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轨底坡耦合轮径差对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及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欣 朱爱华 +2 位作者 孟宇轩 杨建伟 白堂博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为了研究轨底坡耦合轮径差对于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及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设置了3种轨底坡工况(1/20、1/30和1/40)和5种轮径差工况,通过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和轮轨接触三维弹性有限元模型,分析轨底坡耦合轮径差对地铁车辆直... 为了研究轨底坡耦合轮径差对于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及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设置了3种轨底坡工况(1/20、1/30和1/40)和5种轮径差工况,通过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和轮轨接触三维弹性有限元模型,分析轨底坡耦合轮径差对地铁车辆直线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线路段车辆平稳性指标受到轮径差变化的影响大于轨底坡变化的影响,轮轨等效应力和接触应力会随着轮径差的增加而增大;曲线路段的各个动力学指标会随着轮径差的增加而增大;综合考虑动力学指标和轮轨接触特性,直线路段下尽量减少使用1/20轨底坡;曲线路段下,可以选择1/30轨底坡,减少轮径差对车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轮 轨底坡 轮径差 动力学性能 轮轨接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下地铁轮轨接触特性
2
作者 朱爱华 李嘉祺 +2 位作者 孟宇轩 杨建伟 白堂博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56,共7页
为探究地铁车轮型面动态变化与轨底坡设置的关系,跟踪测试了运行里程5万、8万、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研究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时的轮轨接触特性;以车辆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根据实测地铁车辆参数,建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轮轨接... 为探究地铁车轮型面动态变化与轨底坡设置的关系,跟踪测试了运行里程5万、8万、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研究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时的轮轨接触特性;以车辆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根据实测地铁车辆参数,建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建立了轮轨滚动接触计算模型;以轮轨接触点和接触位置、滚动圆半径差、接触角、等效锥度、蠕滑率、接触斑面积和最大接触压力作为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性能指标,分析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对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LM标准型面和5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与1/20轨底坡匹配时轮轨接触点分布均匀;随着运行里程增加,车轮磨耗型面变化,轮轨接触恶化,轮对横移量4 mm下,8万和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与1/20轨底坡匹配时各指标出现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轮轨接触特性 模型试验 轨底坡 车轮型面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轮排布策略对轨面修复性打磨后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罗亚南 郭关柱 +1 位作者 杨国涛 韩健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182,共8页
