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7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纳米划痕的陆相页岩纹层界面过渡区分布范围定量研究
1
作者 杨柳 杨铎 何满潮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7,共15页
陆相页岩普遍发育黏土质、长英质及方解石质等不同组分的纹层,在水力压裂刺激页岩裂隙网格结构过程中,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transitionzone,简称ITZ)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裂纹的扩展方向和形态。然而,目前缺乏针对页岩纹层ITZ分布范围... 陆相页岩普遍发育黏土质、长英质及方解石质等不同组分的纹层,在水力压裂刺激页岩裂隙网格结构过程中,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transitionzone,简称ITZ)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裂纹的扩展方向和形态。然而,目前缺乏针对页岩纹层ITZ分布范围的有效量化方法。针对页岩微观力学参数曲线的离散特征,通过置信椭圆标定ITZ范围内的离散数据,使用线性拟合与置信椭圆交点的投影长度作为定量页岩纹层ITZ的新方法。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矿物定量评价系统,获得页岩表面形貌和矿物分布情况,对划痕试验后矿物破坏形式进行分析。基于纳米划痕试验结果,通过断裂韧性确定了不同岩性矿物的分布长度,并将其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识别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伊利石等塑性矿物在划痕试验过程中呈现出碎屑在两侧堆积的破坏模式,而钠长石和石英等脆性矿物则呈现出锯齿状的破坏或点状的崩裂。由于ITZ的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识别出的塑性矿物分布长度大于断裂韧性曲线的定量结果。摩擦系数法受到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拟合置信度较低,定量结果偏大。与摩擦系数法相比,断裂韧性法具有更高的数据连续性和拟合置信度,但是考虑因素较为单一。无量纲参数法综合考虑了断裂韧性、硬度、摩擦系数和划痕深度的影响,曲线离散度较低,拟合误差较小。相比于传统单个力学参数的识别手段,基于无量纲参数对ITZ分布范围的量化准确度有较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纳米划痕试验 破坏模式 量纲分析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风轮风电机组过渡区两段式变桨距优化协调控制策略
2
作者 佘淋淋 胡书举 +2 位作者 孟岩峰 宋斌 冯帅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7,共6页
在满足载荷平衡和稳定运行条件的基础上,为减小双风轮风电机组在过渡区的疲劳载荷,并确保双风轮协调配合以达到最佳功率,提出基于原始-对偶内点法的过渡区两段式变桨距优化协调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中通过阶跃风验证了所提策略... 在满足载荷平衡和稳定运行条件的基础上,为减小双风轮风电机组在过渡区的疲劳载荷,并确保双风轮协调配合以达到最佳功率,提出基于原始-对偶内点法的过渡区两段式变桨距优化协调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中通过阶跃风验证了所提策略的快速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建立湍流风模型下的双风轮风电机组并网仿真系统,验证了所提策略的可行性。设置评价指标量化对比所提策略与普通变桨控制,结果表明采用所提策略可缩短过渡区超速时间,减小疲劳载荷,有效降低过载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风轮风电机组 载荷平衡 疲劳载荷 过渡区 两段式变桨距 评价指标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强度钢分区强化工艺参数对过渡区的影响
3
作者 贾宾 赵军 +2 位作者 徐浩杰 牛轻松 罗枢源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为在超高强度钢分区强化工艺中设计出具有良好性能的过渡区,采用Deform-3D软件分析22MnB5钢板分区强化过程中韧性区域、完全硬化区域和过渡区域的变化规律;并设计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采用极差法分析16组正交方案,研究分区强化工艺... 为在超高强度钢分区强化工艺中设计出具有良好性能的过渡区,采用Deform-3D软件分析22MnB5钢板分区强化过程中韧性区域、完全硬化区域和过渡区域的变化规律;并设计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采用极差法分析16组正交方案,研究分区强化工艺中淬火时间、模具温度梯度和保压力对过渡区微观组织和过渡区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梯度和淬火时间是影响马氏体含量和过渡区宽度的显著因素。过渡区马氏体含量梯度随着温度梯度的变大而显著增大,过渡区宽度随着淬火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当模具温度梯度为8.5℃·mm^(-1),淬火时间为25 s,保压力为30 kN时,完全硬化区域平均马氏体含量达到95.7%,过渡区微观组织为梯度分布,马氏体含量梯度为4.3%·mm^(-1),过渡区宽21.6 mm,韧性区域马氏体含量34.3%。当模具温度梯度大于8.5℃·mm^(-1)、淬火时间大于20 s时,分区强化板料的过渡区能具备足够的宽度和均匀过渡的马氏体组织,为22MnB5超高强度钢分区强化的最佳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MnB5超高强度钢 强化 工艺参数 过渡区 性能梯度 温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过渡区河岸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梁少民 吕宇豪 +1 位作者 李雅 吕金岭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8-976,共9页
