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时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马玉娟 黄杰 +2 位作者 方征宇 王秋 尤春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24h后给予20Hz,刺激时间2s,间隔时间28s,总脉冲数为1200的rTMS刺激,连续刺激14d。观察术前、术后1d、治疗7d和治疗14d时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皮质潜伏时(CL)的变化。结果:①术前各组左右侧CMCT、CL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d左侧CMCT、CL较术前和右侧缩短(P<0.01)。③治疗7d时,双侧CMCT、CL各组之间以及各组双侧CMCT、C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4d时,100%MT亚组左侧CMCT、CL较正常组和治疗7d时均缩短(P<0.05),双侧CMCT、CL均较术前缩短(左侧P<0.01,右侧P<0.05);80%MT亚组右侧CMCT、CL较术后1d缩短(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20HzrTMS有助于促进脑梗死大鼠双侧CMCT和CL缩短使双侧大脑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代偿,80%MT和100%MT两种强度的rTMS作用可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中枢传导时间 皮质潜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极量运动对视觉诱发电位P_(100)潜伏期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车广伟 冯玉娟 赵敬国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83-86,共4页
跟踪观察8周次极量运动对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的影响.采用NDI-200(海神号)神经电检诊仪跟踪记录4名男大学生志愿者每次训练前安静时的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运动方式采用Monark 839E进行Bruce增量运动,目标心率为85%HRmax,每周3次.... 跟踪观察8周次极量运动对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的影响.采用NDI-200(海神号)神经电检诊仪跟踪记录4名男大学生志愿者每次训练前安静时的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运动方式采用Monark 839E进行Bruce增量运动,目标心率为85%HRmax,每周3次.结果显示:在8周训练期间,受试者运动持续时间延长;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潜伏期(ms)呈缩短趋势;运动持续时间与运动次数呈显著性相关(r=0.350)(P<0.01),P100的潜伏期与运动次数呈显著性相关(r=-0.225)(P<0.05).从中可见,经过8周的次极量训练,受试者的运动能力逐渐增加,而视觉诱发电位P100的潜伏期则呈缩短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诱发电位 潜伏期 P100 次极量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贺娟 赵世刚 +5 位作者 孙明 李春阳 朝鲁门其其格 马文娟 仝秀清 王智光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2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通过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经颅磁刺激(TMS)运动诱发电位(MEP)皮层潜伏期(Lat)的测值以了解其随病情发展的变化情况。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①PD模型组26只,②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4只。选取右... 目的:通过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经颅磁刺激(TMS)运动诱发电位(MEP)皮层潜伏期(Lat)的测值以了解其随病情发展的变化情况。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①PD模型组26只,②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4只。选取右侧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与中脑腹侧背盖(ventra tegmental area,VTA)为手术靶点,PD模型组注射6一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PD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注射前、注射后第1周、第3周末分别行双下肢TMS-MEP检查。结果:术后1周,PD组鼠左下肢Lat较对照组缩短(P〈0.05),PD组自身左右侧TMS-MEP比较,左下肢Lat较右下肢缩短(P〈0.05);术前、术后第1周末、术后第3周末PD组大鼠左下肢Lat进行性缩短(P〈0.01),PD组大鼠右下肢及对照组大鼠左侧及右侧下肢Lat皆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PD模型大鼠损毁侧皮层兴奋性增加,且与症状严重程度有关。PD模型大鼠病情越重、病程越长,Lat缩短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PD) 大鼠 模型 经颅磁刺激(TMS) 运动诱发电位(MEP) 皮层潜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中枢传导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丽君 贺娟 《中国民康医学》 2007年第21期940-942,945,共4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cortical latency(CL)和中枢传导时间central conductiontime(CCT)。方法:健康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①实验组(PD模型组)28只,②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cortical latency(CL)和中枢传导时间central conductiontime(CCT)。方法:健康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①实验组(PD模型组)28只,②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2只,选取右侧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与中脑腹侧背盖(ventra tegmental area,VTA)为手术靶点,实验组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制模前、制模后1周、3周分别行双下肢CL、CCT检查。结果统计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术后1周,左下肢CL、CCT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自身左右侧TMS-MEP比较,左下肢CL、CCT较右下肢降低(p<0.05);制模前、术后1周、术后3周实验组大鼠左下肢CL、CCT进行性降低(P<0.01);实验组大鼠右下肢及对照组大鼠左侧及右侧下肢CL、CCT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D模型大鼠损毁侧皮层兴奋性增加,PD模型大鼠病情越重、病程越长,CL、CCT缩短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模型 大鼠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潜伏期 中枢传导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评估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朱育年 谭来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7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SLSEP在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1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SLSEP检查结果分为SLSEP正常或轻度异常的Ⅰ组(49例)、SLSEP中度异常的Ⅱ组(43例)及SLSEP重度异常的Ⅲ组(39例)。