针对以往轨面修复性打磨根据钢轨廓形精度确定打磨策略而忽略打磨后轮轨接触状态的不足,提出以基于钢轨打磨廓形的轮轨接触特性确定打磨砂轮排布策略。基于轨面修复性打磨原理,确定砂轮排布策略与打磨后的钢轨廓形之间的重构关系,建立... 针对以往轨面修复性打磨根据钢轨廓形精度确定打磨策略而忽略打磨后轮轨接触状态的不足,提出以基于钢轨打磨廓形的轮轨接触特性确定打磨砂轮排布策略。基于轨面修复性打磨原理,确定砂轮排布策略与打磨后的钢轨廓形之间的重构关系,建立基于“轨顶向2侧”“内侧向外侧”和“2侧向轨顶”3种典型的砂轮排布策略打磨后得到的钢轨廓形模型,再利用轮轨接触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开展轮轨接触载荷下轨面受到的高接触应力和低疲劳循环周次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轨面修复性打磨策略的改变会显著影响打磨后轮轨接触特性,23 t轴重载荷条件下3种典型的砂轮排布策略打磨重构后的钢轨廓形,轨面受到的轮轨最大接触应力分别为863,1255和904 MPa,受到的最低应变疲劳循环周次分别为1.77×10^(5),9.97×10^(4)和1.64×10^(5)次;轨面最大接触应力剖面受到的最大应力分别为1241,1376和1270 MPa,最低应变疲劳循环周次分别为9.96×10^(4),8.60×10^(4)和9.80×10^(4)次;采用“轨顶向2侧”砂轮排布策略打磨钢轨后的轮轨接触状态优于另外2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性打磨 钢轨打磨 砂轮排布策略 轮轨关系 轮轨接触特性 应变疲劳循环周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因数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温静 于浩 陈嵘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0-134,共5页
建立车辆-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结合Kalker三维非赫兹弹性体滚动接触理论及其数值程序CONTACT,分析轮轨间摩擦因数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接触应力及轮轨滚动接触伤损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通过圆曲线段时不同摩擦因数下整个接触斑均... 建立车辆-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结合Kalker三维非赫兹弹性体滚动接触理论及其数值程序CONTACT,分析轮轨间摩擦因数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接触应力及轮轨滚动接触伤损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通过圆曲线段时不同摩擦因数下整个接触斑均为滑动区;摩擦因数改变对轮轨接触斑内正应力影响很小,但对切向力和Mises应力影响显著;随着摩擦因数增大,纵向及横向蠕滑力显著增加,磨耗指数及表面疲劳指数明显增大。可通过定期对钢轨打磨并对车轮进行镟修,有效降低轮轨接触应力,以减缓轮轨磨耗和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轮轨接触特性 数值计算 摩擦因数 小半径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动状态下地基刚度对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王海新 吴亚平 刘振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6-119,共4页
高速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沿线分布长、区域广,因各地区土质不同造成地基刚度也不一样。本文通过建立轮对三维有限元热机耦合分析模型,参照合理地基刚度,研究分析了全滑动状态下地基刚度的改变对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速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沿线分布长、区域广,因各地区土质不同造成地基刚度也不一样。本文通过建立轮对三维有限元热机耦合分析模型,参照合理地基刚度,研究分析了全滑动状态下地基刚度的改变对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基刚度的改变对轮轨接触区域的温升影响并不明显;全滑动状态下轮轨接触区热量较为集中,使得接触斑的面积相对于静态分析时增加了2.2倍左右;全滑动状态下的等效应力由机械应力、热应力叠加而成,并且热应力居于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滑动 地基刚度 轮轨接触特性 有限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载荷作用下轮轨接触特性有限元分析
6
作者 涂文兵 项云鹏 +1 位作者 杨锦雯 刘思雨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6-152,共7页
侧风及弯道情况下的横向力对轮轨接触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轮轨的使用寿命。同时考虑轮轨所受的垂向力和横向力,建立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轮轨的材料本构模型选择弹塑性,采用罚函数法模拟车轮和轨道之间的接触关系。对不同垂向力... 侧风及弯道情况下的横向力对轮轨接触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轮轨的使用寿命。同时考虑轮轨所受的垂向力和横向力,建立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轮轨的材料本构模型选择弹塑性,采用罚函数法模拟车轮和轨道之间的接触关系。对不同垂向力及横向力作用的轮轨接触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轮轨接触部位的接触变形、等效应力以及塑性应变等随垂向力和横向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轮轨最大接触压力、接触斑面积、最大Mises等效应力和最大Mises等效塑性应变都随垂向力近似呈线性增加,但垂向力主要影响接触斑面积和最大Mises等效塑性应变;轮轨Mises等效塑性应变最大值随横向力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长,且塑性变形主要集中在钢轨的接触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载荷 轮轨接触特性 垂向力 横向力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钢轨波磨病害下高速轮轨瞬态滚动接触及磨损行为分析
