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整合成成分簇的龙牙百合谱量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定芳 李文姣 +3 位作者 田丽 肖美凤 秦裕辉 贺福元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1247-1254,共8页
目的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的分布特征划分龙牙百合指纹图谱成分簇,并进行谱量学研究。方法采用UPLC法建立采集自邵阳地区的39批次龙牙百合的指纹图谱,采用匹配频数法和段带总量统计矩法划分“印迹模板”成分簇,并构建新指纹图谱;根据... 目的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的分布特征划分龙牙百合指纹图谱成分簇,并进行谱量学研究。方法采用UPLC法建立采集自邵阳地区的39批次龙牙百合的指纹图谱,采用匹配频数法和段带总量统计矩法划分“印迹模板”成分簇,并构建新指纹图谱;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进行总峰面积与浸出率的线性回归,建立谱量学方程。结果39批次龙牙百合UPLC指纹图谱可被划分为12个“印迹模板”成分簇,其总峰面积与浸出率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10×10^(-3)、3.88×10^(-4)、1.75×10^(-3)、3.91×10^(-5)、-1.23×10^(-4)、-4.65×10^(-3)、-1.88×10^(-4)、-1.61×10^(-4)、2.18×10^(-7)、-2.25×10^(-5)、7.57×10^(-4)、1.01×10^(-4),常数为0.244,R=0.959。结论匹配频数法可整合39批龙牙百合指纹图谱成12个“印迹模板”成分簇,据此可建立其峰面积与浸出率的多元谱量学数学关系,可用于龙牙百合的总浸出物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量学 龙牙百合 超分子“印迹模板” 成分簇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探讨针灸与独活寄生汤对膝骨关节炎靶点叠加性作用机理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妙华 邓凯文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第12期176-184,共9页
目的:根据针药作用叠加性的超分子“印迹模板”,探讨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可能体内分子生物学机理,建立“以药释针”的针药并用研究法。方法: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将膝骨关节炎关键靶标与独活寄生汤成分对接,利用Cytoscape软件建立多成分-... 目的:根据针药作用叠加性的超分子“印迹模板”,探讨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可能体内分子生物学机理,建立“以药释针”的针药并用研究法。方法: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将膝骨关节炎关键靶标与独活寄生汤成分对接,利用Cytoscape软件建立多成分-多靶点网络模型,并对靶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将结果关联针灸效应穴位,以靶点超分子“印迹模板”搭建中药成分和针灸作用桥梁,依据中药成分的功效推断出针灸作用机理。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独活寄生汤中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亚油酸乙酯、花生四烯酸、(E)-9-二十烯酸、11,14-二十碳二烯酸甲酯、叶酸、icos-5-烯酸与治疗KOA的蛋白靶标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针灸治疗KOA重要穴位为犊鼻、内膝眼、足三里。独活寄生汤与针灸共同作用的靶标有MMP-13、NO、p38MAPK、IL-1、Caspase-9。GO富集与信号通路、炎症反应、肌细胞分化、细胞凋亡和免疫系统调节有关;KEGG富集通路涉及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结论:针药两者作用在经络脏腑的“印迹模板”层面上产生重叠,可利用中药活性成分的功效推断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是祛风除湿、补益气血和温阳理血。运用网络靶点超分子“印迹模板”可构建起针灸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的桥梁,建立“以药释针”的机理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超分子“印迹模板” 以药释针 针灸 独活寄生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分子“气析”理论的双黄连口服液中金(山)银花替代研究
3
作者 许键权 周塬钦 +5 位作者 汤卓翰 林云 周春娇 张良琦 贺福元 肖美凤 《海峡药学》 2025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利用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法对金(山)银花制备的双黄连口服液进行分析,为金(山)银花“异原等效”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药典》的方法制备金(山)银花双黄连口服液,测定其绿原酸、咖啡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黄芩苷、连翘苷... 目的利用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法对金(山)银花制备的双黄连口服液进行分析,为金(山)银花“异原等效”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药典》的方法制备金(山)银花双黄连口服液,测定其绿原酸、咖啡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黄芩苷、连翘苷、黄芩素的含量;采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制备的金(山)银花双黄连口服液,计算指纹图谱的总量统计矩参数。结果10批金(山)银花双黄连口服液中绿原酸、黄芩苷、连翘苷含量均符合药典标准;10批金银花和10批山银花分别制备的双黄连口服液相似度均在0.979以上,10批金银花与山银花双黄连口服液间相似度均在0.973以上;金(山)银花双黄连口服液总量一阶矩(RSD分别为3.1%,1.2%)、总量二阶矩(RSD分别为2.3%,2.2%)较稳定且无显著性差异,表明金银花和山银花制备的双黄连口服液体外“印迹模板”特征相似。结论采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体系和总量统计矩可联合表征金(山)银花双黄连口服液体外“印迹模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印迹模板” 总量统计矩 指纹图谱 双黄连口服液 金银花 山银花 U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分析身痛逐瘀汤基准样品的质量属性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志飞 刘有志 +3 位作者 吴月峰 袁筱 周晋 贺福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1-178,共8页
