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录因子Sp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莫伟嘉 李佳 +1 位作者 陆会平 冯振博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6-361,共6页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3(Sp3)在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该院49例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Sp3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在HCC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二者的表达与HCC临床...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3(Sp3)在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该院49例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Sp3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在HCC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二者的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Sp3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Western blot和RT-PCR法的结果均显示:(1)Sp3在HCC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β-Catenin在HCC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3和β-Catenin在HCC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和分级相关;(4)Sp3和β-Catenin在H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Western blot:r=0.681、P=0.000;RT-PCR:r=0.641,P=0.000),均与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有关;(5)Sp3高表达的病例预后较低表达的病例差(P<0.05)。结论 Sp3在HCC发生中起促进作用且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Wnt通路可能是其参与HCC发生、发展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肿瘤 转录因子sp3 Β-CATE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Sp3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翀 唐纯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2-15,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胰腺癌组织内转录因子Sp3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转录因子Sp3作为胰腺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93例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癌肿瘤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Sp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胰腺癌... 目的通过研究胰腺癌组织内转录因子Sp3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转录因子Sp3作为胰腺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93例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癌肿瘤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Sp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3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进一步分析显示Sp3表达与胰腺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而与胰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呈正相关。结论转录因子Sp3在胰腺癌中明显高表达,可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转录因子sp3 预后指标 组织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Sp1和Sp3对JurkatT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庞建新 程希远 吴曙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p1、p3对JurkatT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调节作用。方法用脂质体将Sp1、Sp3表达载体转入JurkatT细胞,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并用银染显示端...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p1、p3对JurkatT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调节作用。方法用脂质体将Sp1、Sp3表达载体转入JurkatT细胞,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并用银染显示端粒酶活性梯度;用RT-PCR方法检测hTERTmRNA水平。结果Sp1、Sp3载体转化36h的细胞Sp1、Sp3蛋白水平分别升高59.6%(P<0.01)和36.8%(P<0.05);随着Sp1表达水平的增加,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水平明显增加,增加率分别为38.5%(P<0.05)和25.4%(P<0.05)。而Sp3表达载体对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转录因子Sp1通过调节hTERTmRNA转录水平而调节JurkatT细胞端粒酶活性,Sp3无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sp1 JurkatT 细胞端粒酶 活性 调节作用 白血病 转录因子s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因子Sp3基因表达缺失及其与免疫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留福 田淑芬 +2 位作者 梁金 郭明升 楚兰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37-439,共3页
目的 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录因子Sp3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贵州地区发病的汉族MS患者31例及健康对照30名,采用逆转录PCR(RT-PCR)检测其PBMC的Sp3基因表达情况;双抗体夹心EL... 目的 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录因子Sp3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贵州地区发病的汉族MS患者31例及健康对照30名,采用逆转录PCR(RT-PCR)检测其PBMC的Sp3基因表达情况;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自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 MS组与健康对照组PBMC cDNA扩增Sp3基因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1.9%(12/31)和6.7%(2/30),Х^2=7.133,P=0.008]。MS组血清sIL-2R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2788.5±1079.8)、(1270.6±489.4)μg/L,t=6.170,P=0.001],其中Sp3基因阴性[(3364.0±1252.3)μg/L]、阳性[(2450.0±827.0)μg/L]表达患者血清sIL-2R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F=32.059,P〈0.05),Sp3基因阴性表达患者比阳性表达患者sIL-2R含量明显升高(q=4.213,P〈0.05)。结论贵州地区发病的汉族MS患者PBMC中存在Sp3基因表达缺失,提示汉族MS患者Sp3基因表达无明显的地域差异。sIL-2R参与了MS的发病过程,Sp3基因表达缺失后机体发生了更严重的免疫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白细胞 单核 sp3转录因子 基因表达 受体 白细胞介素2
