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宁添加对赤霞珠葡萄酒颜色和花色苷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马懿 喻康杰 +5 位作者 赖晓琴 肖雄峻 熊蓉 谢李明 魏紫云 黄慧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88,共8页
为探究不同酿酒单宁对葡萄酒颜色和花色苷含量的影响,以赤霞珠葡萄为原料,使用五种不同的酿酒单宁进行葡萄酒酿造及120 d的陈酿。在发酵完成以及陈酿过程中对葡萄酒总酚、总花色苷、总黄烷醇、单体花色苷含量、色度以及感官评价进行分... 为探究不同酿酒单宁对葡萄酒颜色和花色苷含量的影响,以赤霞珠葡萄为原料,使用五种不同的酿酒单宁进行葡萄酒酿造及120 d的陈酿。在发酵完成以及陈酿过程中对葡萄酒总酚、总花色苷、总黄烷醇、单体花色苷含量、色度以及感官评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酒精发酵前添加单宁可以提高葡萄酒总酚含量、影响葡萄酒颜色以及提高葡萄酒感官品质。BSO组(橡木单宁)总酚含量的提升最明显,最高峰值达到1850.13 mg/L。陈酿120 d后,BRE组(绿茶单宁)b^(*)(黄色调)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颜色偏黄褐色。陈酿120 d后,PTZ组(葡萄籽单宁)和ECA组(栗木单宁)a^(*)(红色调)比陈酿后的对照组(不使用单宁)分别提升了38.19%、27.76%,颜色更加稳定,颜色偏紫红色调。由相关性共线网络分析可知,葡萄酒的红色与大多数单体花色苷呈正相关(P<0.05,|r|>0.6),与部分乙酰化花色(乙酰化二甲基花翠素-3-O-葡萄糖苷、花翠素-3-O-乙酰化葡萄糖苷、香豆酰化3'-甲基花翠素-3-O-葡萄糖苷)呈负相关(P<0.05,|r|>0.6)。综上所述,发酵前添加酿酒单宁更有利于提高红葡萄酒的品质,来自葡萄籽的缩合单宁具有最优质的辅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颜色 酿酒单宁 赤霞珠葡萄酒 相关性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氧处理下赤霞珠葡萄酒香气的外源多酚基质效应
2
作者 朱袁正鸿 石方舟 +4 位作者 张众 杨慧 王征 孙文静 张军翔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11-117,I0001,I0002,共9页
该文研究了不同浓度葡萄皮色素、葡萄籽单宁和复合单宁添加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在微氧处理后香气成分及感官的变化。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通过孟氏洗气瓶进行微氧处理,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 该文研究了不同浓度葡萄皮色素、葡萄籽单宁和复合单宁添加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在微氧处理后香气成分及感官的变化。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通过孟氏洗气瓶进行微氧处理,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籽单宁与复合单宁有利于微氧处理后葡萄酒果香味和花香味的增加,添加0.2 g/L复合单宁酒样的香气品质显著高于未添加外源多酚的酒样(CK)。微氧处理后,所有酒样较原酒香气成分总量均有所上升;较CK而言,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皮色素使酒样醇类物质含量上升,占比达到82%以上,酯类物质占比降至16%以下,其中异戊醇、正丁醇、正戊醇和正己醇等含量上升;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籽与复合单宁使酒样酯类物质含量上升,占比达到19%以上,醇类物质占比降至77%以下,其中丁酸乙酯、异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庚酸乙酯和正己酸乙酯等含量上升;所有酒样醛酮类和酸类物质含量均有上升,萜烯类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添加1 g/L葡萄皮色素的酒样微氧处理后香气成分总量最高,醇类物质占比最高;添加0.2 g/L葡萄籽单宁的酒样微氧处理后酯类物质占比最高。综上所述,适量添加外源多酚物质的葡萄酒在进行微氧处理后会对香气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基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氧 外源多酚 赤霞珠葡萄酒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容器陈酿对赤霞珠葡萄酒瓶储香气的影响
3
作者 朱袁正鸿 张众 +3 位作者 杨慧 孙文静 王征 张军翔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43-2154,共12页
为探究前期不同容器陈酿及后期瓶储过程中赤霞珠葡萄酒香气及感官特征的变化,本研究以旧橡木桶、陶罐和微氧罐陈酿的葡萄酒为研究对象,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和定量描述(QDA)法进行12个月的香气变化跟... 为探究前期不同容器陈酿及后期瓶储过程中赤霞珠葡萄酒香气及感官特征的变化,本研究以旧橡木桶、陶罐和微氧罐陈酿的葡萄酒为研究对象,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和定量描述(QDA)法进行12个月的香气变化跟踪,随后装瓶并分析18个月的香气与感官特征变化。结果表明,3种容器陈酿期间葡萄酒香气物质总质量浓度具有差异,随着陈酿时间的增加,酯类物质质量浓度上升,醇类物质质量浓度下降,酸、醛酮、萜烯类物质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规律。瓶储期间,香气物质总质量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瓶储12个月时达到最高。