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
1
作者 蔡涵哲 林俊彦 +1 位作者 王治 叶霞飞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1,共8页
[目的]为准确测算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接驳设施所需规模,需对车站各接驳交通方式下客流的分担率进行研究并预测。[方法]基于对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南村万博站、同和站等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进站客流接驳数据的实地调查,在传统MNL(多项Logit... [目的]为准确测算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接驳设施所需规模,需对车站各接驳交通方式下客流的分担率进行研究并预测。[方法]基于对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南村万博站、同和站等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进站客流接驳数据的实地调查,在传统MNL(多项Logit)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天气、进出站接驳特征差异的影响,构建基于MNL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并利用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模型标定。[结果及结论]模型标定结果表明,仅接驳距离特征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性别、出行目的等与轨道交通接驳方式选择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所研究的调查数据未捕捉到出行者年龄和接驳交通方式选择的相关性;对同和站晚高峰进站客流的晴天和雨天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进行检验,准确率分别达到86.0%和77.2%,说明考虑天气因素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是优于传统模型的。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应用于用地属性相似的目标站点,证实了该模型在实际客流预测中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 接驳交通方式划分 改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解析方法
2
作者 彭羽飞 蒋熙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3-232,共10页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混合交叉流线条件下,不同流向的客流难以实时观测的问题,提出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车站客流解析方法。首先,利用来源于自动售检票系统、智能视频、列车称重系统的客流监测数据,基于客流特性与客流时空关联关系...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混合交叉流线条件下,不同流向的客流难以实时观测的问题,提出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车站客流解析方法。首先,利用来源于自动售检票系统、智能视频、列车称重系统的客流监测数据,基于客流特性与客流时空关联关系,构建车站分向客流估计模型;进一步,运用计算图结构将模型抽象成一种具有时空维度的多层次客流网络,并提出基于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技术的模型循环迭代求解算法。最后,针对G市某换乘站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自多源监测数据中逐时段解析车站分向客流;全天72个时段客流估计结果与实际监测情况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不超过10.24%,平均值在0.4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估计 数学规划模型 反向传播 计算图结构 多源监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IMA-RBF的地铁车站客流预测
3
作者 孙陈 《技术与市场》 2024年第12期53-56,共4页
通过分析ARIMA模型和RBF模型的基本原理,结合ARIMA模型时间序列预测特性和RBF神经网络非线性处理能力,建立地铁车站客流量预测的ARIMA-RBF组合模型。以广州地铁2号线市二宫站为例,将建立的ARIMA-RBF组合模型应用于客流预测的实际场景,... 通过分析ARIMA模型和RBF模型的基本原理,结合ARIMA模型时间序列预测特性和RBF神经网络非线性处理能力,建立地铁车站客流量预测的ARIMA-RBF组合模型。以广州地铁2号线市二宫站为例,将建立的ARIMA-RBF组合模型应用于客流预测的实际场景,结果表明:ARIMA-RBF组合模型误差仅为2.23%,优于ARIMA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站客流 ARIMA模型 RBF模型 ARIMA-RBF组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混合度对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俊芳 姚敏峰 +1 位作者 季峰 向蕾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15-1423,共9页
针对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如何影响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问题,建立非线性回归方法对其进行量化研究.采用递远递减权重和相邻车站重叠区域人口分配权重来计算加权人口,并以车站客流/加权人口作为因变量,从而分析由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引起的车站... 针对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如何影响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的问题,建立非线性回归方法对其进行量化研究.采用递远递减权重和相邻车站重叠区域人口分配权重来计算加权人口,并以车站客流/加权人口作为因变量,从而分析由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引起的车站客流变化.构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来分析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岗位居住人口比以及车站客流间相互关系.最后,以日本东京都109个车站的实际数据进行案例分析,案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对车站客流影响较弱,而岗位居住人口比与车站出站客流呈现显著正相关.因此,客流预测过程中应以岗位居住人口比代替土地利用混合程度作为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车站客流预测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土地利用混合程度 岗位居住人口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加权的LS-SVM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量预测 被引量:18
