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骨动力椎弓根寻路器的研制及其引导置钉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欣宸 陈光华 +1 位作者 姬烨 闫景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31-738,共8页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超声骨动力椎弓根寻路器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度及安全性。方法:自行研制一种超声骨动力椎弓根寻路器,选择2具成年人脊柱标本(T1~L5节段),男性1具,年龄62岁,女性1具,年龄57岁,排除畸形、外伤及骨质疏松症等骨科...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超声骨动力椎弓根寻路器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度及安全性。方法:自行研制一种超声骨动力椎弓根寻路器,选择2具成年人脊柱标本(T1~L5节段),男性1具,年龄62岁,女性1具,年龄57岁,排除畸形、外伤及骨质疏松症等骨科疾病,将标本左侧椎弓根设置为实验组,通过超声骨动力椎弓根寻路器引导下置钉;右侧椎弓根设置为对照组,直视下徒手置钉。术中及术后即刻分别对两组标本行CT扫描,通过术中CT测量定位针长轴中线距椎弓根内外侧皮质距离;通过术后CT测量椎弓根螺钉穿出椎弓根皮质的距离并依据Neo法对置钉进行分级,统计两组精确置钉(0级置钉)、可接受置钉(Neo分级0级或1级)和不良置钉(Neo分级2级或3级)的情况。通过比较两组精确置钉率与不良置钉率上的整体差异,以及分别在上、中、下胸椎及腰椎的穿破皮质螺钉(Neo分级1、2、3级螺钉)的差异,评估两组间置钉精确性与安全性的差异。结果:两组各置入34枚定位针。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定位针在上胸椎距皮质骨最小距离分别为2.77mm±1.05mm和0.59±2.31mm,中胸椎为1.97±1.01mm和0.98±1.70mm,下胸椎为3.02±0.93mm和2.53±0.83mm,腰椎为4.14±1.04mm和3.80±0.59mm。实验组有6枚定位针存在穿出的风险,对照组有14枚存在穿出的风险。在置钉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精确置钉率分别为82.36%和58.82%,可接受置钉率分别为97.06%和82.36%,不良置钉率分别为2.94%和17.64%。在所有穿破皮质螺钉中,实验组有1枚位于上胸椎(1级),2枚位于中胸椎(1级、2级各1枚),2枚位于下胸椎(1级2枚),1枚位于腰椎(1级);而对照组有6枚位于上胸椎(1级2枚、2级2枚、3级2枚),5枚位于中胸椎(1级3枚、2级1枚、3级1枚),3枚位于下胸椎(1级)。实验组在胸腰椎精确置钉率、可接受置钉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不良置钉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上胸椎节段(T1~T4)穿破皮质螺钉比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中下胸椎及腰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徒手置钉相比,超声骨动力椎弓根寻路器引导下置钉在胸腰椎节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寻路器 超声骨动力系统 椎弓根螺钉 辅助置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配准模板的脊柱机器人系统在椎板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卓夫 宋雄康 +5 位作者 季旭全 刘杉杉 姜帅 王承夏 胡磊 李危石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2期11-13,25,共4页
目的采用一款新型的脊柱机器人系统进行椎板切除操作,评估该系统的准确性。方法取10例羊腰椎标本,对每个标本的椎板两侧进行共20次椎板切削操作。记录每次切削操作的时间,并对术后CT数据呈现的椎板切割轨迹与手术前规划的切割轨迹进行... 目的采用一款新型的脊柱机器人系统进行椎板切除操作,评估该系统的准确性。方法取10例羊腰椎标本,对每个标本的椎板两侧进行共20次椎板切削操作。记录每次切削操作的时间,并对术后CT数据呈现的椎板切割轨迹与手术前规划的切割轨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共进行了212次垂直切削,平均每侧的椎板切削需要10.6次垂直切削来完成。单侧椎板切除的平均时间为(172.55±33.23)s。规划切割面和实际切割面在起始点的距离为(0.99±0.46)mm,在终止点的距离为(0.85±0.55)mm,切割的准确度符合预期。结论基于3D打印配准模板的脊柱机器人系统进行椎板切除操作的精度基本满足临床要求,但仍需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机器人 椎板切除机器人 3D打印 状态识别 超声骨动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刮匙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玉伟 王海蛟 +3 位作者 崔巍 效伟 胡冰涛 李凡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69-67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刮匙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ACDF的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52±9)岁。在切除椎体后缘骨... 目的探讨超声刮匙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ACDF的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52±9)岁。在切除椎体后缘骨质和(或)骨赘使椎间隙呈倒八字的减压过程中,根据术中切除工具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应用超声刮匙切除椎体后缘骨质和(或)骨赘者为A组,应用传统工具(磨钻、刮匙、枪状咬骨钳)的为B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改善率。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A组手术时间(47±7)min,出血量(49±4)ml,B组则分别为(54±12)min和(117±16)ml,A组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1、20.704,均P<0.05)。A组1例出现泌尿系感染,无脑脊液漏及脊髓损伤发生;B组2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局部压迫切口一期愈合,1例出现声音嘶哑,2周后消失,2例出现吞咽不适,术后1个月内症状消失,无脊髓损伤发生;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χ2=4.157,P=0.041)。A组术后3 d JOA评分较术前改善39.0%,术后1年改善率71.6%;B组术后3 d JOA评分较术前改善38.7%,术后1年改善率69.4%;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1、1.076、0.061,均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椎间隙内行椎体后缘骨质和(或)骨赘切除减压的过程中,应用超声刮匙安全、有效、快捷,与传统方法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超声骨动力系统 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