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治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进行性损伤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洪涛 裴国献 +3 位作者 张敬良 郑晓勇 罗炳德 郭进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5-296,F004,共3页
将 18只健康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常温常湿组和热习服组 ,肢体枪伤后分别置入相应的人工气候舱。于伤后0、4、6、8、12、2 4h进行组织形态学及细菌学指标的检测。结果发现 ,热习服组伤肢肿胀和局部病理变化较高温高湿组明显... 将 18只健康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常温常湿组和热习服组 ,肢体枪伤后分别置入相应的人工气候舱。于伤后0、4、6、8、12、2 4h进行组织形态学及细菌学指标的检测。结果发现 ,热习服组伤肢肿胀和局部病理变化较高温高湿组明显减轻及推迟 ,但较常温常湿组严重并提前 ;局部组织菌落计数达到感染临界的时限 ,热习服组与常温常湿组均为 12h,高温高湿组为 8h ,热习服组感染时限明显晚于高温高湿组。提示热习服的获得可减缓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伤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治 高温高湿环境 肢体火器伤 进行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肾缺血的病理改变及其进行性损伤的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威 王川 +1 位作者 刘彦仿 杨守京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0-183,共4页
关键词 慢性肾缺血 病理学 进行性损伤 肾小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R与DFR对单纯性脑损伤后进行性出血性损伤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张明昕 冀兵 姜铜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0期3817-3820,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DFR)与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发生进行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系,以期对PHI病人的防治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9年6月—2022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收...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DFR)与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发生进行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系,以期对PHI病人的防治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9年6月—2022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收治的单纯性TBI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影像学结果将其分为进展组(PHI组)和非进展组(非PHI组)。采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及入院化验指标,计算PLR、DFR值,评估各项指标对单纯性TBI后PHI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的111例病人中有28例(25.23%)病人在入院72 h内发生了PHI。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HI组与非PHI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LR、DF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FR为预测单纯性TBI后PH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DFR对于单纯性TBI病人PHI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LR并未表现出较好的预测价值,对DFR较高的病人应进一步通过头颅CT明确是否发生PHI,并进行早期快速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进行性出血性损伤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卵圆细胞在进行性肝损伤过程中分布及迁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龚加庆 方驰华 李雅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89-392,共4页
目的 探讨卵圆细胞在进行性肝损伤过程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方法 清洁型SD大鼠 6 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 2 0只 )和实验组 ( 4 0只 ) ,两组均于肝癌造模后的不同时相切取肝组织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常规病理和原癌基因编码蛋白 (C kit)... 目的 探讨卵圆细胞在进行性肝损伤过程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方法 清洁型SD大鼠 6 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 2 0只 )和实验组 ( 4 0只 ) ,两组均于肝癌造模后的不同时相切取肝组织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常规病理和原癌基因编码蛋白 (C kit)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对照组大鼠肝脏表面光滑 ,组织学形态正常 ,偶见C kit阳性细胞。实验组于肝癌造模后的第 2周 ,首先于汇管区发现卵圆细胞沿胆管上皮依次排列增生 ,这些卵圆细胞呈C kit阳性表达。随着肝损伤进行性加重 ,卵圆细胞以汇管区为中心向肝小叶穿插、迁移。肝癌形成期 ,以混合型癌多见 ,癌结节内外均见有卵圆细胞 ,此期C kit阳性细胞仍集中于汇管区。结论 卵圆细胞为肝组织内对损伤反应最敏感的一种细胞 ;肝卵圆细胞的无序迁移参与假小叶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卵圆细胞 进行性损伤 细胞分布 细胞迁移 实验 肝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进行性压迫损伤过程中脊髓神经细胞内Ca^(2+)和Ire1的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梁益建 孙善全 +1 位作者 刘辉 贺桂琼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59-1461,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脊髓进行性压迫损伤(SCII)过程中神经细胞内钙离子(Ca2+)浓度、内质网跨膜激酶(Ire1)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内质网应激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模型,运用生物化学、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和图像分析等方法... 目的观察脊髓进行性压迫损伤(SCII)过程中神经细胞内钙离子(Ca2+)浓度、内质网跨膜激酶(Ire1)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内质网应激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模型,运用生物化学、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和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SCII后脊髓神经细胞内Ca2+浓度、Ire1表达变化规律。