[目的]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对维持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为揭示黄河中下游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一步为黄河中下游过渡区河岸生态恢复、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样... [目的]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对维持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为揭示黄河中下游河岸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一步为黄河中下游过渡区河岸生态恢复、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试验分析法、CCA排序法等方法,以河南黄河中下游过渡区对植物分布和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黄河中下游过渡区河岸有机质、速效钾及有效磷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土壤含水量、全氮变异系数为强变异性,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中度不均匀的特征。(2)黄河中下游过渡区河岸植物优势度指数(D)与土壤全氮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pH值、速效钾和有效磷对物种丰富度指数(S)的影响不明显;均匀度指数(E)、香农-威纳指数(H)与6个土壤因子之间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3)红蓼、头状穗莎草、长芒稗、糠稷、醴肠群落的分布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青蒿、酸枣、毛白杨等的分布主要受全氮的影响较大,在全氮含量较高的区域分布较多;葎草和反枝苋受速效钾影响较大;而狗牙根、苍耳、芦苇、狗尾草、春蓼、绿豆等群落受土壤因子的影响较小。[结论]黄河中下游过渡区河岸带土壤含水量、速效钾及全氮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子,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的需求存在差异,能够直观反映出植被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过渡区 河岸带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脉群钨矿开采过渡区围岩力学环境变化特征研究
5
作者 钟文 林圣杰 +4 位作者 欧飞 邱金铭 张泽群 曾槟 赵奎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3,共8页
随着现代化采矿工艺的发展,急倾斜脉群矿体正由传统的浅孔留矿法向更高效的阶段矿房法转变,采区围岩力学环境扰动规律也随之改变,特别是在2种采矿方法接替的开采过渡区,可能存在围岩力学环境分布规律的盲区。基于声发射测定的初始地应... 随着现代化采矿工艺的发展,急倾斜脉群矿体正由传统的浅孔留矿法向更高效的阶段矿房法转变,采区围岩力学环境扰动规律也随之改变,特别是在2种采矿方法接替的开采过渡区,可能存在围岩力学环境分布规律的盲区。基于声发射测定的初始地应力采用FLAC3D软件模拟研究了过渡区开采中段采区围岩的力学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上部采区经浅孔留矿法回采出矿后,采区上下盘围岩受到拉应力作用且存在采场边帮松脱的趋势,单脉采场间围岩受应力作用不均匀导致上下端位移交错分布,采区上下盘围岩及单脉采场间围岩以剪切塑性区为主,有发生剪切破坏的风险。②下部采区经阶段矿房法回采出矿后,采区的应力集中现象更加明显,采场顶板出现沉降趋势,采区上下盘围岩向竖直方向变形且两采区位移较连续,采区的顶底板主要为拉伸塑性区且上下盘围岩存在较大范围的剪切塑性区,预示着采区围岩可能同时存在张拉和剪切破坏风险。③对采空区及时进行废石嗣后充填能够有效抑制应力集中现象。矿山在开采过渡区生产时应严格控制上下部相邻采场的开采、充填时序,避免超前开采,进而最大程度抑制应力集中导致的围岩变形、失稳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脉群矿 开采过渡区 围岩 力学环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研究
6
作者 关虓 张源 +2 位作者 孙甲 邱继生 李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65,共7页