在瓶储3~9个月时,旧橡木桶与陶罐陈酿葡萄酒中酯类物质质量浓度低于醇类物质;12~18个月时,酯类物质质量浓度高于醇类物质。多数香气物质质量浓度在瓶储9~12个月时达到最高,异丁醇、正丁醇和苯甲醇质量浓度持续下降,苯甲醛、苯乙醛和糠醛质量浓度持续上升。感官分析表明,旧橡木桶和陶罐陈酿葡萄酒在瓶储后香气更加浓郁,旧橡木桶陈酿使奶油味等特征增强,陶罐陈酿的青椒味突出,微氧罐陈酿的香料味突出。不同容器陈酿会影响葡萄酒及其后期瓶储香气,橡木桶与陶罐陈酿均会提升瓶储香气总质量浓度及酯类物质占比,微氧罐陈酿对香气质量浓度的提升幅度低于其他两种容器。本研究可为合理选择不同葡萄酒陈酿方式、确定瓶储时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酒 容器陈酿 瓶储陈酿 香气物质 感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剂结合碳酸钾优化赤霞珠葡萄酒降酸工艺研究
4
作者 杨建 陈俞佑 +2 位作者 郑语涵 刘达玉 邹强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34-38,63,共6页
本文以降低赤霞珠葡萄酒的酸度为目的,探究赤霞珠葡萄酒以乳酸菌剂结合碳酸钾降酸工艺对葡萄酒中总酸含量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混合降酸最佳工艺条件:碳酸钾与乳酸菌剂总质量浓度1.5 g/L、碳酸钾与乳酸菌剂... 本文以降低赤霞珠葡萄酒的酸度为目的,探究赤霞珠葡萄酒以乳酸菌剂结合碳酸钾降酸工艺对葡萄酒中总酸含量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混合降酸最佳工艺条件:碳酸钾与乳酸菌剂总质量浓度1.5 g/L、碳酸钾与乳酸菌剂混合比例100∶1 g/g、反应时间7 d、反应温度26℃,在此条件下,赤霞珠葡萄酒的总酸含量为3.2054 g/kg,感官评分为88.7分。该研究为赤霞珠葡萄酒乳酸菌剂结合碳酸钾混合降酸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酒 乳酸菌 碳酸钾 混合降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单宁对赤霞珠葡萄酒品质及风味感官的影响
5
作者 马懿 喻康杰 +5 位作者 赖晓琴 肖雄峻 谢李明 熊蓉 魏紫云 禹潇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1期25-33,共9页
为比较不同酿酒单宁对葡萄酒品质及风味感官的影响,以赤霞珠葡萄为原料,在酒精发酵前添加5种不同酿酒单宁进行葡萄酒酿造,陈酿120 d后,对葡萄酒总酚含量、单体酚含量、抗氧化活性、氨基酸含量、挥发性香气成分以及感官特点进行分析。结... 为比较不同酿酒单宁对葡萄酒品质及风味感官的影响,以赤霞珠葡萄为原料,在酒精发酵前添加5种不同酿酒单宁进行葡萄酒酿造,陈酿120 d后,对葡萄酒总酚含量、单体酚含量、抗氧化活性、氨基酸含量、挥发性香气成分以及感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酒精发酵前添加酿酒单宁能显著提高赤霞珠葡萄酒的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部分酚酸含量(咖啡酸、丁香酸、绿原酸)和部分氨基酸含量(脯氨酸、苏氨酸)。此外,还能增加部分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己酸乙酯、棕榈酸乙酯、癸酸乙酯、辛酸乙酯),从而提升酒体品质和感官品质。添加葡萄籽单宁的葡萄酒总酚含量和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为1580 mg/L、44%。橡木单宁对脯氨酸、丝氨酸这类甜味氨基酸促进作用最明显,对比不添加单宁的对照组,分别提升了77.76%、38.36%。风味感官分析中,添加葡萄籽单宁的葡萄酒总风味物质含量高达20482.05μg/L,芳香族风味物质响应最大,花卉、香料等香气描述得分最高。综上,单宁可以提高葡萄酒的品质和感官品质,其中添加葡萄籽单宁的葡萄酒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酒 酿酒单宁 挥发性香气成分 风味感官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澄清剂和温度对赤霞珠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宁波 徐文磊 张军翔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7-92,共6页
为研究不同澄清剂和澄清温度对赤霞珠葡萄酒的澄清效果,本研究首先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皂土、明胶和海藻酸钠对2017年自酿赤霞珠葡萄酒进行澄清处理,以浊度、透光率、总酚含量和色度为评价指标,分别确定三种澄清剂的最佳使用量,筛选出两... 为研究不同澄清剂和澄清温度对赤霞珠葡萄酒的澄清效果,本研究首先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皂土、明胶和海藻酸钠对2017年自酿赤霞珠葡萄酒进行澄清处理,以浊度、透光率、总酚含量和色度为评价指标,分别确定三种澄清剂的最佳使用量,筛选出两种澄清效果较好的澄清剂。此外,研究了筛选出的两种单一澄清剂(明胶∶皂土)以1∶1的配比组成的复合澄清剂,在不同温度(10、4、0和-4℃)下对赤霞珠葡萄酒澄清效果的影响,进而确定了赤霞珠葡萄酒澄清处理的最适温度。结果表明:单一澄清剂处理效果最佳的为明胶0.5 g/L,其次是皂土0.5 g/L、海藻酸钠0.25 g/L;复合澄清剂在4个温度处理条件下的澄清结果表明,前3 d的浊度、透光率、色度等各项指标随温度变化差异显著(p <0.05),5 d后趋于平稳,从处理7 d后的澄清指标与主要成分的变化来看,10℃处理澄清效果最佳,浊度为1.98 NTU,透光率96.60%,酒石酸1.32 g/L、多酚含量1105 mg/L和色度值1.09; 4℃处理的效果次之,随着温度的降低(0℃和-4℃)其澄清效果逐渐降低,但各处理温度条件下各指标也有差异。因此,适宜的复合澄清剂(明胶∶皂土=1∶1)在10℃条件下对赤霞珠葡萄酒处理5~7 d可获得良好的澄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酒 澄清剂 温度 主要理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霞珠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代晨曦 张旺 +4 位作者 张丹丹 刘战霞 程卫东 王斌 史学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9-105,共7页
