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辣椒籽油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臧志清 林荣英 +1 位作者 叶钊 张济宇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6-51,共6页
本文报导了使用超临界流体CO2草取技术,提取和分离辣椒籽油和辣素的研究。研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考察温度、压力、CO2气达对苹取量和萃取物组成以及油脂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萃取量及组成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其次是... 本文报导了使用超临界流体CO2草取技术,提取和分离辣椒籽油和辣素的研究。研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考察温度、压力、CO2气达对苹取量和萃取物组成以及油脂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萃取量及组成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其次是温度。实验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存在固-流相界面的气膜阻力;调节压力及温度可实现对萃取物的辣素、油脂分离,同时可获得亚油酸含量极高的食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超临界流体萃取 食用 提取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制备辣椒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安 罗松 +3 位作者 李祁广 杨鑫迪 徐丹丹 肖文军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8-170,219,共4页
采用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模型,以Vc和VE作对照,比较研究超临界CO_2萃取、石油醚萃取及超临界CO_2萃取后脱色脱胶3种工艺制备的辣椒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制备的辣椒籽油的还原能力以及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采用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模型,以Vc和VE作对照,比较研究超临界CO_2萃取、石油醚萃取及超临界CO_2萃取后脱色脱胶3种工艺制备的辣椒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制备的辣椒籽油的还原能力以及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H_2O_2的清除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超临界萃取后脱色脱胶、超临界萃取、石油醚萃取,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石油醚萃取、超临界萃取、超临界萃取后脱色脱胶;超临界萃取后脱色脱胶、超临界萃取、石油醚萃取3种工艺制备的辣椒籽油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_(50)分别为0.09,0.13,0.34mg/mL,对羟基自由基的IC_(50)分别为0.98,1.73,2.19 mg/mL,对DPPH自由基的IC_(50)分别为38.47,10.82,2.00 mg/mL;综合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超临界萃取 醚萃取 脱色 脱胶 体外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辣椒籽油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峰 仇农学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8-43,共6页
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超声辅助提取辣椒籽油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并以辣椒籽出油率为响应值做响应面和等高线,考察了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超声频率对辣椒籽油提取... 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超声辅助提取辣椒籽油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并以辣椒籽出油率为响应值做响应面和等高线,考察了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超声频率对辣椒籽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籽油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8.68∶1,提取温度66.9℃,提取时间28.5 min,超声频率54.6kHz。在此工艺条件下,辣椒籽出油率为25.17%。气相色谱仪测定表明,辣椒籽油的主要成分为亚油酸73.2%,油酸9.2%,硬脂酸0.8%,棕榈酸16.1%,α-亚麻酸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超声辅助提取 响应面法 脂肪酸组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辣椒籽油及其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桑林 王宏燕 江秀明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28,共5页
报导了使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技术提取和分离辣椒籽油和辣素的研究.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考察了压力、温度、时间对辣椒籽油及辣椒素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萃取量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实验表明,可采用2级萃取工艺操作:第1级在萃... 报导了使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技术提取和分离辣椒籽油和辣素的研究.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考察了压力、温度、时间对辣椒籽油及辣椒素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萃取量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实验表明,可采用2级萃取工艺操作:第1级在萃取压力15 MPa、萃取温度60℃下萃取75 min,获得高辣素含量的油脂(少量),这一级把籽中大部分的辣素除掉;第2级在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60℃下萃取75 min,获得极低辣素含量的油脂(大量).同时,采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得辣椒籽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辣椒籽油 超临界流体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籽油的提取及成分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程绍玲 郭庆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04年第1期129-131,共3页
