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Pb浓度胁迫下4种地被竹的叶绿素荧光响应和转运积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娟 高健 牟少华 《世界竹藤通讯》 2014年第3期5-11,共7页
以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菲白竹(Sasa fortunei)、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4种竹种为材料,研究了4种地被竹对不同Pb浓度胁迫的响应及其对Pb的转运和积累情况。结果显示,在Pb... 以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菲白竹(Sasa fortunei)、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4种竹种为材料,研究了4种地被竹对不同Pb浓度胁迫的响应及其对Pb的转运和积累情况。结果显示,在Pb胁迫下,4种地被竹形态特征均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黄条金刚竹和菲白竹出现伤害症状较早;4种地被竹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随着Pb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4种地被竹中鹅毛竹和菲白竹对Pb的耐性较强;不同竹种对Pb的蓄积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其中以阔叶箬竹和黄条金刚竹地上部分迁移总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胁迫 地被竹 黄条金刚竹 阔叶箬竹 菲白竹 鹅毛竹 叶绿素荧光 转运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军 胡川 +6 位作者 周起晖 任开明 董誓言 刘傲寒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20,共14页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特性、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经济效益。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N)、农户施氮(FN)、基于FN减氮20%(RN)和RN基础上20%氮肥用有机肥替代(OSN)4个处理。结果表明:(1)与FN相比,RN处理降低了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以及成熟期茎鞘、穂轴+颖壳和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但对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2)与FN和RN相比, OSN处理提高了各生育阶段的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而且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进而使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量均得到显著提高,最终使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5.03%和17.12%,经济效益增加3.84%和4.23%。(3)小麦产量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在雨养条件下,小麦季施氮量为172kghm^(–2) (夏休闲-冬小麦)和192kg hm^(–2) (夏玉米-冬小麦)的基础上,OSN处理提高了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增加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其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协同增加使其获得了最高产量,实现增产增收,适宜在产量水平为5000kghm^(–2)的雨养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减氮 有机肥替代 干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窄行结合高密度栽培有效提高糯高粱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
3
作者 高杰 李青风 +5 位作者 汪灿 张国兵 周棱波 赵强 邵明波 彭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42-2353,共12页
【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 【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和宽窄行模式(行距40 cm+80 cm,MK);副区为种植密度:8.25、9.75、11.25、12.75、14.25万株/hm^(2),分别用D8.25、D9.75、D11.25、D12.75、D14.25表示。调查了糯高粱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量及产量。【结果】与MD模式相比,MK模式下糯高粱平均单产增加10.01%,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或同化量)分别增加10.63%、12.62%和7.59%、8.78%,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分别增加了9.70%和10.88%;MK下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显著增加,分别较MD模式增加3.00%和17.3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糯高粱的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D和MK模式下各参数分别在D11.25、D12.75处理达到最大,且MK-D12.75处理的产量较MD-D11.25处理增加了9.40%,花前、花后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44%、11.76%,花前、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08%、13.44%,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4.42%和18.90%。对两个模式下的产量与密度进行二次曲线拟合表明,MK模式下达到最大产量的密度为12.18万株/hm^(2),高于MD模式的11.75万株/hm^(2)。【结论】与等行距种植相比,宽窄行种植可采用更高的种植密度促进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和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糯高粱产量。当前试验条件下,等行距模式下建议控制密度在11.75万株/hm^(2),宽窄行模式密度可适当提高至12.18万株/hm^(2),以获得更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高粱 种植模式 种植密度 干物质积累转运 氮素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植密度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干物质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何海涛 孙睿 +3 位作者 姜文超 尚保华 党建友 裴雪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5-1374,共10页
