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
1
作者 张译尹 王东岩 +1 位作者 李慎微 张健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及太冲电针治疗,试验组给予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腓肠内侧肌及比目鱼肌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电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测量下肢肌力、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评定肌肉实时收缩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治疗后分值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0%(21/30)。结论: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能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期脑卒中 电针 核心肌肉运动点 下肢运动功能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的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王文春 宋庆军 +7 位作者 王倩 周祖刚 尹帮兵 赵娟妮 田恬 康健 柏玲 张安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其中治疗组41例,予以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对照组39例,予以... 目的:对比分析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其中治疗组41例,予以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对照组39例,予以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2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结合Bobath康复技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疗效优于电针常规腧穴+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卒中 偏瘫 痉挛 拮抗肌运动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骼肌运动点与运动终板的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毛雅君 励建安 +2 位作者 李冰 刘守国 朱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探索运动点的本质是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还是运动终板密集区,给化学神经阻断技术的定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新西兰兔9只,靶肌肉为双侧肱二头肌及双侧腘绳肌。每块肌肉选择2个研究点,共计72个点分为3组:小神经密集区(N组):... 目的:探索运动点的本质是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还是运动终板密集区,给化学神经阻断技术的定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新西兰兔9只,靶肌肉为双侧肱二头肌及双侧腘绳肌。每块肌肉选择2个研究点,共计72个点分为3组:小神经密集区(N组):通过最小电刺激引起最大收缩的部位;运动终板密集区(P组):肌电图显示终板电活动最活跃的部位;非密集区对照组(C组):以最强电流诱发最弱靶肌肉收缩,且连接肌电图后未出现终板电活动的部位;在以上部位注入染料定位。分别记录三组的电刺激强度。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应用图文报告分析软件观察运动终板及神经纤维数量,将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刺激强度比较:C组最大(0.73±0.05)mA,P组次之(0.39±0.04)mA,N组最小(0.10±0.01)mA,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神经纤维数量比较:N组最多,P组次之,C组最少。N组与P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N组与C组,P组与C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运动终板数量比较:P组最多,N组次之,C组最少,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和运动终板密集区十分接近,但是"运动点"概念不同。临床上可以使用电刺激技术作为肉毒毒素肌肉注射的定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运动点 运动终板 终末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背景下运动点目标的检测算法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飞 李承芳 +1 位作者 史丽娜 孙哓玮 《光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57,61,共4页
在复杂背景红外序列图像中,运动点目标的检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介绍了一种新的复杂背景下运动点目标的检测算法。首先根据点目标、背景干扰和噪声在红外图像中的差异,运用窗口大小不同的均值滤波器进行背景抑制以提高图像的信噪... 在复杂背景红外序列图像中,运动点目标的检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介绍了一种新的复杂背景下运动点目标的检测算法。首先根据点目标、背景干扰和噪声在红外图像中的差异,运用窗口大小不同的均值滤波器进行背景抑制以提高图像的信噪比,然后用一种门限法得到新的分割序列图像,最后采用改进后的隔帧差分光流场算法可有效地检测出点目标。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优于传统光流场算法,能够检测帧间位移小于一个像元的运动目标,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且实时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序列图像 目标检测 运动点目标 复杂背景 隔帧差分
原文传递
针刺双下肢肌肉运动点治疗外伤性截瘫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文春 卢家春 +12 位作者 江玥 庞日朝 呼永河 董超 王彧 孙年怡 李蓓 崔银洁 秦慧慧 刘素贞 刘建成 柯晓华 张安仁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3年第12期29-31,共3页