本文研究了辣椒籽油的提取方法,测定了辣椒籽中油脂的含量、理化性质、化学组成等。辣椒籽含油26.6%,以石油醚为溶剂抽提3h,出油率为91.4%。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得油脂主要由棕榈酸(10.6%)、硬脂酸(2.7%)、油酸(6.7%)、亚油酸(79.2... 本文研究了辣椒籽油的提取方法,测定了辣椒籽中油脂的含量、理化性质、化学组成等。辣椒籽含油26.6%,以石油醚为溶剂抽提3h,出油率为91.4%。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得油脂主要由棕榈酸(10.6%)、硬脂酸(2.7%)、油酸(6.7%)、亚油酸(79.2%)和亚麻酸(0.5%)组成。辣椒籽油中亚油酸含量较高,可制成保健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提取方法 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内标法 测定 保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提取辣椒籽油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罗仓学 朱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3-225,共3页
应用超声波法提取辣椒籽油,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了物料粒度、液固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对辣椒籽出油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超声功率175W,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50min,液固比为10(mL/g)时,辣椒籽出油率达到88.9%。
关键词 辣椒籽油 超声波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常彩萍 申少斌 宋玉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133-3134,共2页
[目的]对辣椒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探讨辣椒籽油成为新的食用油资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辣椒籽油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辣椒籽油中含有34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8.10%,其中必需... [目的]对辣椒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探讨辣椒籽油成为新的食用油资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辣椒籽油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辣椒籽油中含有34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8.10%,其中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含量为69.79%。[结论]该研究表明辣椒籽油是一种营养很高的优质食用植物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质联用法分析辣椒籽油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2
8
作者 宋家芯 索化夷 +1 位作者 郑炯 阚建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3-96,107,共5页
以超临界CO2提取的辣椒籽油为原料,采用溶液进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方式进样,结合GC-MS分析,同时鉴定出主要化学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提取辣椒籽油中共鉴定出62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辣椒碱... 以超临界CO2提取的辣椒籽油为原料,采用溶液进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方式进样,结合GC-MS分析,同时鉴定出主要化学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提取辣椒籽油中共鉴定出62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辣椒碱、二氢辣椒碱、硬脂酸等,顶空-固相微萃取进样法鉴定出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亚油酸、棕榈酸、顺-2,4a,5,6,7,8,9,9-八氢-3,5,5,-三甲-9-亚甲基-1H-苯并环庚烯、油酸、硬脂酸、异戊酸己酯、异草蒿脑、邻羟基苯甲酸甲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化学成分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籽油的提取、脂肪酸组成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裕红 赵国华 《粮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3,共4页
为了更好的利用作为废物大量丢弃的辣椒籽,本文重点对辣椒籽油的提取工艺、脂肪酸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正交试验表明,8倍体积的石油醚对辣椒籽中油脂提取10h效果最佳。辣椒籽油含85.02%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76.53%。油... 为了更好的利用作为废物大量丢弃的辣椒籽,本文重点对辣椒籽油的提取工艺、脂肪酸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正交试验表明,8倍体积的石油醚对辣椒籽中油脂提取10h效果最佳。辣椒籽油含85.02%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76.53%。油脂稳定性加速试验的研究表明,在85℃高温下,由于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辣椒籽油很容易发生氧化,添加抗氧化剂如BHT、TBHQ对油脂的氧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TBHQ效果优于B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提取 脂肪酸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籽油的提取及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桑林 江秀明 《粮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1,共3页
本文研究了辣椒籽油的提取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考察了料液比、温度、时间对辣椒籽油及辣椒素提取的影响。同时,采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得辣椒籽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成。
关键词 辣椒 辣椒 辣椒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不同提取方式对辣椒籽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永兴 孟新涛 +3 位作者 许铭强 连雅丽 杨海燕 马燕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4-192,共9页
