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透析液流量、血液流量和温度对空心纤维透析器面积相关溶质转运系数影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保春 崔若兰 +2 位作者 郭志勇 许静 翟振燕 《中国血液净化》 2004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探讨透析液流量、血液流量对空心纤维透析器面积相关溶质转运系数 (masstransferareacoefficient,KoA)影响的机制。方法 Syntra 160的空心纤维密封端被分为 4个同心圆 ,每个同心圆的面积相同。每次将 4个同心圆的 3个用Eposy密... 目的 探讨透析液流量、血液流量对空心纤维透析器面积相关溶质转运系数 (masstransferareacoefficient,KoA)影响的机制。方法 Syntra 160的空心纤维密封端被分为 4个同心圆 ,每个同心圆的面积相同。每次将 4个同心圆的 3个用Eposy密封。血流量选择为 12 0ml/min ,透析液流量为 50 0、80 0、10 0 0ml/min。体外条件下 ,将空心纤维透析器分成四个等面积同心圆 ,直接测定不同区域的KoA ;并用MRI方法定量测定透析器不同部位透析液流量和血流量的分布情况。结果 随着透析侧液体流量 (Qd)的增加 ,KoA值在不同的等面积同心圆所占的百分比基本不变。MRI证明不同部位同心圆的透析液流量相近 ,Qd增加 ,各同心圆透析液流量所占透析液总流量比例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析液流量 血液流量 温度 空心纤维透析器 溶质转运系数 KOA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析液流量、血液流量对空心纤维透析器面积相关溶质转运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保春 崔若兰 +2 位作者 郭志勇 许静 翟振燕 《中国血液净化》 2002年第11期23-25,共3页
目的 评价透析液流量、血液流量对空心纤维透析器面积相关溶质转运系数(mass transfer areacoefficient,KoA)的影响。方法 体外条件下,对两种透析器、9组不同透析液流量和血流量组合的尿素KoA进行了测定。结果 透析液流量(Qd)保持恒定时... 目的 评价透析液流量、血液流量对空心纤维透析器面积相关溶质转运系数(mass transfer areacoefficient,KoA)的影响。方法 体外条件下,对两种透析器、9组不同透析液流量和血流量组合的尿素KoA进行了测定。结果 透析液流量(Qd)保持恒定时(分别为500,800,1000 ml/min),尿素KoA在血流量从300增加到400,500ml/min时,KoA并不增加;但在血流量(Qb)保持恒定时(分别为300,400,500ml/min),尿素KoA在透析液流量从500增加到800,1000ml/min时,尿素KoA显著增加。结论 KoA随Qd的增加而增加,而增加Qb对透析器的KoA影响较小。将Qd从500ml/min提高至800ml/min是对部分患者使用其它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透析剂量时值得考虑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透析器 面积相关溶质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镉浓度对3个燕麦品种光合特性及镉富集转运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茹 赵宝平 +3 位作者 王永宁 乔志刚 米俊珍 刘景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89-2099,共11页
为了探究不同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镉富集转运特性及耐镉性生理差异,以‘坝莜1号’、‘燕科2号’、‘白燕2号’为供试品种,于播种前对土壤进行不同镉浓度(0,20,40,60,100 mg·kg^(-1))处理,测定燕麦生长、光合特性指标及各部... 为了探究不同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镉富集转运特性及耐镉性生理差异,以‘坝莜1号’、‘燕科2号’、‘白燕2号’为供试品种,于播种前对土壤进行不同镉浓度(0,20,40,60,100 mg·kg^(-1))处理,测定燕麦生长、光合特性指标及各部位镉含量,计算富集转运系数。结果表明:燕麦株高、叶面积及产量在20 mg·kg^(-1)镉浓度达到最大,‘坝莜1号’表现最优,其次为‘燕科2号’;各品种在20 mg·kg^(-1)镉浓度下光合指标较对照均有所升高,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光合参数均呈下降趋势,但‘坝莜1号’较‘燕科2号’、‘白燕2号’降幅较小;在不同镉浓度胁迫下,‘坝莜1号’各部位对镉的吸收能力最弱,‘白燕2号’最强。综上,不同品种对镉的耐性不同,耐镉性表现为‘坝莜1号’>‘燕科2号’>‘白燕2号’,且耐性强的品种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并减少植株对镉的吸收,降低籽粒镉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品种 光合特性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品种对镉累积与转运的差异研究
4
作者 匡政成 郭利双 +5 位作者 李玉军 肖才升 李飞 杨光彬 匡逢春 陈浩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5,共8页