目的: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研究身痛逐瘀汤成分群在药材-饮片-复方制备过程中的自主作用规律,阐明其质量属性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建立身痛逐瘀汤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流动相0.4%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2.... 目的: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研究身痛逐瘀汤成分群在药材-饮片-复方制备过程中的自主作用规律,阐明其质量属性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建立身痛逐瘀汤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流动相0.4%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2.5 min,100%A;2.5~6 min,100%~96%A;6~15 min,96%~92%A;15~25 min,92%~88%A;25~35 min,88%~75%A;35~50 min,75%~65%A;50~60 min,65%~50%A;60~65 min,50%~30%A;65~70 min,100%A),检测波长235 nm,计算药材、饮片及基准样品指纹图谱的总量统计矩、信息熵和一次投料量等参数;计算基准样品出膏率及药材-饮片-复方转移率和加合参数。结果:15批药材、饮片UPLC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相似度均>0.89,12味药材与饮片UPLC指纹图谱的信息熵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0%。身痛逐瘀汤(药材)的总量一阶矩(MCRT_(T))、信息熵的RSD分别为5.5%、2.3%,身痛逐瘀汤(饮片)的则依次为4.8%、2.6%。45批全方的出膏率在17.2%~20.2%。药材-饮片转移率数据在波动范围内,药材-复方、饮片-复方的整体传递率分别为101.8%、83.0%。结论:身痛逐瘀汤基准样品的质量属性可采用总量统计矩分析法、一次投料量分析法等进行研究,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印证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痛逐瘀汤 基准样品 超分子“印迹模板” 质量属性 总量统计矩 信息熵 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
原文传递
13味归肺经中药UPLC指纹图谱特征及“印迹模板”成分簇划分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欧阳少琴 陈宇霞 +3 位作者 黄晨存 杨学斌 李萍 贺福元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1669-1676,共8页
目的对13味归肺经中药的UPLC指纹图谱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其“印迹模板”成分簇特征和划归方法,为寻找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UPLC建立白前、百部、苍耳子、芥子、金荞麦、桔梗、款冬花、马勃、前胡、桑白皮、射干... 目的对13味归肺经中药的UPLC指纹图谱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其“印迹模板”成分簇特征和划归方法,为寻找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UPLC建立白前、百部、苍耳子、芥子、金荞麦、桔梗、款冬花、马勃、前胡、桑白皮、射干、鱼腥草、紫菀13味归肺经中药的指纹图谱,并用总量统计矩、信息熵与信息量进行特征分析;采用匹配频数法划分“印迹模板”成分簇,寻找可能的归肺经的物质基础。结果13味归肺经中药的UPLC指纹图谱平均色谱峰峰数为80个,RSD为33.18%;总量统计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相似度、信息熵、信息量分别为19230μA·s、27.21 min、435.0 min2、0.5517、4.260 bit、70234 bit,RSD分别为104.10%、81.98%、74.61%、41.22%、20.66%、89.72%,结果表明归肺经中药成分簇差异显著;按置信系数为0.05确定13味中药的匹配最低频数为7.35次;由此可划得30个归肺经的“印迹模板”成分簇,构成新指纹图谱,以3.801 min(6号峰)的RSD最小,为79.70%,以9.279 min(24号峰)最大,为344.9%,平均RSD为164.7%,30个成分簇RSD的RSD为46.05%。结论13味归肺经中药成分簇的U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不高,成分簇“印迹模板”变异较大,其中前胡成分簇“印迹模板”相差最大,而百部、桔梗的色谱峰数较少,信息熵也不高,并与平均相似度接近,是进一步研究归肺经成分簇“印迹模板”的较好模型药物,同时,金荞麦、桑白皮、射干、鱼腥草均含黄酮类成分,也是研究归肺经物质基础适宜的模型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归经 肺经 超分子“印迹模板” 成分簇 指纹图谱 总量统计矩 UPLC 信息熵 匹配频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连接性指数和匹配频数总量统计矩法的辛味药“印迹模板”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钱学兵 张良琦 +4 位作者 肖音 刘洪昕 沈爰庆 肖美凤 贺福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8-224,共7页