分析3组不同... 目的探讨SLSEP在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1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SLSEP检查结果分为SLSEP正常或轻度异常的Ⅰ组(49例)、SLSEP中度异常的Ⅱ组(43例)及SLSEP重度异常的Ⅲ组(39例)。分析3组不同观察时间点间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变化情况,并探讨SLSEP与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组治疗前后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3组间入组时、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Ⅰ组最低、Ⅲ组最高(P<0.05)。同时,SLSEP与入组时PRESSS评分、NIHSS评分及3个月后PRESSS评分、NIHSS评分均呈显著的负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SLSEP与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及神经损伤程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患者预后的预测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脑梗死 肢体运动障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皮质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累及运动区胶质瘤切除术中运动通路保护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文 乔慧 +3 位作者 刘淑玲 张懋植 王新生 胡文瀚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1期481-483,共3页
目的在累及运动区的胶质瘤切除术中,利用直接皮质刺激产生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去判断运动传导通路纤维的数量和功能,并分析其变化和术后病人四肢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累及运动区的胶质瘤病人,术中利用微弱电流直接刺激运动区皮质... 目的在累及运动区的胶质瘤切除术中,利用直接皮质刺激产生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去判断运动传导通路纤维的数量和功能,并分析其变化和术后病人四肢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累及运动区的胶质瘤病人,术中利用微弱电流直接刺激运动区皮质并记录产生的运动诱发电位,比较肿瘤切除前、中、后MEP的变化,分析肿瘤切除后MEP下降程度和术后3个月四肢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切瘤后MEP较切瘤前波幅下降50%以上26例,其中出现严重运动功能障碍17例(65.4%),轻度运动功能障碍9例(34.5%);MEP下降50%以下16例,其中出现严重运动功能障碍2例(1.3%),轻度运动功能障碍10例(62.5%),基本正常4例(25.0%)。两组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经2χ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行直接皮质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可直接反映运动传导纤维的数量和功能,预测术后肢体运动情况。MEP波幅下降50%可作为将发生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的临界警戒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运动 神经胶质瘤 运动皮质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检测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在脑出血治疗后遗留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雪莲 叶兰香 +3 位作者 刘娟娟 罗政 陈俊斌 谷玉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9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在脑出血(ICH)治疗后遗留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4周后遗留运动障碍程度,将患...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在脑出血(ICH)治疗后遗留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4周后遗留运动障碍程度,将患者分为中度以下组(n=101)与中重度组(n=49),比较两组SLSEP,分析早期SLSEP对遗留运动障碍的预测价值。同时,根据患者治疗4周后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123)及死亡组(n=27),比较两组早期SLSEP,分析SLSEP对患者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中度以下组N9潜伏期及N20潜伏期均短于中重度组,而N9波幅及N20波幅均高于中重度组(P<0.05)。N9潜伏期、N20潜伏期、N9波幅及N20波幅对遗留运动障碍程度具有预测价值(P<0.05),N9潜伏期<11.31 ms、N20潜伏期<23.36 ms、N9波幅>1.19μV及N20波幅>1.25μV时,对患者遗留中度以下运动障碍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同时,存活组N9潜伏期及N20潜伏期均短于死亡组,N9波幅及N20波幅均高于死亡组(P<0.05);且N9潜伏期、N20潜伏期、N9波幅及N20波幅对患者的生存情况具有预测价值(P<0.05),N9潜伏期<10.15 ms、N20潜伏期<23.96 ms、N9波幅>1.22μV及N20波幅>1.19μV时,对患者的生存状况预测准确率较高。结论:早期检测SLSEP对于ICH患者治疗后遗留运动障碍及生存情况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肢体运动障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技术应用于评价脊柱手术患者脊髓功能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成亮 《医学综述》 2014年第23期4408-4409,共2页
分析比较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评价脊柱手术患者脊髓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236例,同时进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分别对其检... 分析比较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评价脊柱手术患者脊髓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236例,同时进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分别对其检测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观察。结果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灵敏度为86.20%,特异度为97.97%;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灵敏度为42.00%,特异度为95.48%,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结论经颅电刺激诱发电位较皮质体感诱发电位能够更为理想地监测脊柱手术中患者的脊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脊髓功能 皮质体感诱发电位 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磁图定位皮质运动区与术中皮质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对照研究