目的评价针刺截瘫患者双下肢肌肉运动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将72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截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点针刺治疗组和非运动点的经络穴位针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训练。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1个月... 目的评价针刺截瘫患者双下肢肌肉运动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将72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截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点针刺治疗组和非运动点的经络穴位针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训练。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ASIA针刺觉、ASIA轻触觉评分、ASIA运动评分(MS)、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从增长趋势看,所有患者在观察的6个月内ASIA针刺觉、轻触觉和MS呈增长趋势,但趋势呈先快后慢的抛物线形式增长,两组的平均变化趋势差异无显著性。其中,ASIA针刺觉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估计值)=77.891+4.063time-0.627time2,ASIA轻触觉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估计值)=77.115+2.994time-0.525time2,MS的回归模型方程为y(估计值)=60.016+4.582time-0.667time2。就MBI值而言,其回归模型为y(MBI的估计值)=41.157+5.049 time+3.415time×treat,两组均呈线性增长趋势,但治疗组的增长幅度更大些。说明两组近期疗效无差别,但治疗组远期效果更好。结论运动点针刺法能改善外伤性截瘫患者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从远期效果来看,对截瘫患者下肢肌肉运动点进行针刺能明显改善外伤性截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截瘫 针刺疗法 运动点 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肌肉运动点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高燕玲 陈立典 陶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67-1168,共2页
手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由于手在皮质的投射区比较大,一旦受损,其功能的恢复非常困难,长期以来都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偏瘫手的典型表现是腕关节掌屈、尺偏,指关节屈曲、内收。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手功能障碍 肌肉运动点 电针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腕关节 投射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点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柯晓华 葛杜鹃 +8 位作者 王文春 庞日朝 袁青 秦慧慧 李蓓 刘素贞 刘建成 崔银洁 张安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13-917,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点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运动点电针组;B组:非运动点电针组;C组:模型组;D组:假手术组。采用改良的... 目的:探讨运动点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运动点电针组;B组:非运动点电针组;C组:模型组;D组:假手术组。采用改良的Allen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A、B组分别于术后立即开始下肢运动点和非运动点进行电针治疗;C、D组不做任何治疗。各组大鼠分别于1、4、7d行BBB评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观察各组caspase-3和CGRP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6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BBB评分结果显示:A组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caspase-3的表达:损伤后各组均可见阳性细胞表达,D组仅见少量的阳性细胞。其中A、B组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低于C组(P<0.05);而A组的表达又明显低于B组(P<0.05);2CGRP的表达:各组均可见阳性细胞表达,A、B组明显高于C组(P<0.05),而A组又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运动点电针可抑制caspase-3和促进CGRP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针 运动点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TMS320C6203的运动点目标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卜 屈有山 +2 位作者 李英才 樊学武 相里斌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50-952,共3页
为了实现大视场运动点目标的实时检测和识别,设计了一种基于TMS320C6203为核心处理器件,FPGA为辅助控制处理器的硬件处理系统.在对点目标检测识别算法仿真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实时运动点目标检测处理的软件系统.实验测试结果表明,... 为了实现大视场运动点目标的实时检测和识别,设计了一种基于TMS320C6203为核心处理器件,FPGA为辅助控制处理器的硬件处理系统.在对点目标检测识别算法仿真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实时运动点目标检测处理的软件系统.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信噪比不小于3dB,帧频为10fps的1024×1024运动点目标图像序列进行实时检测和识别,准确检测概率达到96%,满足实际工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运动点目标 检测 光流场 目标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域的暗弱空间运动点目标检测算法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敏 赵金宇 +1 位作者 陈涛 崔博川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78-1584,共7页
为了对空间目标进行精确定位与跟踪,建立目标运动轨迹,该文对基于运动信息的星图暗弱空间运动点目标检测算法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一种新的空间运动点目标描述模型,然后提出基于相关系数矩阵的运动点目标检测算法,最后提取目标运动轨迹,... 为了对空间目标进行精确定位与跟踪,建立目标运动轨迹,该文对基于运动信息的星图暗弱空间运动点目标检测算法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一种新的空间运动点目标描述模型,然后提出基于相关系数矩阵的运动点目标检测算法,最后提取目标运动轨迹,并给出了点目标运动速度的估计模型。根据实测数据和硬件平台,提出了检测概率和虚警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算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在保持较低的虚警概率下获得较高的检测概率,优于参与比较的其它目标检测方法。与单纯扩大望远镜口径相比,该方法为提高空间暗弱目标识别能力提供了具有更高性价比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运动点目标 时空域互相关 轨迹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点腧穴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本体感觉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0
作者 谢晶军 李金霞 孙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74-279,共6页