为研究再生复合微粉复掺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机理,用宏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复掺比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砖粉对混凝土的改善效... 为研究再生复合微粉复掺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机理,用宏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复掺比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砖粉对混凝土的改善效果优于再生混凝土粉,且掺入合理的再生复合微粉会改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各组相显微硬度关系为:骨料相>砂浆相>界面过渡区相,且界面过渡区厚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界面过渡区厚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关系显著,呈线性负相关,所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较高。界面过渡区厚度能准确地表征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宏观性能变化规律,当再生混凝土粉/再生砖粉为2∶8时,可制备出性能良好的C30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 劈裂抗拉强度 显微硬度 界面过渡区 灰色关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界面过渡区随机分布多边形骨料沙漠砂混凝土高温后抗压强度研究
7
作者 刘海峰 陶仁光 吕晓晔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3,77,共7页
为研究试件尺寸、界面过渡区(ITZ)厚度及强度、沙漠砂替代率(DSRR)对沙漠砂混凝土(DSC)经历高温后抗压强度的影响,将DSC看作三相复合材料,建立含ITZ随机分布多边形骨料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对高温后DSC单轴受压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为研究试件尺寸、界面过渡区(ITZ)厚度及强度、沙漠砂替代率(DSRR)对沙漠砂混凝土(DSC)经历高温后抗压强度的影响,将DSC看作三相复合材料,建立含ITZ随机分布多边形骨料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对高温后DSC单轴受压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在-2.59%~3.13%,吻合良好。高温后DSC抗压强度随试件尺寸增大而减小,强度下降范围为1.44%~4.13%;抗压强度随ITZ厚度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随着ITZ强度增加,抗压强度基本呈线性增大趋势;抗压强度在DSRR为40%时最优,研究结果可为DSC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过渡区 沙漠砂混凝土 多边形骨料 高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冰盐冻融作用下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与界面过渡区细观力学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本清 余红发 +2 位作者 巩旭 吴成友 麻海燕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171,共7页
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TZ)是混凝土内部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外界侵蚀性离子向内扩散渗透的通道。通过除冰盐快速冻融实验研究了在除冰盐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界面宏观和细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粗骨料... 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TZ)是混凝土内部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外界侵蚀性离子向内扩散渗透的通道。通过除冰盐快速冻融实验研究了在除冰盐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界面宏观和细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粗骨料与砂浆的界面粘结强度和ITZ显微硬度在盐冻过程中均呈现出典型的两段式线性变化,即随着盐冻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强的初始强化阶段和随着盐冻循环次数增加而降低的后期劣化阶段;初始界面粘结强度或ITZ显微硬度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减小,初始强化速率减慢,后期劣化速率加快,且低水胶比的混凝土有着较好的抗盐冻性能;盐冻过程中混凝土粗骨料和砂浆的界面粘结强度与ITZ显微硬度之间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此研究结果为盐冻环境下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除冰盐 单面冻融 界面过渡区 力学性能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根茎过渡区弯曲突变体M_(rstz)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
9
作者 苗龙 舒阔 +8 位作者 李娟 黄茹 王业杏 Soltani Muhammad YOUSOF 许竞好 吴传磊 李佳佳 王晓波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1103,共13页