7
作者 丁旺才 马帅 +3 位作者 靳忠渊 李得洋 吴少培 李国芳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9,共13页
以典型钢轨波磨病害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考虑轨下结构及轮轨弹塑性接触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三维磨损分布计算方法,研究了匀速和牵引状态下轮轨接触特性及钢轨磨损行为的差异,以及牵引状态下不同病害参... 以典型钢轨波磨病害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考虑轨下结构及轮轨弹塑性接触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三维磨损分布计算方法,研究了匀速和牵引状态下轮轨接触特性及钢轨磨损行为的差异,以及牵引状态下不同病害参数钢轨波磨对轮轨接触特性及磨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牵引状态下轮轨纵向力受固有刚度不平顺影响更显著,波磨对相对滑移的影响与纵向力有关,且需在固有刚度不平顺影响基础上叠加,叠加效果与波磨波长和谷深有关。在波磨谷深限值内,当波磨波长较短或谷深较大时,纵向力会出现与波磨几何相似的振型,导致相对滑移分布与波磨几何相关,接触压力变化进一步影响磨损深度,使波峰附近磨损增加,波谷附近磨损减少,波磨进一步发展。由于磨损增量相位与波磨几何相位差较小,钢轨波磨有减缓趋势,波磨在较大波长及谷深下减缓较快。研究结论以期为高速轮轨波磨区段钢轨维护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钢轨波磨 瞬态动力学 有限元分析 磨损分析 轮轨接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xed Lagrangian/Eulerian方法的轮轨滚动接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肖乾 徐红霞 +1 位作者 王成国 张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98-903,共6页
为了缩短有限元方法显式计算轮轨滚动接触的时间,采用mixed Lagrangian/Eulerian方法建立了轮轨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应用该模型对轮轨接触区的单元进行细化,计算了列车在启动、运行和制动工况下轮轨的接触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 为了缩短有限元方法显式计算轮轨滚动接触的时间,采用mixed Lagrangian/Eulerian方法建立了轮轨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应用该模型对轮轨接触区的单元进行细化,计算了列车在启动、运行和制动工况下轮轨的接触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轮轨滚动接触区最大Mises应力、最大接触应力和接触斑面积等法向特性变化幅度均在2%以内,但接触区纵向截面中Mises应力分布及纵向剪切应力分布有较大变化;启动和制动工况下,最大Mises应力和最大纵向剪切应力位置均比自由滚动时更接近于轮轨表面;不同工况下,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在列车牵引和制动工况中,摩擦力达到极限时轮轨间出现完全滑动,摩擦力方向与滑动方向相反,且不同速度等级下的纵向摩擦力变化幅度也在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LAGRANGIAN EULERIAN 轮轨滚动接触特性 蠕滑 滑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底坡对高速铁路轮轨接触行为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钱瑶 王平 +2 位作者 苏谦 安博洋 徐井芒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25,共8页
研究目的:目前关于轨底坡对轮轨接触行为影响的研究很多,但轨底坡对高速铁路轮轨接触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还未开展。为分析轨底坡对我国高速车轮与60N钢轨的轮轨接触行为影响,基于迹线法和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别研究不同轨底坡下... 研究目的:目前关于轨底坡对轮轨接触行为影响的研究很多,但轨底坡对高速铁路轮轨接触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还未开展。为分析轨底坡对我国高速车轮与60N钢轨的轮轨接触行为影响,基于迹线法和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别研究不同轨底坡下高速车轮LMa、XP55、S1002G与60N匹配时的静态轮轨接触特性,包括等效锥度、接触带宽、轮轨接触应力和表面疲劳因子等。