为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3+2)下,玉米种植密度(52500、60000和67500株·hm^(-2),分别以SM1、SM2和SM3表示)和玉米单作(MM,种植密度60000株·hm^(-2))... 为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3+2)下,玉米种植密度(52500、60000和67500株·hm^(-2),分别以SM1、SM2和SM3表示)和玉米单作(MM,种植密度60000株·hm^(-2))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产量及玉米干物质、养分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带状复合种植体系玉米产量降低5.25%~14.30%,其中SM2产量与MM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带状复合种植体系总产值显著提高10.80%~16.71%。在复合种植模式下,与SM1和SM3相比,SM2显著提高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延长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时间,提高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促进花后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提高养分吸收,产量分别较SM1和SM3提高10.56%和9.67%。综上,相比较玉米单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2模式)可实现“玉米不减产或稍减产,多收一季豆”;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丰30系列玉米的种植密度在60000株·hm^(-2)左右时可作为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合理的密度选择,实现稳产高效。本研究可为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密度 干物质积累转运 养分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明达 张素瑜 +4 位作者 李帅 郑东方 杨慎骄 关小康 王同朝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1,共10页
设置地面灌溉常规播种(CK)、地表滴灌常规播种(DI)、地下滴灌深播(SDI)处理,研究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夏玉米大田生产的播种灌溉方式。结果表明,播种后灌溉40 mm情况下,SDI处理... 设置地面灌溉常规播种(CK)、地表滴灌常规播种(DI)、地下滴灌深播(SDI)处理,研究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夏玉米大田生产的播种灌溉方式。结果表明,播种后灌溉40 mm情况下,SDI处理土壤水分可以上移至种床层,下渗到距地表80 cm处,5~10、1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8.69%、75.35%;CK和DI处理土壤湿润体在60 cm以上土层。SDI处理显著延长夏玉米的出苗时间,导致其苗期单株叶面积和干质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但其出苗率并未显著降低。在生育期间灌溉的条件下,与CK相比,SDI处理降低拔节后期和灌浆初期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但增加4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DI处理增加拔节后期中上层土壤和灌浆初期土壤含水量。与CK相比,SDI和DI处理不仅能够促进花前干物质的转运,而且还能提高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SDI和DI处理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8.51%、11.22%、11.41%和6.18%、6.38%、9.94%。SDI处理较DI处理提高了夏玉米的穗粒数和产量,但两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综上,地下滴灌深播未显著影响夏玉米的出苗率,并且地下滴灌能够提高中下层土壤的含水量,对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花后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提高有利,最终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播种灌溉方式 干物质积累转运 地下滴灌深播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赫芳芳 杨龙龙 +3 位作者 蒋桂英 郭柔谷 雷琪琪 徐红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0,130,共9页
为探究焉耆地区高产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及其对水氮互作的响应机制,明确该地区滴灌春小麦的水氮施用量,以‘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灌溉处理为主区,包括亏缺灌溉(W_(1),4500 m^(3... 为探究焉耆地区高产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及其对水氮互作的响应机制,明确该地区滴灌春小麦的水氮施用量,以‘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灌溉处理为主区,包括亏缺灌溉(W_(1),4500 m^(3)·hm^(-2))和适宜灌溉(W_(2),6000 m^(3)·hm^(-2));施氮处理为副区,包括0(N 0)、300 kg·hm^(-2)(N_(1))、400 kg·hm^(-2)(N 2),比较分析高产滴灌春小麦花后叶片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与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两品种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转移量、转移率和粒重均先增加后降低,并均以W_(2)N_(1)处理最佳,贡献率则以W_(1)N_(1)处理最佳。两品种快速增长期结束时间(t_(2))、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t_(2)-t_(1))、平均灌浆速率(V mean)、最大灌浆速率(V max)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快速增长期时间(t_(1))为先降低后增加,最大灌浆速率时间(t max)则持续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茎鞘、叶片的转移量、转移率、贡献率、t_(2)、t_(2)-t_(1)、V_(max)、V_(mean)与粒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两品种的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354和0.5173,与灌浆持续时间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6752和0.6249,表明灌浆持续时间对粒重的影响程度大于平均灌浆速率。在焉耆地区滴灌春小麦生产中,以W_(2)N_(1)处理(灌水6000 m^(3)·hm^(-2)+施氮300 kg·hm^(-2))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转运率表现最佳,故推荐其为焉耆地区合理的水氮供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春小麦 水氮互作 干物质积累转运 灌浆特性 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7
