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退火温度对冷轧含钛超低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马光宗 谷田 +3 位作者 王淑华 姜嘉玮 孙璐 王耐 《金属热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49,共4页
以含Ti超低碳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连续退火温度对拉伸性能、氢渗透性能、显微组织和析出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强度逐渐降低,成形性能、氢渗透性能逐渐升高,晶粒平均尺寸逐渐增加,粒径≤50 nm的小尺寸析出物... 以含Ti超低碳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连续退火温度对拉伸性能、氢渗透性能、显微组织和析出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强度逐渐降低,成形性能、氢渗透性能逐渐升高,晶粒平均尺寸逐渐增加,粒径≤50 nm的小尺寸析出物比例明显增多。当退火温度为830℃时,抗拉强度为290 MPa,屈服强度为130 MPa,断后伸长率A_(80)为46.5%,n值为0.25,r值为3.0,氢渗透时间为12.0 min,晶粒平均尺寸为14.3μm,成形性和氢渗透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钛超低碳钢 退火温度 显微组织 氢渗透时间 析出物
原文传递
超低碳钢的夹渣原因分析与工艺优化研究
2
作者 金玉 薛强 王帅 《宽厚板》 2024年第6期22-26,37,共6页
针对1900 mm板坯连铸机投产初期超低碳钢废次降率较高的问题,通过调整浸入式水口插入深度、拉速和氩气流量,优化保护渣性能、浸入式水口和大包长水口结构,并采取中间包氩气吹扫和板坯修磨等多种措施后,夹渣率得到显著改善,连铸机废次降... 针对1900 mm板坯连铸机投产初期超低碳钢废次降率较高的问题,通过调整浸入式水口插入深度、拉速和氩气流量,优化保护渣性能、浸入式水口和大包长水口结构,并采取中间包氩气吹扫和板坯修磨等多种措施后,夹渣率得到显著改善,连铸机废次降率由1.50%减至0.43%,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为后续生产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钢 夹杂物 拉速 保护渣 水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铋对超低碳钢冷却过程中的固态相变与显微组织的影响
3
作者 汪杰 彭红兵 +4 位作者 吴显辉 石红阳 朱明昌 汪晓勇 周超洋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1-196,共6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EDS)以及DSC热分析仪研究了冷却过程中铋(Bi)对超低碳钢固态相变与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低碳钢中添加0.06%Bi能够推迟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向铁素体相变的发生,提高其相变激活能,不同冷速下相变开...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EDS)以及DSC热分析仪研究了冷却过程中铋(Bi)对超低碳钢固态相变与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低碳钢中添加0.06%Bi能够推迟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向铁素体相变的发生,提高其相变激活能,不同冷速下相变开始与结束温度分别降低了0~16℃以及0~31℃,相变激活能提高了1364kJ/mol。在冷却过程中,铋能够偏聚于奥氏体与铁素体晶界,细化奥氏体与铁素体晶粒;随着冷速的增加,试验钢相变后铁素体晶粒尺寸逐渐减小,平均晶粒尺寸由10℃/min时的77.64μm减小至20℃/min的66.03μm;且与无铋钢相比,含0.06%铋的超低碳钢在相同冷速下,相变后铁素体晶粒尺寸更小,平均晶粒尺寸降幅在3.28~13.7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钢 固态相变 显微组织 冷却过程
原文传递
150 mm×150 mm小方坯超低碳钢H1T生产实践
4
作者 陈军 彭光健 +1 位作者 林丹 黄振华 《特殊钢》 2024年第6期17-22,共6页
针对超低碳钢H1T传统的预处理-转炉-RH-大方坯连铸/模铸-开坯工艺生产成本高,以及连铸浇注过程中容易发生堵塞水口导致生产中断的问题,开发了150 mm×150 mm方坯连铸生产工艺,重点针对连铸水口结瘤堵塞进行工艺控制,并对生产过程中... 针对超低碳钢H1T传统的预处理-转炉-RH-大方坯连铸/模铸-开坯工艺生产成本高,以及连铸浇注过程中容易发生堵塞水口导致生产中断的问题,开发了150 mm×150 mm方坯连铸生产工艺,重点针对连铸水口结瘤堵塞进行工艺控制,并对生产过程中化学成分、渣系、夹杂物变化进行分析。工业生产表明,采用转炉出钢加铝脱氧、LF渣碱度>10,顶渣(FeO+MnO)≤2%,搅拌氩气流量>600 L/min确保脱硫、RH工序在65 Pa以下吹氧深脱碳、钢水钙处理等工艺优化,成功生产出超低碳钢H1T产品,并且连浇炉数达到10炉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钢 炉外精炼 顶渣改质 钙处理 方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坯冶炼超低碳钢中包氧含量控制生产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廖扬标 潘艳华 +3 位作者 王彦林 仇东丽 刘东清 王书鹏 《宝钢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57-61,共5页