目的:基于分子连接性指数(MCI)和匹配频数总量统计矩法对广藿香等6味辛味中药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研究其挥发性成分“印迹模板”划分、整合,以寻找辛味中药共有“印迹模板”特征。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味辛味中药的挥发性成分,建... 目的:基于分子连接性指数(MCI)和匹配频数总量统计矩法对广藿香等6味辛味中药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研究其挥发性成分“印迹模板”划分、整合,以寻找辛味中药共有“印迹模板”特征。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味辛味中药的挥发性成分,建立其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指纹图谱,程序升温(80℃保持5 min,以5℃·min^(-1)升至200℃,保持5 min;以2℃·min^(-1)升至230℃,保持10 min),分流比20∶1,电子轰击离子源(EI),检测范围m/z 35~650,计算成分的平均MCI和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参数;采用匹配频数法对6味辛味中药指纹图谱色谱峰进行“印迹模板”划分、整合和确认。结果:广藿香、艾叶、苍术、细辛、辛夷、荆芥6味中药的挥发性成分平均零阶、一阶及二阶MCI分别为9.02、5.28、5.05;其指纹图谱峰数、总量零阶矩、总量一阶矩、总量二阶矩的平均值分别为60个、169×10^(7)、22.49 min、36.82 min^(2)。6味辛味中药的指纹图谱经匹配频数法划分后得到20个整合“印迹模板”,其中3个为共有“印迹模板”,保留时间分别为(25.97±0.21)、(26.90±0.20)、(31.64±1.24) min,代表性成分分别为巴伦西亚橘烯、β-榄香烯、石竹素等。结论:MCI联合匹配频数总量统计矩法能划分、整合辛味中药的“印迹模板”,找到其共有的色谱印迹特征,可为辛味中药药效物质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印迹模板” 分子连接性指数 总量统计矩 指纹图谱 辛味中药 匹配频数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原文传递
基于匹配频数统计矩法的六味地黄浓缩丸谱量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玉钗 刘湘 +6 位作者 田丽 李文姣 谯茹 张伟龙 潘雪 唐昱 贺福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7-769,共13页
目的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划分、整合六味地黄浓缩丸(Liuwei Dihuang Concentrated Pills,LDCP)指纹图谱,将其表征为物质单元并进行谱量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方法采用匹配频数统计矩法划分、整合与表征50批LDCP指纹图谱物质单... 目的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划分、整合六味地黄浓缩丸(Liuwei Dihuang Concentrated Pills,LDCP)指纹图谱,将其表征为物质单元并进行谱量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方法采用匹配频数统计矩法划分、整合与表征50批LDCP指纹图谱物质单元,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将各物质单元总峰面积与出膏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谱量学方程,进行谱量学研究。结果50批LDCP的UPLC指纹图谱被划分为35个物质单元(A1~A35),经多元线性回归得到35个物质单元(A1~A35)总峰面积与出膏率的谱量学方程:PT=23.390+0.04106 A1-9.100×10^(−3)A2+0.01468 A3+0.02798 A4-0.03361 A5-0.04225 A6-6.608×10^(−3)A7-0.02590 A8-0.14560 A9+0.16500 A10-0.02750 A11+3.408×10^(−3)A12-0.02103 A13-1.070×10^(−3)A14+2.833×10^(−5)A15-8.774×10^(−3)A16+0.01852 A17-1.8829×10^(−3)A18+0.02361 A19+8.566×10^(−3)A20+0.01394 A21-5.894×10^(−3)A22-0.01227 A23-0.01491 A24+1.792×10^(−3)A25-1.571×10^(−4)A26-3.942×10^(−3)A27-0.05480 A28+0.08315 A29+0.11930 A30-0.06071 A31-0.08342 A32+0.01496 A33-2.989×10^(−3)A34+0.06317 A35(r=0.915)。结论该方法能以较高准确度划分、整合并表征LDCP指纹图谱物质单元,且保留原指纹图谱整的总量统计矩特性,其谱量学方程能较好的预测LDCP的出膏率与平均出膏率,可为LDCP的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频数统计矩法 谱量学 六味地黄浓缩丸 超分子“印迹模板” 物质单元 莫诺苷 马钱苷 丹皮酚
原文传递
基于指纹图谱段带总量统计矩法和信息熵的桑源药材成分比较分析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朱志飞 刘金玲 +4 位作者 樊启猛 刘有志 吴月峰 周晋 贺福元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547-2555,共9页