作者 孔令英 张振 +2 位作者 赵俊晔 石玉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3-1579,共7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0×10^(5)株·hm^(-2)(M1)、1.8×10^(6)株·hm^(-2)(M2)、2.7×10^(6)株·hm^(-2)(M3)、3...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0×10^(5)株·hm^(-2)(M1)、1.8×10^(6)株·hm^(-2)(M2)、2.7×10^(6)株·hm^(-2)(M3)、3.6×10^(6)株·hm^(-2)(M4),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与M1、M4处理相比,M2处理下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提高,开花后0~28 d平均最大光化学效率分别提高3.55%和4.65%,实际光化学效率分别提高10.57%和14.85%,光化学猝灭系数分别提高3.81%、8.00%,花后0~28 d旗叶平均蔗糖含量分别提高11.78%和15.74%,磷酸蔗糖含量分别提高23.95%和43.29%。M2处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花后光合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见,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改善宽幅播种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促进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积累,进而获得高产。本试验条件下宽幅播种小麦以种植密度为1.8×10^(6)株·hm^(-2)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播种 种植密度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滴灌下氮磷双移减施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王真真 张玉芹 +4 位作者 杨恒山 张瑞富 金玉 王姝璇 鲁敏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7期7-13,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浅埋滴灌下氮磷双移减施对春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通过设置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氮磷双移氮磷常量、氮磷双移氮肥减量30%、氮磷双移磷肥减量30%和氮磷双移氮磷均减量30%4个处理,测定玉米叶片SPAD值和叶面积... 本研究旨在探究浅埋滴灌下氮磷双移减施对春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通过设置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氮磷双移氮磷常量、氮磷双移氮肥减量30%、氮磷双移磷肥减量30%和氮磷双移氮磷均减量30%4个处理,测定玉米叶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植株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与CK相比,N_(2)P_(2)籽粒产量2年分别增加4.71%和3.84%,叶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及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均显著增加。氮磷双移下,常量施肥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促进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产量增加;氮肥和磷肥减施30%,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及籽粒产量均降低,N_(1)水平下磷肥减施30%2年产量分别下降3.22%和3.84%,P_(1)水平氮肥减施30%2年产量分别下降了8.23%和1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玉米 氮磷双移减施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干物质积累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和土壤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婷娜 苏永中 +1 位作者 安芳娇 牛子儒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8,共11页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临泽绿洲2005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新垦绿洲砂质土壤长期不同施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和利用以及土壤氮积累的影响,为区域砂质农田玉米生产合理施肥运筹提供技术方案。试验共设9个处理:单施高量有机肥(M3...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临泽绿洲2005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新垦绿洲砂质土壤长期不同施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和利用以及土壤氮积累的影响,为区域砂质农田玉米生产合理施肥运筹提供技术方案。试验共设9个处理:单施高量有机肥(M3:有机肥2.4 t·hm^(-2))、高量氮磷化肥(NP3:N 300 kg·hm^(-2),P_(2)O_(5)225kg·hm^(-2)),低量氮磷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1M3: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有机肥2.4 t·hm^(-2))、低量氮磷钾化肥(NPK1: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K_(2)O 90 kg·hm^(-2))、中量氮磷钾化肥(NPK2:N 225 kg·hm^(-2),P_(2)O_(5)135 kg·hm^(-2),K_(2)O 135 kg·hm^(-2))、高量氮磷钾化肥(NPK3:N 300 kg·hm^(-2),P_(2)O_(5)225 kg·hm^(-2),K_(2)O 225 kg·hm^(-2),为区域农户施肥水平)、低量氮磷钾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K1M3: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K_(2)O 90kg·hm^(-2),有机肥2.4 t·hm^(-2))、中量氮磷钾化肥配施中量有机肥(NPK2M2:N 225 kg·hm^(-2),P_(2)O_(5)135 kg·hm^(-2),K_(2)O135 kg·hm^(-2),有机肥1.8 t·hm^(-2))、高量氮磷钾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NPK3M1:N 300 kg·hm^(-2),P_(2)O_(5)225 kg·hm^(-2),K_(2)O 225 kg·hm^(-2),有机肥1.2 t·hm^(-2)),玉米-玉米-大豆轮作。