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高明 陶永炜 +2 位作者 毕思思 李锦峰 任战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行CBCT扫描。利用Mimics 21.0软件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状突顶点(condylion,Co)间距、喙突顶点(corsup,Cor)间距、下颌角点(gonion,Go)间距、下颌角外展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术后1周,患者Go间距、C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4.37±3.32)、(1.58±1.51)mm及(5.92±2.04)°(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19±3.99)mm(P<0.05)。术后1年,患者G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2.43±3.04)mm及(5.08±2.59)°(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83±4.41)mm(P<0.05);而Co间距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SSRO术后1周,髁状突及下颌角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外展,喙突则会有一定程度的内收;术后1年,髁状突的位置基本恢复,下颌角的外展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喙突的位置并未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Ⅲ类错颌畸形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 锥形束CT 三维 近心骨段横向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