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油藏气驱注采比和注气量设计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高峰 雷友忠 +2 位作者 谭俊领 姚杰 秦积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4-139,共6页
注采比合理性对气驱生产效果影响较大。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达西定律和油气分流理论、气驱增产倍数和气驱油墙描述等概念与成果,考虑并量化了注入气溶解、油藏流体膨胀、注入气成矿固化、储层压敏效应、天然裂缝疏导和干层吸气、注气井... 注采比合理性对气驱生产效果影响较大。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达西定律和油气分流理论、气驱增产倍数和气驱油墙描述等概念与成果,考虑并量化了注入气溶解、油藏流体膨胀、注入气成矿固化、储层压敏效应、天然裂缝疏导和干层吸气、注气井组和外部液量交换、气油比构成等因素,分别建立了基于采出油水两相地下体积的气驱注采比计算公式(2P公式)和基于采出油气水三相地下体积的气驱注采比计算公式(3P公式),给出了单井日注气量计算方法。应用新方法,研究代表性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项目注采比变化情况,连续注气气窜后应按照3P公式计算的气驱注采比进行配注;水气交替注入按照2P公式计算的气驱注采比进行配注基本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采比 物质平衡 交替 连续注气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气抽采煤层气先导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美红 张牧君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44-46,共3页
在不影响正常的煤层气抽采工艺条件下,进行注气抽采煤层气微型先导性试验研究,测试注气抽采过程中煤层气流量、抽采率和注气时间的关系。并与不注气情况下煤层气抽采效果进行比较,连续注气平均单孔流量和单孔累计产量提高7.26%,而间歇... 在不影响正常的煤层气抽采工艺条件下,进行注气抽采煤层气微型先导性试验研究,测试注气抽采过程中煤层气流量、抽采率和注气时间的关系。并与不注气情况下煤层气抽采效果进行比较,连续注气平均单孔流量和单孔累计产量提高7.26%,而间歇注气平均单孔流量和单孔累计产量提高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抽采 连续注气 间歇 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封存机理的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
3
作者 李远铎 丁帅伟 +3 位作者 张蒙 许川 樊纹宇 屈传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1-718,共8页
低渗透油藏采用CO_(2)驱油,既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又能实现CO_(2)地质封存。基于CO_(2)封存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CO_(2)构造封存、束缚封存和溶解封存的驱油与封存机理模型,研究在连续注气开发和水气交替注入开发下,不同注... 低渗透油藏采用CO_(2)驱油,既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又能实现CO_(2)地质封存。基于CO_(2)封存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CO_(2)构造封存、束缚封存和溶解封存的驱油与封存机理模型,研究在连续注气开发和水气交替注入开发下,不同注采参数(注水年限、CO_(2)注入速度、注采比、生产井井底流压下限、注入井井底流压上限、循环次数和气水段塞比)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采收率与CO_(2)封存效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CO_(2)封存机理会对CO_(2)驱油以及CO_(2)封存造成很大的影响。连续注气开发时,CO_(2)束缚封存有利于驱油,但对CO_(2)封存影响不大;CO_(2)溶解封存不利于CO_(2)驱油,但是有利于CO_(2)封存。水气交替注入开发时,CO_(2)封存机理不利于CO_(2)驱油,但是对CO_(2)封存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揭示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封存机理对驱油与封存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油 CO_(2)封存 封存机理 连续注气开发 交替入开发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CO_2非混相驱生产特征与气窜规律 被引量:74
4
作者 高云丛 赵密福 +1 位作者 王建波 宗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5,共7页
基于吉林腰英台油田CO2非混相驱先导试验区生产动态数据、吸水(气)剖面监测、示踪剂监测、原油和地层水组成分析,研究CO2非混相驱油井生产特征和气窜规律。先导试验中较好地利用了CO2的萃取、降黏、膨胀原油体积、增大地层有效孔隙等特... 基于吉林腰英台油田CO2非混相驱先导试验区生产动态数据、吸水(气)剖面监测、示踪剂监测、原油和地层水组成分析,研究CO2非混相驱油井生产特征和气窜规律。先导试验中较好地利用了CO2的萃取、降黏、膨胀原油体积、增大地层有效孔隙等特点,增油效果较明显。对于特低渗、强非均质性油藏,水驱或气驱过程均存在单层突进、平面指进现象,水气交替注入可有效提高波及体积,有助于缓解气窜,注水转注气后产油量增幅低于注气转注水,水气交替注入过程中注水半周期的调整对气驱开发效果改善起主要作用。腰英台油田油井见气类型包括沿裂缝方向见气、沿高渗条带见气和低渗区域见气。根据建立的油井气窜标准,保持油井见气但不气窜、减缓气油比上升速度是改善非混相驱效果的关键。关停气窜井、调整生产井井底流压、实施水气交替注入是控制气窜的良好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CO2非混相驱 水驱 连续注气 交替 生产特征 窜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基质模型CO_2混相注入提高原油采收率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业飞 高苗 +4 位作者 谭龙 元福卿 陈旭 曲正天 丁名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92,共6页
对传统驱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建立裂缝-基质模型以模拟裂缝性油藏。应用该模型开展CO_2混相连续注入和吞吐实验,研究CO_2混相注入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特征,并测试产出原油组分,据此分析不同连续注气时间下基质原油产出机理。结果表明,C... 对传统驱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建立裂缝-基质模型以模拟裂缝性油藏。应用该模型开展CO_2混相连续注入和吞吐实验,研究CO_2混相注入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特征,并测试产出原油组分,据此分析不同连续注气时间下基质原油产出机理。结果表明,CO_2混相连续注入很难显著提高裂缝-基质模型原油采收率,基质长度为10.0 cm时采收率仅为18.2%,长度为20.0 cm时采收率降至14.1%。原油组分测试结果表明:CO_2注入初期(0~8 h),产出原油组分基本不变,溶解膨胀为主要产油机理,是主要出油阶段;注气后期(8~40 h),产出原油组分明显变化,萃取为主要产油机理,但产油量较少。CO_2吞吐可在连续注气基础上大幅提高采收率72.8%~73.9%;但吞吐效果受生产压差影响,当生产压差为5 MPa时,累积采收率仅为7.9%~12.4%;当生产压差增至20 MPa时,累积采收率最高可达7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基质模型CO2混相 连续注气 原油组分CO2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油注入方式优选实验 被引量:38
6
作者 王维波 师庆三 +2 位作者 余华贵 黄春霞 陈龙龙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7-500,504,共5页
针对二氧化碳(CO2)驱油注入方式优选问题,选择连续注气、水气交替注入、周期注气3种方式对低渗透岩心进行室内对比实验,同时对3种注气方式的主要参数(注气压力、速度、比例、段塞大小)以采出程度、水/气突破时间为评价标准进行优化研究... 针对二氧化碳(CO2)驱油注入方式优选问题,选择连续注气、水气交替注入、周期注气3种方式对低渗透岩心进行室内对比实验,同时对3种注气方式的主要参数(注气压力、速度、比例、段塞大小)以采出程度、水/气突破时间为评价标准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压力及注入速度增加,见气采出程度和最终采出程度逐步增大后趋于稳定,最佳注入压力为26 MPa,最佳注入速度为2.4 cm3/min;水气交替水气比为1∶1时,最终采出程度最高,水、气突破时间较为接近;从最终采出程度看,水气交替最佳段塞为0.20 PV;周期注气最终采出程度随着注气段塞的增加而增大,小周期注入量有利于推迟见气。从见气采出程度和最终采出程度综合考虑,周期注入段塞0.03 PV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入方式 连续注气 交替 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