针对方坯生产超低碳钢钢水可浇性差和铸坯皮下气泡问题,对水口堵塞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瘤产物主要为Al_(2)O_(3)。由于上述问题在中包氧含量低时发生频率较高,同时,依据超低碳钢皮下气泡产生原理,中包氧含量高的钢水在凝固时会产生CO... 针对方坯生产超低碳钢钢水可浇性差和铸坯皮下气泡问题,对水口堵塞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瘤产物主要为Al_(2)O_(3)。由于上述问题在中包氧含量低时发生频率较高,同时,依据超低碳钢皮下气泡产生原理,中包氧含量高的钢水在凝固时会产生CO气泡,结合生产经验,得出中包氧含量的稳定控制是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了精炼和连铸过程的钢水、钢渣氧化性对中包氧的影响,采取以下控制措施:熔渣FeO质量分数在10%左右;LF炉离站氧质量分数控制在0.0300%~0.0450%,RH离站氧质量分数控制在0.0008%~0.0015%;缩短静置时间、连铸过程保护浇注;中包氧质量分数控制稳定在0.0025%~0.0045%。通过以上措施,单包连浇炉数提高至5炉,同时铸坯表面皮下气泡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钢 方坯 皮下气泡 可浇性 中包氧 连浇炉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含量对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超低碳钢中碳含量的影响
6
作者 黎凌江 杨锐 《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2024年第5期22-25,共4页
通过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以下简称光谱法)对不同合金成分的超低碳钢(w(C)≤0.003%)进行对比实验,发现不同硅含量的试样对光谱法检测碳含量的准确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过高的硅含量(w(C)≥0.8%)金相组织上的存在明显差异,光谱法检测碳... 通过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以下简称光谱法)对不同合金成分的超低碳钢(w(C)≤0.003%)进行对比实验,发现不同硅含量的试样对光谱法检测碳含量的准确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过高的硅含量(w(C)≥0.8%)金相组织上的存在明显差异,光谱法检测碳值时碳检测值偏高。同时,高含量硅使得样品冷却过程中温度下降的速度减缓,增加析出物的量,析出物的量增加会使光谱蒸发过程中的蒸发能增加,也会使光谱法分析中碳值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 超低碳钢 硅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碳钢顶渣控制工艺创新探索
7
作者 崔宝民 杨杰 +1 位作者 杨晓江 李哲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31,74,共5页
概括了超低碳钢RH顶渣氧化性成因和对钢材质量的影响,以及目前以脱氧改质为主导思想的主要控制工艺的原理、具体方式和实施效果,分析了其工艺控制难点和不足。提出了以隔离为主导思想、以RH真空室造渣为操作方法的新型控制工艺,阐述了... 概括了超低碳钢RH顶渣氧化性成因和对钢材质量的影响,以及目前以脱氧改质为主导思想的主要控制工艺的原理、具体方式和实施效果,分析了其工艺控制难点和不足。提出了以隔离为主导思想、以RH真空室造渣为操作方法的新型控制工艺,阐述了其基本原理、理论优势,介绍了初步进行的生产试验情况及应用效果。理论分析和实践结果均表明,以RH真空室造渣为操作方法的新型控制工艺具有易稳控、效果好等优势,可以将出站顶渣的底层渣TFe质量分数稳定控制到4%以下,相对目前的脱氧改质工艺具有潜在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钢 顶渣氧化性 脱氧改质 RH造渣 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碳钢S含量成分超标的形成及控制
8
作者 田祥省 宇凡 +2 位作者 许素丹 梁亚 胡华东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6期47-50,共4页
基于210 t转炉冶炼超低碳钢生产数据,对超低碳钢在冶炼过程中S含量超标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控制措施。结果表明:超低碳钢S含量超标主要是受石灰、轻烧白云石、废钢、铁块及铁水质量影响。据此提出在冶炼超低碳钢过程中,... 基于210 t转炉冶炼超低碳钢生产数据,对超低碳钢在冶炼过程中S含量超标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控制措施。结果表明:超低碳钢S含量超标主要是受石灰、轻烧白云石、废钢、铁块及铁水质量影响。据此提出在冶炼超低碳钢过程中,采取优化铁水Si含量、控制铁块加入量、加入自制废钢、提高石灰和轻烧白云石质量等方案,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增S,有效解决了超低碳钢S含量超标问题,显著提高了成分合格率,保证了超低碳钢的稳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钢 轻烧白云石 铁水质量 控制措施 冶炼过程 标问题 SI含量 合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碳钢冷轧卷“头部黑线”缺陷分析与控制
