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边界木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鲜骏仁 胡庭兴 +3 位作者 王开运 张远彬 朱雪梅 徐精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6-640,共5页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边界木树冠对林窗干扰的响应,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边界木的数量、树高、胸径和偏冠率的分布。结果表明:一些林窗的个别边界木个体较小,但大多数边界木个体与群落乔木层...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边界木树冠对林窗干扰的响应,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边界木的数量、树高、胸径和偏冠率的分布。结果表明:一些林窗的个别边界木个体较小,但大多数边界木个体与群落乔木层中主要树木的个体大小相一致,一个林窗中边界木的平均高度可以用来表示林窗的高度;约1/5的边界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界木的偏冠率在0 5~0 7之间(占61 72%),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窗的边界木最少为5株,最多为17株,平均每个林窗拥有9 51株边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针叶林 林窗边界木 偏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山地云南松林窗边界木偏冠现象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2
作者 何亚平 费世民 +3 位作者 徐嘉 陈秀明 蒋俊明 涂代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71,共6页
树冠偏倚是树冠外部形态受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该文研究了川西南山地阳性树种云南松的偏冠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云南松边界木偏冠现象普遍存在,树冠偏倚程度大于0.5的个体达到了95%(偏冠率1)和93%(偏冠率2).自然地理条件下... 树冠偏倚是树冠外部形态受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该文研究了川西南山地阳性树种云南松的偏冠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云南松边界木偏冠现象普遍存在,树冠偏倚程度大于0.5的个体达到了95%(偏冠率1)和93%(偏冠率2).自然地理条件下,云南松边界木偏冠方向和方位可能有关,树冠偏向南方的边界木近80%,与地形和光照等非生物环境有关.云南松边界木偏冠程度受云南松自身特征的影响,偏冠率1和胸径、年龄、侧树间距、后树间距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和树高、枝下高间关系不显著.云南松偏冠受邻体树木分布影响,偏冠率2和侧树距离有关,和胸径、年龄、树高、枝下高、后树距离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云南松树冠偏倚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受自身特征、邻体分布和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冠 云南松 树冠形态 邻体干扰 边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3 位作者 郑世群 洪伟 吴承祯 徐道炜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7-211,共5页
对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的树种组成、胸径结构、高度结构和偏冠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主要组成树种为格氏栲,所占比例为74.75%;林窗边界木胸径结构为尖峰呈左偏,符合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β分布;边界木高... 对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的树种组成、胸径结构、高度结构和偏冠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主要组成树种为格氏栲,所占比例为74.75%;林窗边界木胸径结构为尖峰呈左偏,符合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β分布;边界木高度级结构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5-30 m;林窗边界木存在明显的偏冠现象,仅有5.05%未出现偏冠现象,边界木的偏冠率主要在0.5-0.8之间(70.71%),不同树种间的偏冠率没有显著差异。林窗边界木大部分由发育良好的中、高径级树木组成,与林下相比林窗边界木大部分已过熟,仅存较少小径级的边界木,表明依靠林窗边界木完成林窗更新存在困难,需加强对林窗幼苗和幼树的保护,实现林窗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林窗 边界木 偏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木低效林林窗改造初期边界木细根形态和生物量变异 被引量:4
4
作者 苏宇 李贤伟 +3 位作者 刘运科 李金凤 尹海峰 王之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7-593,共7页
为深入探究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林窗改造初期边界木林细根的生态适应,利用土柱法对34年生柏木低效林在人造小面积开窗(50m2、100m2、150m2)处理1年后的林窗边界木1~5级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变异进行研究。结果... 为深入探究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林窗改造初期边界木林细根的生态适应,利用土柱法对34年生柏木低效林在人造小面积开窗(50m2、100m2、150m2)处理1年后的林窗边界木1~5级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变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柏木1~5级细根平均直径、根长随着根序的上升而增加,比根长、根长密度随着根序的上升而减小。(2)与林内对照(无林窗)相比,人工开林窗处理后边界木细根在同一根序上的平均直径变化不显著,根长和比根长增加,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则呈降低的趋势。(3)开窗150m2面积林窗抚育后的柏木边界木更大限度地提高了低级根序的物质分配,提高比根长并降低组织密度,更快速地利用地下林窗空间资源。研究表明,柏木低效林林窗式疏伐得到的土壤资源由于更新草本、灌木的生长,增加了林木根系竞争土壤空间的压力,使得根系进行扩展性生长,细根形态和生物量表现出异质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效林 林窗 边界木 根序 形态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呈岛严重干扰下的红树林林窗边界木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曾群英 刘素青 +3 位作者 黄剑坚 李际平 韩维栋 周元满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37,共5页