为了研究苹果酸-乳酸发酵过程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赤霞珠葡萄酒苹乳发酵过程中香气物质动态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葡萄酒苹乳发酵过程中共检出55种不同的香气成分,包... 为了研究苹果酸-乳酸发酵过程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赤霞珠葡萄酒苹乳发酵过程中香气物质动态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葡萄酒苹乳发酵过程中共检出55种不同的香气成分,包括22种酯类、10种醇类、8种酸类、7种醛类、4种酮类、3种萜烯类和1种酚类,其中酯类、醇类和酸类化合物为苹乳发酵过程中主要香气成分。相比于发酵起始阶段(0 d),发酵末期(18 d)葡萄酒中的酯类和酸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由20.7%和1.08%上升至25.61%和2.33%,主要包括乙酸乙酯、己酸乙酯、月桂酸等,这类香气物质能够赋予葡萄酒浓郁的果香,而由于酯化反应醇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由42.89%下降至29.01%,主要变化为异戊醇等高级醇质量分数的降低。由此看出,葡萄酒经过苹乳发酵不仅增强了酒体的水果类香气还提高了葡萄酒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酒 苹乳发酵 香气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香气化合物多维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赤霞珠葡萄酒原产地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健宁 范文来 +3 位作者 徐岩 李记明 于英 姜文广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9-175,共7页
以烟台、新疆、宁夏与北京四大产区32款赤霞珠葡萄酒作为实验样本,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GC-MS)、液液微萃取技术(LL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定量分析了葡萄酒中5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定量数据运用多维统计... 以烟台、新疆、宁夏与北京四大产区32款赤霞珠葡萄酒作为实验样本,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GC-MS)、液液微萃取技术(LL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定量分析了葡萄酒中5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定量数据运用多维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方差分析(ANOVA)与主成分分析(PCA)选出13种代表性化合物作为葡萄酒产地判别的自变量(4-萜品醇、1-壬醇、2-苯乙醇、乙酸2-苯乙酯、3-甲硫基-1-丙醇、苯甲酸、4-甲基苯酚、α-萜品醇、癸酸、辛酸乙酯、3-辛醇、2-壬醇、棕榈酸乙酯),用这13种物质进行判别分析(DA)并建立了赤霞珠葡萄酒的原产地鉴定模型。该模型对32款不同产区的葡萄酒进行了正确的分类,交叉验证的结果显示,对未知样品归类的准确率到达100%,充分肯定了此模型对赤霞珠葡萄酒原产地鉴别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酒 搅拌棒吸附萃取 液液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香气成分 多维统计分析 原产地鉴定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果腺肋花楸酒与赤霞珠葡萄酒香气物质对比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毛建利 李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70-276,共7页
以赤霞珠葡萄酒为参照分析黑果腺肋花楸发酵酒的香气物质组成并进行感官品评,评价其酿酒潜质,为开发适宜消费者口味的黑果腺肋花楸酒提供参考。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酒的香气物质成分。结果显示:黑果腺肋花楸酒香气... 以赤霞珠葡萄酒为参照分析黑果腺肋花楸发酵酒的香气物质组成并进行感官品评,评价其酿酒潜质,为开发适宜消费者口味的黑果腺肋花楸酒提供参考。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酒的香气物质成分。结果显示:黑果腺肋花楸酒香气物质含量为赤霞珠葡萄酒的2.73倍,香气物质种类分别为41种和40种,其中共有的18种。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分别占总香气的62.11%和73.87%。依据香气活度值,酯类物质对酒的香气贡献最大,分别为36.57%和22.04%。黑果腺肋花楸酒的主体香气物质是大马士酮、辛酸乙酯、正己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而赤霞珠葡萄酒则为α-紫罗酮、辛酸乙酯、正己酸乙酯和苯乙醛。2款酒中共有香气物质对香气贡献占比分别为34.20%和21.81%,说明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大马士酮和α-紫罗酮对酒香气值的贡献分别为63.22%和76.36%,形成了各自酒的特色。