以四平头辣椒籽为原料,对原料进行120℃、10 min烘烤处理,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技术对冷榨法、溶剂法和超声辅助溶剂法3种方式提取的辣椒籽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烘烤处理及不同提取方式对辣椒籽油挥发性物质的影... 以四平头辣椒籽为原料,对原料进行120℃、10 min烘烤处理,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技术对冷榨法、溶剂法和超声辅助溶剂法3种方式提取的辣椒籽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烘烤处理及不同提取方式对辣椒籽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提取方式辣椒籽油挥发性物质成分特征明显。在烘烤前后不同提取方式辣椒籽油的特征风味中,未烘烤冷榨法、烘烤冷榨法、未烘烤溶剂法、烘烤溶剂法、未烘烤超声辅助溶剂法、烘烤超声辅助溶剂法中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为38、38、20、18、11、13种。冷榨法对辣椒籽油挥发性成分保留的最好,其呈香物质主要为醛类、酯类、醇类和酮类。烘烤处理辣椒籽油中未出现新的挥发性成分,但促进异戊醛、正丁醛、3-甲基-2-丁醇、正丙醇、异丁醇等呈香物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离子迁移色谱 提取方式 辣椒籽油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籽油对肉糜低温贮藏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沈文娇 何新益 +2 位作者 甄润英 冯长禄 刘斌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8-134,140,共8页
为探讨辣椒籽油对猪肉肉糜的保鲜效果,研究了辣椒籽油添加及不同包装方式对猪肉肉糜在4℃低温贮藏条件下的质构、色差、保水性、挥发性盐基氮、TBARS值、菌落总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籽油的添加使肉糜的红度值提高了2倍,且对肉... 为探讨辣椒籽油对猪肉肉糜的保鲜效果,研究了辣椒籽油添加及不同包装方式对猪肉肉糜在4℃低温贮藏条件下的质构、色差、保水性、挥发性盐基氮、TBARS值、菌落总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籽油的添加使肉糜的红度值提高了2倍,且对肉糜的pH、硬度都有积极影响,辣椒籽油与真空包装结合使用使肉糜的脂肪氧化、蛋白氧化变缓。贮藏第9天对照组TBARS值已达到1.95mg/kg,辣椒籽油组仅1.39mg/kg;对照组TVB-N值达到28.7 mg/100g,辣椒籽油组仅16.8mg/100g。在辣椒籽油和真空包装的联合作用下可有效延长肉糜保质期2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糜 辣椒籽油 TBARS 保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辣椒籽油碱异构化制备共轭亚油酸工艺及其氧化稳定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燕 许铭强 +4 位作者 李喜弟 孟新涛 邹淑萍 张婷 张谦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08-915,共8页
【目的】研究碱异构化法制备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工艺,得到高转化率的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为辣椒副产物综合利用及制备共轭亚油酸的新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共轭亚油酸转化率为指标,以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碱油比和溶油比为... 【目的】研究碱异构化法制备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工艺,得到高转化率的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为辣椒副产物综合利用及制备共轭亚油酸的新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共轭亚油酸转化率为指标,以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碱油比和溶油比为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CCD),分析不同因素对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研究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的制备工艺,采用Schaal加速试验对比辣椒籽油与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最佳工艺参数:反应温度为169℃,反应时间为4.4 h,碱油比[M(KOH)∶M(辣椒籽油)]为0.2,溶油比[M(聚乙二醇)∶M(辣椒籽油)]为1.7时,共轭转化率可达84.60%,其氧化稳定性优于辣椒籽油。【结论】响应面优化法优化碱异构化制备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工艺可得到较高转化率、稳定性较好的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碱异构化 响应面优化 共轭亚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试验优化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永兴 连雅丽 +4 位作者 许铭强 阿依佳·朱马义 邓伊洋 杨海燕 马燕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155,共8页
为优化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工艺,以四平头辣椒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优化冷榨法提取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研究辣椒籽水分含量、转速、出粕口温度和出粕口孔径对辣椒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并对比了冷榨... 为优化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工艺,以四平头辣椒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优化冷榨法提取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研究辣椒籽水分含量、转速、出粕口温度和出粕口孔径对辣椒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并对比了冷榨法、溶剂法及超声辅溶剂法3种方式所得辣椒籽油的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冷榨法提取辣椒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辣椒籽水分含量5.26%、转速23 r/min、出粕口温度120℃、出粕口孔径8 mm,此时辣椒籽油提取率为43.96%。3种辣椒籽油中含有26种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棕榈酸和油酸,质量分数分别为69.54%~69.85%、11.42%~11.64%和4.09%~7.15%。冷榨法所得辣椒籽油的酸值(1.36 mg KOH/g)最低,亚油酸、总辣椒碱和维生素E含量最高,分别为69.85%、0.08 mg/g和12.25 mg/100 g,油脂综合品质最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辣椒籽油提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冷榨法 脂提取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籽油的抗氧化性和生产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韩文杰 张俊强 +2 位作者 袁新英 刘俊秀 张晓芳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9-152,共4页
对近年来国内外辣椒籽油的抗氧化性和生产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这一工作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辣椒籽油生产方法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 辣椒籽油 抗氧化性 生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取工艺对辣椒籽油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甄润英 沈文娇 +3 位作者 何新益 王海凤 刘斌 冯长禄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9-165,180,共8页
