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速度脉冲型地震地面运动强度表征参数评估 被引量:8
1
作者 周靖 陈凯亮 罗高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3-158,共6页
研究强速度脉冲型地震地面运动强度表征参数(IM)与单自由度(SDOF)体系非线性变形需求的相关性,并分析IM的有效性。采用72条速度脉冲型地震记录,基于SDOF体系的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恒延性水平(μ)和恒强度折减系数(R)条件下脉冲型地面运... 研究强速度脉冲型地震地面运动强度表征参数(IM)与单自由度(SDOF)体系非线性变形需求的相关性,并分析IM的有效性。采用72条速度脉冲型地震记录,基于SDOF体系的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恒延性水平(μ)和恒强度折减系数(R)条件下脉冲型地面运动IM与最大非线性变形相关性系数的变化规律;通过线性回归和离差分析,研究了加速度反应谱(Sa(T1))和峰值地面运动速度(PGV)作为脉冲型地面运动IM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脉冲型地面运动IM对体系周期有很强的依赖性,μ和R对相关性和离散性均有很大影响,Sa(T1)和PGV是相对较优的脉冲型地面运动I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运动强度表征参数 脉冲型 单自由度体系 相关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作识别中局部时空特征的运动表示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雷庆 李绍滋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7-10,14,共5页
近年来,基于局部时空特征的运动表征方法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视频中的动作识别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多种特征检测和描述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上述方法在适应摄像头移动、光照以及穿着变化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为此,提... 近年来,基于局部时空特征的运动表征方法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视频中的动作识别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多种特征检测和描述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上述方法在适应摄像头移动、光照以及穿着变化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为此,提出了基于时空兴趣点局部时空特征的运动表示方法,实现了基于时空单词的动作识别。首先采用基于Gabor滤波器和Gaussian滤波器相结合的检测算法从视频中提取时空兴趣点,然后抽取兴趣点的静态特征、运动特征和时空特征,并分别对运动进行表征,最后利用基于时空码本的动作分类器对动作进行分类识别。在Weizmann和KTH两个行为数据集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时空特征的运动表示能够更好地适应摄像头移动、光照变化以及施动者的穿着和动作差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特征 时空兴趣点 运动表征 动作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的拦截运动的速度伴随效应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唐日新 张智君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06年第2期148-154,175,共8页
对手的拦截运动的理论假设、速度伴随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1)“速度伴随效应”的机制可能在于补偿反应延迟、维持必需的注视时间、对即时运动信息的利用或时间-准确性权衡;(2)手的拦截运动指标受目标运动方向、先... 对手的拦截运动的理论假设、速度伴随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1)“速度伴随效应”的机制可能在于补偿反应延迟、维持必需的注视时间、对即时运动信息的利用或时间-准确性权衡;(2)手的拦截运动指标受目标运动方向、先前任务、练习、目标大小、运动表征和策略以及双眼线索等因素的影响;(3)对拦截运动的进一步研究可在统一理论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克服研究方法和范围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拦截运动 速度伴随效应 碰撞时间 运动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信息的人体运动识别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力 王俊凯 张玉玺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6年第3期443-448,共6页
近年来,可见光视频序列的人体运动识别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这些数据源容易受到目标颜色、光照强度和背景杂波的影响,因此将深度信息应用于人体运动识别。本文首先采用了基于时空兴趣点的人体运动的局部表征方法,分别实现了Ha... 近年来,可见光视频序列的人体运动识别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这些数据源容易受到目标颜色、光照强度和背景杂波的影响,因此将深度信息应用于人体运动识别。本文首先采用了基于时空兴趣点的人体运动的局部表征方法,分别实现了Harris时空兴趣点与基于Gabor滤波器的时空兴趣点(STIPs)检测方法在深度信息上的应用。然后对相应结果进行立方体描述并提取了深度立方体相似特征(DCSF)。最后利用基于时空码本的支持向量机(SVM)动作分类器完成对动作的分类。实验表明,基于Gabor滤波器的检测方法在深度数据集上取得了更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传输运动分析 运动识别 时空兴趣点 运动表征 SVM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轴加速度精确测量人体运动能耗的研究
5
作者 梅婷婷 胡钦宇 +6 位作者 汤兴 黄淋铃 陈凯丽 张磊 夏海欧 梅先明 左保齐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8年第2期10-14,共5页
针对现有的人体卡路里消耗算法精度的缺陷,提出基于三轴加速度,分类精确计算人体在慢走、快走、慢跑、快跑运动状态下卡路里消耗的算法。通过对人体不同位置点的研究,确定硬件植入最佳位置点。再以右胸为测量位置点,利用由三轴加速度传... 针对现有的人体卡路里消耗算法精度的缺陷,提出基于三轴加速度,分类精确计算人体在慢走、快走、慢跑、快跑运动状态下卡路里消耗的算法。通过对人体不同位置点的研究,确定硬件植入最佳位置点。再以右胸为测量位置点,利用由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组合成的硬件模块,将测量的加速度、温度、湿度数据通过蓝牙传输到移动终端分析处理,实现慢走、快走、慢跑、快跑运动状态的自动识别和人体卡路里消耗的精确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路里消耗 三轴 加速度 运动识别 运动分类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运动学图象表征转换认知困难的测试研究
6
作者 黄子珊 许桂清 《物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0,共4页
以145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发现高中生在运动学图象表征转换中的常见认知困难,结合访谈法揭示学生潜在的问题,并以比对的方式分析不同认知困难出现的比例,启示多元表征教学应注意明示各类表征的关键特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清... 以145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发现高中生在运动学图象表征转换中的常见认知困难,结合访谈法揭示学生潜在的问题,并以比对的方式分析不同认知困难出现的比例,启示多元表征教学应注意明示各类表征的关键特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清晰运动图景、促进对各种表征的元认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征转换 运动学图象表征 认知困难 高中生
原文传递
基于视觉的人行为理解综述 被引量:22
7
作者 凌志刚 赵春晖 +2 位作者 梁彦 潘泉 王燕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570-2578,共9页