经感官品评,黑果腺肋花楸酒比赤霞珠葡萄酒总得分高2分,黑果腺肋花楸作为黑色浆果具有开发酿酒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腺肋花楸发酵酒 赤霞珠葡萄酒 香气物质分析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赤霞珠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形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一晟 张惠玲 +1 位作者 薛逸轩 郭晓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4-139,共6页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不同酵母以及同种酵母菌在不同温度、pH、接种量以及干化处理后发酵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不同发酵条件对赤霞珠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酵母对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产生存在显...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不同酵母以及同种酵母菌在不同温度、pH、接种量以及干化处理后发酵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不同发酵条件对赤霞珠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酵母对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产生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条件下发酵过程中,较高温度和较大接种量都会引起氨基甲酸乙酯的增高,但对生物胺影响较小。干化后的葡萄酒由于其糖度高使得酒精度升高,最终在导致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含量升高。最终在苹果酸-乳酸发酵阶段,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含量随温度和接种量的升高而升高。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检测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酒 氨基甲酸乙酯 生物胺 接种量 发酵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霞珠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总酚和花色苷的含量变化 被引量:18
11
作者 吴志明 陈亮 李双石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20,共3页
赤霞珠葡萄中含有丰富的多酚和花色苷成分,对河北怀来赤霞珠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多酚和花色苷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花色苷和多酚的含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尤其是前20 d时较为明显,花色苷含量由初始的553 mg/L降至413 mg/L,... 赤霞珠葡萄中含有丰富的多酚和花色苷成分,对河北怀来赤霞珠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多酚和花色苷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花色苷和多酚的含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尤其是前20 d时较为明显,花色苷含量由初始的553 mg/L降至413 mg/L,多酚含量由初始的698 mg/L下降到525 mg/L;发酵20 d后,多酚和花色苷的含量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下降趋于缓慢;酿制得到的赤霞珠葡萄酒清澈透明,滋味醇厚,说明其中糖、酸、酚类成分及花色苷比例合适,口感较为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 发酵过程 花色苷 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稳定剂对赤霞珠葡萄酒冷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宁波 夏鸿川 张军翔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32-39,共8页
为探明稳定剂对红葡萄酒稳定性的影响,以80 mg/L的偏酒石酸(metatartaric acid,MTA)和空白为对照(CK),以2017年赤霞珠葡萄酒为酒样,选用聚天冬氨酸钾(potassium polyaspartate,KPA)、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lmethylcellulose,CMC)和阿... 为探明稳定剂对红葡萄酒稳定性的影响,以80 mg/L的偏酒石酸(metatartaric acid,MTA)和空白为对照(CK),以2017年赤霞珠葡萄酒为酒样,选用聚天冬氨酸钾(potassium polyaspartate,KPA)、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lmethylcellulose,CMC)和阿拉伯树胶(gum arabic,GA)为稳定剂,以冷处理后电导率变化为判定酒石酸盐稳定的主要指标,研究3种稳定剂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稳定效果。