应用传统踏查法对特呈岛主要红树林群落林窗边界木开展地径、冠幅、树高、枝下高、叶面积指数、偏冠率、健康指数等调查,分析特呈岛严重干扰下红树林林窗边界木特征。结果表明,特呈岛红树林将近一半林窗位于中潮带区,平均每个林窗拥有1... 应用传统踏查法对特呈岛主要红树林群落林窗边界木开展地径、冠幅、树高、枝下高、叶面积指数、偏冠率、健康指数等调查,分析特呈岛严重干扰下红树林林窗边界木特征。结果表明,特呈岛红树林将近一半林窗位于中潮带区,平均每个林窗拥有17.9株边界木,边界木以白骨壤和红海榄为主;边界木地径为0-20 cm,树高为3-6 m,呈正态分布;叶面积指数绝大分以Ⅰ级(0-5)为主;3级亚健康、4级不健康和5级垂死等健康指数的边界木株数接近一半;平均偏冠率仅为0.571 9。与健康林窗边界木对比,特呈岛严重干扰下红树林林窗边界木以低龄为主、株数多、健康指数及叶面积指数偏低,呈生长衰退现象。过于持续强烈的风浪干扰是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呈岛 干扰 红树林 林窗 边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山地云南松林林窗边界木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嘉 费世民 +1 位作者 何亚平 涂代伦 《四川林业科技》 2006年第1期39-42,18,共5页
本文以川西南山地阳性树种云南松为例,调查其林窗边界木的主要特征。分析结果如下:(1)云南松林林窗边界木主要组成树种为云南松,边界木为5~9株的林窗数量最多(74%);(2)单个林窗边界木平均高度多数在18m^22 m之间(61%),平均胸径多数在35 ... 本文以川西南山地阳性树种云南松为例,调查其林窗边界木的主要特征。分析结果如下:(1)云南松林林窗边界木主要组成树种为云南松,边界木为5~9株的林窗数量最多(74%);(2)单个林窗边界木平均高度多数在18m^22 m之间(61%),平均胸径多数在35 cm^50 cm之间(82%);(3)边界木偏冠现象明显,偏冠率1均大于0.5,单个林窗边界木偏冠率1平均值集中在0.6~0.8之间(75%);(4)边界木的个体大小随林窗面积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边界木 林窗 森林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雷公山秃衫林林窗及边界木特征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东平 李性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988-3989,3991,共3页
研究了雷公山秃衫林的林窗特征。结果表明,雷公山秃衫林林窗以中、小型林窗为主,且林窗主要以折干(干基折断、中干折断)的形式形成,边界木对形成林窗的面积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秃衫 林窗 边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隙对边界木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徐成立 《河北林果研究》 2008年第4期362-365,共4页
通过标准地与林隙调查,研究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隙对边界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界木的平均胸径比标准地的平均胸径平均大1.19倍,最大达1.50倍;边界木直径生长率平均值比林分标准木高0.15%,边界木材积平均值比林分标准木大0.00... 通过标准地与林隙调查,研究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隙对边界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界木的平均胸径比标准地的平均胸径平均大1.19倍,最大达1.50倍;边界木直径生长率平均值比林分标准木高0.15%,边界木材积平均值比林分标准木大0.004 3 m3。边界木的生长空间指数比标准木高,林隙促进了边界木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人工林 林隙 边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几何特征的测定方法 被引量:23
9
作者 胡理乐 李俊生 +4 位作者 吴晓莆 闫伯前 朱教君 罗建武 肖能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911-1919,共9页
林窗面积、形状及边界木高是决定林窗环境异质性的3个林窗几何特征,影响林窗内植物更新。林窗几何特征的快速测量方法是林窗研究的基础,测量方法可分为2类:基于地面实际测量的地面法和基于林窗林冠照片的相片法。地面法费时费力,受人为... 林窗面积、形状及边界木高是决定林窗环境异质性的3个林窗几何特征,影响林窗内植物更新。林窗几何特征的快速测量方法是林窗研究的基础,测量方法可分为2类:基于地面实际测量的地面法和基于林窗林冠照片的相片法。地面法费时费力,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可测量林冠林窗和扩展林窗的面积,但不能测量林窗形状和边界木高。相片法具有简单、客观、可重复的优点,但仅适用于林冠林窗。相片法共有5种:"平面相片法"、"航片法"、"半球面影像法"、"双半球面影像法"和"改进的半球面影像法"。前3种测量方法只能测量林冠林窗面积;"改进的半球面影像法"可测量林冠林窗面积和形状,且精度高于前3种相片法,但所需参数最多;"双半球面影像法"可测量林窗面积、形状及边界木高这3个林窗几何特征,且精度较高,但拍摄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面积 林窗形状 林窗边界木 半球面影像 双半球面影像法 椭圆法 椭圆扇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森林林窗中几个问题的综述和展望 被引量:6
10
作者 费世民 何亚平 +3 位作者 何飞 陈秀明 蒋俊明 张旭东 《四川林业科技》 2009年第4期28-37,共10页
本文综述了林窗概念、意义,以及林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关于林窗的概念较多,分别体现了林窗的各个侧面。林窗是森林的自身属性,林窗形成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发展的必然过程。总结了林窗的大小、边界木、形成木、物质和能量环境等特... 本文综述了林窗概念、意义,以及林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关于林窗的概念较多,分别体现了林窗的各个侧面。林窗是森林的自身属性,林窗形成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发展的必然过程。总结了林窗的大小、边界木、形成木、物质和能量环境等特征的一些基础数据,还强调了林窗干扰时空格局研究的重要性。从林业生产实践的需要出发,阐明了林窗干扰和森林管理的问题。最后指出了林窗干扰研究需要重视数据的积累,重视植物生理学研究、林窗动态的长期监测,以及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边界木 形成 大小 干扰 森林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鳞毛蕨天山云杉林林冠空隙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翠玲 潘存德 师瑞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9-216,共8页
