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麦角林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1
作者 陈兰英 张旭 +5 位作者 肖志娟 闫昆 刘敏肖 唐进松 赵鹏 李伟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分析。方法:纳入104例P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分析。方法:纳入104例PS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尼麦角林联合taVNS治疗。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神经递质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干预4周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各维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均升高(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均降低(P<0.05),血清5-羟色胺、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升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尼麦角林联合taVNS治疗PSCI疗效确切,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神经递质及炎性因子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麦角林 迷走神经电刺激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神经递质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意识障碍的潜在机制
2
作者 高飞 王利凯 王立童 《中国康复》 202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由局灶性或弥漫性脑损伤引起的广泛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及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由局灶性或弥漫性脑损伤引起的广泛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及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其常见原因有创伤性脑损伤或脑卒中等。在中国,有近5~7万VS/UWS患者,MCS患者是VS患者的10倍。据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新增DoC患者约10万例[1],这给医疗、经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迫切需要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来促进DoC患者的康复。目前在促醒方面,多以综合治疗为主,近年来通过电/磁治疗的非侵入性脑刺激的出现为DoC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意识障碍 功能连接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慢性意识障碍促醒的效果
3
作者 化龙昂 赖海芳 +2 位作者 杨威 刘勇 叶祥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47,共9页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a-VNS治疗,共4周。每组根据入组时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植物状态(UWS/VS)、微小意识状态(MCS)两种类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CRS-R、脑电图(EEG)分级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估。结果观察组3例,对照组5例因转院未能完成试验。治疗前,两组UWS/VS、MCS类型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UWS/VS、MCS类型患者GCS评分(|t|>16.000,P<0.001)、CRSR评分(|t|>14.318,P<0.001)、SSEP的N20振幅(|t|>5.247,P<0.05)均提高,EEG分级降低(Z>2.264,P<0.05),SSEP的N20潜伏期缩短(|t|>2.884,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同类型患者(|t|>1.883,|Z|>2.244,P<0.05)。结论ta-VNS可促进p Do C患者从UWS/VS和MCS状态中觉醒,提升脑电活动和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意识障碍 迷走神经电刺激 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继发性脱髓鞘的影响
4
作者 王思思 郑富荣 +1 位作者 王三荣 贾功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6-473,共8页
目的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缺血侧胼胝体髓鞘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I/R模型继发性脱髓鞘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I/R+VNS组,每组14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大... 目的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非缺血侧胼胝体髓鞘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I/R模型继发性脱髓鞘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I/R+VNS组,每组14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大鼠均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线栓法构建I/R模型,同时I/R+VNS组大鼠在缺血阻塞后30 min予左侧迷走神经60 min重复电刺激。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非缺血侧胼胝体中髓鞘碱性蛋白(MBP)、髓鞘相关糖蛋白(MAG)的表达水平,采用固蓝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非缺血侧胼胝体髓鞘完整性和髓鞘厚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脑梗死体积增大(P<0.01)。I/R后第3天,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非缺血侧胼胝体MBP、MAG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均P<0.01),固蓝染色强度降低(P<0.01),髓鞘厚度变薄(g-ratio增高,P<0.01);而与I/R组相比,I/R+VNS组大鼠非缺血侧胼胝体MBP、MAG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固蓝染色强度增加(P<0.01),髓鞘厚度增加(g-ratio下降,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大鼠非缺血侧胼胝体发生继发性脱髓鞘改变,VNS可改善继发性脱髓鞘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再灌注损伤 迷走神经电刺激 胼胝体 继发性脱髓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5
作者 夏丽桃 熊江艳 +2 位作者 龙远玉 罗昭龙 马四补 《全科护理》 2025年第4期738-743,共6页
目的:分析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相关研究概况和前沿趋势,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3—2023年收录的ta-VNS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3软件从发文量、机构及关键... 目的:分析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相关研究概况和前沿趋势,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3—2023年收录的ta-VNS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3软件从发文量、机构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50篇,中文文献156篇,外文文献594篇。ta-VNS相关中文文献年均发文量为7.8篇,高产机构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为代表,研究热点为迷走神经刺激、抑郁症等。ta-VNS相关外文文献年均发文量为29.7篇,高产机构以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Harvard University、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为代表,研究热点为电刺激、迷走神经刺激等。结论:中外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外机构ta-VNS研究领域整体发文量较国内机构多,近年来国内研究机构对ta-VNS关注度持续增加,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当前国内外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疾病的临床观察、作用机制,但整体发文量不足,仍需国内外学者、机构间加强交流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耳穴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多感官情景刺激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效果研究
6