5
作者 周家中 张殿业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模型精度,简化模型数据需求规模,提出基于空间加权的LS-SVM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模型。基于交通网络距离重新划分车站的影响范围,提出分距离影响带的线型和指数型空间权重系数方程,结合空间权重系数...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模型精度,简化模型数据需求规模,提出基于空间加权的LS-SVM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模型。基于交通网络距离重新划分车站的影响范围,提出分距离影响带的线型和指数型空间权重系数方程,结合空间权重系数,输入区域特征变量和车站属性变量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LSSVM预测模型,运用动态改变惯性权重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DCW-APSO)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选取。应用模型预测2011年成都市地铁1号线部分车站客流,并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型明显提高客流预测精度,简化数据需求量,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补充模型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 预测 空间加权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圈层人口变量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 被引量:7
6
作者 李俊芳 杨冠华 +1 位作者 邹江源 柴东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3-429,共7页
考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指进出站客流)吸引范围内不同距离的人口对车站客流贡献率不同的情况,将人口按照距离车站的远近分为不同圈层,以不同圈层人口作为变量进行车站客流预测.通过偏相关分析验证圈层人口作为变量的合理性,同时获得... 考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指进出站客流)吸引范围内不同距离的人口对车站客流贡献率不同的情况,将人口按照距离车站的远近分为不同圈层,以不同圈层人口作为变量进行车站客流预测.通过偏相关分析验证圈层人口作为变量的合理性,同时获得影响车站客流的其他显著因素.针对线性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的不合理性,建立了可反映车站客流与自变量高度非线性关系的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案例研究表明:基于圈层人口变量和BP神经网络的车站客流预测模型在减小误差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模型,且具有很好的实时性.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已知任意车站背景变量,车站圈层人口对客流的贡献率模型.该模型验证的结果进一步说明基于圈层人口变量和BP神经网络的车站客流预测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圈层人口与其他影响车站客流的显著影响因素同车站客流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预测 圈层人口变量 BP神经网络 客流吸引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关联预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曼 王艳辉 +1 位作者 伍九霖 贾利民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26,共5页
为解决车站客流多因素关联预警问题,通过分析闸机客流、通道客流等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系统动力学(SD)原理建立车站客流流动模型,并确定SD方程中的变量及常量;利用Vensim软件分别对站台承载客流、进站客流等建立SD方程,形成基于SD... 为解决车站客流多因素关联预警问题,通过分析闸机客流、通道客流等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系统动力学(SD)原理建立车站客流流动模型,并确定SD方程中的变量及常量;利用Vensim软件分别对站台承载客流、进站客流等建立SD方程,形成基于SD方程的关联预警分析流程。最后,建立站台层仿真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站内该区域的客流状况。结果表明,当模型内某变量(如站台承载客流量)出现变化时,可通过及时调整该变量所对应的动力学方程中的其他参量,使车站站台承载客流量保持在其能力和安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 关联预警 系统动力学(SD) 模型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吸引范围重叠区域划分模型 被引量:8
8
作者 李俊芳 杜慎旭 钱卫力 《城市交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64,共4页