以10个苗期Cd累积量相对较低的棉花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分析研究不同陆地棉品种对重金属Cd累积、转运的差异。结果显示:湘X1251、湘FZ001、湘FZ031、湘杂棉23号、湘Z4等5个属于Cd高累积类群,占供试品种总数的50%;不同棉花品种地上... 以10个苗期Cd累积量相对较低的棉花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分析研究不同陆地棉品种对重金属Cd累积、转运的差异。结果显示:湘X1251、湘FZ001、湘FZ031、湘杂棉23号、湘Z4等5个属于Cd高累积类群,占供试品种总数的50%;不同棉花品种地上部Cd累积量与地上部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将地上部生物量(X_(1))与地上部Cd累积量(Y_(2))进行拟合分析,其回归方程为Y_(2)=2 700.008+1.087X1,R^(2)=0.618;棉花不同部位对重金属Cd的吸收、富集能力有较大差异,其中纤维对Cd的富集能力最差,叶片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湘X1251棉籽Cd的富集系数大于1,说明湘X1251棉籽对Cd的富集能力较强,其余9个棉花品种棉籽Cd的富集系数小于1,说明大部分棉花品种棉籽对Cd的富集能力较弱;湘杂棉23号、湘FZ001和湘FZ031等3个棉花品种皮棉产量均大于1 000 kg/hm^(2),棉籽Cd的富集系数均小于0.7,且地上部Cd累积量都超过10 000 mg/hm^(2),可见,湘杂棉23号、湘FZ001和湘FZ031等3个品种适宜种植于Cd污染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镉累积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胁迫对绿豆及小豆硒的富集及转运影响
5
作者 相微微 屈香香 王建武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6-31,38,共7页
通过不同浓度硒酸钠胁迫对不同品种小豆及绿豆形态指标的影响分析,确定最适胁迫浓度,测定该浓度胁迫下不同品种植株根、茎、叶中硒的富集、转运系数差异,来确定硒富集及转运力最强和最弱的绿豆或小豆品种。结果表明,对于绿豆和小豆,硒... 通过不同浓度硒酸钠胁迫对不同品种小豆及绿豆形态指标的影响分析,确定最适胁迫浓度,测定该浓度胁迫下不同品种植株根、茎、叶中硒的富集、转运系数差异,来确定硒富集及转运力最强和最弱的绿豆或小豆品种。结果表明,对于绿豆和小豆,硒酸钠胁迫的最适浓度为20 mg/L。在该浓度胁迫下,小豆和绿豆叶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变黄;小豆的7个品种中,吉红11号植株对硒的富集力最强,叶片及茎部硒的含量最高而根部较低,转运能力最强,京农红8号对硒的富集力较好但叶片部分最低,根部较高,转运能力最弱。而绿豆的7个品种中,冀绿10号叶片、茎部及根部硒的富集和转运能力都最强。苏拉2号除了叶片部分硒的富集稍高于保942-34,茎部和根部硒的富集及转运能力都最弱。综上所述,20 mg/L硒酸钠胁迫下,小豆吉红11号的耐受性最强,京农红8号的耐受性最弱;绿豆冀绿10号的耐受性最强,而苏拉2号的耐受性最弱;小豆各品种对硒的转运系数普遍高于绿豆各品种,但对硒的富集能力低于绿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酸钠 胁迫 小豆 绿豆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花椒种质资源重金属镉积累的差异分析
6
作者 罗友进 陈霞 +5 位作者 吴纯清 胡佳羽 张义刚 程玥晴 黄明 谢永红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3-354,共12页
【目的】分析青花椒种质资源镉积累的差异,探讨镉积累特性及富集机制,为青花椒品种选育和镉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花椒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生产性状较好的九叶青花椒、早熟九叶青花椒、关岭藤椒、四川藤椒、云南藤... 【目的】分析青花椒种质资源镉积累的差异,探讨镉积累特性及富集机制,为青花椒品种选育和镉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花椒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生产性状较好的九叶青花椒、早熟九叶青花椒、关岭藤椒、四川藤椒、云南藤椒和云南大麻椒6个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叶片、枝干、枝皮、果皮、种子和根系6个部位的镉含量,分析镉富集与转运特征;选取镉富集能力差异较大的种质,对其根系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不同青花椒种质同一部位的镉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云南藤椒各部位镉含量均较高于其他种质。同一青花椒种质各部位镉含量也存在差异,除关岭藤椒外,其他种质各部位镉含量均以枝皮为最高,其次是叶片、根系,且均高于种子、枝干、果皮。各青花椒种质根系对土壤镉均有富集能力,富集系数为3.470~12.780,其中云南藤椒的富集能力显著强于其他种质(P<0.05,下同),早熟九叶青花椒显著弱于其他种质。根系到果皮、根系到叶片、根系到枝干、根系到枝皮、根系到种子的转运系数分别为0.264~0.530、1.494~3.294、0.324~0.642、1.408~3.628、0.330~0.943。