2021年取样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连续17年不同施肥处理,NP3、NPK3和NP1M3处理比较,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开垦利用年限较短的砂质农田,钾素并不是主要限制因素,有机肥施用可以提供作物需要的钾素营养;高量氮磷化肥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中低量化肥和单施有机肥;长期单施有机肥处理(M3)与单施化肥的4个处理(NP3、NPK1、NPK2、NPK3)比较,玉米产量与秸秆生物量已无显著差异,M3处理的产量甚至超过NPK1和NPK2处理;NPK1M3、NPK2M2和NPK3M1处理的玉米产量和秸秆生物量最高,三者之间差异很小。(2)玉米地上部吐丝期氮素积累量各处理之间表现出较高的变异性,但高量化肥氮投入处理(NP3、NPK3M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3处理最低;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施有机肥的处理高于单施化肥处理,NPK1M3处理最高,表明有机肥能提供较化肥更持久的氮素供应。各处理吐丝期氮素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62.95%~80.41%)显著高于花后氮素积累率对籽粒的贡献率,吐丝前积累的氮素是玉米植株氮素的主要来源。(3)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0~20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综上所述,新垦绿洲砂质农田高量化肥投入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但有机肥的持续投入对作物产量的持续提升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增施有机肥可以替代部分化肥投入;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保肥性能的提升和肥沃耕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肥料试验 施肥运筹 玉米产量 氮素积累转运 土壤氮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特性、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刘林业 王壮壮 +2 位作者 谷丰序 段剑钊 王永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6,共9页
引进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制的冬小麦双宽双压带状播种机,设置常规等行距机械条播(CS)、宽幅机械条播(WS)、双宽双压带状播种(DDS)3种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特性、氮素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旨在明确适宜于... 引进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制的冬小麦双宽双压带状播种机,设置常规等行距机械条播(CS)、宽幅机械条播(WS)、双宽双压带状播种(DDS)3种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特性、氮素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旨在明确适宜于豫东南黏壤潮土麦田的播种方式,为该区冬小麦播种质量提升和农机农艺融合的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CS处理相比,WS和DDS处理均提高了孕穗期后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并显著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尤其是DDS处理,2个处理2个年度分别平均增产6.94%和12.68%。综上,WS和DDS处理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群体光合性能,促进氮素积累转运,实现增产,以DDS处理最优,可作为豫东南黏壤潮土区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方式 群体光合特性 氮素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镉吸收、转运及积累的生理过程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选明 肖庆 +1 位作者 周正琨 林建中 《生命科学研究》 2024年第6期503-520,共18页
镉(cadmium,Cd)是一种非必需的、不可降解的微量元素,具有很强的生物转移毒性。当前Cd污染导致的稻米中Cd元素超标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了解并深入研究水稻Cd吸收、转运和积累的生理过程及相关功能基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 镉(cadmium,Cd)是一种非必需的、不可降解的微量元素,具有很强的生物转移毒性。当前Cd污染导致的稻米中Cd元素超标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了解并深入研究水稻Cd吸收、转运和积累的生理过程及相关功能基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水稻中Cd的根系吸收、液泡区域隔离、木质部装载、茎节分配、叶片再活化、籽粒积累等生理过程和分子机制及其所涉及的基因和离子转运蛋白家族的研究进展,同时综述了通过植物修复减少稻田Cd污染和降低水稻籽粒Cd积累的相关途径,并对将来选择和培育低Cd水稻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镉(CD) 吸收、转运积累 生理过程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42
12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3 位作者 沈学善 魏凤珍 王成雨 郅胜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适当晚播和中、低密度有利于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尤其是穗部积累量的提高。正常播期和低密度以及晚播和中等密度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正常播期和中、低密度处理以及晚播和中、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与产量以及籽粒产量,使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的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25万株hm^-2和225~3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播期 重穗型 干物质积累转运 氮素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生产上3个主推品种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灌浆特性 被引量:55