9
作者 赵晓虎 《河北冶金》 2024年第8期75-79,共5页
针对超低碳冷轧连退卷带头20~30 m内频繁出现黑线缺陷,导致了批量不合格品产生而影响订单交期的问题,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检测分析手段对缺陷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铸坯端面预制缺陷轧制中间坯的工业试验验证,锁定了缺陷产... 针对超低碳冷轧连退卷带头20~30 m内频繁出现黑线缺陷,导致了批量不合格品产生而影响订单交期的问题,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检测分析手段对缺陷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铸坯端面预制缺陷轧制中间坯的工业试验验证,锁定了缺陷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头部黑线”缺陷与保护渣卷渣类、氧化铝夹杂类和气泡类缺陷形貌区别明显,与基体无连接,呈分开状态,主要由Fe、Al元素组成,判断此缺陷为外来异物。通过全流程追溯,发现热轧成材率攻关后,超低碳钢中间坯切头量有所减少,无法将喷号焊丝全部切除,铸坯打号机的喷号焊丝压入导致该类“黑线缺陷”的产生。基于此,将超低碳钢热轧中间坯切割量控制在300mm,喷号机的压空压力使用标准调整为4 bar,冷轧卷头部黑线缺陷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超低碳钢表面质量合格率提高了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钢 冷轧卷 头部黑线 焊丝 中间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碳钢RH高效脱碳工艺优化
10
作者 刘泳 李素芳 +3 位作者 王鑫 张彩东 黄玉鹏 张庆宇 《河北冶金》 2024年第7期72-75,80,共5页
针对IF钢过程中RH精炼周期较长的问题,研究了强制脱碳吹氧时机及脱碳终点时机对冶炼时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吹氧时机提前至碳氧反应剧烈阶段,吹氧开始时间由真空循环260 s提前至180 s,脱碳时间从943 s降至860 s,提高了脱碳速率,缩短了脱... 针对IF钢过程中RH精炼周期较长的问题,研究了强制脱碳吹氧时机及脱碳终点时机对冶炼时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吹氧时机提前至碳氧反应剧烈阶段,吹氧开始时间由真空循环260 s提前至180 s,脱碳时间从943 s降至860 s,提高了脱碳速率,缩短了脱碳周期。脱碳终点处,CO+CO_(2)含量在0.8%~2.0%之间时,RH精炼废气中CO+CO_(2)含量与钢水中碳含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碳含量随CO+CO_(2)含量的降低而减小。在保证终点碳含量小于15 ppm的内控条件下,CO+CO_(2)含量由0.8%~0.9%增至1.35%~1.40%时,脱碳周期由860 s降至803 s。通过优化强制脱碳吹氧时机及脱碳终点时机,RH循环脱碳时长由943 s降至803 s,缩短140 s。经过编程移植,开发的脱碳时间智能化模型与RH炉自身所带的激光废气分析仪相结合使用,有效缓解了RH脱碳过剩,提高了脱碳效率,同时为实现自动控制脱碳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钢 吹氧 脱碳 CO+CO_(2) 精炼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超低碳钢头坯夹杂改判率的研究与实践
11
作者 马强 《冶金与材料》 2024年第9期19-21,共3页
作为冷轧深加工产品,超低碳钢具有优越的深冲性能,而夹杂则是影响冷轧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夹杂改判率不但影响成材率,而且加剧生产成本。对于超低碳钢而言,头坯夹杂改判率占比较高,文章通过对头坯的夹杂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采取转炉低碳... 作为冷轧深加工产品,超低碳钢具有优越的深冲性能,而夹杂则是影响冷轧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夹杂改判率不但影响成材率,而且加剧生产成本。对于超低碳钢而言,头坯夹杂改判率占比较高,文章通过对头坯的夹杂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采取转炉低碳氧积控制、钢渣前改质、RH高效真空碳脱氧、连铸全程保护浇注等措施,超低碳钢钢水纯净度得到有效改善,使钢水可浇性良好,钢中夹杂物大幅降低。然后,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铸坯表面清理措施,大幅降低了头坯夹杂改判率,有效提高了冷轧超低碳钢产品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钢 头坯 夹杂 扒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Cu含量超低碳钢的时效行为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学敏 周桂峰 +1 位作者 杨善武 贺信莱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3-119,共7页