对镉富集能力差异最大的早熟九叶青花椒与云南藤椒根系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520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96个代谢物上调表达,324个代谢物下调表达,2个种质间存在明显差异;与早熟九叶青花椒根系代谢物相比,云南藤椒根系代谢物中有机酸、生物碱呈上调表达趋势;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异黄酮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等通路。【结论】青花椒种质资源对土壤镉的积累存在差异,早熟九叶青花椒富集能力较弱,云南藤椒富集能力较强,其富集能力差异可能与根系代谢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椒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根系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水稻镉富集与转运能力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79
7
作者 蔡秋玲 林大松 +1 位作者 王果 王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28-1033,共6页
选取84个水稻品种在镉(Cd)中轻度污染农田上进行原位小区试验,通过统计分析水稻Cd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探索具有相似产量与Cd富集能力的水稻品种各器官Cd的富集及Cd在土壤-水稻系统中转移特征,比较不同类型水稻Cd富集与转运的差异。结... 选取84个水稻品种在镉(Cd)中轻度污染农田上进行原位小区试验,通过统计分析水稻Cd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探索具有相似产量与Cd富集能力的水稻品种各器官Cd的富集及Cd在土壤-水稻系统中转移特征,比较不同类型水稻Cd富集与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糙米Cd富集系数范围为0.10~0.78,小区产量范围为8.20~11.50 kg(以小区面积3.5 m×3.5 m计),不同水稻品种产量与糙米Cd富集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产量和糙米Cd富集系数为指标将所有水稻品种进行聚类分为高产高Cd(组1)、低产高Cd(组2)、高产低Cd(组3)和低产低Cd(组4)四组。水稻各器官Cd富集规律均为根系〉茎〉叶〉糙米,Cd由根系向上传递过程中,含量越来越低。不同产量和富集能力的水稻类型的差异,主要在于茎和叶的富集与转移。高产或高Cd品种有较强的将Cd从根转运到茎和从茎、叶转运到米的能力。低Cd水稻无论产量高低,对各器官的Cd转运能力无显著影响。筛选、培育适合在中轻度污染区种植的高产低Cd水稻品种是可行的。在种植过程中控制茎的吸收与转运将对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对重金属累积与转运的品种间差异 被引量:83
8
作者 郭晓方 卫泽斌 +2 位作者 丘锦荣 吴启堂 周建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7-371,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8个玉米品种对重金属Cd、Pb、Zn和Cu累积与转运的品种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广东地区冬季种植的低累积玉米品种。结果表明,8个玉米品种间籽粒和茎叶Cd、Pb、Zn和Cu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对玉米籽粒Cd、Pb、Zn和Cu含量进...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8个玉米品种对重金属Cd、Pb、Zn和Cu累积与转运的品种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广东地区冬季种植的低累积玉米品种。结果表明,8个玉米品种间籽粒和茎叶Cd、Pb、Zn和Cu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对玉米籽粒Cd、Pb、Zn和Cu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可将8个玉米品种划分为3类:灵丹20、正丹958和高优1号属Cd、Pb、Zn和Cu较低累积类群,蠡玉6号、丰田1号、超甜38和华宝1号属Cd、Pb、Zn和Cu中等累积类群,粤糯1号属Cd、Pb、Zn和Cu高累积类群。根据玉米籽粒生物量、籽粒重金属含量以及重金属转运系数等指标进行评价,认为饲料玉米灵丹20和正丹958可作为广东地区冬季种植的低累积玉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累积作物 重金属 转运系数 品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在小麦各部位的富集和转运及籽粒镉含量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37
9
作者 刘克 和文祥 +3 位作者 张红 曹莹菲 代允超 吕家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41-1448,共8页