运用段带总量统计矩法和信息熵对桑枝、桑叶、桑白皮及桑椹4种桑源药材HPLC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研究桑不同入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印迹模板整体特征的差异,为寻找桑源药材"同源异效"药效物质提供基础。建立桑源药材桑枝、桑叶、... 运用段带总量统计矩法和信息熵对桑枝、桑叶、桑白皮及桑椹4种桑源药材HPLC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研究桑不同入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印迹模板整体特征的差异,为寻找桑源药材"同源异效"药效物质提供基础。建立桑源药材桑枝、桑叶、桑白皮及桑椹各6批次的指纹图谱,通过计算其段带总量统计矩参数和信息熵,对桑源药材指纹图谱进行异同分析。桑源药材桑枝、桑叶、桑白皮及桑椹指纹图谱AUCT,MCRTT,VCRTT,H成对配对t检验P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4味桑源药材均在3~11,20~24 min同时有吸收峰,说明4味桑源药材在上述相同时间段有相同或相似的化学成分,在34 min后,4味桑源药材均无吸收峰出现。4味桑源药材指纹图谱在保留时间3~4,16~18,25~27,31~32 min时VCRTT均较大,说明4味桑源药材间的成分在这些时间段内存在显著差异;且3~4,15~17 min,桑椹VCRTT明显高于其余3味药材;在8~10,28~30 min,桑白皮的VCRTT显著高于其余3味药材;21~23 min,4味桑源药材的VCRTT均较低,说明4味桑源药材在这一时间段色谱图内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但含量与配比可能存在差异。此外,桑枝在7~12,23~27 min处信息熵最大,桑椹在2~8 min处信息熵最大,说明桑枝、桑椹在相应时间段内成分响应较大,也是其化学成分的主要出峰时间段,对应此处的化学成分及相应药效。结果表明,桑源药材间成分和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性,段带总量统计矩和信息熵可用于"同源异效"中药成分差异变化分析,为其确定质量标志物提供更为全面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源药材 同源异效 超分子“印迹模板” 指纹图谱 段带 总量统计矩 信息熵 HPLC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研制的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52
9
作者 樊启猛 贺鹏 +6 位作者 李海英 刘润南 贺玉婷 梁慧慧 刘文龙 周逸群 贺福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02-209,共8页
中药经典名方开发已成为当下中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其中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成功研制对于整个中药经典名方的申报极为关键。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既是检测经典名方制剂质量的基准,同时又需反映整方的物质基础。中药成分众多而复杂,单成... 中药经典名方开发已成为当下中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其中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成功研制对于整个中药经典名方的申报极为关键。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既是检测经典名方制剂质量的基准,同时又需反映整方的物质基础。中药成分众多而复杂,单成分的、化药式的研发与质量控制模式难以适用于整体药用的中药制剂的开发,亟需开辟一条中药专属的研发模式。以目前已有的现代科学技术,笔者建议将中药的遗传多态性、提取动力学、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超分子'印迹模板'等结合应用于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研制,探讨中药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质量控制技术,以期全面、准确地阐明药材-饮片-物质基准的成分群量值的传递规律,为推进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制进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经典名方 物质基准 关键技术 总量统计矩 超分子“印迹模板” 指纹图谱
原文传递
金银花、山银花动态挥发性成分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海英 樊启猛 +8 位作者 贺玉婷 贺鹏 王敏存 刘润南 周镯 钱学兵 曾鲜萍 肖美凤 贺福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48-155,共8页
目的:运用分子连接性指数法与总量统计矩法控制中药质量,阐明金银花、山银花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方法:提取不同产地金银花、山银花挥发油进行GC-MS测定,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检测范围m/z 35~650;结合美国国家... 目的:运用分子连接性指数法与总量统计矩法控制中药质量,阐明金银花、山银花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方法:提取不同产地金银花、山银花挥发油进行GC-MS测定,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检测范围m/z 35~650;结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05和ChemicalBook数据库定性分析挥发性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并计算总量统计矩参数和挥发性成分的零阶、一阶、二阶、三阶分子连接性指数。结果:10批金银花、山银花各指纹图谱峰数目(RSD分别为28.5%,33.4%),总量零阶矩(RSD分别为55.5%,128.9%)和总量二阶矩(RSD分别为15.3%,21.5%)不稳定,表明挥发性成分种类与含量波动剧烈;但总量一阶矩(RSD分别为7.5%,8.8%)和零阶、一阶、二阶、三阶分子连接性指数较稳定(RSD分别在8.1%~10.3%,4.2%~5.5%),表明成分整体"印迹模板"相似。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金银花、山银花这2味药材挥发油的峰数、总量一阶矩及零阶、一阶、二阶、三阶分子连接性指数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以超分子气析"印迹模板"理论为指导,采用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和总量统计矩参数联合表征中药体外成分"印迹模板",可宏观控制中药质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气析“印迹模板”理论 分子连接性指数 总量统计矩 稳定性 金银花 山银花 挥发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