研究结论:(1)在1/10的轨底坡下,三种高速车轮型面与60N钢轨接触时表面疲劳因子大于零的情况居多,说明1/10的轨底坡易导致轮轨表面裂纹的出现,不适用于高速轮轨匹配;(2)LMa型面的接触带宽随轨底坡的减小而增大,轮轨接触应力随轨底坡变化不大,轨底坡为1/20时轮轨型面匹配较优;(3)当轨底坡为1/30时,XP55型面的等效锥度最大,使其拥有较好的轮对对中性能和曲线通过能力,轨底坡为1/30时轮轨型面匹配最优;(4)轨底坡对S1002G的等效锥度影响不大,轨底坡为1/20时的接触带宽较小,横移超过4 mm后1/20轨底坡下的轮轨法向接触应力较小,综合来看轨底坡为1/20时S1002G轮轨型面匹配较优;(5)本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高速铁路轨底坡的设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底坡 高速车轮 滚动接触 轮轨接触特性 接触带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曲线段非对称轨底坡对轮轨匹配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任德祥 陶功权 +1 位作者 温泽峰 梁红琴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46,共10页
基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轮轨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析地铁曲线段存在的非对称轨底坡对不同车轮型面下轮轨接触几何特性和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SIMPACK软件,建立某B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基于USFD磨耗函数建立车轮磨耗预测模型,研究... 基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轮轨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析地铁曲线段存在的非对称轨底坡对不同车轮型面下轮轨接触几何特性和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SIMPACK软件,建立某B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基于USFD磨耗函数建立车轮磨耗预测模型,研究非对称轨底坡对3种车轮型面下车辆曲线通过性能和车轮磨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轨轨底坡固定为1/40时,内轨轨底坡的增大使内轨侧轮轨接触点分布偏向名义滚动圆外侧,从而增大了滚动圆半径差,改善了车辆曲线通过性能,但对不同型面车轮的改善程度不同;内轨轨底坡的增大对外轨侧轮轨接触力学特性无明显影响,但对S1002和DIN5573型面车轮的内轨侧法向压应力有增大作用,且内轨轨底坡增至1/10时LM型面车轮的内轨侧法向压应力才明显增大;对于LM型面,外轨轨底坡为1/40、内轨轨底坡为1/20或1/10时可明显减缓轮缘磨耗,内轨轨底坡设置在1/20附近较合适;对于S1002和DIN5573型面,非对称轨底坡对轮缘磨耗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曲线通过 非对称轨底坡 轮轨接触特性 车辆动力学 轮缘磨耗 磨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轮磨耗影响下驱动系统对轮轨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展旭和 刘林 +2 位作者 金潇 智云胜 周子伟 《机械》 2023年第6期31-39,共9页
作为轨道车辆常见的车轮损伤类型,车轮异常磨耗对列车安全运营形成巨大挑战,严重影响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同时,其形成机理及关键影响因素也长期困扰着铁路科研人员。作为轨道车辆传递牵引动力的关键装置,驱动及传动系统作为激励源和激... 作为轨道车辆常见的车轮损伤类型,车轮异常磨耗对列车安全运营形成巨大挑战,严重影响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同时,其形成机理及关键影响因素也长期困扰着铁路科研人员。作为轨道车辆传递牵引动力的关键装置,驱动及传动系统作为激励源和激励传递路径参与整车耦合振动,特别是扭转振动,显著影响着轮轨动态相互作用,而在车轮磨耗研究中却是常被忽略的因素。本文基于模态叠加法和多体动力学理论,在考虑柔性车轮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考虑驱动与传动系统和不考虑驱动与传动系统的刚柔耦合车辆动力学模型,通过FaStrip与USFD相结合建立的磨耗模型,分析在车轮磨耗影响下驱动与传动系统对轮轨动态接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驱动及传动系统对车轮磨耗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对轮轨接触动态响应的影响显著,特别是考虑驱动及传动系统后,柔性车轮齿轮一节径模态伴随轮对横向弯曲容易被激发,对轮轨横向蠕滑率影响远远大于对纵向蠕滑率和自旋蠕滑率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车轮磨耗机理分析及激励计算时应考虑驱动及传动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磨耗 驱动系统 柔性车轮 刚柔耦合 轮轨接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半径曲线段钢轨打磨方案比选及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斌 汪龙洋 +3 位作者 杨宗超 孙奇 万文超 汤金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69-174,184,共7页
