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暴起电过程的电响应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薛松 庄洪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54-463,共10页
为了研究日地耦合过程中太阳活动与雷暴数的相关,我们通过对一雷暴起电过程的模拟来考察可能的太阳活动引起的大气电参数的变化对雷暴起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层电位梯度的增强将有益于起电的发展。尽管通常测得的一倍以下的变化对... 为了研究日地耦合过程中太阳活动与雷暴数的相关,我们通过对一雷暴起电过程的模拟来考察可能的太阳活动引起的大气电参数的变化对雷暴起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层电位梯度的增强将有益于起电的发展。尽管通常测得的一倍以下的变化对起电影响不大,但若局域性的二至三倍以上的增强会显著地加速起电的发展。离子过程在起电中的作用是低一量级的效应,起电初时电荷分离很弱,任何小的扰动都可能抑制电场增长,初始晴天电场的增大将有利于加速起电正向发展,而其它有关雷暴动力学因子的考察与前人工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起电过程 响应 太阳 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对云闪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2
作者 师正 曲凯悦 +1 位作者 管啸林 林奔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4期74-80,共7页
为了揭示云闪尺度与雷暴云微物理过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对闪电尺度的影响,本文利用三维雷暴云起、放电模式模拟了一次雷暴天气过程,在对雷暴云各水成物粒子含量与云闪通道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两次典型... 为了揭示云闪尺度与雷暴云微物理过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对闪电尺度的影响,本文利用三维雷暴云起、放电模式模拟了一次雷暴天气过程,在对雷暴云各水成物粒子含量与云闪通道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两次典型的云闪个例,分析两次云闪发生时冰晶和霰粒子的分布,以及雷暴云起电率、空间电荷结构分布、闪电通道尺度之间的区别。结果表明:霰粒子含量与云闪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其他水成物粒子微物理特征与云闪尺度无显著相关性;霰粒子尺度越大,下落速度越快,其与冰晶碰撞分离的非感应起电过程和与云滴之间发生的感应起电过程共同影响着雷暴空间电荷结构;霰粒子含量通过改变空间电荷堆的含量和分布范围对云闪的先导通道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闪尺度 微物理过程 起电过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活动的静电起电及防静电危害措施 被引量:1
3
作者 吕琳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03年第4期251-253,共3页
关键词 人体活动 起电过程 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中尺度雷电预报模式GRAPES_LM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试验 被引量:3
4
作者 黄丽萍 陈德辉 马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1-301,共11页
为了探索雷电天气的数值预报新方法,在高分辨GRAPES_Meso中尺度预报模式中添加了各种水成物电荷密度预报方程组,同时从传统基于云模式的三维雷电模式中剥离出起电过程和放电过程参数化方案,作为中尺度模式的一种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嵌套... 为了探索雷电天气的数值预报新方法,在高分辨GRAPES_Meso中尺度预报模式中添加了各种水成物电荷密度预报方程组,同时从传统基于云模式的三维雷电模式中剥离出起电过程和放电过程参数化方案,作为中尺度模式的一种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嵌套进中尺度模式,使得整套中尺度模式包含了大气动力、雷电过程及各种物理过程,建立了大气动力-物理过程和雷电过程一体化的数值预报模式GRAPES_LM,建立的GRAPES_LM模式包含了多种复杂的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其中,包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开发研制的双参数对流云参数化方案;包含了霰/雹与冰晶/雪晶碰撞回弹的非感应起电、霰/雹与云滴碰撞的感应起电及霰碰撞大云滴造成冰晶繁生的次生冰晶起电3种起电参数化方案以及最新的随机双向放电参数化。并利用美国CCOPE观测试验中的个例观测资料(1981年7月19日),进行了初步应用模拟试验,对模式的雷电数值预报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高分辨率GRAPES_LM模式对1981年7月19日的雷电过程个例做出了成功的模拟预报,较好地给出了雷暴云的动力、微物理和电过程的时空演变,雷电天气数值预报新方法的可行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中尺度预报模式 模式 起电/放过程 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 situ observation of cracking and self-healing of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 during lithium deposition 被引量:4
5
作者 Tingting Yang Hui Li +11 位作者 Yongfu Tang Jingzhao Chen Hongjun Ye Baolin Wang Yin Zhang Congcong Du Jingming Yao Baiyu Guo Tongde Shen Liqiang Zhang Ting Zhu Jianyu Hu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7期1754-1763,M0004,共11页
The growth of lithium(Li)whiskers is detrimental to Li batteries.However,it remains a challenge to directly track Li whisker growth.Here we report in situ observations of electrochemically induced Li deposition under ... The growth of lithium(Li)whiskers is detrimental to Li batteries.However,it remains a challenge to directly track Li whisker growth.Here we report in situ observations of electrochemically induced Li deposition under a CO_(2) atmosphere inside an 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We find that the morphology of individual Li deposits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competing processes of cracking and self-healing of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When cracking overwhelms self-healing,the directional growth of Li whiskers predominates.In contrast,when self-healing dominates over cracking,the isotropic growth of round Li particles prevails.The Li deposition rate and SEI constituent can be tuned to control the Li morphologies.We reveal a new“weak-spot”mode of Li dendrite growth,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Bardeen-Herring growth mechanism in the whisker’s cross section.This work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Li dendrite growth in Li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whisker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Lithium batter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