13
作者 徐田军 吕天放 +6 位作者 赵久然 王荣焕 陈传永 刘月娥 刘秀芝 王元东 刘春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422,共9页
以当前玉米生产主推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京科968为试验材料,考察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籽粒灌浆特性,以揭示高产玉米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为玉米高产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产量以京科968最高、先玉335次之、郑单958最低... 以当前玉米生产主推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京科968为试验材料,考察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籽粒灌浆特性,以揭示高产玉米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为玉米高产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产量以京科968最高、先玉335次之、郑单958最低,京科968分别较郑单958和先玉335高14.55%和7.93%。(2)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和冠层光合能力表现为京科968>先玉335>郑单958,且吐丝期>乳熟期。京科968吐丝期和乳熟期的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先玉335高7.84%和16.78%,比郑单958高22.23%和24.44%;冠层光合能力分别较先玉335高38.77%和58.41%,较郑单958高50.83%和56.49%。(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转移量、干物质转运率和干物质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均以京科968最高,分别比先玉335高13.72%、21.20%、6.32%和4.77%,比郑单958高31.87%、39.96%、18.49%和10.42%。(4)籽粒灌浆参数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京科968与先玉335的平均灌浆速率(0.73和0.75 g100-grain–1 d–1)相当,且均高于郑单958(0.67 g 100-grain–1 d–1);活跃灌浆期以郑单958(53.69 d)最长、京科968(51.02d)次之、先玉335(48.95 d)最短。(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率极显著正相关。京科968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率、灌浆速率及较长的灌浆持续期,是较郑单958和先玉335高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转运 籽粒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免耕水稻茎鞘物质积累转运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杨志远 孙永健 +3 位作者 徐徽 秦俭 贾现文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519,共9页
以杂交稻Ⅱ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宽窄行栽培、三角形强化栽培、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对免耕栽培水稻物质积累转运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同时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免耕栽培水稻抽穗前物质积累及茎鞘物质输出率与翻耕栽培水稻... 以杂交稻Ⅱ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宽窄行栽培、三角形强化栽培、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对免耕栽培水稻物质积累转运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同时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免耕栽培水稻抽穗前物质积累及茎鞘物质输出率与翻耕栽培水稻差异不显著,但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显著低于翻耕栽培水稻,使得免耕栽培水稻平均产量极显著低于翻耕栽培水稻。翻耕条件下,三角形强化栽培产量优势显著,第5节间倒伏指数较小。免耕条件下,宽窄行栽培与免耕互作不但促进了抽穗后光合生产,显著提高产量,还极大地降低植株基部倒伏风险,是各种栽培方式中对免耕适应性最佳的。本研究中,水稻植株从穗下第5节(N5)发生倒伏的可能性最高,而茎鞘各物理性状中,仅N4扁平率和N5长度既与N5倒伏指数显著相关又受栽培措施显著影响,因此,缩短N5长度,减小N4扁平率成为栽培措施增强植株抗倒伏性的切入点。无论翻耕栽培或免耕栽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均与N5倒伏指数显著负相关,产量的提高并没有显著增加植株倒伏风险,相反,在翻耕条件下,产量提高有助于降低水稻植株从基部发生倒伏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方式 免耕 物质积累转运 抗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玉米(Zeamays)品种对镉锌积累与转运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杜彩艳 张乃明 +9 位作者 雷宝坤 胡万里 付斌 陈安强 毛妍婷 木霖 王红华 严婷婷 段宗颜 雷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3,共8页