9
作者 杨坤 张玉海 +5 位作者 杨露 张岩松 杨纶先 邹元杰 张锐 刘宏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292-295,共4页
目的评价脑磁图(MEG)术前定位初级运动皮质(M1)的准确性。方法选取顺序入院的中央区胶质瘤26例,术前均运用MEG定位皮质运动区,与MRI导航影像融合,在神经导航下定位MEG激活区。术中对MEG成功定位的病例行直接皮质电刺激(DCES),比... 目的评价脑磁图(MEG)术前定位初级运动皮质(M1)的准确性。方法选取顺序入院的中央区胶质瘤26例,术前均运用MEG定位皮质运动区,与MRI导航影像融合,在神经导航下定位MEG激活区。术中对MEG成功定位的病例行直接皮质电刺激(DCES),比较两种技术的吻合度。结果因病人不能配合,MEG定位失败2例,余24例均定位成功,每例激活区1~5个。DCES成功监测24例,所有选择的DCES靶点共41个,阳性靶点24个,1个/例。以所有的41个靶点分析,MEG定位M1区与DCES定位的吻合率为58.5%;而以第1组病灶侧M1区和第2组病灶侧中央区的MEG激活区中27个靶点分析,两者吻合率为88.9%;仅以第1组M1区的MEG激活区中17个靶点分析,两者吻合率为100%。结论 MEG可以灵敏而可靠地定位M1区,可用于中央区胶质瘤病人术前手术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脑磁图描记术 诱发电位 运动 皮质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手指活动对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华品 郑安 +2 位作者 刘楠 庄晓芸 江芳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21-323,共3页
在20例健康受试者中进行40次主动手指活动(AMT)试验,研究AMT对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顶、中央成份的影响。结果:AMT对SLSEP各波峰潜伏期没有影响,对颈髓电位N13,远场电位P14、N18及... 在20例健康受试者中进行40次主动手指活动(AMT)试验,研究AMT对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顶、中央成份的影响。结果:AMT对SLSEP各波峰潜伏期没有影响,对颈髓电位N13,远场电位P14、N18及顶部电位N20波幅没有抑制,而中央前成份P22、N30及顶成份P25明显受抑制。认为:AMT对SLSEP的抑制作用属一种运动闸门作用,其部位可能在运动皮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闸门 潜伏期 体感诱发电位 神经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端驱动型机器人步行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重塑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飞 孙晓龙 +7 位作者 赵晨光 刘慧琳 郗宵 胡旭 田梅 邢英茹 袁华 薛艺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87-1290,共4页
步行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最重要的目标之一[1]。既往的研究表明,约38%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仍不能行走[2],而那些出院时可以步行的患者,回归家庭后的步行能力也大幅下降[3]。因此,恢复步行功能对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步行能力 步行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步行训练 皮质脊髓束 回归家庭 驱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丘脑出血对患者运动诱发电位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任思颖 伍国锋 +1 位作者 王丽琨 毛远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87,共5页
目的用运动诱发电位(MEP)及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清除颅内血肿对丘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1例丘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MI组,10例患者)和药物治疗组(MT组,11例患者)。对MT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MI组在入院... 目的用运动诱发电位(MEP)及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清除颅内血肿对丘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1例丘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MI组,10例患者)和药物治疗组(MT组,11例患者)。对MT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MI组在入院后24 h内进行立体定向微创清除血肿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后2周进行MEP测定,在入院时、入院后2周及1月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MI组及MT组入院时运动功能明显减退,MEP潜伏期明显延长,MI组瘫痪上下肢MEP潜伏期分别为33.22±2.03和45.10±2.60 ms,MT组为32.92±3.12和44.80±2.48 ms,两者无明显差异。经过微创手术治疗后的所有患者MEP与MT组比较,潜伏期缩短,神经功能评分也明显减少,运动功能恢复。结论脑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清除丘脑血肿能有效地减少患者运动功能的损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脊髓束 微创手术 丘脑出血 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类运动对人体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乔德才 刘晓莉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8-10,共3页
本文通过对体育院(系)球类专项学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各指标的研究发现,有训练组: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峰潜伏期明显延长;2) 视觉诱发电位明显缩短;3) 对波幅设有明显影响。结果提示,经过专门的球类运动训练... 本文通过对体育院(系)球类专项学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各指标的研究发现,有训练组: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峰潜伏期明显延长;2) 视觉诱发电位明显缩短;3) 对波幅设有明显影响。结果提示,经过专门的球类运动训练,对感觉信息传入的强度没有明显影响,但可提高皮质下中枢对传入信息进行粗糙分析和加工的能力,从而使大脑皮质的综合判断能力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类运动 人体 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 潜伏期 波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运动诱发电位和内囊区血流量的改变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书林 曾琳 +1 位作者 蒋晓江 陈曼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7期2536-2537,共2页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EP)和内囊血流量的变化,以了解大鼠脑出血致肌痉挛模型中锥体束的功能情况。方法采用大鼠自体血缓慢注入右侧内囊后肢制备大鼠脑内囊出血致肌痉挛模型,应用电生理学方法检测皮层运动诱发电...