基于视觉的人体运动分析是计算机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前沿方向之一,而人行为理解由于在智能监控、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更是成为了未来研究的前瞻性方向之一。行为理解问题一般遵从如下基本过程... 基于视觉的人体运动分析是计算机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前沿方向之一,而人行为理解由于在智能监控、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更是成为了未来研究的前瞻性方向之一。行为理解问题一般遵从如下基本过程:特征提取与运动表征;行为识别;高层行为与场景理解。着重从这三个方面逐一回顾了近年来人行为理解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常用方法,并对当前该研究方向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趋势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选择 运动表征 行为识别 高层行为与场景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频闪成像方法进行微机电系统的计量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彤 胡春光 +4 位作者 胡晓东 栗大超 陈津平 傅星 胡小唐 《计量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9-303,共5页
为了实现MEMS器件的计量,一个基于频闪成像原理的MEMS动态测试平台被构建,用于在全频率、相位和电压输入范围内表征器件的全三维运动。系统利用高亮度LED和LD作为脉冲光源,有效冻结MEMS器件的面内和离面运动,能在从静止状态到1MHz很宽... 为了实现MEMS器件的计量,一个基于频闪成像原理的MEMS动态测试平台被构建,用于在全频率、相位和电压输入范围内表征器件的全三维运动。系统利用高亮度LED和LD作为脉冲光源,有效冻结MEMS器件的面内和离面运动,能在从静止状态到1MHz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对MEMS器件进行表征,达到了纳米级分辨力。通过实验对一个微谐振器进行了三维运动测量,在扫频和扫幅两种工作模式下,配合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给出器件运动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为分析器件的动态性能提供了可靠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微机电系统 频闪成像 同步控制 运动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地震动缩放水平对结构非线性位移反应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周靖 陈凯亮 黄靓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研究缩放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水平引起的单自由度(SDOF)体系非线性位移反应的偏差。采用30条速度脉冲地震记录,通过SDOF的体系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了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分别缩放到不同目标谱加速度(Sa)、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 研究缩放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强度水平引起的单自由度(SDOF)体系非线性位移反应的偏差。采用30条速度脉冲地震记录,通过SDOF的体系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了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分别缩放到不同目标谱加速度(Sa)、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峰值位移(PGD)水平时,SDOF体系非线性位移反应偏差随系统自振周期和强度折减系数变化的规律;通过对散点数据的对数线性回归确定了位移反应偏差的变化趋势,并比较了不同地面运动强度表征参数下位移偏差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位移偏差对地震动缩放系数、系统的基阶自振周期和系统的强度有一定的依赖性,合理选用缩放系数和地面运动强度表征参数能有效减小估算结构地震位移响应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运动强度表征参数 脉冲型 单自由度体系 偏差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剪切型结构的速度脉冲地震地面运动强度表征参数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靖 陈凯亮 方小丹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9-155,175,共8页
研究速度脉冲型地震地面运动强度表征参数(IM)与剪切型多自由度(MDOF)体系顶层非线性变形需求的相关性,并分析IM的有效性。采用20条速度大脉冲型地震动记录,基于MDOF体系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恒延性水平(μ)条件下速度脉冲地震动IM... 研究速度脉冲型地震地面运动强度表征参数(IM)与剪切型多自由度(MDOF)体系顶层非线性变形需求的相关性,并分析IM的有效性。采用20条速度大脉冲型地震动记录,基于MDOF体系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恒延性水平(μ)条件下速度脉冲地震动IM与MDOF体系最大非线性顶层位移相关性系数的变化规律;通过线性回归和离差分析,分析速度脉冲地震地面运动强度参数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基本周期与延性水平对相关性和离散性均有较大影响;峰值地面运动速度(PGV)作为IM,相关性系数较大且离差较小,相关性和离差表现较稳定,是较好的速度脉冲地震动I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运动强度表征参数 速度脉冲 多自由度体系 相关性 有效性
原文传递
Action recognition using a hierarchy of feature groups
11
作者 周同驰 程旭 +3 位作者 李拟珺 徐勤军 周琳 吴镇扬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5年第3期327-332,共6页
To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performance of video human actions,an approach that models the video actions in a hierarchical way is proposed. This hierarchical model summarizes the action contents with different spatio-t... To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performance of video human actions,an approach that models the video actions in a hierarchical way is proposed. This hierarchical model summarizes the action contents with different spatio-temporal domains according to the properties of human body movement.First,the temporal gradient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aint of coherent motion pattern is utilized to extract stable and dense motion features that are viewed as point features,then the mean-shift clustering algorithm with the adaptive scale kernel is used to label these features.After pooling the features with the same label to generate part-based representation,the visual word responses within one large scale volume are collected as video object representation.On the benchmark KTH(Kungliga Tekniska H?gskolan)and UCF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sports action dataset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enhances the representative and discriminative power of action features, and improves recognition rates.Compared with other related literature,the proposed method obtains superior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on recognition coherent motion pattern feature groups part-based repres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句子理解过程中心理模拟研究进展