以全国小麦产区的14种土壤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小麦在对照、Cd处理(0.6 mg·kg-1 p H<7.5,1.2 mg·kg-1 p H>7.5)条件下,Cd在小麦各部位的含量及其富集和转运。结果表明:对于两组Cd处理而言,Cd在小麦中的分布... 以全国小麦产区的14种土壤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小麦在对照、Cd处理(0.6 mg·kg-1 p H<7.5,1.2 mg·kg-1 p H>7.5)条件下,Cd在小麦各部位的含量及其富集和转运。结果表明:对于两组Cd处理而言,Cd在小麦中的分布趋势均为根>茎>籽粒,而且各部位的Cd含量相互间均显著性相关(Cd处理的籽粒与根除外)。14种土壤种植下,小麦根、茎、籽粒的Cd含量范围分别为:0.11~2.18、0.04~0.75、0.004~0.08 mg·kg-1(对照);3.14~12.04、0.18~0.94、0.09~0.43 mg·kg-1(Cd处理)。14种土壤中根-土的Cd富集系数范围为0.59~13.69(对照)、2.98~14.86(Cd处理);茎-根、籽粒-根的转运系数范围为:0.22~1.60、0.02~0.14(对照);0.04~0.13、0.01~0.06(Cd处理)。小麦籽粒Cd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方程显示,无论土壤是否受Cd污染,籽粒Cd含量与土壤p H均呈极显著性负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28(对照)、-0.841(Cd处理),p H是影响籽粒吸收Cd的首要土壤因素,有机碳(OC)含量则为第二因素,籽粒Cd含量预测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对照R2=0.84;Cd处理R2=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对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毒性及其在水稻体内迁移转运 被引量:24
10
作者 胡莹 黄益宗 +1 位作者 段桂兰 刘云霞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4-670,共7页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镉(Cd)对两种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毒性影响以及Cd在水稻体内的转运。结果表明,粳稻品种杨辐粳7号比籼稻品种K优818对Cd毒害反应更敏感。两种生态型水稻品种的根系对Cd的吸收积累差异比较大,在10μmol·L-1Cd浓度...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镉(Cd)对两种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毒性影响以及Cd在水稻体内的转运。结果表明,粳稻品种杨辐粳7号比籼稻品种K优818对Cd毒害反应更敏感。两种生态型水稻品种的根系对Cd的吸收积累差异比较大,在10μmol·L-1Cd浓度下生长3~14d,杨辐粳7号根系中Cd浓度比K优818高44.5%~99.5%,当Cd处理时间达到14d时,K优818茎叶中Cd积累量为杨辐粳7号的1.6倍(P<0.05)。K优818的Cd转运系数显著(P<0.05)高于杨辐粳7号,是杨辐粳7号的1.3~2.3倍,且随着Cd处理时间的延长K优818的Cd转运系数呈上升趋势,而杨辐粳7号的Cd转运系数却呈下降趋势,说明杨辐粳7号有较强的阻止Cd从根系向茎叶中转运的能力,所以可通过品种选育来降低Cd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水稻 生态型 毒性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草本植物对土壤重金属铅的吸收、富集及转运 被引量:32
11
作者 郭晓宏 朱广龙 魏学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3-186,共4页
以临汾西山煤矿周边的5种优势种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夏至草(Lagopsis supina)、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早熟禾(Poa annua)为试验材料,研究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铅的污染,分析比较其对铅... 以临汾西山煤矿周边的5种优势种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夏至草(Lagopsis supina)、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早熟禾(Poa annua)为试验材料,研究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铅的污染,分析比较其对铅的吸收、转运和富集的能力。结果表明:在铅处理下早熟禾的生物量最大;5种植物地上部分对铅的吸收量在10 000mg时均达到1 000mg/kg以上,其中夏至草的吸收量最高,达5 447.25mg/kg;地下部分对铅的吸收量在10 000mg时也达到1 000mg/kg以上,以苍耳最高,达13 448.5mg/kg。夏至草的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最高,为铅超富集植物,其余4种植物对重金属铅也有很好的吸收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污染 植物修复技术 生物量 生物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外源补硒对油菜硒吸收转运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凯 包立 +3 位作者 栗丽 谭福民 孟令宇 张乃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79-84,共6页