结果表明,KPA最佳质量浓度为150 mg/L,该处理电导率变化小,显著降低葡萄酒的浊度、改善色度(P<0.05),而80 mg/L MTA处理后电导率变化最小,但酒样浊度增加;高质量浓度CMC虽有一定稳定效果,但会显著增加浊度、降低色度,只有20 mg/L CMC处理后酒样稳定且浊度较低;GA最佳质量浓度为150 mg/L,该浓度可显著降低酒样电导率变化,对浊度、色度等的影响与CK差异不显著。总之,150 mg/L KPA在3种稳定剂中稳定效果最好。该研究结果为新型稳定剂KPA在葡萄酒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酒 偏酒石酸 聚天冬氨酸钾 羧甲基纤维素钠 阿拉伯树胶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霞珠葡萄酒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毛建利 李艳 《食品工程》 2018年第3期39-45,共7页
以单宁提取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赤霞珠葡萄梗中单宁提取的条件;以Vc为参照物对单宁提取液进行ABTS、DPPH、羟自由基、铁离子自由基清除性能试验。结果显示:相同条件下,赤霞珠葡萄梗中单宁提取率高于葡萄皮;4种自由... 以单宁提取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赤霞珠葡萄梗中单宁提取的条件;以Vc为参照物对单宁提取液进行ABTS、DPPH、羟自由基、铁离子自由基清除性能试验。结果显示:相同条件下,赤霞珠葡萄梗中单宁提取率高于葡萄皮;4种自由基清除试验中,赤霞珠葡萄梗单宁提取液对ABTS、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Vc溶液,特别是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最好,提取液单宁质量浓度40μg/m L时,清除率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酒 废弃物 葡萄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单株负载量与调亏灌溉对赤霞珠葡萄酒品质及颜色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小月 戚金生 +2 位作者 刘晓燕 沙拉瓦提 李学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8-143,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单株负载量与调亏灌溉对葡萄酒品质及色泽的影响,以新疆和硕产区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原料,分别设置不同负载量处理(20穗/株、25穗/株、30穗/株)、不同调亏灌溉时长处理(4.2 h、4.8 h、5.4 h)及对照(CK)组... 为了探究不同单株负载量与调亏灌溉对葡萄酒品质及色泽的影响,以新疆和硕产区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原料,分别设置不同负载量处理(20穗/株、25穗/株、30穗/株)、不同调亏灌溉时长处理(4.2 h、4.8 h、5.4 h)及对照(CK)组:不疏穗(>30穗/株),正常灌溉时间6.0 h。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疏穗后处理组葡萄酒的总酸、挥发酸含量降低;调亏灌溉处理组葡萄酒的残糖含量降低。不同负载量处理组葡萄酒总酚、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调亏灌溉4.2 h处理葡萄酒总酚、花色苷、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负载量处理与调亏灌溉处理均能增加葡萄酒的红色色调。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能够较好区分不同处理的酒样。综上,单株负载量为25穗/株,灌溉时长为4.2 h处理能够提高葡萄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株负载量 调亏灌溉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 品质 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GC-IMS陕西渭北旱塬地区赤霞珠桃红葡萄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15
作者 蒋娟 倪学理 +1 位作者 陈正峻 张予林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4-271,共8页
以陕西渭北旱塬地区不同瓶储时间(0~3年)和不同栽培方式(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的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S-GC-IMS)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从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中共检测出55种挥发... 以陕西渭北旱塬地区不同瓶储时间(0~3年)和不同栽培方式(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的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S-GC-IMS)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从赤霞珠桃红葡萄酒中共检测出5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定性出3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酯类、醇类、醛酮类化合物为主。