结果SCII后神经细胞内Ca2+浓度于术后1、3、7、14、21、28d呈升高趋势,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 Ire1 mRNA和Ire1即有较高水平表达,术后3、7、14d迅速增高,术后21、28d逐渐下降,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I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而引起内质网应激。Ire1表达标志着内质网上未折叠蛋白积聚以及相关蛋白表达增加。表明Ca2+和Ire1都参与了内质网应激所致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内质网跨膜激酶 脊髓进行性压迫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大鼠学习记忆的慢性进行性影响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蒲昭霞 赵聪敏 鲁利群 《四川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1113-1115,共3页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对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功能的长期持续性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按Rcie法制作HIBD新生动物模型,共计24只,同时设假手术对照组24只,分别在日龄4周、8周、12周各取8只,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免...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对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功能的长期持续性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按Rcie法制作HIBD新生动物模型,共计24只,同时设假手术对照组24只,分别在日龄4周、8周、12周各取8只,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海马CA1区突触素(p38)表达的变化。结果缺氧缺血后4周、8周、12周学习记忆能力呈进行性下降趋势,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进行性减少,突触素免疫活性逐渐降低,模型组与同龄对照组比较以及模型组各时间点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鼠缺氧缺血可导致学习记忆功能长期慢性进行性的损害,海马神经元进行性减少、突触素表达进行性下降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学习记忆 慢性进行性损伤 突触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1号防治糖尿病肾病鼠进行性肾损伤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秀珍 周霞 +5 位作者 马瑞霞 王艳 孙建平 于宁 刘丽秋 赵振宵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3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 观察DN 1号 (黄芪、党参、丹参、大黄复方合剂 )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 ,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STZ单剂 (6 5mg/kg)腹腔注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动物分为糖尿病肾病对照组、糖尿病肾病DN 1号治疗组和正常... 目的 观察DN 1号 (黄芪、党参、丹参、大黄复方合剂 )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 ,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STZ单剂 (6 5mg/kg)腹腔注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动物分为糖尿病肾病对照组、糖尿病肾病DN 1号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DN 1号对各组血糖、血脂、血肌酐、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白介素 8(IL 8)、2 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肾脏病理的影响。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 4~ 8周对尿蛋白排泄率、血脂、TGF β1、IL 8水平 ,肾组织中TGF β1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肾组织光镜和电镜检查均出现早期糖尿病肾病典型的病理改变。DN 1号治疗组 8周对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脂、TGF β1、IL 8较未治疗组低 (P <0 .0 1或P <0 .0 5 )。肾组织中TGF β1的表达也较对照组低。血糖在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N 1号能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排泄 ,对肾损伤有保护和延缓作用。对糖尿病肾病损伤保护机制与DN 1号降低血TGF β1、IL 8分泌 ,减少肾组织中TGF β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1号 防治 糖尿病肾病 进行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病灶体积变化对手术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陈鑫 刘运生 +4 位作者 刘志雄 刘劲芳 杨魁 李春涛 刘忠富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患者病灶体积变化对于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 PHI患者共4 8例,分为手术组(n=3 2)与非手术组(n=1 6)例,比较两组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年龄,六个月GOS,首次C...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患者病灶体积变化对于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 PHI患者共4 8例,分为手术组(n=3 2)与非手术组(n=1 6)例,比较两组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年龄,六个月GOS,首次CT损伤灶体积以及伤后2 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首次CT损伤灶体积与伤后2 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变化,六个月G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年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 5),伤后2 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变化(增大)是手术治疗的高危因素(OR 5.9 6 0,P<0.0 5)。结论对于颅脑外伤后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PHI)患者,伤后2 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增长速度越快,需要手术治疗的风险就越大,手术治疗患者六个月GOS较非手术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 手术治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代谢抑制剂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进行性肾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9
作者 刘晓敏 王彩丽 +1 位作者 张宇光 王秀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年第8期473-474,共2页