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吸引范围划分方法大多未考虑相邻车站间的重叠区域,导致车站客流预测值偏大。为了提高车站客流预测的准确性,考虑中间站、首末站、换乘站,针对不同相邻车站类型提出客流分配量计算公式。基于此构建轨道交通车... 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吸引范围划分方法大多未考虑相邻车站间的重叠区域,导致车站客流预测值偏大。为了提高车站客流预测的准确性,考虑中间站、首末站、换乘站,针对不同相邻车站类型提出客流分配量计算公式。基于此构建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吸引范围重叠区域划分模型,并采用日本东京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相关数据标定模型参数。最后,以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安亭站及相邻的兆丰路站和汽车城站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显示精确度为78.6%。指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在于上海市与东京都的差异以及交通小区数量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客流预测 车站客流吸引范围 重叠区域划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M集成应用下的车站客流消防应急疏散仿真 被引量:3
9
作者 吴贝 时雨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85-489,共5页
研究BIM集成应用下的车站客流消防应急疏散仿真,有效仿真车站客流消防应急疏散过程。利用BIM技术构建车站客流消防应急疏散BIM模型,分析车站乘客疏散行为特征获取乘客人员疏散参数;将疏散BIM模型与车站乘客疏散行为特征导入扩展非均匀... 研究BIM集成应用下的车站客流消防应急疏散仿真,有效仿真车站客流消防应急疏散过程。利用BIM技术构建车站客流消防应急疏散BIM模型,分析车站乘客疏散行为特征获取乘客人员疏散参数;将疏散BIM模型与车站乘客疏散行为特征导入扩展非均匀的格子气模型的疏散算法,获取与疏散过程相关的文本数据,仿真车站客流消防应急疏散过程;利用Unity3D平台融合疏散BIM模型与车站客流消防应急疏散仿真过程,解决疏散BIM模型与疏散算法的对接问题,展现出三维可视化的车站客流消防应急疏散过程。实验证明,所研究的方法能够有效仿真车站客流消防应急疏散过程,扶梯运行且有导流的疏散方案最优,站台到站厅的提升高度在16m以内疏散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应用 车站客流 消防应急疏散 文本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地铁车站客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一琨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第11期241-241,共1页
广州地铁目前发展迅速,已经进入大线网运营时代,客流量显著增加,因此本文以提高地铁车站乘客疏导效率为基点,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地铁车站客流影响因素,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及描述了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系统响应及过程。
关键词 地铁车站客流 系统动力学 VENS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宁 叶霞飞 刘剑锋 《城市交通》 2010年第3期23-27,78,共6页
轨道交通车站日均上下客流量与周边土地利用存在密切关系,研究这一关系可为国内大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结果的合理性提供参考。以东京核心四区31个轨道交通车站为研究重点,详细统计了各车站的日均上下客流量以及车站影响范围内的容... 轨道交通车站日均上下客流量与周边土地利用存在密切关系,研究这一关系可为国内大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结果的合理性提供参考。以东京核心四区31个轨道交通车站为研究重点,详细统计了各车站的日均上下客流量以及车站影响范围内的容积率、人口、岗位等基础数据,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日均上下客流量与相关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得到轨道交通车站影响范围内建筑容积率≤2.3,2.3<容积率<4.0,容积率≥4.0三种情况下,单位潜在客流、单位建筑面积分别产生的日均上下客流量的指标值,并指出大型商场等消费娱乐设施对日均上下客流量具有显著影响。结合两项相关案例,证明了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规划 轨道交通 车站日均上下客流 土地利用 容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高峰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金昱 《城市交通》 2019年第4期50-57,共8页
随着上海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日益增长,部分车站在运营过程中逐渐暴露出高峰集散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运营超过5年的238座车站的刷卡数据,从车站高峰小时时段分布、高峰小时系数取值范围、超高峰系数取值范围三个方面分析车站客流高峰小时... 随着上海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日益增长,部分车站在运营过程中逐渐暴露出高峰集散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运营超过5年的238座车站的刷卡数据,从车站高峰小时时段分布、高峰小时系数取值范围、超高峰系数取值范围三个方面分析车站客流高峰小时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车站进站客流高峰呈现集聚于早高峰的单峰分布特征,出站高峰客流则呈现向早晚高峰集聚的双峰分布特征。2)进站客流高峰小时系数取值普遍高于出站客流高峰小时系数,进出站客流高峰小时系数主要与车站周边用地特征、车站区位密切相关;城市外围高强度单一居住功能为主的车站或周边高强度单一办公密集型车站存在较高高峰小时系数的可能。3)大部分车站超高峰系数位于规范推荐值范围内;对于位于线路末梢同时承担周边一定范围内交通接驳功能的车站,在客流预测中超高峰系数建议选用规范推荐范围中较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 高峰小时系数 超高峰系数 大数据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站客流密度系数监控及预警的地铁线网客流联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菊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9,共6页