不同瓶储时间和不同栽培方式对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影响较大,随着瓶储时间的延长,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甲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花果香特征逐渐减弱,而正己醇、二甲基硫醚、乙酸丁酯等物质含量逐渐增加,生青味、芦笋味、苦杏仁味增加;避雨栽培较露地栽培葡萄酒中异丁醛、异戊醛、乙偶姻、己酸乙酯等物质含量提高,而乙酸、乙醛、乙酸异丁酯、丁酸乙酯、正己醇等物质含量降低,增强了麦仁味、果香和脂肪奶油香味的同时降低了酸果香、生青味,并减少了由乙酸和乙醛带来的不良异味风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香气的优雅度、浓郁度和风味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桃红葡萄酒 瓶储时间 栽培方式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发酵对“赤霞珠”葡萄酒香气物质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16
作者 王征 杨慧 +3 位作者 张众 孙文静 朱袁正鸿 张军翔 《中国食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2-386,共15页
为明确自然发酵对贺兰山东麓"赤霞珠"葡萄酒品质特征形成的影响,取2个酒庄的“赤霞珠”为试材,以接种商业酿酒酵母发酵为对照组,研究自然发酵对"赤霞珠"葡萄酒不同时期理化指标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 为明确自然发酵对贺兰山东麓"赤霞珠"葡萄酒品质特征形成的影响,取2个酒庄的“赤霞珠”为试材,以接种商业酿酒酵母发酵为对照组,研究自然发酵对"赤霞珠"葡萄酒不同时期理化指标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方法分析香气物质的差异性,并对发酵结束后葡萄酒的感官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发酵对最终葡萄酒的总酸(5.67,6.67 g/L)、pH值(3.52,3.37)、甘油(12.53,12.79 g/L)、总酚(1871.01,1614.33 mg/L)、花色苷(363.31,440.57 mg/L)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发酵的进行,总酸和多酚类物质逐渐增加,甘油和花色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pH值先降低后升高。香气物质方面,自然发酵的“赤霞珠”葡萄酒中的正丙醇(631944.22,480893.41μg/L)、3-甲基-1-戊醇(204.61,147.07μg/L)、正己酸(2297.09,3054.19μg/L)、反式-3-己烯醇(24.21,31.43μg/L)、4-萜烯醇(4.65,6.39μg/L)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接种发酵,其中香气总量(1495527.85,1410009.04μg/L)以及酯类(70686.36,135191.45μg/L)、高级醇(1373156.7,1219543.05μg/L)、脂肪酸(50933.23,53754.49μg/L)随发酵均呈递增趋势,醛酮类(566.51,1331.15μg/L)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类异戊二烯和其它类物质的含量相对稳定。感官特性方面,自然发酵的葡萄酒整体评分(77,76.06)高于接种发酵。结合OAV分析和PCA可知自然发酵与29种典型性香气物质中的酯类物质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自然发酵与总糖、总酸、总酚、酯类、高级醇、类异戊二烯类物质之间呈正相关,其中与总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值、挥发酸、甘油、花色苷、脂肪酸类物质之间呈负相关。总之,自然发酵对贺兰山东麓“赤霞珠”葡萄酒不同时期的理化指标、香气物质有显著影响。与接种发酵相比,自然发酵的葡萄酒风味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发酵 赤霞珠葡萄酒 理化指标 香气物质 感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接种乳酸菌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理化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钟冬利 张雪 +3 位作者 朱佳祺 束超 苏丽 张军翔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96,共9页
以‘赤霞珠’酿酒葡萄为原料,分别在酒精发酵的前期、中期、后期接种商业乳酸菌(LA、OE),比较其对苹果酸-乳酸发酵进程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时期接种乳酸菌对葡萄酒理化指标、香气物质和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酒精发酵前期接种乳酸菌... 以‘赤霞珠’酿酒葡萄为原料,分别在酒精发酵的前期、中期、后期接种商业乳酸菌(LA、OE),比较其对苹果酸-乳酸发酵进程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时期接种乳酸菌对葡萄酒理化指标、香气物质和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酒精发酵前期接种乳酸菌,苹果酸-乳酸发酵完成的时间最短(LA:12 d、OE:14 d)。不同时期接种乳酸菌的葡萄酒残糖、总酸、酒精度、色度、色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前期接种乳酸菌的葡萄酒中挥发酸含量显著高于后期接种(P<0.05)。前期接种乳酸菌的葡萄酒中的香气物质总量、酯类和高级醇类物质含量最高;接种菌株LA时分别达到了1182.46 mg/L、291.47 mg/L、550.16 mg/L,接种菌株OE时分别达到了985.95 mg/L、192.83 mg/L、563.49 mg/L。共有20种香气物质的香气活力值(OAV)>1,其中前期接种的葡萄酒中香气物质OAV>1的数量最多为18种。前期接种的酒样在纯正度、浓郁度、协调度、香气持久度和余味方面得分较高,但外观差异不大。综上,酒精发酵前期接种乳酸菌的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的时间更短,品质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苹果酸-乳酸发酵 接种时期 赤霞珠葡萄酒 理化指标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酵母发酵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成分研究 被引量:69