林冠干扰作为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 (L.) Schott)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Fisch. et Mey.)林动态自维持的重要因素,在整个林分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hm^2典型的鳞毛蕨天山... 林冠干扰作为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 (L.) Schott)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Fisch. et Mey.)林动态自维持的重要因素,在整个林分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hm^2典型的鳞毛蕨天山云杉纯林中林冠空隙特征及其形成木和边界木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46林班内的1hm^2临时标准地中,共调查到17个林冠空隙,林冠空隙干扰返回间隔期为763年.扩展空隙面积在20~280m^2之间变化,冠空隙面积在0~180m^2之间变动.大多数林冠空隙形状变异较大,不同程度地偏离圆形,且均在20~100年之间形成,拥有多株形成木,边界木多由近熟木和成熟木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云杉 林冠空隙 形成 边界木 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山松和油松冠型结构对林窗式疏伐的响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庆霞 包维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研究30a生华山松和油松混交人工林中,边界华山松和油松冠型结构对林窗式疏伐的响应。【方法】评估华山松和油松偏冠程度、偏冠精度、冠长对小林窗(80m^2)和中林窗(110m^2)的响应。【结果】中林窗边界华山松和油松偏冠率明显高... 【目的】研究30a生华山松和油松混交人工林中,边界华山松和油松冠型结构对林窗式疏伐的响应。【方法】评估华山松和油松偏冠程度、偏冠精度、冠长对小林窗(80m^2)和中林窗(110m^2)的响应。【结果】中林窗边界华山松和油松偏冠率明显高于对照,偏冠方向与林窗中心连线方向显著相关。两个树种偏冠程度和精度没有显著差异。华山松和油松正对林窗中心一侧冠长明显高于对侧,冠长比均约为0.1。【结论】华山松和油松具有相似的冠可塑性,林窗形成后,通过冠水平和垂直扩展,增加光获取,加速自身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冠 冠长 林窗大小 边界木 混交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rous-grain–upper-boundar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arim Basin carbonates
13
作者 郭玉倩 马宏达 +4 位作者 石开波 曹宏 黄录忠 姚逢昌 胡天跃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3年第4期411-422,511,共13页
Most of the carbonates in the Tarim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are low-porosity and low-permeability rocks. Owing to the complexity of porosity in carbonates, conventional rock- physics models do not describe the relati... Most of the carbonates in the Tarim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are low-porosity and low-permeability rocks. Owing to the complexity of porosity in carbonates, conventional rock- physics models do not describe the relation between velocity and porosity for the Tarim Basin carbonates well. We propose the porous-grain-upper-boundary (PGU)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velocity and porosity for low-porosity carbonates. In this model, the carbonate sediments are treated as packed media of porous elastic grains, and the carbonate pores are divided into isolated and connected pores The PGU model is modified from the porous-grain-stiff-sand (PGST) model by replacing the critical porosity with the more practical isolated porosity. In the implementation, the effective elastic constants of the porous grain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differential effective medium (DEM) model. Then, the elastic constants of connected porous grains in dry rock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odified upper Hashin-Shtrikman bound. The application to the Tarim carbonates shows that relative to other conventional effective medium models the PGU model matches the well log data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grain-upper-boundary (PGU) model CARBONATES Porosity Velo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gnetotelluric extremum boundary inversion based on different stabilizer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 high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y site selection 被引量:3