小半径曲线段钢轨廓形质量对轮轨接触关系及钢轨使用寿命有着关键影响。为探究个性化打磨对小半径曲线段磨耗廓形的轮轨接触改善及延长钢轨使用寿命效果,选取沪昆普速铁路小半径曲线段两组磨耗钢轨进行打磨方案研究;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及... 小半径曲线段钢轨廓形质量对轮轨接触关系及钢轨使用寿命有着关键影响。为探究个性化打磨对小半径曲线段磨耗廓形的轮轨接触改善及延长钢轨使用寿命效果,选取沪昆普速铁路小半径曲线段两组磨耗钢轨进行打磨方案研究;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及病害分析,与消除表面病害为目的的修复性打磨方案作比较,对钢轨进行个性化打磨廓形设计;跟踪观测钢轨表面状态,结合GQI(grinding quality index)及轮轨接触分析,建立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计算打磨方案对轮轨动力特性的影响,综合评价打磨效果;结果表明:修复性打磨仅对钢轨表面病害进行处理,并未实际改善轮轨关系,廓形保持能力不佳,后续动力学指标评价也无明显改善;相比之下,个性化打磨廓形保持能力更佳,GQI指数明显提升,轮轨关系改善显著,提高了车辆曲线通过能力;动力学方面,个性化打磨方案的轮轨横、纵向蠕滑率和磨耗指数分别降低60.45%,33.95%和24.13%,有效缓解了轮轨间的磨耗,延长了钢轨使用寿命与打磨周期;车体横向、垂向加速度和脱轨系数分别降低19.69%,30.74%和26.11%,列车运行平稳性得到良好改善,提高了列车运行安全性。由此可见,个性化打磨方案在清除小半径曲线段磨耗钢轨病害的基础上,延长了钢轨服役周期,同时提高了列车运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半径曲线 钢轨打磨 轮轨接触特性 车辆轨道动力学 钢轨磨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打磨对小半径曲线车辆动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逸航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78,115,共7页
选取某线路2条磨损较为严重的500m半径曲线钢轨(曲线A及曲线B)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对性打磨方案设计,并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车辆-轨道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分析钢轨打磨对小半径曲线车辆动力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打磨后钢轨廓... 选取某线路2条磨损较为严重的500m半径曲线钢轨(曲线A及曲线B)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对性打磨方案设计,并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车辆-轨道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分析钢轨打磨对小半径曲线车辆动力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打磨后钢轨廓形得到改善,轨面波磨及掉块得到较好整治,曲线A及曲线B钢轨质量指数TQI均有显著下降,最大值分别下降32.40%、23.49%;打磨后曲线A及曲线B等效锥度显著降低,当横移量为0~10mm内,等效锥度均在0.15以下;曲线A及曲线B左右股与车轮接触区域相对打磨前更加均匀,3点接触得到较好处理;打磨后1~8位车轮与曲线A及曲线B钢轨廓形接触时接触斑内纵/横向蠕滑率最大值、磨耗功最大值、轮重减载率最大值均有显著降低,轮轨接触关系、轮轨磨耗及车辆运行安全性得到较好的改善;同时,车辆通过曲线A及曲线B时车体垂向/横向加速度频率及幅值降低,横向/垂向加速度最大值分别减小46.74%/80.04%、46.33%/78.96%,车辆运行稳定性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打磨 等效锥度 车辆-轨道多体系统动力学 轮轨接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滚动接触疲劳伤损钢轨的打磨廓形设计及效果评价
14
作者 张金 侯永胜 +3 位作者 逯尚卿 田常海 杜涵秋 李晨光 《高速铁路新材料》 2022年第5期51-56,共6页
针对我国普速铁路普遍存在的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伤损情况,对滚动接触疲劳伤损的形成机理和分类进行了论述。以经典的轮轨接触几何学和轮轨接触力学为理论依据,对无侧磨且带有疲劳伤损的曲线地段钢轨进行了打磨廓形优化设计,并通过仿真计... 针对我国普速铁路普遍存在的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伤损情况,对滚动接触疲劳伤损的形成机理和分类进行了论述。以经典的轮轨接触几何学和轮轨接触力学为理论依据,对无侧磨且带有疲劳伤损的曲线地段钢轨进行了打磨廓形优化设计,并通过仿真计算分析评价了廓形优化设计的效果。结果表明:廓形优化设计后轮轨接触点分布趋于集中,且基本位于轨顶中心附近区域;轮轨接触应力有所减小,曲下股减小约9.11%、曲上股轨顶面减小约20.28%、曲上股工作边减小约39.33%;轮轨磨耗指数有所增大,曲下股增大约27.57%、曲上股轨顶面增大约3.14%、曲上股工作边增大约282.26%,有利于加速曲上股钢轨形成侧磨;车辆运行安全性指标有一定的改善,轮重减载率降低约11.43%,脱轨系数降低约7.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滚动接触疲劳伤损 打磨廓形设计 轮轨接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波形磨耗的影响因素及减缓措施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学毅 印洪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3-487,共5页