选取20个玉米(Zea mays)品种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镉-锌(Cd-Zn)复合胁迫下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其积累和转运Cd、Zn的差异,以期筛选出Cd、Zn低积累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Cd-Zn复合胁迫下,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生物量、产量以及玉... 选取20个玉米(Zea mays)品种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镉-锌(Cd-Zn)复合胁迫下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其积累和转运Cd、Zn的差异,以期筛选出Cd、Zn低积累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Cd-Zn复合胁迫下,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生物量、产量以及玉米根、茎叶和籽粒中Cd、Zn含量在品种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有2个品种籽粒的Cd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0.2 mg·kg-1),13个品种茎叶的Cd含量超过国家饲料卫生标准(≤0.5 mg·kg-1),所有品种籽粒和茎叶的Zn含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50mg·kg-1);有7个品种的Cd富集系数<1,13个品种茎叶转运系数<1,所有品种籽粒转运系数均<1;20个玉米品种Zn的富集系数均<1,有18个品种茎叶转运系数<1,6个品种籽粒转运系数<1。根据玉米生物量、产量、籽粒Cd和Zn含量、富集系数、转运系数等指标进行评价,认为红单6号、红育1号、云优78、平单2号、屏单2号5个品种可作为Cd低积累玉米品种,雅玉98可作为Zn低积累玉米品种,可分别在个旧地区Cd、Zn中、轻度污染土壤上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积累转运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菜对铅积累与转运的品种差异研究 被引量:59
16
作者 刘维涛 周启星 +1 位作者 孙约兵 刘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7,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5种大白菜对铅(Pb)积累与转运的品种差异,以期筛选具有Pb低积累潜力的大白菜品种.结果表明,15种大白菜地上部Pb含量存在显著品种差异(P〈0.05),在3个浓度(0,300,500mg/kg)Pb处理下,大白菜地上部的Pb...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5种大白菜对铅(Pb)积累与转运的品种差异,以期筛选具有Pb低积累潜力的大白菜品种.结果表明,15种大白菜地上部Pb含量存在显著品种差异(P〈0.05),在3个浓度(0,300,500mg/kg)Pb处理下,大白菜地上部的Pb含量范围分别为0.03-0.20,0.13-0.48,0.64-1.73mg/kg.Pb在15种大白菜品种的转运系数均〈0.40,且差异显著(P〈0.05),表明大白菜体内的Pb主要积累在根部而非地上部.不同Pb处理下15种大白菜品种地上部生物量的变化总体上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大白菜对Pb毒害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根据地上部Pb含量、转运系数和Pb耐性等指标评价,第一春宝可视为具有Pb低积累潜力的大白菜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积累转运 品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8
17
作者 刘彦伶 李渝 +5 位作者 白怡婧 黄兴成 张雅蓉 张萌 张文安 蒋太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46-1156,共11页
【目的】磷是制约黄壤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子,提高作物的磷效率是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黄壤稻田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22年的黄壤(水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其... 【目的】磷是制约黄壤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子,提高作物的磷效率是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黄壤稻田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22年的黄壤(水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其中6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不施磷肥(NK);平衡施用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1/2 NP (0.5 MNP);有机肥化肥配施(MNPK)。除CK和MNPK外,NK、NPK、M、1/2 MN处理为等氮量165 kg/hm^2,施磷量依次为P2O5 0、82.5、79.4、81.0 kg/hm^2,MNPK施N330 kg/hm^2、P2O5 161.9 kg/hm^2。于水稻分蘖期、开花期及成熟期,采集水稻植株样品,分析比较各处理水稻产量、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移特征、磷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水稻产量、干物质和磷素积累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MNPK> M> 0.5 MNP> NPK> CK> NK。磷素积累快速增长开始(t1)和结束(t2)时间均较干物质积累提前2~8 d和5~20 d,且磷素积累快速增长持续时间(Δt)也较干物质缩短了4~12 d,表明磷素快速吸收较干物质早,且持续时间短。处理NK、NPK、0.5 MNP、MNPK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m)出现时间(t0)以及t1、t2分别比CK和M处理滞后5~10 d、1~4 d、6~16 d,Δt延长了1~14 d。各处理干物质和磷素积累的Vm均表现为M、MNPK> 0.5 MNP、CK> NPK> NK。水稻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磷素积累量则主要来源于花前磷素积累向籽粒的转运,各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率为29.5%~43.4%,施用化肥各处理显著高于CK和M处理,各处理花前磷素积累率为60.5%~85.6%,大小为CK> NPK、M> NK、0.5 MNP、MNPK。与NPK处理相比,M和0.5 MNP处理磷肥吸收效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了0.43kg/kg、48.9 kg/kg、40.8个百分点和0.26 kg/kg、32.2 kg/kg、25.3个百分点。【结论】黄壤地区水稻栽培中长期缺磷不利于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也不利于花前磷素的积累,严重制约水稻产量和磷吸收量的提高。在氮磷钾投入平衡前提下,长期单施有机肥可促进花前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但不利于花后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长期单施化肥可延长干物质和磷素积累的快速增长持续时间,但最大增长速率较小,而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均较有利于促进水稻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均较高,是最合理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壤 干物质 磷素 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 被引量:48
18