研究了不同Cu含量的超低碳钢的组织、性能及时效过程,发现在时效过程中,存在有三种类型的析出物造成时效硬化,它们分别为ε-Cu析出强化,Nb的碳氮化物以及含Cr的碳化物强化其中细小的、在位错上形核的ε-Cu沉淀析出是造... 研究了不同Cu含量的超低碳钢的组织、性能及时效过程,发现在时效过程中,存在有三种类型的析出物造成时效硬化,它们分别为ε-Cu析出强化,Nb的碳氮化物以及含Cr的碳化物强化其中细小的、在位错上形核的ε-Cu沉淀析出是造成时效硬化效应的主要原因,得出时效激活能为87.6 kJ/mol.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时效温度下,随着Cu含量增加,ε-Cu时效硬化峰出现的时间缩短,而Nb的碳氨化物时效硬化峰位基本不变,因此在高Cu钢中两峰位置分开,而在低Cu钢中这两个硬化峰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钢 时效处理 超低碳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碳钢连铸过程中增碳机理的探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杰 李正邦 +2 位作者 林功文 刘良田 邱同榜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19,共3页
应用质量和动量传输理论,对连铸结晶器内含碳熔渣所引起的超低碳钢钢水增碳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尽管用于超低碳钢的结晶器保护渣的原始碳含量已经很低,而且碳在熔渣中的溶解度也不高,但熔渣中这些碳对钢水的增碳却是明显的。
关键词 结晶器 保护渣 超低碳钢 熔渣 增碳 连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钛超低碳钢成形性能和贮氢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孙全社 陆匠心 +2 位作者 金蕾 张庆安 袁晓敏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9-42,共4页
研究了一种含硫、氮较高的加钛超低碳钢的力学性能和贮氢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材料在热轧时采用较高的终轧温度和冷轧时采用大的压下率并进行合适的模拟退火,既可以获得优良的成形性能,又可以获得优良的贮氢性能。其断裂伸长率达... 研究了一种含硫、氮较高的加钛超低碳钢的力学性能和贮氢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材料在热轧时采用较高的终轧温度和冷轧时采用大的压下率并进行合适的模拟退火,既可以获得优良的成形性能,又可以获得优良的贮氢性能。其断裂伸长率达到53 % ,平均r值达1.8,n 值达0.26,氢渗透时间超过10 m in,具有优良的贮氢性能和抗鳞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出 力学性能 贮氢性能 加钛超低碳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碳钢连铸结晶器用保护渣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林功文 吴杰 +2 位作者 李正邦 刘良田 邱同榜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7-69,73,共4页
分析了浇铸过程中超低碳钢液增碳的原因,介绍了国内外在防止铸坯增碳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 超低碳钢 结晶器 保护渣 连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碳钢钢中夹杂物的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唐复平 常桂华 +1 位作者 栗红 陈本文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2,30,共4页
为控制超低碳钢中的簇状夹杂物,对超低碳钢中的夹杂物和与全氧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钢中的夹杂物主要是Al2O3夹杂和Al2O3-TiN复合夹杂,独立夹杂物尺寸大部分小于10μm。铸坯中w(TO)小于0.003 0%时,钢中仍存在簇状Al2O3夹杂;Al2O3簇状... 为控制超低碳钢中的簇状夹杂物,对超低碳钢中的夹杂物和与全氧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钢中的夹杂物主要是Al2O3夹杂和Al2O3-TiN复合夹杂,独立夹杂物尺寸大部分小于10μm。铸坯中w(TO)小于0.003 0%时,钢中仍存在簇状Al2O3夹杂;Al2O3簇状夹杂物与铸坯中全氧含量没有直接关系,所以钢中的全氧含量不能完全代表钢中夹杂物的水平。钢中的簇状Al2O3夹杂物与RH脱碳结束活度氧有关,要控制超低碳钢中簇状Al2O3夹杂物必须稳定生产工艺,减少RH加铝升温,使RH脱碳结束活度氧保持在一定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钢 簇状夹杂物 全氧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线用超低碳钢中针状铁素体的形成及强韧化行为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明纯 单以银 +2 位作者 杨柯 李玉海 蒋星华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9-624,共6页