基于轮对粘滑振动的钢轨波形磨耗 (简称波磨 )成因理论 ,从线路结构、走行部结构、轮轨接触特性及运营条件 4个方面 ,对影响波磨的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总结 ,提出了 9类减缓波磨的措施 ,部分措施已进行了现场试验 ,效果良好 ,在一定的... 基于轮对粘滑振动的钢轨波形磨耗 (简称波磨 )成因理论 ,从线路结构、走行部结构、轮轨接触特性及运营条件 4个方面 ,对影响波磨的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总结 ,提出了 9类减缓波磨的措施 ,部分措施已进行了现场试验 ,效果良好 ,在一定的程度上证明了波磨成因理论的正确性和减缓波磨措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波形磨耗 影响因素 减缓措施 线路结构 走行部结构 轮轨接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耗状态下城际动车组轮轨曲线磨耗特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寇杰 张济民 +1 位作者 周和超 王承萍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9-288,共10页
以CRH6A城际动车组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磨耗后轮轨型面,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建立了车辆动力学模型,计算了通过曲线时的轮轨力与轮对位置参数;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建立了轮轨三维滚... 以CRH6A城际动车组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磨耗后轮轨型面,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建立了车辆动力学模型,计算了通过曲线时的轮轨力与轮对位置参数;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建立了轮轨三维滚动接触模型,计算了轮轨接触应力特性和滑移特性;基于Archard磨损模型,提出一种车轮表面接触区域磨损速率快速计算方法,研究了新轮、磨耗初期车轮和磨耗到限车轮与新轨、磨耗后钢轨相互作用下,车轮通过曲线时接触区域磨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新轮和磨耗后钢轨、磨耗初期车轮和新轨、磨耗到限车轮与新轨相互作用下最大法向接触应力分别达到了2017、1803和1668 MPa,比新轮和新轨、磨耗初期车轮和磨耗后钢轨、磨耗到限车轮和磨耗后钢轨3种作用下最大接触应力高出20%以上;新轮和磨耗后钢轨、磨耗初期车轮与新轨、磨耗初期车轮和磨耗后钢轨相互作用下,轮轨间出现两点接触、三点接触,甚至四点接触;在多点接触下,轮缘处接触点表现出应力集中且磨损速率较高的特点,最大磨损速率分别达到2.60×10^(-5)、3.82×10^(-5)、3.52×10^(-5) mm·s^(-1),远高于新轮和新轨、磨耗到限车轮和新轨、磨耗到限车轮和旧轨3种作用下的磨损速率;磨耗到限车轮和新轨与磨耗钢轨相互作用下的磨损速率均相对较小,说明在磨耗后期的车轮磨耗相对较小;轨角磨耗会严重加剧新轮的轮缘磨耗,且磨耗初期车轮具有较高的轮缘磨损速率,应将车轮镟修周期和钢轨打磨周期相协调,并通过涂油等方式降低磨耗初期的轮缘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磨耗型面 轮轨接触特性 有限元分析 三维滚动接触 磨耗速率
原文传递
基于ABAQUS有限元方法的轮对横移量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辉 李向国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第17期59-59,共1页
文章首先介绍了基于Hertz理论的轮轨滚动接触理论,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相结合从不同轮对横移量对滚动接触状态下轮轨的滚动接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轮对横移量主要影响轮轨滚动接触的法向特性;最大Mises应力以及最大法向接触应力... 文章首先介绍了基于Hertz理论的轮轨滚动接触理论,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相结合从不同轮对横移量对滚动接触状态下轮轨的滚动接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轮对横移量主要影响轮轨滚动接触的法向特性;最大Mises应力以及最大法向接触应力出现在无横移量的工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滚动接触特性 多体动力学仿真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