结合多样化的客流需求实施精准的客流控制,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传统的点线面客流控制方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建立了基于车站客流密度系数和客流控制效率的线网客运组织联控策略,搭建了城市轨道交通... 结合多样化的客流需求实施精准的客流控制,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传统的点线面客流控制方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建立了基于车站客流密度系数和客流控制效率的线网客运组织联控策略,搭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控制应用平台。本研究实现了对车站客流的即时预警、精准溯源和精细控制,可用于指导线网客控分级预警机制的建立,以及线网联控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进而降低客运安全风险、提升客运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线网客流联控 车站客流密度系数 客流控制效率 线网客流控制应用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手机信令的铁路车站客流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必松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5-151,158,共8页
手机信令数据为铁路车站客流特征提取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支撑。首先,对移动通信系统构成与网络空间覆盖特征、手机信令数据对车站客流特征提取支撑进行分析;然后,对手机信令数据进行采集,简化、除燥、扩样及构建基站数据库,在识别旅客出... 手机信令数据为铁路车站客流特征提取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支撑。首先,对移动通信系统构成与网络空间覆盖特征、手机信令数据对车站客流特征提取支撑进行分析;然后,对手机信令数据进行采集,简化、除燥、扩样及构建基站数据库,在识别旅客出行轨迹的基础上,设计车站旅客发送量、客流流向及占比、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及高峰小时系数、车站最高聚集人数等车站客流特征提取技术;最后,以西安北站为例验证了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西安北站手机信令扩样旅客发送量与实际发送量误差在-4.85%~4.54%之间,高峰小时客流量18572人次,高峰小时系数0.901,现状最高聚集人数12024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数据 车站客流 旅客发送量 高峰小时系数 最高聚集人数 移动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客流态势快速推演方法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调整措施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翔 刘龙 邹晓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48,共6页
目的:为更准确地把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态势变化过程,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大客流风险,需基于客流态势快速仿真推演方法来调整车站的客流组织。方法:构建了基于车站实时客流数据和历史客流数据的客流态势快速推演方法的系统架构,提出... 目的:为更准确地把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态势变化过程,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大客流风险,需基于客流态势快速仿真推演方法来调整车站的客流组织。方法:构建了基于车站实时客流数据和历史客流数据的客流态势快速推演方法的系统架构,提出了基于客流态势快速推演方法的技术流程,以及基于时间逻辑分析的态势推演效率的评测方法。基于快速寻路的跳点算法、大规模人群快速仿真的多线程并行计算方法及用于展示和分析态势演化过程的图形化复现方法,快速获取并处理客流数据,生成推演场景及推演算法,以提升客流态势推演及客流组织调整的时效性和实时性。以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杨思站工作日早高峰时段为例,验证了客流态势快速仿真推演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及结论:该方法总体达到了Level-3级的车站客流态势推演技术水平,可较高效地完成车站10~15 min粒度的短时客流态势推演,为车站客流组织方案的调整提供辅助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组织 客流 行人仿真 态势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线运营模式下市域(郊)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流线及空间布局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鑫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16-122,共7页
我国在轨道交通领域持续推进“四网融合”,但目前尚未有市域(郊)轨道交通与国铁共线运营的线路投入使用,相应的客流组织模式和车站公共区空间布局处于探索阶段,设计原则和对应的规范体系也未有定论。以北京轨道交通S6线为实例,分析了市... 我国在轨道交通领域持续推进“四网融合”,但目前尚未有市域(郊)轨道交通与国铁共线运营的线路投入使用,相应的客流组织模式和车站公共区空间布局处于探索阶段,设计原则和对应的规范体系也未有定论。以北京轨道交通S6线为实例,分析了市域(郊)轨道交通与国铁的客流组织模式,据此提炼出了各自的客流流线特征,并分别定义为公交化运营和非公交化运营模式;根据客流组织将车站站台分为独立站台和混用站台两种类型,在两种不同站台组织形式下,又根据站厅的混用独立与否,分别组合出不同的空间组合关系,并通过实例方案说明各种组合方式的优缺点;分析了现阶段在行政和运营管理层面的制约因素,并指出各种空间组合模式尚有一系列配套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结合北京轨道交通S6线实践经验,推荐该线采用站台混用、站厅混用的空间布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郊)轨道交通 共线运营 运营模式 车站客流组织 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物联网在地铁车站客流组织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喻庆芳 房轶珣 刘春宏 《价值工程》 2018年第27期251-254,共4页