硒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对于土壤缺硒的区域,通过外源补硒是否可以产出富硒农产品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盆栽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油菜为研究对象,以硒酸钠、亚硒酸钠作为2种形态的硒源,共设Se_(0)、Se_(1)、Se_(2)、Se_(3)、Se_(4... 硒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对于土壤缺硒的区域,通过外源补硒是否可以产出富硒农产品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盆栽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油菜为研究对象,以硒酸钠、亚硒酸钠作为2种形态的硒源,共设Se_(0)、Se_(1)、Se_(2)、Se_(3)、Se_(4)等5个处理水平,硒添加量分别为0、0.5、1.0、2.0、4.0 mg/kg,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研究土壤外源补硒对油菜硒吸收转运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硒酸钠处理下,有利于提高油菜生物量、硒含量和转运系数等各项指标,2.0 mg/kg为硒酸钠处理的最适浓度,此时油菜硒含量为0.12 mg/kg,达到GH/T 1135—2017《富硒农产品》中规定的0.10~1.00 mg/kg(蔬菜类以干质量计)。由此可见,可以通过土壤外源补硒达到培育富硒油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产量 转运系数 外源补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两种蔊菜生长的影响及其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和转运特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关萍 金恺 +3 位作者 袁蕴宁 曲波 邵美妮 许玉凤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4-720,共7页
为探究植物对镉胁迫的响应机制和富集特性,以欧亚蔊菜(Rorippa sylvestris)和两栖蔊菜(Rorippa amphilia)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镉处理浓度分别为0,50,100,200,400mg·kg^-1,通过测定株高、生物量、光合参数以及植物体内镉的含... 为探究植物对镉胁迫的响应机制和富集特性,以欧亚蔊菜(Rorippa sylvestris)和两栖蔊菜(Rorippa amphilia)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镉处理浓度分别为0,50,100,200,400mg·kg^-1,通过测定株高、生物量、光合参数以及植物体内镉的含量等指标,研究镉胁迫对两种蔊菜生长的影响,分析镉的吸收和转运特性,探讨两种蔊菜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结果表明:当镉浓度为50mg·kg^-1时,两种蔊菜生长受到的影响较小;当镉浓度高于50mg·kg^-1时,两种蔊菜生长受到抑制。随着镉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最大净光合速率Pn逐渐下降,最大光合效率(Fv/Fm)逐渐降低,表现出光抑制;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逐渐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逐渐升高,说明叶片的光合系统受到破坏。随着镉处理浓度增加,两种蔊菜的根、茎、叶中镉含量逐渐增大,各处理间差异显著,除对照外,各处理地上部分镉含量都超过100mg·kg^-1;地上富集系数和地下富集系数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均大于1.0;欧亚蔊菜的转运系数都大于1.0,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两栖蔊菜在镉浓度为50mg·kg^-1时,地上转运系数大于1.0;欧亚蔊菜的转运系数均高于两栖蔊菜。该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蔊菜对镉具有较强的耐性,且欧亚蔊菜的富集能力强于两栖蔊菜,二者均为镉的超富集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两栖蔊菜 欧亚蔊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浓度下水稻短根突变体与野生型对五价砷吸收和转运的差异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玉 段桂兰 +1 位作者 朱永官 徐玉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64-469,共6页