作为细胞代谢抑制剂的霉酚酸酯(MMF)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它选择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倍受关注[1].但有关MMF对阿霉素肾病(AIN)大鼠干预作用的报道较少.我们在AIN的模型基础上,观察MMF对AIN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实... 作为细胞代谢抑制剂的霉酚酸酯(MMF)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它选择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倍受关注[1].但有关MMF对阿霉素肾病(AIN)大鼠干预作用的报道较少.我们在AIN的模型基础上,观察MMF对AIN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为霉酚酸酯用于临床肾小球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代谢抑制剂 阿霉素 大鼠 进行性肾组织损伤 肾保护 霉酚酸酯 免疫抑制剂 肾病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的最佳手术时机
10
作者 刘继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2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选取我院2010-01—2016-01收治的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患者87例,根据不同手术进行时机分为观察组(手术时间距受伤时间≤6h)40例和对照组(手术时间距受伤时间>6h)37例,手术均为开颅手术... 目的探讨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选取我院2010-01—2016-01收治的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患者87例,根据不同手术进行时机分为观察组(手术时间距受伤时间≤6h)40例和对照组(手术时间距受伤时间>6h)37例,手术均为开颅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随访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评估2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并了解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预后优良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7%(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GOS良好率为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35.14%(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32%(P<0.05)。结论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的最佳手术时机为距受伤时间6h内。严格监测患者病情、尽早实施开颅手术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改善,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 开颅手术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炎症细胞因子在缺血性神经损伤机制中的作用及神经细胞保护策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祝世功 吴彬 +4 位作者 苗艳颖 杨敏 侯忠赤 金雨荪 高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64-1664,共1页
缺血性中风在几小时到几天时间中发生复杂的时空事件.在脑缺血中心区血流明显减少,能量储备贫乏.神经元可在几分钟内发生死亡.然而在缺血区周围的半影区受累相对较轻,从相邻和对侧血管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神经元往往受损成程度较轻或表... 缺血性中风在几小时到几天时间中发生复杂的时空事件.在脑缺血中心区血流明显减少,能量储备贫乏.神经元可在几分钟内发生死亡.然而在缺血区周围的半影区受累相对较轻,从相邻和对侧血管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神经元往往受损成程度较轻或表现为变性.因此如何保护半影区神经元的功能,防止其进行性损伤已成为基础和临床的研究重点.已知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基本发病机制包括兴奋性神经毒物、梗死灶周边去极化,炎症反应和凋亡.其中促细胞因子,如IL-1β和TNFα在进行性神经元损伤和凋亡过程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IL-1β和TNFα分别通过其受体启动复杂的细胞内反应和细胞间反应,如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之间反应.这些成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后导到神经死亡.尽管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但详细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这里我们研究了促炎细胞因子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机制中的作用,信号转导靶分子,及神经细胞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炎症细胞因子 神经细胞保护 缺血性中风 神经损伤机制 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神经元损伤机制 进行性损伤 IL-1Β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沛眼胶治疗芥子气角膜损伤的试验观察
12
作者 赵杰 蔡季平 朱明学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角膜损伤 芥子气 试验观察 角膜上皮 进行性损伤 继发性损伤 愈合延迟 角膜感染 治疗药物 化学伤 并发症 特异性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肾损伤与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13
作者 陈健实 金建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年第5期308-310,共3页
关键词 脂质肾损伤 细胞外基质 单核细胞浸润 进行性损伤 肾脏病变 系膜细胞 类花生酸类 调节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酒后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燕萍 丘春燕 苏碧齐 《全科护理》 2019年第27期3393-3394,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酒后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62例酒精性颅脑外伤后进行性出血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56例酒精性脑外伤后进行...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酒后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62例酒精性颅脑外伤后进行性出血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56例酒精性脑外伤后进行性出血损伤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护理的满意度、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病人住院时间分别为(27.99±3.77)d、(47.85±2.63)d,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4.3%和32.3%,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2.3%,高于对照组的46.7%(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酒后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损伤病人中可缩短病人住院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后颅脑损伤 进行性出血性损伤 重症监护室 医院感染 临床护理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上肢功能障碍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钱旭光 赵勇 刘振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78-882,共5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为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1],这种导致活动受限的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抽...