作者 张丽丽 王肃馨 +1 位作者 王立峰 王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 分析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多感官情景刺激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 选取60例PV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27例,观察组脱落2例,最终纳入28例。2... 目的 分析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多感官情景刺激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 选取60例PV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27例,观察组脱落2例,最终纳入28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多感官情景刺激联合taVNS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感官情景刺激联合假刺激治疗。2组治疗频率均为1次/d, 5次/周,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8周后,以及随访时(12周)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析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脑电图(EEG)分级情况。比较2组随访时的促醒效果。结果 治疗4、8周后以及随访时,2组患者的GCS、CRS-R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EEG分级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观察组促醒率为46.43%,高于对照组的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VNS联合多感官情景刺激对PVS患者的促醒作用较好,可改善其意识障碍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植物状态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多感官情景刺激 促醒 意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
7
作者 马丽 封亮 +1 位作者 赵曦 余斌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404-410,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结合康复运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10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结合康复运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10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taVNS 0 Hz(n=20)、taVNS 30 Hz组(n=20)、taVNS 300 Hz组(n=20)、taVNS 3000 Hz(n=20)组,4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同时增加不同频率的taVNS刺激,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ta-VNS治疗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在假刺激组中,只夹电极但不给与刺激。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30 d、治疗45 d后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4组FMA评分无显著差异(F=0.195,P=0.90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30 d及45 d后,4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同时taVNS 300 Hz组治疗45 d后的FMA评分最优(48.81±20.30);不同治疗方案在治疗30 d前后、治疗45 d前后FMA指标的差值均具有差异(P<0.001),其中taVNS 300 Hz组治疗45 d前后的FMA评分差值最大(9.81±1.69),具有临床意义。结论taVNS结合康复运动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taVNS 300 Hz治疗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难治性及非难治性抑郁症的脑效应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庆燕 罗屹 +3 位作者 马跃 郭春蕾 高山山 方继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11,共8页
目的:比较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与非难治性抑郁症(nTRD)患者的脑功能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4例TRD(TRD组)与31例nTRD(nTRD组)患者,2组均行8周的taVNS治疗,治疗前后均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17项汉密尔顿... 目的:比较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与非难治性抑郁症(nTRD)患者的脑功能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4例TRD(TRD组)与31例nTRD(nTRD组)患者,2组均行8周的taVNS治疗,治疗前后均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作为主要临床疗效指标,冗思量表(RRS)为次要临床疗效指标。采用混合效应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低频振幅(ALFF)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HAMD-17评分均显著下降,nTRD组RRS评分显著下降(均P<0.001)。fMRI结果显示,治疗前nTRD组在左侧丘脑/下丘脑/苍白球及右侧初级视觉皮质ALFF值均显著低于TRD组(均P<0.001)。治疗后,nTRD组左侧中央后回与右侧中央前回ALFF值显著升高(P<0.005,P<0.001),右侧岛叶ALFF值显著降低(P<0.001);TRD组左侧中央后回ALFF值显著升高(P<0.005),右侧岛叶ALFF值显著降低(P<0.001)。混合效应分析显示,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小脑Crus2是2组治疗前后的差异脑区(均P<0.005);nTRD组治疗后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小脑Crus2的ALFF值均显著降低(P<0.05,P<0.001),TRD组治疗后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小脑Crus2的ALFF值均显著升高(P<0.001,P<0.05)。结论:taVNS治疗抑郁症有效,但对TRD患者反刍思维改善方面疗效欠佳。TRD与nTRD的脑机制存在差异。taVNS可调制抑郁症关键脑区,如岛叶、眶部额中回,小脑可能与taVNS调制抑郁症的脑机制有关,这可能是其治疗TRD与nTRD的多个靶点;taVNS治疗TRD与nTRD可能存在不同的脑效应机制。这些不同的脑区突出了抑郁症治疗的复杂性和个体化性质,需进一步研究以充分了解TRD和nTRD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 难治性抑郁症 低频振幅 静息态磁共振成像 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9
作者 雷欢 安军明 +1 位作者 曹坤 武纹帆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89-93,共5页
失眠障碍是一种以入睡困难或易醒、睡眠质量下降与睡眠时间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理论认为失眠多由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下降与营卫不和所致。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是一种... 失眠障碍是一种以入睡困难或易醒、睡眠质量下降与睡眠时间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理论认为失眠多由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下降与营卫不和所致。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将低频脉冲电刺激作用于耳廓皮肤感受区的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其机制主要与耳-迷走神经反射有关,刺激耳区局部能够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炎症反应,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现通过查找和整理相关文献,从中医理论、西医机制、刺激部位、参数运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来总结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有助于推动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 失眠障碍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上肢功能的疗效
10
作者 谢敏 王梦寰 +1 位作者 耿宝峰 江钟立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1期649-654,共6页
目的: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上肢机器人、手功能机器人、治疗性作业活动... 目的: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上肢机器人、手功能机器人、治疗性作业活动等作业治疗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及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激活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UE、ARAT、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FMA-UE、ARAT、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FSS评分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EP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观察组M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2组MEP波幅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感觉运动皮层和前额叶皮层被显著激活(PFDR<0.05)。结论:作业治疗可以改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aVNS联合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激活大脑感觉与运动皮层,促进大脑功能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作业治疗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运动诱发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出血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11