作者 霍中洋 杨雄 +10 位作者 张洪程 葛梦婕 马群 李敏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李国业 朱聪聪 王亚江 颜希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5-1045,共11页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群体最高生产力,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群体最高生产力,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根据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从高到低将50个品种分为4个产量水平,对不同产量水平品种间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分配等特性进行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抽穗期叶片的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叶片和穗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降低;拔节至抽穗阶段茎鞘的干物质积累率以及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速率也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降低;抽穗至成熟阶段产量大于10.50 t/hm2的水稻品种,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比其他产量水平低,但穗部干物质和氮素增加量却比其他产量水平高。在满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施肥条件下,拔节至抽穗阶段叶片的干物质、氮素积累速率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35,r=0.539),抽穗至成熟阶段叶片的干物质转运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360),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333)。产量大于10.50 t/hm2的水稻品种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比其他产量水平品种在抽穗后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穗部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量较高。抽穗后在保持茎鞘适宜的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的基础上,提高叶片的物质和氮素积累,进一步加大穗部的物质和氮素积累,是获得高产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器官 干物质 氮素 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转运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71
19
作者 田中伟 王方瑞 +3 位作者 戴廷波 蔡剑 姜东 曹卫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1-808,共8页
【目的】探明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选育高产品种、制定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2个20世纪不同年代代表性小麦品种于2007—2009年进行大田试验,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生产与积... 【目的】探明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选育高产品种、制定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2个20世纪不同年代代表性小麦品种于2007—2009年进行大田试验,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生产与积累转运特性的演进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随着品种改良进程,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逐步提高,而20世纪60年代品种生物产量显著降低随后保持稳定;开花期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旗叶光合速率逐步提高,为花后物质积累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了小麦拔节前和开花后物质积累量及群体生长速率,但降低了拔节至开花期积累量和生长速率;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但降低了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小麦籽粒产量与拔节前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及花前干物质贡献率显著正相关,与拔节开花阶段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及花后干物质贡献率显著负相关。【结论】品种改良提高了小麦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物质积累,平衡了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因此,提高拔节前营养生长、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花前物质转运是小麦产量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改良 籽粒产量 物质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时期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谷浏涟 孙磊 +2 位作者 石瑛 刘向梅 刘元英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0-615,共6页
在相同施氮水平下,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马铃薯中晚熟品种克新13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 150 kg/hm2用量条件下,与全部氮肥作基肥相比,将2/3氮肥作基肥施入,1/3氮肥在块茎形成末期施用,可使块茎... 在相同施氮水平下,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马铃薯中晚熟品种克新13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 150 kg/hm2用量条件下,与全部氮肥作基肥相比,将2/3氮肥作基肥施入,1/3氮肥在块茎形成末期施用,可使块茎产量提高9.5%,商品薯产量提高19.3%(P<0.05,收获指数提高13.2%(P<0.05;将2/3氮肥作基肥施入,1/3氮肥在块茎形成初期施用或将全部氮肥分别在苗期和块茎形成末期施用则使块茎产量有不同程度下降,而商品薯率有所提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研究还表明,与全部氮肥作基肥相比,在苗期至块茎形成末期追施氮肥,都不会降低块茎中的淀粉含量和干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氮肥施用时期 干物质 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