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为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1],这种导致活动受限的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抽搐障碍,除了共有的下肢功能障碍以外,脑瘫患儿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上肢功能障碍;脑瘫是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尽管损伤是非进行的,但是由此导致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等问题却是进行性地发展着:例如由于胸大肌和肩胛下肌的痉挛和挛缩,会引起肩部内收、内旋,肱二头肌短头和胸小肌的挛缩会导致肱骨头向前方脱位或半脱位,这种改变过程在上肢的其他部位也普遍存在,主要有肘部屈曲、前臂旋前、腕部下垂、手指屈曲或过度伸展、拇指内收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功能障碍 脑性瘫痪 进行性损伤 脑瘫患儿 康复 下肢功能障碍 肱二头肌短头 发育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患儿院内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和防治对策 被引量:7
16
作者 梁莉丹 郭君怡 +3 位作者 刘一苇 涂丰霞 刘婵 陈翔 《浙江医学》 CAS 2014年第2期140-142,共3页
脑性瘫痪是指由于胎儿或婴幼儿期未成熟脑发育缺陷和或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持久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语言、行为和智力障碍以及癫痫等,是一组临床综合病症[1-2]。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在... 脑性瘫痪是指由于胎儿或婴幼儿期未成熟脑发育缺陷和或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持久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语言、行为和智力障碍以及癫痫等,是一组临床综合病症[1-2]。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如发生院内感染,将严重影响患儿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患儿 院内感染 相关因素 防治 调查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进行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动物模型的行为学检测 被引量:3
17
作者 陶德双 李晓捷 +1 位作者 钟堂武 郭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04-1007,共4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目前C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为了对CP进行有效的预防和诊断治疗,明确CP发生发展机制,标准化的CP动物模型制备是关键。动物选择中主要以鼠、羊、猪、兔等为主。由于大鼠神经解剖与人类极为接近,且大小合适、繁殖力强、抗感染能力强、实验方便和比较经济,而且大鼠情绪反应敏感,便于进行神经行为学观察,因此目前多选用大鼠作为实验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动物模型 行为学检测 发育障碍 运动障碍 神经解剖 进行性损伤 抗感染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患儿髋关节脱位的系统管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廖元贵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0-573,共4页
2005年国际脑瘫新定义认为,脑性瘫痪是指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征,这种导致活动受限的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 2005年国际脑瘫新定义认为,脑性瘫痪是指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征,这种导致活动受限的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抽搐障碍。由于肌张力和姿势的异常发育,导致脑瘫患儿极易出现肌肉骨骼系统的畸形发育,而髋脱位是脑瘫患儿中除了马蹄内翻足外的第二常见骨骼的畸形问题,在严重的脑瘫患儿中髋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的比例在2.5%-45%之间。如果早期没有进行科学的监测和干预,会进行性地演变成髋关节半脱位、二次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畸形、髋关节全脱位以及疼痛髋,所以对于脑瘫患儿髋脱位应予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骨骼系统 脑瘫患儿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半脱位 进行性损伤 关节全脱位 管理 畸形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涌泉穴贴敷在小儿脑性瘫痪流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初丹 王晨辉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956-958,共3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有些脑瘫患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咀嚼功能受限,口唇闭合不良和口...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有些脑瘫患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咀嚼功能受限,口唇闭合不良和口腔感知觉的异常[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性瘫痪 涌泉穴 吴茱萸 进行性损伤 应用 治疗 流涎 贴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恺 牛艳丽 邓锦波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8-261,共4页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主要的免疫防线.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舞蹈病等都会发生小胶质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细胞因子水平增高,发生氧化应激,神经元...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主要的免疫防线.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舞蹈病等都会发生小胶质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细胞因子水平增高,发生氧化应激,神经元进行性丢失等.许多证据表明,因为长期的多重神经毒性因素的影响使小胶质细胞激活,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TNF-α),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1],小胶质细胞可以成为细胞因子和ROS的长期来源,这些可以导致神经元进行性损伤[2].小胶质细胞与AD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综述将探讨小胶质细胞的起源与功能,其在CNS的静息与活化,通过何种机制变得具有神经毒性,并着重探讨小胶质细胞与AD及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激活 阿尔茨海默病 白细胞介素-1Β 细胞因子水平 神经退行性疾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Β-淀粉样蛋白 进行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