分),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斑块特征,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拟合出患者IS预后不良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结果:责任血管狭窄(P=0.002)、斑块内出血(P=0.001)、斑块强化(P=0.002)是ICAS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拟合出脑梗死复发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为ln[h(t,X)/h0(t)]=-0.891X1-1.020X2-0.812X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734(95%CI:0.60~0.817)。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血、斑块强化、责任血管狭窄与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建立的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预后 斑块出血 斑块强化 责任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郗红艳 司志华 +5 位作者 李家承 朱建国 闫海燕 刘秀丽 曹端华 王红梅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2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288例,记录其发病后7 d内脑梗死发生情况。比较...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288例,记录其发病后7 d内脑梗死发生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TIA发作频率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并观察是否采用抗凝治疗的频发TIA(发作频率≥3次/d)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情况;绘制ROC曲线以评价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1)本组患者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54例,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18.8%(54/288)。96例频发TIA患者中,56例采用抗凝治疗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19.6%(11/56),40例未采用抗凝治疗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57.5%(23/40),采用抗凝治疗的频发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未采用抗凝治疗者(P<0.05)。(2)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TIA发作频率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绘制ROC曲线显示,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预测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4[95%CI(0.716,0.894)]、0.762[95%CI(0.675,0.846)]、0.896[95%CI(0.813,0.948)]。结论 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较高;抗凝治疗能降低频发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短期 ABCD2评分 责任血管狭窄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动脉压对不同程度责任血管狭窄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智江 刘芳芳 +5 位作者 高凤国 张颖 张二娜 李继业 孔志平 廖仁昊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159-162,共4页
目的分析在责任血管不同狭窄程度时,平均动脉压对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给予72 h血压监测。根据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将符... 目的分析在责任血管不同狭窄程度时,平均动脉压对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给予72 h血压监测。根据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将符合标准的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责任血管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通过自身配对的t检验,分别比较不同责任血管狭窄组,进展前后平均动脉压变化的差异。结果中度狭窄组进展前平均动脉压高于进展后平均动脉压[(113.62±10.17)mmHg vs(101.3±12.6)mmHg,1 mmHg=0.133 k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648,P=0.026)。重度狭窄组进展前平均动脉压高于进展后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责任血管中度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要密切关注血压情况,防止出现低血压导致病情进展。在责任血管重度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需要适度关注血压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 进展性 平均动脉压 责任血管狭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