原文传递
人成纤维细胞转录因子Sp1Sp3对p16^(INK4a)基因的调控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军峰 童坦君 张宗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8-93,共6页
p16 INK4a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 (cdk)的抑制因子 ,它通过抑制cdk4与cdk6的活性 ,使视网膜母细胞瘤抑制蛋白Rb处于低磷酸化状态 ,从而使细胞阻滞于G1期 .对p16 INK4aATG上游 6 2 2bp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发现 ,该区域富含GC ,其中有 5... p16 INK4a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 (cdk)的抑制因子 ,它通过抑制cdk4与cdk6的活性 ,使视网膜母细胞瘤抑制蛋白Rb处于低磷酸化状态 ,从而使细胞阻滞于G1期 .对p16 INK4aATG上游 6 2 2bp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发现 ,该区域富含GC ,其中有 5个GC盒 (分别命名为GC Ⅰ~GC Ⅴ ) .将上述片段插入到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GL3 Basic ,分别对 5个GC盒进行点突变后转染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 (2BS)发现 ,Ⅰ、Ⅱ、Ⅳ位点的突变体显著下调p16 INK4a启动子的活性 ,而Ⅲ、Ⅴ位点突变体无明显作用 .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证实 ,GC Ⅰ ,Ⅱ ,Ⅳ能与转录因子Sp1和Sp3结合 ,而且结合条带可被转录因子Sp1和Sp3的抗体所拮抗 .共转染Sp1有助于增加启动子的活性 ,而共转染Sp3则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证明p16 INK4a的转录受到Sp1与Sp3的调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成纤维细胞转录因子sp1/sp3 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 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Sp3与釉蛋白基因转录调控关系的研究
6
作者 吕平 田华 高学军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p3对釉蛋白基因(enamelin)的转录调控作用,以明确Sp3是否直接参与了釉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釉蛋白基因上游调控区含有Sp3的结合位点;运用凝胶阻滞实验检测牙胚中的Sp3蛋白与釉蛋白调控区...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Sp3对釉蛋白基因(enamelin)的转录调控作用,以明确Sp3是否直接参与了釉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釉蛋白基因上游调控区含有Sp3的结合位点;运用凝胶阻滞实验检测牙胚中的Sp3蛋白与釉蛋白调控区Sp3识别序列间的结合能力及其特异性;采用体外基因重组技术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将釉蛋白基因5'调控区构建至pGL3-basic载体中,并将其与Sp3表达质粒体外共转染至永生化成釉细胞株(LS8)中,检测Sp3对釉蛋白基因的激活.结果 凝胶阻滞实验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结果显示,Sp3不能直接结合在釉蛋白上游调控区并激活其转录.结论 Sp3没有以直接作用的方式参与釉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3转录因子 牙釉质蛋白质类 基因转录调控
原文传递
Sp3对β-catenin基因转录调控作用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兰姗 黄子凌 +2 位作者 冯振博 陈罡 危丹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66-2070,共5页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Sp3对β-catenin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探讨Sp3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Sp1和(或)Sp3转录因子表达质粒单独/共同与β-catenin启动子(-410/-1bp)报告基因质粒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双...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Sp3对β-catenin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探讨Sp3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Sp1和(或)Sp3转录因子表达质粒单独/共同与β-catenin启动子(-410/-1bp)报告基因质粒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报告基因转录活性的变化。结果:(1)Sp1表达质粒在0.4μg剂量时能提高启动子的活性2.4倍,Sp3表达质粒在0.4μg剂量时能显著提高启动子的活性5.3倍。(2)0.4μg总量的Sp1与Sp3表达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随着Sp3/Sp1比例的递增,β-catenin启动子转录活性无明显变化。(3)共同转染Sp1 0.3μg与Sp3 0.1μg时,启动子活性提高3.5倍,比单独转染的转录活性强。结论:Sp3能促进β-catenin基因启动子(-410/-1 bp)的转录,Sp1的转录激活作用则较弱;在转录过程中Sp1和Sp3可能存在协同作用;Sp3可能在转录水平调控β-catenin的表达从而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sp3 转录因子sp1 Β-CATENIN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3与VEGF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3
8
作者 莫伟嘉 李佳 +1 位作者 陆会平 冯振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3101-3106,共6页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3(transcription factor Sp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意义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p3在111例HCC组织...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3(transcription factor Sp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意义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p3在111例HCC组织及相应的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检测VEGF在上述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p3和VEGF的相关性及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Sp3与预后的关系.结果:Sp3在HCC组织中中等和强阳性(n=92)表达率为82.9%,在癌旁肝组织中中等和强阳性(n=33)表达率为29.7%,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Sp3和VEGF在HCC组织中存在正相关关系(r=0.352,P=0.000).Sp3和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其中Sp3还与肿瘤大小有关,VEGF则与TNM分期有关.