植物根茎过渡区(root-stem transition zone,RSTZ)将根和茎相互连接,其发育形态决定了大豆的地上部株型和抗倒伏潜力。本研究通过EMS诱变获得一个RSTZ弯曲或旋转的大豆突变体M_(rstz),其形态特征能够稳定遗传,是探究大豆茎秆发育规律的... 植物根茎过渡区(root-stem transition zone,RSTZ)将根和茎相互连接,其发育形态决定了大豆的地上部株型和抗倒伏潜力。本研究通过EMS诱变获得一个RSTZ弯曲或旋转的大豆突变体M_(rstz),其形态特征能够稳定遗传,是探究大豆茎秆发育规律的特异材料。将该突变体和栽培大豆中黄13杂交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对群体中直立和弯曲型后代的RSTZ进行解剖结构比较,发现弯曲型株系比直立型株系的维管形成层较宽、次生木质部细胞层数较多、细胞形状不规则,表明维管组织分化可能是导致RSTZ形态发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进一步对化学组分测定发现,木质素和粗纤维含量越高越不易弯曲。选取RIL群体中弯曲型和直立型2种极端株系进行BSA-Seq,采用SNP-index和InDel-index关联分析方法鉴定到调控RSTZ形态的关联区域Chr19:43030943~45849854,该区间共含有319个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注释信息和表达丰度分析筛选到7个候选基因,分别为Glyma.19G170200、Glyma.19G201500、Glyma.19G187800、Glyma.19G178200、Glyma.19G197000、Glyma.19G179100、Glyma.19G196900。其中,Glyma.19G187800、Glyma.19G178200和Glyma.19G196900在大豆驯化中潜在影响RSTZ形态建成。本研究为解析大豆RSTZ组织形成及其遗传基础提供了材料基础,并为挖掘调控大豆茎秆发育基因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茎过渡区 突变体 BSA-seq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区内纳米颗粒的曳力特性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旺旺 张克学 +1 位作者 王军 夏国栋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4-251,共8页
在过渡区内,关于纳米颗粒曳力计算及输运特性的研究较为困难,通常会采用一些近似方法,将自由分子区或者连续介质区的理论计算式进行修正,以适用于过渡区,但是其准确性值得商榷.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过渡区内纳米颗粒的曳... 在过渡区内,关于纳米颗粒曳力计算及输运特性的研究较为困难,通常会采用一些近似方法,将自由分子区或者连续介质区的理论计算式进行修正,以适用于过渡区,但是其准确性值得商榷.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过渡区内纳米颗粒的曳力特性,并与相关理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气-固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纳米颗粒的曳力具有显著影响.当气固结合强度较弱时,理论计算结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值吻合较好;当气固结合强度较强时,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明显大于理论值,这是由于气体分子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所导致.基于气体分子在颗粒表面的吸附特性,提出引入有效颗粒半径修正,其过渡区内曳力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过渡区 曳力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组分和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对阻尼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云齐 陈清华 +5 位作者 李坤 赵建华 杨晟 卢爽 徐新荣 徐意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5-60,共6页
采用梁自由振动衰减法测试了混凝土试件弹性阶段的一阶频率和阻尼比,探索了骨料粒径、粉煤灰掺量、水灰比和砂率等组分对混凝土阻尼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界面过渡区和基体的纳米压痕特征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减小粗骨料粒径或合理调控... 采用梁自由振动衰减法测试了混凝土试件弹性阶段的一阶频率和阻尼比,探索了骨料粒径、粉煤灰掺量、水灰比和砂率等组分对混凝土阻尼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界面过渡区和基体的纳米压痕特征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减小粗骨料粒径或合理调控砂率可使混凝土强度和阻尼性能均有所提高;而调控粉煤灰掺量和水灰比使阻尼性能提高的同时,会对强度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性能 界面过渡区 混凝土组分 纳米压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制砂砂浆界面过渡区特性研究
12
作者 陈昊 王怀志 +5 位作者 王鹏 肖民 吴娟 唐延丰 李方贤 韦江雄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92-1998,共7页