12
作者 周广方 金花 《心理学进展》 2023年第5期2019-2029,共11页
心理模拟是指在语言理解中语言材料所描述感觉–运动经验的重新激活,具身语言观认为该过程在语言意义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关注句子层面的心理模拟过程,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 心理模拟是指在语言理解中语言材料所描述感觉–运动经验的重新激活,具身语言观认为该过程在语言意义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关注句子层面的心理模拟过程,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为:在研究范式上,所探究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在研究内容上,所研究范围逐渐拓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将心理模拟的研究范围拓展到触觉、味觉模态,进一步厘清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差异性,考虑语言形式与心理模拟在语言理解中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子理解 心理模拟 具身认知 感觉–运动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叉熵优化的高斯混合模型运动编码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会文 张伟 周维佳 《机器人》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9-576,共8页
针对模仿学习中运动的表征和泛化问题,提出了交叉熵优化算法,用于混合模型参数的推断.该算法易于实施、计算效率高.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自动确定混合模型中最优成分的个数.为了产生泛化的运动轨迹,提出了交叉熵回归算法.为了进一步提高这... 针对模仿学习中运动的表征和泛化问题,提出了交叉熵优化算法,用于混合模型参数的推断.该算法易于实施、计算效率高.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自动确定混合模型中最优成分的个数.为了产生泛化的运动轨迹,提出了交叉熵回归算法.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算法对动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引入了任务参数化的概念并提出了任务参数交叉熵回归算法.最后设计了一个新颖的锤击任务,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在理论上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基于机器人物理仿真软件Gazebo的仿真实验表明了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学习 模仿学习 交叉熵 任务参数 运动表征 混合模型
原文传递
Activity of the Lenglongling fault system and seismotectonics of the 2016 MS6.4 Menyuan earthquake 被引量:21
14
作者 GUO Peng HAN ZhuJun +3 位作者 AN YanFen JIANG WenLiang MAO ZeBin FENG W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929-942,共14页
The MS6.4 Menyu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Lenglongling fault(LLLF) in the mid-western of the Qilian-Haiyuan fault zone on January 21, 2016.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was distant from the Minle-D... The MS6.4 Menyu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Lenglongling fault(LLLF) in the mid-western of the Qilian-Haiyuan fault zone on January 21, 2016.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was distant from the Minle-Damaying and Huangcheng-Shuangta faults, eastern of the Northern Qilian Shan fault zone. A near northwest-striking rupture plane intersects the two faults at a certain angle.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shows that this was a thrust-type earthquake,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he strike-slip movement with a thrust component of the LLLF. Field geological mapping,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nalysis, trench excavation and 14 C dating reveal that(1) the LLLF has been obviously active since the Holocene, and may behave with characteristic slip behavior and produce M_W7.3–7.5 earthquakes;(2) the LLLF appears as a flower structure in terms of structure style, and dips NNE at a steep angle; and(3) the most recent earthquake event occurred after 1815–1065 a BP. An associated fault, the Northern Lenglongling fault(NLLLF), is located at the northwestern end of the LLLF. Consequently, the NLLLF was continually subject to tectonic pushing effects from the left-lateral shear at the end of the LLLF, and, accordingly, it bent and rotated outward tectonically.Subsequently, the fault deviated from the dominant rupture azimuth and activity weakened. In the late Quaternary, it behaved as a thrust fault with no obvious deformation at the surface. This is indicated by the arc shape, with a micro-protrusion northeastward,and no geologic or geomorphic signs of surface rupturing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However, such faults could still rupture at depth, producing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The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properties of the NLLLF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ccurrence and kinematic properties of nodal plane 2, and with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ftershocks and seismic intensity. Therefore, the NLLLF is a more suitable seismogenic structure for the MS 6.4 Menyuan earthquake. In addition, the thrust movement of the NLLLF accommodates subsequent movement of the LLLF. Dur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NLLLF,the LLLF and the NLLLF have affected the local topography through tectonic upl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6 4 Mengyuan earthquake Seismogenic structure Tectonic environment Lenglongling fault Northern Lenglongling faul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