二者与性别、年龄、有无肝硬化基础及HBsAg等情况无关.Sp3高表达的病例其预后较相对低表达的生存情况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Sp3在HCC中高表达,并与VEGF正相关,二者协同能反映肿瘤的分化程度和侵袭能力,因此Sp3有望作为HCC的诊断指标,并与VEGF协同判断HCC的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sp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南东 莫伟嘉 冯振博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93-396,共4页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3(Transcription factor Sp3,Sp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其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2,HER-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相关性。方...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3(Transcription factor Sp3,Sp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其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2,HER-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p3在55例浸润性导管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并检测HER2、ER、PR在上述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p3和HER2、ER、PR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Sp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81.8%vs 34.5%),表达情况与年龄、肿瘤直径、有无腋淋巴结转移有关,Sp3与HER2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329,P=0.014),而与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无相关关系(均P>0.05),Sp3阴性的患者无病生存率高于阳性的患者。结论:Sp3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对预后评估有意义,其与HER2的关系使其有望成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sp3 乳腺癌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铂与足叶乙甙对白血病细胞K562的协同杀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卫东 阴梅云 +5 位作者 蒋常文 徐世荣 翟丽东 郑力芬 王彦玲 闫蕴力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58-964,共7页
背景与目的:足叶乙甙(etoposide,VP鄄16)为白血病化疗最常用的化疗药之一,其临床应用日益受到天然与继发耐药的影响。对一些实体瘤的研究发现顺铂(cisplatin,DDP)与VP鄄16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本研究通过DDP与VP鄄16联合作用杀伤白血... 背景与目的:足叶乙甙(etoposide,VP鄄16)为白血病化疗最常用的化疗药之一,其临床应用日益受到天然与继发耐药的影响。对一些实体瘤的研究发现顺铂(cisplatin,DDP)与VP鄄16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本研究通过DDP与VP鄄16联合作用杀伤白血病细胞K562,探讨其增强VP鄄16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VP鄄16(0,5μg/ml)与不同浓度DDP(0,0.3,3,15,30μg/ml)联合对K562细胞进行处理。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用药后细胞的存活相对数量,计算VP鄄16和DDP应用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AO/EB双荧光法定量分析细胞凋亡率。半定量RT鄄PCR法和Westernblot检测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TOPO)Ⅱα、Ⅱβ、Sp1、Sp3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VP鄄16与DDP合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两药合用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单独应用DDP可以明显上调TOPOⅡ和Sp1表达(呈浓度依赖,TOPOⅡα、Ⅱβ、Sp1在30μg/mlDDP时比正常对照分别上调36%,25%和75%),并使Sp3的表达降低49%;单用5μg/mlVP鄄16时TOPOⅡ则下调(TOPOⅡα下降72%),TOPOⅡβ和Sp1的表达未受影响,Sp3的表达上调14%。5μg/mlVP鄄16与DDP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使TOPOⅡ和Sp1表达水平升高。TOPOⅡα、Ⅱβ、Sp1在5μg/mlVP鄄16与30μg/mlDDP联合应用时比单用VP鄄16分别上升83%,11%,58%,但低于单独应用DDP的表达水平;而Sp3的表达水平与单独应用DDP比较下调61.3%。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与RT鄄PCR结果相符。结论:DDP在化疗中与VP鄄16发挥协同作用,通过上调拓扑异构酶Ⅱ的表达水平,为VP鄄16提供更多的靶酶,使VP鄄16杀伤K562细胞效果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叶乙甙/药理学 顺铂/药理学 拓扑异构酶Ⅱ 转录因子sp1 转录因子sp3 白血病/药物疗法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乳杆菌代谢物吲哚-3-乳酸拮抗SP3/TNF-α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惠文 陶雪梅 朱延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9-537,共9页
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肠道系统的微生物群是调节肠道健康与否的重要微环境。拥有平衡的微生物群有助于预防疾病,特别是与胃肠系统有关的癌症。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具有抗肿瘤作用,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探讨L.rhamno... 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肠道系统的微生物群是调节肠道健康与否的重要微环境。拥有平衡的微生物群有助于预防疾病,特别是与胃肠系统有关的癌症。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具有抗肿瘤作用,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探讨L.rhamnosus对人结直肠癌(CRC)细胞凋亡的影响和潜在机制。方法:将人CRC细胞HCT-116、HT-29以及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用L.rhamnosus的培养上清液(LRCS)或大肠埃希菌(E.Coli)的培养上清液(ECCS)处理后,检测细胞活力、凋亡水平和细胞周期分布。使用3 kDa超滤管将细菌培养上清液分为低分子量组分(<3 kDa)和高分子量组分(>3 kDa),分析这两个组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非靶向LC-MS/MS以鉴定LRCS有效组分中的抗CRC细胞的代谢物,并使用5μmol/L浓度的上述代谢物筛选影响凋亡的关键代谢物。细胞凋亡通路siRNA筛选鉴定关键代谢物的作用靶标。分子对接分析关键代谢物与靶标分子的相互作用位点。结果:LRCS呈浓度依赖性降低CRC细胞的活力,且明显促进CRC细胞的凋亡(均P<0.05),而ECCS无上述作用(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仅LRCS低分子量能产生上述作用。非靶向LC-MS/MS鉴定以及验证实验表明,吲哚-3-乳酸(I3L)影响CRC细胞凋亡的L.rhamnosus关键代谢物。通过siRNA筛选,将CRC细胞的特异性蛋白3(SP3)敲除后,I3L对CRC细胞的凋亡水平、TNF-α的表达与分泌水平均无明显影响(均P>0.05)。分子对接发现,I3L与SP3的K551、E551和E552存在相互作用。将SP3敲除CRC细胞分别转染SP3野生型过表达质粒和SP3突变型过表达质粒,I3L可以促进前者的细胞凋亡水平和TNF-α分泌水平(均P<0.05),但对后者无此作用(均P>0.05)。结论:L.rhamnosus能促进CRC细胞的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代谢物I3L通过结合SP3的K551、E551和E552位点,增加TNF-α的转录和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鼠李糖乳杆菌 吲哚-3-乳酸 sp3转录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