通过对一种管线用超低碳钢的变形奥氏体相变工艺的分析,提出了能够获得针状铁素体为主的组织的控制热加工工艺(TMCP)制度,研究了针状铁素体的结构特征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管线用中、低碳钢相比较,实验用钢尽管具有很低的碳含量(0.025... 通过对一种管线用超低碳钢的变形奥氏体相变工艺的分析,提出了能够获得针状铁素体为主的组织的控制热加工工艺(TMCP)制度,研究了针状铁素体的结构特征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管线用中、低碳钢相比较,实验用钢尽管具有很低的碳含量(0.025%),但在当前优化的TMCP工艺下能够获得优良的力学性能,即具有相当的强度和高的冲击韧性.针状铁素体的结构特征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优化的TMCP工艺下,针状铁素体晶界上存在一层薄膜,这层薄膜对管线用超低碳钢的强韧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韧化行为 超低碳钢 相变 针状铁素体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管线材料 控制热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0t BOF-RH-板坯CC流程钢包顶渣改质处理对超低碳钢夹杂物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周业连 何奇 +2 位作者 邓志银 周剑丰 朱苗勇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42,共5页
检测分析了加改质剂(/%:3843Al,2030Al2O3,2731CaO,≤6SiO2,≤6MgO)改质210 t钢包顶渣前后超低碳钢(≤0.01%C)连铸坯中的夹杂物数量和尺寸分布,通过热力学分析,研究了改质剂对钢渣间氧平衡以及连铸坯中夹杂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钢... 检测分析了加改质剂(/%:3843Al,2030Al2O3,2731CaO,≤6SiO2,≤6MgO)改质210 t钢包顶渣前后超低碳钢(≤0.01%C)连铸坯中的夹杂物数量和尺寸分布,通过热力学分析,研究了改质剂对钢渣间氧平衡以及连铸坯中夹杂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钢包顶渣改质前的精炼渣样成分为(/%)25.5539.68CaO,8.5115.14SiO2,6.3427.09MgO,5.926.54Al2O3,17.3222.24FeO,3.867.35MnO,改质后渣样成分为(/%)34.3640.43CaO,7.6911.47SiO2,6.427.31MgO,8.3125.54Al2O3,11.9420.78FeO,2.172.63MnO;采用钢包顶渣改质处理,实际渣中aFeO小于与钢液中氧相平衡的aFeO,引起了钢液中的氧通过渣金界面向渣中扩散,从而降低了钢液中氧活度,显著改善钢液的洁净度和降低连铸坯中的夹杂物数量和尺寸,水口结瘤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虽然渣中的aFeO下降较小,但钢液中氧活度得到了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渣改质 杂物 超低碳钢 氧活度 水口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碳钢铸坯皮下气泡缺陷产生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坤 张炯明 +2 位作者 王立峰 王猛 罗衍昭 《上海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2,共4页
重点分析了超低碳钢铸坯皮下气泡缺陷产生的原因。超低碳钢铸坯皮下气泡是导致其热轧盘条表面产生结疤、翘皮、折叠等表面缺陷的主要原因,影响后续拉拔和镀铜细丝的表面质量,更严重的将导致断丝问题。通过对钢液中气泡产生原因和[C]、[O... 重点分析了超低碳钢铸坯皮下气泡缺陷产生的原因。超低碳钢铸坯皮下气泡是导致其热轧盘条表面产生结疤、翘皮、折叠等表面缺陷的主要原因,影响后续拉拔和镀铜细丝的表面质量,更严重的将导致断丝问题。通过对钢液中气泡产生原因和[C]、[O]对应关系的理论分析,将超低碳钢钢液中的氧活度稳定控制在80μg/g以下,能够有效降低超低碳钢铸坯皮下气泡缺陷产生的几率,保证其成品盘条表面质量的稳定,满足了高端用户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碳钢 铸坯 皮下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C耐火材料对超低碳钢的增碳作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阮国智 李楠 吴新杰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99-401,406,共4页
在空气中利用中频感应炉加热,研究了以Si 为抗氧化剂的Al2O3-C耐火材料对超低碳钢的增碳 作用。利用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钢样中的碳含 量,并对用后耐火材料进行了SEM和EDS分析。研 究结果表明:钢熔化后,炭的直接溶解机制造成钢水 中... 在空气中利用中频感应炉加热,研究了以Si 为抗氧化剂的Al2O3-C耐火材料对超低碳钢的增碳 作用。利用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钢样中的碳含 量,并对用后耐火材料进行了SEM和EDS分析。研 究结果表明:钢熔化后,炭的直接溶解机制造成钢水 中碳含量迅速增加;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渗透- 溶解”机制对钢水增碳占主导作用;同时,耐火材料 与钢水接触部位生成反应脱炭层,反应脱炭层隔离了 钢水与耐火材料的直接接触,进而减缓并停止耐火材 料对钢水的增碳作用;空气中的氧通过渣向钢水中传 递,氧和钢水中的碳发生反应对钢水产生脱炭作用, 同时,碳氧平衡决定了在钢水的碳含量很低时,脱炭 反应接近于平衡状态,钢水中的碳含量趋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水 增碳 碳含量 耐火材料 超低碳钢 Al2O3 中频感应炉 炭层 反应 红外吸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