为选择较优辣椒籽油制备工艺,以氧化值、酸价、色泽、脂肪酸组成、挥发性物质等为指标,比较酶解-乙醇辅助法和乙醇常温浸提法2种制备工艺对辣椒籽油的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乙醇辅助法和常温浸提法2种制备工艺所得辣椒... 为选择较优辣椒籽油制备工艺,以氧化值、酸价、色泽、脂肪酸组成、挥发性物质等为指标,比较酶解-乙醇辅助法和乙醇常温浸提法2种制备工艺对辣椒籽油的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乙醇辅助法和常温浸提法2种制备工艺所得辣椒籽油均呈橙黄色,酸价值≤4.0 mg/g,过氧化值≤12meq/kg;辣椒籽油中辣椒素含量分别为1.46,0.54mg/g。制备工艺对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P>0.05),对含量影响显著(P<0.05);辣椒籽油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4.89%和16.3%,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69.8%和70.87%。可见辣椒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酶解-乙醇辅助法工艺能够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酶解-乙醇辅助法中鉴定出挥发性物质56种,多于常温浸提法的52种和市售辣椒油的42种。可见,酶解-乙醇辅助法相对常温浸提法而言,有助于辣椒油品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脂品质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压榨和螺旋压榨对辣椒籽油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刘建 王磊 +2 位作者 袁榕 马雅斌 陈利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52-53,共2页
分别采用螺旋冷榨机和液压榨油机对辣椒籽进行压榨,并对所得辣椒籽油和压榨饼进行分析检测,比较不同榨油工艺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螺旋榨油机压榨辣椒籽出油率相对较高,液压压榨辣椒籽油品质相对较好,但液压压榨在实际使用中劳动强... 分别采用螺旋冷榨机和液压榨油机对辣椒籽进行压榨,并对所得辣椒籽油和压榨饼进行分析检测,比较不同榨油工艺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螺旋榨油机压榨辣椒籽出油率相对较高,液压压榨辣椒籽油品质相对较好,但液压压榨在实际使用中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较低。综合考虑,在辣椒籽油的规模化生产中,宜采用螺旋压榨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压榨 螺旋压榨 辣椒籽油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分析法在辣椒籽油提取工艺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罗乐 孙益民 +3 位作者 宋文佳 杨萍 孙若琼 焦容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5-161,共7页
研究旨在找出从辣椒籽中提取辣椒籽油的优化工艺区域。根据考察的工艺参数特点,选择3个影响因素,它们分别是时间(Tim)、物料比(Rsl)、温度(Tmp),实验指标是酸值(AV)和脂肪酸产率(Pr),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该3因素10水平实验。采用VA(Visua... 研究旨在找出从辣椒籽中提取辣椒籽油的优化工艺区域。根据考察的工艺参数特点,选择3个影响因素,它们分别是时间(Tim)、物料比(Rsl)、温度(Tmp),实验指标是酸值(AV)和脂肪酸产率(Pr),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该3因素10水平实验。采用VA(Visual Analysis)法分析实验影响因素与实验指标之间的关系,最终找出最佳的工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均匀设计法 酸值 旋转蒸发 VA法
原文传递
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辣椒籽油工艺的可视化分析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益民 颜佳 +2 位作者 贾娜 钟明 翟春海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9-214,共6页
对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提取辣椒籽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选择提取压力、分离压力、提取温度、提取时间4个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多因素多水平设计法安排实验,选择分离釜1、分离釜2中辣椒籽油质量之和为实验指标,用自主提出的多因素多... 对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提取辣椒籽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选择提取压力、分离压力、提取温度、提取时间4个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多因素多水平设计法安排实验,选择分离釜1、分离釜2中辣椒籽油质量之和为实验指标,用自主提出的多因素多水平实验结果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多维空间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最佳工艺范围为:提取压力为18~35MPa,分离1压力为9.8~10.8MPa,提取温度为35~40℃和提取时间为40~6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 多因素多水平可视化分析
原文传递
云南丘北辣椒籽油酶法提取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袁唯 余亚英 +1 位作者 曹冠华 王文光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3-256,260,共5页
以辣椒籽粉碎度、溶剂的选取、溶剂的添加量、酶的选取、酶的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的初始pH为因素实验进行了单因素实验,选取了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及复合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为实验用酶,确定了辣椒籽粉碎粒度为80目、复合酶用量为0.4%... 以辣椒籽粉碎度、溶剂的选取、溶剂的添加量、酶的选取、酶的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的初始pH为因素实验进行了单因素实验,选取了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及复合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为实验用酶,确定了辣椒籽粉碎粒度为80目、复合酶用量为0.4%的纤维素酶和0.6%的中性蛋白酶及溶剂用量的为1∶1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取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溶剂添加量、初始pH进行了L9(34)正交实验,得出在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11h,溶剂添加量为1∶9,初始pH为5.5时,辣椒籽油的提取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籽油 提取条件 酶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