18
作者 李景明 于静 +1 位作者 吴继红 葛毅强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5-189,共5页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机分析,以不同酵母发酵的赤霞珠干红葡萄原酒为原料,采用计算机谱图库检索定性的方法,对三种不同酵母发酵的葡萄酒的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65种化合物。结果表明:赤霞珠葡萄酒中的...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机分析,以不同酵母发酵的赤霞珠干红葡萄原酒为原料,采用计算机谱图库检索定性的方法,对三种不同酵母发酵的葡萄酒的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65种化合物。结果表明:赤霞珠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酯类、醇类、醛类、烯类和酮类,不同酵母发酵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差别微小,而含量差别明显。其中CSM、D254和F15酵母发酵的葡萄酒分别检测到56、57、57种香气成分。三者主要香气含量的差异说明了香气成分的含量与比例在决定葡萄酒香气感官质量上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赤霞珠葡萄酒 香气成分 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澄清剂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澄清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吕艳梅 依力努尔 +2 位作者 宋长冰 倪志婧 魏兆军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44,共5页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赤霞珠’葡萄酒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5种澄清剂的最佳用量,同时用CRITIC权重赋值法综合评价澄清剂对葡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澄清剂中以0.6 g·L^(-1)壳聚糖澄清效果最佳;澄清剂对葡萄酒品质...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赤霞珠’葡萄酒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5种澄清剂的最佳用量,同时用CRITIC权重赋值法综合评价澄清剂对葡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澄清剂中以0.6 g·L^(-1)壳聚糖澄清效果最佳;澄清剂对葡萄酒品质影响最大的指标为酒精度,综合权重占43.53%,其次为总酸和总糖。澄清后理化指标分析表明,5种澄清剂处理均会不同程度的降低葡萄酒的总糖、pH、总酸、花色苷和总黄酮,其中对总糖、花色苷和pH影响显著,而0.6 g·L^(-1)壳聚糖对葡萄酒酒度有显著降低作用,其他4种澄清剂对葡萄酒酒精度的影响不显著。综合评价澄清剂对‘赤霞珠’葡萄酒中花色苷和总黄酮的影响发现,皂土和果胶酶对花色苷的减损较大,分别下降55.9%和46.7%;皂土和明胶对总黄酮的影响也较大,分别下降8.7%和9.0%;果胶酶对总黄酮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酒 澄清工艺 CRITIC权重赋值法 理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风味物质成分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齐晓茹 赵翡 +3 位作者 张玉杰 王颉 马艳莉 刘亚琼 《酿酒科技》 2016年第11期112-115,119,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6种不同酒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6种干红葡萄酒中共鉴定出69种香气化合物,包括酯类、醇类、醛酮类、酸类、烃类等。其中己酸乙酯、乳酸乙酯、辛酸乙酯、...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6种不同酒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6种干红葡萄酒中共鉴定出69种香气化合物,包括酯类、醇类、醛酮类、酸类、烃类等。其中己酸乙酯、乳酸乙酯、辛酸乙酯、月桂酸乙酯、癸酸乙酯、苯乙醇和己酸为共有成分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构成了其主要香气成分;且在6种不同酒龄干红葡萄酒中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高低依次为酯类、烃类、醇类、酸类、醛酮类及其他物质,但含量及种类略有不同,2011年份的香气成分检出最少,2010年份的香气成分检出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