在分析车站客流特征、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在车站出入口通道、站厅非付费区和付费区、站台等车站重点部位安装客流统计器,实时监测车站客流情况。并利用物联网传输、智能处理技术,将实时监测客流与车站站台... 在分析车站客流特征、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在车站出入口通道、站厅非付费区和付费区、站台等车站重点部位安装客流统计器,实时监测车站客流情况。并利用物联网传输、智能处理技术,将实时监测客流与车站站台、站厅付费区、非付费区最大容纳能力作对比,当客流达到站台、站厅付费区、非付费区最大容纳能力的α_i时,分别触发一级、二级、三级客流预警,提醒车站开始着手准备客流控制措施,当客流达到站台、站厅付费区、非付费区最大容纳能力的β_j时,车站应确保不同等级的客流控制措施已启动完成。通过两次客流预警一方面提醒车站客流较大需启动控制措施,另一面也提醒车站客流增加,控制措施需准备完毕并启动完成,以确保车站客流控制及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车站客流特征 客流统计器 预警 客流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站客流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就业中心站点识别方法
18
作者 马亮 周军 张永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9-64,共6页
目的:城市就业中心布局是表征城市中心体系的重要指标,应从交通视角出发,研究城市就业中心的空间布局及演变规律,这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综合交通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2015年和2021年的AFC(自动售检票)数据... 目的:城市就业中心布局是表征城市中心体系的重要指标,应从交通视角出发,研究城市就业中心的空间布局及演变规律,这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综合交通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2015年和2021年的AFC(自动售检票)数据,以深圳轨道交通车公庙换乘站为例分析了该市就业中心周边站点高峰小时的客流特征,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就业中心站点(以下简称“就业中心站”)的定义及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就业指数的概念,进而提出了基于城市轨道交通AFC数据识别城市就业中心的技术方法。最后分析了深圳市就业中心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及结论:就业中心站分为主要就业中心站、次要就业中心站及一般就业中心站3个类别。通过对深圳市就业中心站的识别,可反映就业中心在该市的空间分布情况。就业中心站的产生与发展受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空间区位、沿线用地开发程度、有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引入等因素影响较大。中心城区就业功能的不断集聚是促进城市就业中心发展的关键因素,大体量商业办公建筑的使用及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开通均可进一步强化既有城市就业中心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 就业中心站 车站就业指数 车站客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信息技术在地铁车站客流组织中的应用
19
作者 颜蕙 《电子乐园》 2018年第3期45-45,共1页
本文针对物联网信息技术在地铁车站客流组织中应用的问题展了分析,通过轨道列车运行技术分析,介绍了地铁车站客流组 织运行中的物联网应用实例,并且通过逻辑构架、功能构架和物理构架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展讨论,以此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在... 本文针对物联网信息技术在地铁车站客流组织中应用的问题展了分析,通过轨道列车运行技术分析,介绍了地铁车站客流组 织运行中的物联网应用实例,并且通过逻辑构架、功能构架和物理构架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展讨论,以此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在地铁车站 客流组织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信息技术 地铁车站客流组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距离实证研究
20
作者 张昊熙 付意庄 成艳 《综合运输》 2025年第1期31-37,共7页
考虑到既有研究或实际应用中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进出站接驳客流吸引范围的确定方法及吸引范围边界的具体取值并不统一的现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对上海市不同区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进出站客流接驳距离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车站密度... 考虑到既有研究或实际应用中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进出站接驳客流吸引范围的确定方法及吸引范围边界的具体取值并不统一的现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对上海市不同区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进出站客流接驳距离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车站密度越高的区域,车站进出站客流接驳距离越短;车站进出站500m覆盖范围内接驳客流量占比达到50%或1000m覆盖范围内接驳客流量占比达到90%的车站数占本区域对象车站总数的比例较低。最后,指出车站周边土地开发理念、车站接驳交通规划设计思路和车站进出站接驳客流吸引范围的确定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亟待深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接驳距离 实证研究 手机信令数据 土地利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