为研究水稻根形态及磷营养状况对水稻吸收和转运五价砷的调控作用,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外部磷浓度(0、10、50、150、300μM KH2PO4)下水稻(Oryza sativa L.)短根突变体与野生型短期内对五价砷(10μM Na3AsO4)吸收和转运的差异.... 为研究水稻根形态及磷营养状况对水稻吸收和转运五价砷的调控作用,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外部磷浓度(0、10、50、150、300μM KH2PO4)下水稻(Oryza sativa L.)短根突变体与野生型短期内对五价砷(10μM Na3AsO4)吸收和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根形态(短根突变体与野生型)和磷营养状况均能对水稻吸收和转运五价砷产生显著影响:1)磷能竞争性抑制水稻对五价砷的吸收,随营养液中磷浓度的增加,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五价砷含量、单位根干重砷吸收量(根系砷吸收能力)均显著降低;2)水稻短根突变体对五价砷的吸收能力低于野生型,但转运能力高于野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短根突变体 转运系数 单位根干重砷吸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细胞壁中镉亚细胞分布对土壤-烟草系统中镉吸收、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雷丽萍 段淑辉 +2 位作者 周志成 王萌 陈世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34,共7页
根细胞壁是植物吸收、转运镉(Cd)的第一道屏障。为了揭示烟草根细胞壁中Cd的亚细胞分布与结合形态对烟草茎叶Cd吸收、转运的影响机理,文中研究了12种不同烟草根、茎、叶对Cd的富集、转运特征,利用活体细胞分离技术分析了根细胞壁中Cd的... 根细胞壁是植物吸收、转运镉(Cd)的第一道屏障。为了揭示烟草根细胞壁中Cd的亚细胞分布与结合形态对烟草茎叶Cd吸收、转运的影响机理,文中研究了12种不同烟草根、茎、叶对Cd的富集、转运特征,利用活体细胞分离技术分析了根细胞壁中Cd的亚细胞分布及结合形态,在此基础上对根细胞壁Cd的亚细胞分布与烟草Cd吸收、转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烟草根、叶对土壤中Cd的富集系数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中Cd含量为3.13~7.10 mg/kg,最大相差2.27倍;烟叶中Cd含量为3.29~9.93mg/kg,最大相差3.0倍;根-叶转运系数为0.50~3.17,最大相差6.34倍。烟草根部Cd主要以醋酸浸提态(FHAC)为主。不同细胞壁组分中Cd含量测定发现,去果胶后细胞壁(CW-P)中Cd含量显著增加,而去半纤维素后细胞壁中Cd含量显著降低。去果胶后细胞壁中Cd含量与根-叶中Cd的转运系数呈显著的负相关,转运系数最低的K346中,CW-P中Cd含量最高,说明半纤维素是烟草根细胞壁蓄积Cd的主要场所,烟草根细胞壁中半纤维素对Cd的束缚降低了Cd通过长距离向地上部分的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转运系数 结合形态 亚细胞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叶紫菀对镉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富集转运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伟 蒋文艳 +5 位作者 杨玉霞 廖洁 梁雪莲 王海军 魏源文 王天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60-2866,共7页
【目的】分析镉(Cd)胁迫条件下钻叶紫菀(Aster subulatus Michx.)的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及对Cd的富集特征,为挖掘重金属富集植物及推动利用植物修复Cd污染环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不同Cd浓度[0(对照,CK)及2.5、5.0、10.0、15.0、20.... 【目的】分析镉(Cd)胁迫条件下钻叶紫菀(Aster subulatus Michx.)的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及对Cd的富集特征,为挖掘重金属富集植物及推动利用植物修复Cd污染环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不同Cd浓度[0(对照,CK)及2.5、5.0、10.0、15.0、20.0和30.0 mg/L)]胁迫钻叶紫菀的营养液砂培试验,测定不同浓度Cd处理钻叶紫菀的株高、生物量(干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及Cd吸收累积量,分析各处理钻叶紫菀受Cd胁迫后的生理调节能力及对Cd的富集转运能力。【结果】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大及培养时间的延长,钻叶紫菀的株高和生物量均较CK出现一定程度降低,而叶片CAT和POD活性及叶绿素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但最终均高于CK;除2.5 mg/L Cd处理外,其他浓度Cd处理钻叶紫菀体内的Cd含量均表现为根>叶>茎,说明钻叶紫菀根、茎和叶的Cd吸收累积能力总体上均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变化特征;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钻叶紫菀叶部的Cd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茎部的Cd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均逐渐减小,而根部的Cd富集系数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在30.0 mg/L Cd胁迫时,钻叶紫菀根、茎和叶的Cd含量最高,分别达1075.13、34.33和179.47 mg/kg,此时叶部的Cd含量超过100.00 mg/kg,呈现典型的Cd超富集植物特征。