研究机制砂砂浆界面过渡区特性对于提升机制砂砂浆强度与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纳米压痕和三维图像相关(3D-DIC)技术观测了河砂砂浆和机制砂砂浆的界面微观结构、微区力学强度和非均匀变形。结果表明,机制砂砂... 研究机制砂砂浆界面过渡区特性对于提升机制砂砂浆强度与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纳米压痕和三维图像相关(3D-DIC)技术观测了河砂砂浆和机制砂砂浆的界面微观结构、微区力学强度和非均匀变形。结果表明,机制砂砂浆的界面过渡区宽度大于河砂砂浆,但砂浆中细骨料颗粒与浆体的界面裂缝却更小,同时机制砂棱角位置易产生微裂纹。机制砂的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略高于河砂,说明机制砂能一定程度削弱骨料的边壁效应。砂岩机制砂砂浆的收缩变形非均匀性最大,其内部出现较大的拉伸应变,最终引起了更严重的损伤分布,这表明细骨料中刀片状颗粒占比偏多会增大砂浆局部开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 界面过渡区 微观结构 力学强度 非均匀变形 损伤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气微生物掺量对水泥基材料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李震 张志晧 +6 位作者 刘志华 荣辉 刘鑫 戴骁蒙 杨永 龙武剑 罗启灵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4年第8期1-4,9,共5页
界面过渡区是混凝土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对混凝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选用酵母菌作为产气微生物,研究了产气微生物掺量对水泥-骨料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菌的加入加速了Ca(OH)_(2)的消耗,促进了CaCO_(3)、C-S-H等水化产物的... 界面过渡区是混凝土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对混凝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选用酵母菌作为产气微生物,研究了产气微生物掺量对水泥-骨料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菌的加入加速了Ca(OH)_(2)的消耗,促进了CaCO_(3)、C-S-H等水化产物的生成,细化了界面过渡区结构,优化了界面过渡区产物组成,降低了界面过渡区宽度,并增加了显微硬度;当微生物掺量为80%时,界面过渡区的优化效果最佳,与无微生物时相比,界面过渡区的宽度减少了14.3%~15.4%,显微硬度增加了15.2%~2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微生物 水泥基材料 酵母菌 界面过渡区 水化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过渡区的可自动变模数字锁相环
14
作者 沈祯 刘成 《微电子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5-381,共7页
针对传统的数字锁相环频带窄,速度慢,只能锁定中心频率附近频率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具有快捕区、中捕区、过渡区和慢捕区的可变模可监测频率改变的全数字锁相环。该数字锁相环具有自动变模功能,可在锁定过程中自动改变数字滤波器模的值。... 针对传统的数字锁相环频带窄,速度慢,只能锁定中心频率附近频率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具有快捕区、中捕区、过渡区和慢捕区的可变模可监测频率改变的全数字锁相环。该数字锁相环具有自动变模功能,可在锁定过程中自动改变数字滤波器模的值。针对传统数字锁相环在锁定快结束阶段容易进入慢捕区的缺点,在原有的捕捉区域中增加了过渡区,进一步加快了锁定速度。当输入的参考信号频率较高时,环路锁定速度更快。当参考信号在41.67~500 kHz时,系统最快可以在7.64μs内完成锁定。在锁定过程的后阶段,参考信号与输出信号的相位差个数在1~5个系统时钟中均匀分布,相位差系统时钟个数为5、3、2时的锁定速度快于相位差系统时钟个数为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数字锁相环 VERILOG 自动变模 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凝砂砾石纳米压痕试验及系统聚类法界面过渡区的研究
15
作者 林章焕 杨海霞 +1 位作者 邵婷悦 王树严 《力学季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2-472,共11页
针对胶凝砂砾石材料微观力学性能的研究成果较少的问题,以及胶凝砂砾石材料界面过渡区的存在性问题,提出了胶凝砂砾石不同相的确定方法以及界面过渡区尺寸的确定方法.结合纳米压痕试验,绘制微观力学性能图像,采用系统聚类法对测试矩阵... 针对胶凝砂砾石材料微观力学性能的研究成果较少的问题,以及胶凝砂砾石材料界面过渡区的存在性问题,提出了胶凝砂砾石不同相的确定方法以及界面过渡区尺寸的确定方法.结合纳米压痕试验,绘制微观力学性能图像,采用系统聚类法对测试矩阵内的测试点进行分类.在试验阶段,考虑到胶凝砂砾石的材料特性,完善了“30-2-30”测试制度,通过荷载-深度曲线结合Oliver-Pharr方法求出胶凝材料硬度H为0.18 GPa,折合模量Er为13.13 GPa,砂砾石材料硬度H为8.60 GPa,折合模量Er为84.56 GPa.在计算阶段,采用系统聚类法确定界面过渡区范围,确定其尺寸约为18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 胶凝砂砾石 系统聚类法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茎过渡区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6
作者 倪福太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1-53,共3页