【目的】观察运动点腧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本体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 【目的】观察运动点腧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本体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运动点腧穴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疗程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分及上肢日常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均明显上升(P<0.01),且治疗组上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0%,对照组为72.7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和常规康复训练均有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本体感觉障碍的恢复,可有效升高患者的FMA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运动点腧穴经皮穴位电刺激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点腧穴 经皮穴位电刺激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上肢 本体感觉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在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东岩 王岩 杨晓东 《上海针灸杂志》 2009年第5期253-255,共3页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针刺(运动点1组),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针刺(运动点1组),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运动点2组),针刺肩髃、臂臑、手三里、外关(穴位1组),针刺肩髃、臂臑、手三里、外关、尺泽、内关(穴位2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采用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可以使上肢sEMG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Bar the l ADL提高较明显。结论不同针刺部位治疗脑卒中后腕手运动功能疗效的影响不同。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风后遗症 脑卒中 表面肌电信号 腕手功能 肌肉运动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点团的鱼眼图像中多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健辉 商橙 +3 位作者 张国云 郭龙源 何伟 涂兵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58-161,177,共5页
采用运动点团模式对鱼眼视频序列中的目标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运动点团模式的运动目标检测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对应一个具体的检测算法,即基于像素层的背景提取和更新、运动点团层的点团检测和判定及运动目标层的目标标记和跟... 采用运动点团模式对鱼眼视频序列中的目标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运动点团模式的运动目标检测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对应一个具体的检测算法,即基于像素层的背景提取和更新、运动点团层的点团检测和判定及运动目标层的目标标记和跟踪。对三个算法的原理进行了探讨,并结合鱼眼图像的特点进行了算法改进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以运动点团作为中间检测过程的方法能有效对圆形鱼眼视频序列中的多个运动目标进行检测,特别是图像边缘的大畸变、低分辨率目标,相比传统的检测方法具有更好的检测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大范围智能视频监控中具备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眼图像 运动点 运动目标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道复合式光学成像系统中运动点目标的自动检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屈有山 田维坚 +1 位作者 李英才 张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1-504,共4页
单纯对单孔径光学成像系统的图像数据进行检测处理 ,来实现对运动点目标的自动检测和判别是非常困难的 本文根据多通道复合式光学成像系统多个通道视场有重叠的固有特点 ,建立了应用于该系统的运动点目标自动检测和判别方法 实际系统... 单纯对单孔径光学成像系统的图像数据进行检测处理 ,来实现对运动点目标的自动检测和判别是非常困难的 本文根据多通道复合式光学成像系统多个通道视场有重叠的固有特点 ,建立了应用于该系统的运动点目标自动检测和判别方法 实际系统上测试证明了所设计检测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运动点目标检测的概率 ,减少了误判和虚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通道 运动点目标 光流场 自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顺序形态滤波的运动点目标检测 被引量:6
14
作者 叶斌 彭嘉雄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5-29,共5页
为解决低信噪比快速运动点目标的检测问题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顺序形态滤波的点目标检测算法。首先采用百分位 p =1的顺序形态滤波提取目标的广义内边缘 ,找出少量候选运动目标点 ,然后利用图像流模型建立目标的运动约束方程 ,根据目... 为解决低信噪比快速运动点目标的检测问题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顺序形态滤波的点目标检测算法。首先采用百分位 p =1的顺序形态滤波提取目标的广义内边缘 ,找出少量候选运动目标点 ,然后利用图像流模型建立目标的运动约束方程 ,根据目标像素在图像序列中运动的连续性和轨迹的一致性原则 ,在多帧连续图像中检测出真实的目标运动轨迹。实验结果证明 ,该方法能够快速、可靠检测信噪比小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序形态波 运动点目标检测 图象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踝内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和平 李易 +3 位作者 舒相平 易陆 梁莹 全主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3-815,共3页
目的比较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8)和对照组(n=48),两组均予Bobath法康复治疗,治疗组予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 目的比较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8)和对照组(n=48),两组均予Bobath法康复治疗,治疗组予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改良Ashworth量表和踝关节自主背伸外翻分级法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类、改良Ashworth量表、踝关节自主背伸外翻分级评分都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缓解脑卒中患者痉挛性踝内翻疗效优于常规腧穴电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踝内翻 电针 拮抗肌运动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空背景下运动点目标探测距离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立民 周峰 王怀义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0年第3期21-26,共6页
