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跨主体性的能力——从“畏死的恐惧”看跨主体性何以可能
被引量:
6
1
作者
蔡昱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66,共7页
近代哲学开创的建立于唯我论视角下的狭隘的理性原则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的失败引发了道德危机。作为应对,胡塞尔开启了“主体间性”的研究视域,后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的努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但他们分别将“主体间性”禁...
近代哲学开创的建立于唯我论视角下的狭隘的理性原则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的失败引发了道德危机。作为应对,胡塞尔开启了“主体间性”的研究视域,后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的努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但他们分别将“主体间性”禁锢在思维、体验和关于如何有效地对话与协商的知识中,从而不能在客观世界中现实化。现实实践中,只有回答了“跨主体性何以可能”的问题,才能回答“主体间性如何现实化”的问题。从“畏死的恐惧”理论出发,我们发现只有当个体具备了“跨主体性的能力”(包括独立能力、通达能力、公共能力和超越畏死的恐惧的勇气),个体的“跨主体性”和以之为前提的“主体间性”才可能现实化。显然,对“跨主体性何以现实化”这一新的问题式所开拓的新领域的有效探讨,是回答“道德何以现实化”“协商民主何以现实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现实化”等的基础与前提,它却被思想家们普遍遗漏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
主体性
的能力
跨
主体性
跨主体性的个体
主体
间性
畏死的恐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代美德伦理学的缺陷和医德培养的关键
被引量:
6
2
作者
蔡昱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8-13,共6页
当代伦理学的缺陷在复兴的当代美德伦理学上表现为片面性、“自我—他人不对称”、相对主义、缺乏具普遍性的美德依据和践行性的道德实践能力,即“美德”丢失了古代的能力蕴含而仅指品质,从而使美德难以现实化。从“畏死的恐惧”基础上...
当代伦理学的缺陷在复兴的当代美德伦理学上表现为片面性、“自我—他人不对称”、相对主义、缺乏具普遍性的美德依据和践行性的道德实践能力,即“美德”丢失了古代的能力蕴含而仅指品质,从而使美德难以现实化。从“畏死的恐惧”基础上所重塑的道德基础(即生命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出发,对上述问题给予揭示与超越。马克思以彻底的实践哲学和崭新的问题式,即“道德何以现实化”,使道德走出了纯粹的思维性。从“畏死的恐惧”出发可以继承和发展此问题式,将研究拓展到与“道德现实化的内在条件”和“道德现实化的动力、阻力和能力”相关的领域。在此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问题式下,医德教育的关键是培养“超越畏死的恐惧的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伦理学
医德的现实化
践行性的道德实践能力
畏死的恐惧
问题式
跨主体性的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跨主体性的能力——从“畏死的恐惧”看跨主体性何以可能
被引量:
6
1
作者
蔡昱
机构
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66,共7页
文摘
近代哲学开创的建立于唯我论视角下的狭隘的理性原则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的失败引发了道德危机。作为应对,胡塞尔开启了“主体间性”的研究视域,后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的努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但他们分别将“主体间性”禁锢在思维、体验和关于如何有效地对话与协商的知识中,从而不能在客观世界中现实化。现实实践中,只有回答了“跨主体性何以可能”的问题,才能回答“主体间性如何现实化”的问题。从“畏死的恐惧”理论出发,我们发现只有当个体具备了“跨主体性的能力”(包括独立能力、通达能力、公共能力和超越畏死的恐惧的勇气),个体的“跨主体性”和以之为前提的“主体间性”才可能现实化。显然,对“跨主体性何以现实化”这一新的问题式所开拓的新领域的有效探讨,是回答“道德何以现实化”“协商民主何以现实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现实化”等的基础与前提,它却被思想家们普遍遗漏了。
关键词
跨
主体性
的能力
跨
主体性
跨主体性的个体
主体
间性
畏死的恐惧
分类号
B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代美德伦理学的缺陷和医德培养的关键
被引量:
6
2
作者
蔡昱
机构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
出处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8-13,共6页
基金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ZX108)。
文摘
当代伦理学的缺陷在复兴的当代美德伦理学上表现为片面性、“自我—他人不对称”、相对主义、缺乏具普遍性的美德依据和践行性的道德实践能力,即“美德”丢失了古代的能力蕴含而仅指品质,从而使美德难以现实化。从“畏死的恐惧”基础上所重塑的道德基础(即生命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出发,对上述问题给予揭示与超越。马克思以彻底的实践哲学和崭新的问题式,即“道德何以现实化”,使道德走出了纯粹的思维性。从“畏死的恐惧”出发可以继承和发展此问题式,将研究拓展到与“道德现实化的内在条件”和“道德现实化的动力、阻力和能力”相关的领域。在此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问题式下,医德教育的关键是培养“超越畏死的恐惧的勇气”。
关键词
美德伦理学
医德的现实化
践行性的道德实践能力
畏死的恐惧
问题式
跨主体性的个体
Keywords
virtue ethics
realization of medical ethics
ability to actualize morality
the fear of death
problematic
cross subjectivity individual
分类号
R-05 [医药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跨主体性的能力——从“畏死的恐惧”看跨主体性何以可能
蔡昱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当代美德伦理学的缺陷和医德培养的关键
蔡昱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