根—茎过渡区的研究对于双子叶植物的结构(初生维管系统)是极具证明力的.尤其是在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国际上对幼苗初生维管系统根—茎过渡区的研究有两大学派,一派主张根的外始式星状中柱最原始,茎的内始式真... 根—茎过渡区的研究对于双子叶植物的结构(初生维管系统)是极具证明力的.尤其是在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国际上对幼苗初生维管系统根—茎过渡区的研究有两大学派,一派主张根的外始式星状中柱最原始,茎的内始式真中柱最进化,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下胚轴为中始式的根茎过渡区;另一派主张幼苗可分成根—下胚轴—子叶与上胚轴苗等两个单位,上胚轴常似成一种分离的结构,着生在根-下胚轴—子叶的单位上,根和上胚轴间不存在过渡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根-茎过渡区 子叶节 子叶节-茎过渡区 子叶节-根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过渡区地表基质调查实践与思考--以宁波地区为例
17
作者 张中跃 王伟 +5 位作者 侯红星 祝晓松 朱秋晔 孙伟涛 崔学朋 于刚 《自然资源情报》 2024年第11期58-66,共9页
地表基质调查旨在查明地区地表基质现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陆海过渡区作为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其地表基质特征对于了解区域生态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长三角宁波地区自然资源地表基质调查”项目的... 地表基质调查旨在查明地区地表基质现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陆海过渡区作为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其地表基质特征对于了解区域生态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长三角宁波地区自然资源地表基质调查”项目的实践,梳理陆海过渡区域地表基质调查的技术路线和调查方法及内容,在利用前人资料初步划分地表基质分区的基础上,开展全域1:25万地表基质调查,基本查明宁波地区地表基质数量、质量和分布现状。结合区内地表基质调查结果,将泥质三级分类梳理细化为10类。初步选取地表基质物理化学性质和特征、地形、气候及区位条件等相关影响因子,并进行了权重分配和分级量化,探讨和实证了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基质 陆海过渡区 分类 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伸缩缝过渡区智能修复结构及施工技术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敏娟 《中国公路》 2024年第13期108-109,共2页
桥梁伸缩缝损坏易引起桥头跳车,本文介绍的桥梁伸缩缝过渡区智能修复结构,对桥梁伸缩缝两侧起到加固连接的同时,避免了热胀冷缩造成的桥面隆起或断裂,并对行车起到了很好的减震效果。
关键词 桥梁伸缩缝 过渡区 智能修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界面过渡区逾渗行为
19
作者 慕儒 马师禹 +1 位作者 卿龙邦 李明祺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4-1410,共7页
为探究钢纤维水泥基材料中界面过渡区(ITZ)的逾渗行为,采用贴合实际的超卵球和超椭球构造了骨料和钢纤维粒子,构建了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硬核-软壳粒子堆积模型,研究了骨料形状、ITZ厚度、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形状对ITZ逾渗阈值的影响,建立... 为探究钢纤维水泥基材料中界面过渡区(ITZ)的逾渗行为,采用贴合实际的超卵球和超椭球构造了骨料和钢纤维粒子,构建了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硬核-软壳粒子堆积模型,研究了骨料形状、ITZ厚度、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形状对ITZ逾渗阈值的影响,建立了ITZ逾渗阈值预测模型,并通过与现有文献数值模拟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骨料的方度参数由1增长至5时,ITZ逾渗阈值降低约10%;当纤维掺量由0增至1.0%时,ITZ逾渗阈值降低约40%;当ITZ厚度由0.10 mm降低至0.05 mm时,ITZ逾渗阈值提高约80%;随着骨料和钢纤维的比表面积、ITZ厚度和钢纤维掺量的增大,ITZ之间更易发生连通,进而导致ITZ逾渗阈值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水泥基材料 界面过渡区 粒子堆积 逾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配流窗口轴向柱塞泵非死点过渡区特性研究
20
作者 申煜玺 王君 张晓刚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5-339,共5页
三配流窗口轴向柱塞泵有效地解决了在泵控单出杆液压缸两腔流量不同造成的不配对问题。但是三配流窗口轴向柱塞泵中的非死点过渡区存在流量脉动和压力冲击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在非死点过渡区和上死点过渡区开设阻尼孔,两个阻尼孔通过孔... 三配流窗口轴向柱塞泵有效地解决了在泵控单出杆液压缸两腔流量不同造成的不配对问题。但是三配流窗口轴向柱塞泵中的非死点过渡区存在流量脉动和压力冲击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在非死点过渡区和上死点过渡区开设阻尼孔,两个阻尼孔通过孔道连接,平衡非死点过渡区与上死点过渡区压力。根据配流面积函数,在AMEsim软件里面搭建柱塞泵模型,仿真有无阻尼孔,开设阻尼孔的大小和位置等参数对柱塞泵的流量和压力的影响,确定出合适的配流盘结构。结果表明,开设阻尼孔油道可以减小过渡区压力变化梯度,降低柱塞泵在过渡区的压力冲击和流量脉动,同时减小泄漏和油液压缩耗能,提高容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配流窗口轴向柱塞泵 阻尼槽 配流盘 非死点过渡区 流量脉动 压力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