红外相机探测运动点目标时,探测能力主要指标为探测距离,而影响探测距离的因素很多,如光学系统工作温度、红外探测器像元尺寸、目标特性等。文章从红外相机点源目标探测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运动点目标红外相机探测距离估算模型,分析了... 红外相机探测运动点目标时,探测能力主要指标为探测距离,而影响探测距离的因素很多,如光学系统工作温度、红外探测器像元尺寸、目标特性等。文章从红外相机点源目标探测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运动点目标红外相机探测距离估算模型,分析了影响探测距离的各相关因素,为深空背景下运动点目标红外相机的指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背景 红外相机 运动点目标 探测距离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小密度差的两层流体中运动点源的二阶内波解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岗 乐嘉春 戴世强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在具有自由面的两层流体中,运动点源生成的Kelvin船波存在两种模式,即表面波模式和内波模式。当上、下层流体密度比趋于1时,由内波模式计算的界面波幅趋于无穷大,这与实验事实相违背。为克服此困难,在自由面和界面作小波幅运动的假设,... 在具有自由面的两层流体中,运动点源生成的Kelvin船波存在两种模式,即表面波模式和内波模式。当上、下层流体密度比趋于1时,由内波模式计算的界面波幅趋于无穷大,这与实验事实相违背。为克服此困难,在自由面和界面作小波幅运动的假设,引入一个小密度差参数。研究了运动点源在无粘、不可压且具有小密度差的两层有限深流体中生成的高阶波动。首先利用摄动方法推导了各阶小参数满足的边值问题;其次,给出了小密度差情形下的可解性条件,证明了在密度比趋于1的极限情形,不存在导致界面波幅无穷大的内波模式;最后,利用Phillips的非线性共振相互作用理论,构造了具有自由面的两层有限深流体中Kelvin船波系的二阶一致有效波动解,并征明了该解在深水情形下退化为Newman关于均匀流体中自由面的二阶波动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流体 运动点 摄动方法 非线性共振相互作用 二阶内波解 Kelvin船波 密度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点神经松解术对严重痉挛状态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俊华 李海峰 何小阔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5年第4期191-192,共2页
目的:评定运动点神经松解术对严重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或脑外伤所致严重痉挛状态患者18例,应用肌电图引导下的运动点无水酒精神经松解术治疗。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状态,功能性步行分级评定步行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评... 目的:评定运动点神经松解术对严重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或脑外伤所致严重痉挛状态患者18例,应用肌电图引导下的运动点无水酒精神经松解术治疗。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状态,功能性步行分级评定步行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ADL。结果:18例患者治疗后痉挛状态均明显缓解,步行能力及ADL显著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动点无水酒精神经松解术治疗严重痉挛状态简单、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痉挛状态 运动点神经松解术 无水酒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胫骨前肌运动点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蓓 王倩 +3 位作者 江玥 陈燕 刘浩 张安仁 《西南军医》 2017年第1期20-21,共2页
目的通过电针胫骨前肌运动点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观察患者胫骨前肌肌力及下肢运动功能,验证电针运动点提高肌力方案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案。方法随机将2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分为... 目的通过电针胫骨前肌运动点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观察患者胫骨前肌肌力及下肢运动功能,验证电针运动点提高肌力方案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案。方法随机将2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胫骨前肌运动点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患侧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AROM)测量,患侧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i EMG)测量,简式Fugl-Meyer量表(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踝关节主动背屈ROM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胫骨前肌iEMG变化、FMA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胫骨前肌运动点可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足下垂。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胫骨前肌运动点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前肌运动点 电针 脑卒中 足下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成像光谱的人体动态运动点像素校正系统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静 周健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0-64,共5页
为了校正形变像素,提升图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近红外成像光谱的人体动态运动点像素校正系统,通过探究光谱的成像原理与像素发生形变的原因对其展开研究,利用三帧连续图像的配准与差分相乘法对人体动态轮廓进行获取,经过形体学与形态学... 为了校正形变像素,提升图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近红外成像光谱的人体动态运动点像素校正系统,通过探究光谱的成像原理与像素发生形变的原因对其展开研究,利用三帧连续图像的配准与差分相乘法对人体动态轮廓进行获取,经过形体学与形态学膨胀处理后,得到运动点像素及其空间域的相关性,统计后的像素数据会被传至整体统计模块中,从而获得通道统计均值,将整体统计模块聚合后解得整体统计值,根据像素增益标量与暗补偿和光强响应,采用最小平方法拟合理想矩阵与实际矩阵,再基于方位向脉冲压缩运动点与距离像素形变量表达式,对形变像素完成校正,最后运用中值滤波对校正后图像实施噪声点去除。仿真实验表明,系统在校正形变像素时效果明显且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可使图像细节得到精准还原,大幅度提升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成像光谱 动态运动点 像素校正 距离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