14
作者 Huang Xian-Yang Deng Ju-Zhi +3 位作者 Chen Xiao Wang Xian-Xiang Chen Hui Yu Hui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367-377,397,398,共13页
Geophysical inversion under different stabilizers has different descriptions of the target body boundary,especially in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In this paper,we present an extremum boundary inversion algorithm ba... Geophysical inversion under different stabilizers has different descriptions of the target body boundary,especially in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In this paper,we present an extremum boundary inversion algorithm based on different stabilizers for electrical interface recognition.Firstly,we use the smoothest and minimum-support stabilizing functional to study the applicability of adaptive regularization inversion algorithm.Then,an electrical interface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different stabilizers is developed by introducing extremum boundary inversion algorithm.The testing shows that the adaptive regularization inversion method does work for different stabilizers and has a low dependence on the initial models.The ratio of the smooth and focusing upper and lower boundaries obtained using the extremum boundary inversion algorithm can clearly demarcate electrical interfaces.We apply the inversion algorithm to the magnetotelluric(MT)data collected from a preselected area of a high-level-waste clay-rock repository site in the Tamusu area.We recognized regional structures with smooth inversion and the local details with focusing inversion and determined the thickness of the target layer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ical and drilling information,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site of the high-level waste clay-rock reposi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OTELLURIC adaptive regularization inversion STABILIZER extremum boundary inversion high-level waste repository Tamus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ustal Deformation Background Simulation of the Kekexili M_S8.1 Earthquake Happening in 2001
15
作者 Cheng Jia Gan Weijun +2 位作者 Wang Zehe Chen Weitao Xiao Genru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4期434-447,共14页
Using the GPS velocity data from 27 stations around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as constraints, we first invert the slip velocities of the Eastern Kuniun fault, the north boundary fault of the Qaidam basin, the Mani-Yush... Using the GPS velocity data from 27 stations around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as constraints, we first invert the slip velocities of the Eastern Kuniun fault, the north boundary fault of the Qaidam basin, the Mani-Yushu fault and the Margai Caka fault before the Kekexili Ms 8.1 earthquake with a 3-D elastic half-space dislocation model. The deformation field calculated from the slip movement of these faults can be considered the deformation background field of the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deformation background field with tectonic implications, we have obtained the strain field and earthquake moment accumulation f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obvious high moment accumulation rate regions, one of which is the Dongdatan- Xidatan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iun fault where the Ms8.1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Eastern Kunlun fault Crustal deformation background Fault slip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