【结论】钻叶紫菀可通过调节Cd在其体内的富集和转运来适应Cd胁迫生境,对Cd胁迫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其中,在2.5~30.0 mg/L Cd胁迫条件下,钻叶紫菀的生理指标受影响较小,可正常生长,因此,可尝试将钻叶紫菀作为Cd富集或超富集能力植物用于修复Cd污染土壤或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叶紫菀 镉胁迫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蔬菜对土壤Mn转运累积特征及食用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小华 白玉杰 +7 位作者 钱晓雍 沈根祥 郭春霞 胡双庆 顾海蓉 王振旗 付侃 赵庆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2-259,共8页
为探究土壤中锰(Mn)污染对蔬菜食用安全性的影响,以上海市常见的4种蔬菜(青椒,CA;黄瓜,CS;豇豆,VU;菠菜,SO)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盆栽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Mn含量梯度下的蔬菜生物量变化以及各部位Mn转运累积特征,并基于各蔬菜食... 为探究土壤中锰(Mn)污染对蔬菜食用安全性的影响,以上海市常见的4种蔬菜(青椒,CA;黄瓜,CS;豇豆,VU;菠菜,SO)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盆栽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Mn含量梯度下的蔬菜生物量变化以及各部位Mn转运累积特征,并基于各蔬菜食用安全分析了土壤中Mn的安全阈值。研究结果表明,Mn对4种蔬菜的生长均表现出低含量促进、高含量抑制现象,SO和VU对Mn的耐受度强于CA和CS。Mn主要富集在SO的茎叶,以及CA、CS和VU的茎叶和根部,可食部分中Mn含量大小排序为SO>VU>CS>CA。SO可食部分Mn含量与土壤Mn含量呈显著对数相关(P<0.01),其他3种蔬菜的可食部分Mn含量与土壤Mn含量均呈显著指数相关(P<0.01)。依据新鲜蔬菜中Mn食用安全限量值,推导出各蔬菜对应的土壤Mn安全阈值预测区间为:SO 992.5~1 097.3 mg·kg^-1,VU 2 607.5~2 910.0 mg·kg^-1,CS 3 147.5~3 494.6 mg·kg^-1,CA3 618.0~3 921.5 mg·kg^-1。Mn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应优先选择种植CA、CS和VU等低累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累积 转运系数 安全阈值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硒对黄芪生长、硒含量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全利 耿丽平 +2 位作者 乔斌 薛培英 刘文菊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6期91-96,共6页
为了解黄芪对硒的吸收转运能力,以黄芪为试材,采用根施和叶面喷施硒2种方式,探索施用不同浓度(0、5、10、50、100μmol/L)的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黄芪生物量、硒含量以及硒在植物体内的转运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以硒酸钠还是亚... 为了解黄芪对硒的吸收转运能力,以黄芪为试材,采用根施和叶面喷施硒2种方式,探索施用不同浓度(0、5、10、50、100μmol/L)的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黄芪生物量、硒含量以及硒在植物体内的转运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以硒酸钠还是亚硒酸钠作为硒源均有利于黄芪地上部和根部干物重、硒含量的增加,随着硒浓度的增加干物重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黄芪地上部硒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根部硒含量与之相反。添加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处理时,在10μmol/L浓度处理时黄芪地上部和根部干物重最大,分别比CK增加了49.89%、60.87%和23.36%、60.00%。添加相同浓度的硒酸钠处理时,黄芪地上部和根部中硒含量高于施亚硒酸钠处理,在100μmol/L浓度处理下黄芪地上部硒含量最大为119.13μg/g,在5μmol/L浓度处理下黄芪根部硒含量最大为52.25μg/g。2种施硒方式下,根部施硒酸钠更有利于黄芪对硒的富集,且黄芪根部向地上部转运硒的能力随施硒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干物重 硒含量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质炭对污灌区土壤铜形态及玉米吸收转运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野 程红艳 +4 位作者 王効挙 闫双堆 曹艳篆 郝千萍 李丹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61-67,共7页