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EP)和内囊血流量的变化,以了解大鼠脑出血致肌痉挛模型中锥体束的功能情况。方法采用大鼠自体血缓慢注入右侧内囊后肢制备大鼠脑内囊出血致肌痉挛模型,应用电生理学方法检测皮层运动诱发电位,应用氢清除法观察内囊血流量的改变,以判断上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传导功能的变化。结果大鼠右侧内囊出血后右侧MEP波幅较左侧显著降低(P<0.01),出血1d以后右侧MEP波幅较出血前均显著降低(P<0.01);MEP潜伏时右侧显著延长,与左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内囊出血1d以后MEP潜伏时均明显延长,与出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脑出血后第1天,右侧内囊血流量有明显降低,低于伤前水平和左侧第1天内囊血流量(P<0.05)。结论内囊定向的脑出血模型引起明显的内囊损伤侧MEP波幅明显降低、潜伏时延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皮质脊髓束的损伤情况和功能状态,以及内囊血流量恢复较快,这些可能与大鼠脊髓内踏步中枢模式发生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运动诱发电位 内囊血流量 皮质脊髓束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锁综合征患者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脊髓束弥散张量成像变化
15
作者 任思颖 伍国锋 +1 位作者 王丽琨 毛远红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2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和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闭锁综合征患者皮质脊髓束(CST)运动功能,观察DTI与MEP变化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例脑干卒中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2周进行DTI及MEP动态观察,测定患侧CST的部分...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和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闭锁综合征患者皮质脊髓束(CST)运动功能,观察DTI与MEP变化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例脑干卒中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2周进行DTI及MEP动态观察,测定患侧CST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V),观察内囊纤维成像和MEP变化及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入院时DTI显示CST的FAV降低,通过脑干的下行白质纤维明显减少,入院2周后FAV和白质纤维均增加;入院时MEP的皮质电位消失,但是2周后随着FAV增加,皮质MEP重新出现,患者的运动功能也开始好转.结论:DTI的变化与MEP关系密切,它们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锁综合征 运动诱发电位(MEP) 弥散张量成像(DTI) 运动功能 皮质脊髓束(C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子德 徐宇伦 《北京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项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生物刺激技术。采用TMS刺激皮质运动区或其传出通路,在刺激点远端的传...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项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生物刺激技术。采用TMS刺激皮质运动区或其传出通路,在刺激点远端的传出途径及效应器——肌记录到动作电位,即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皮质神经细胞 动作电位 大脑皮质 传出通路 神经电活动 皮质运动 电流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纯 王淳 +3 位作者 张标 廖断修 刘平 付秀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脑梗死患者 临床意义 Barthel指数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MCT 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 潜伏期 对照组 变化特点 大脑半球 大鱼际肌 颈椎棘突 腰椎棘突 患侧上肢 功能缺失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原 《广西医学》 CAS 2003年第6期952-955,共4页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皮质脊髓束 中枢传导时间 临床应用 多发性硬化 运动神经元疾病 中风 颈椎病性脊髓病 格林-巴利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电刺激咀嚼肌诱发电位:非创伤性评估皮质脑干束功能(英文)
19
作者 张俊 樊东升 +1 位作者 郑菊阳 康德瑄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3期2576-2577,共2页
目的:对健康个体进行经颅电刺激咀嚼肌诱发电位的研究,建立评估皮质脑干束的检查方法。方法:对5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经颅电刺激,在双侧咀嚼肌同时接受,分别记录同侧的根运动诱发电位(rootmotorevokedpotential,R-MEP)和对侧的皮层运动诱... 目的:对健康个体进行经颅电刺激咀嚼肌诱发电位的研究,建立评估皮质脑干束的检查方法。方法:对5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经颅电刺激,在双侧咀嚼肌同时接受,分别记录同侧的根运动诱发电位(rootmotorevokedpotential,R-MEP)和对侧的皮层运动诱发电位(corticalmotorevokedpotential,C-MEP)的潜伏期、波幅。结果:R-MEP的潜伏期为(3.55±0.44)ms,波幅为(3.49±2.73)mV;C-MEP的潜期为(5.83±1.40)ms,波幅为(563.84±525.07)μV。C-MEP的潜伏期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1)。结论:C-MEP是一种非创伤性评估皮质脑干束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电刺激 咀嚼肌 诱发电位 非创伤性评估 皮质脑干束 潜伏期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负荷后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李捷 牛英鹏 李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3期11-17,共7页
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先进的大脑皮层电刺激仪等,进行了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对锥体束功能进行了直接定量测定,提供了有关运动负荷后锥体束及脊髓的兴奋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运动行为控制的神经生理基础及运动训练负荷最佳... 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先进的大脑皮层电刺激仪等,进行了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对锥体束功能进行了直接定量测定,提供了有关运动负荷后锥体束及脊髓的兴奋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运动行为控制的神经生理基础及运动训练负荷最佳化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束神经元 PT细胞 中枢传导时间(CMCT) 运动诱发电位 潜伏期 H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