【目的】研究菌糠生物质炭对污灌区土壤重金属铜形态及玉米吸收转运富集的影响,横向比较3种菌糠生物质炭和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及水稻稻壳生物质炭对其效果的优劣。【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对施用5种生物质炭的山西某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铜形... 【目的】研究菌糠生物质炭对污灌区土壤重金属铜形态及玉米吸收转运富集的影响,横向比较3种菌糠生物质炭和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及水稻稻壳生物质炭对其效果的优劣。【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对施用5种生物质炭的山西某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铜形态及玉米各部位重金属铜含量和玉米各部位对重金属铜元素转运及富集系数进行分析。【结果】5种不同生物质质炭处理土壤中可交换态铜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其中灵芝菌糠生物质炭处理土壤中可交换态铜含量最低,为1.005 mg/kg,比空白对照降低31.4%;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比空白对照均为减少,猴头菇菌糠生物质炭处理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减少量最多,数值降到5.91 mg/kg,比空白对照降低40.65%;除了猴头菇菌糠生物质炭处理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含量比空白对照升高2.25%之外,其余4种处理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含量均有所下降;有机结合态铜含量变化不一致,残渣态铜含量比空白对照均有所上升,上升最多的是猴头菇菌糠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含量为104.55 mg/kg,比空白对照增加15.76%;各处理之间玉米对铜元素的转运系数均小于1,不同处理玉米对铜的富集系数变化均不统一。【结论】5种不同生物质炭均可以增加土壤中非活性态重金属铜含量,并降低活性态铜含量,为有效利用生物质炭、降低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铜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糠生物质炭 重金属铜 玉米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镉地质背景区水稻镉的富集、转运特征与机理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杨寒雯 刘秀明 +2 位作者 刘方 王世杰 胡静娴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4,共7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镉(Cd)具有"高地质背景、低污染风险"特征,但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风险管制值的区域是否仍具有低风险性,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在罗甸县喀斯特峰丛谷地选择一个高Cd土壤水...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镉(Cd)具有"高地质背景、低污染风险"特征,但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风险管制值的区域是否仍具有低风险性,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在罗甸县喀斯特峰丛谷地选择一个高Cd土壤水稻种植区,开展土壤-水稻系统Cd含量特征和土壤Cd赋存形态等方面的研究,评价水稻各部位Cd的富集、转运特征。结果显示:土壤Cd含量平均值高达8.59 mg/kg,以可还原态为主(59%),弱酸提取态次之(22%);水稻糙米Cd平均含量为0.32mg/kg、超标率高达93%,富集系数仅为0.04;水稻根系平均含量为4.54 mg/kg,富集系数仅为0.52。研究区糙米、根系Cd的富集系数,远低于我国水稻主产区工业污染农田土壤及水稻,这种低富集性体现了喀斯特地区土壤Cd污染相对较低的风险性;土壤富钙、偏碱性及还原环境条件所产生多个交织的Cd解吸-吸附、溶解-沉淀作用过程,导致Cd的生物可利用性降低,是水稻根系、糙米低富集性的主导因素。本文建议加强喀斯特土壤Cd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机理的研究,探索适宜于喀斯特土壤Cd污染的消减技术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高镉地质背景 水稻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