作者 张耿标 刘展豪 +3 位作者 华玉平 李军福 贺灵慧 陈汉波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8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脑出血患者下肢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4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脑出血患者下肢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4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行运动治疗前先进行tDCS,观察组在行运动治疗前,先进行tDCS,再进行ta–VNS。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估系统分析患者的步行时下肢的步态时空参数,包括:站立相、摆动相、步长、步速、步频、跨步长、矢状面下肢关节活动度;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分析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评分量表(BBS)分析患者平衡功能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三维步态分析指标、FMA–LE、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三维步态分析指标、FMA–LE、BBS分数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结合ta–VNS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出血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并改善其平衡和行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偏瘫 经颅直流刺激 迷走神经电刺激 三维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技术的“脑病耳治”思路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43
12
作者 李少源 荣培晶 +11 位作者 张悦 刘兵 王磊 侯理伟 张紫璇 刘立安 何家恺 王瑜 赵斌 王艺霏 赵亚楠 陈瑜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154-2158,共5页
中医脑病是神经系统、精神及身心系统多种疾病的统称。通过系统梳理中医古籍关于脑病治疗的相关记载,结合现代神经解剖学理论,提出基于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脑病的方法;从中医“脑病耳治”理论构建出发,介绍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在抑郁... 中医脑病是神经系统、精神及身心系统多种疾病的统称。通过系统梳理中医古籍关于脑病治疗的相关记载,结合现代神经解剖学理论,提出基于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脑病的方法;从中医“脑病耳治”理论构建出发,介绍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在抑郁症、癫痫、意识障碍、失眠障碍等脑病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脑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病 耳穴 迷走神经电刺激 抑郁症 癫痫 意识障碍 失眠障碍
原文传递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大鼠脑损伤及脑组织中p-CRE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郭佳 关智媛 +4 位作者 孙守元 金晶 李鸣明 卜玉洁 张廷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02-706,共5页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V NS)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 C AO)/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MCAO/再灌注组(MCAO组,n=12)大鼠仅行MCAO/再灌注,MCAO/再灌注+VNS组(MCAO+VNS组,n=12)大鼠在接...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V NS)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 C AO)/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MCAO/再灌注组(MCAO组,n=12)大鼠仅行MCAO/再灌注,MCAO/再灌注+VNS组(MCAO+VNS组,n=12)大鼠在接受MCAO/再灌注的同时行右侧颈部迷走神经电刺激。两组大鼠均在再灌注24h后采用Zea Longa评分法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TTC实验检测脑梗死区体积,TUNEL法检测脑损伤区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损伤区组织中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CREB(p-CREB)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损伤区细胞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MCAO组相比,MCAO+VNS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善(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P<0.01),脑组织细胞凋亡减少(P<0.01);MCAO+VNS组大鼠脑梗死区组织中p-CREB蛋白表达(P<0.01)和Bcl-2的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1),Bax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但CREB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VNS可显著改善MCAO/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降低脑梗死体积,其机制可能与提高p-CREB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大脑中动脉阻断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组胺H_1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黄菲菲 董晓阳 +1 位作者 陈琴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08-1213,共6页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对TBI昏迷大鼠前额叶皮层组胺H_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TBI...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对TBI昏迷大鼠前额叶皮层组胺H_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TBI)、刺激组(TBI+VNS)和Orexin-1受体(OX_1R)拮抗剂组(TBI+SB334867+VNS)。应用VN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组胺H_1受体(H_1R)表达的变化。结果:刺激组18只大鼠中12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4只出现翻正反射;拮抗剂组9只出现翻正反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刺激组大鼠PFC区的H_1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假刺激组和拮抗剂组(P<0.05)。结论:VNS可改善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有望成为TBI昏迷促醒的一种新的电刺激方法,其促醒机制可能与PFC区H_1R水平的上调有关,Orexin-A可能通过OX_1R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脑外伤 昏迷 促醒 组胺H1 受体 食欲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和下丘脑Orexin-A及其受体OX1R表达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董晓阳 刘丹 +1 位作者 黄菲菲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44-749,共6页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可能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应用VN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ELISA、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可能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应用VN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ELISA、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FC)和下丘脑组织的Orexin-A及OX1R表达。结果:刺激组30只大鼠中20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30只中8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组的Orexin-A及OX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Orexin-A及受体OX1R水平高于假刺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NS可提高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状态,其可能机制为上调PFC及下丘脑部位Orexin-A及OX1R水平,因此VNS有望成为脑外伤后昏迷促醒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迷走神经电刺激 促醒 昏迷 OREXIN-A OX1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琴 黄菲菲 +1 位作者 董晓阳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TBI后昏迷大鼠给予VNS治疗,观察其...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TBI后昏迷大鼠给予VNS治疗,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实验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含量。结果: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大鼠各30只,观察行为学变化发现,刺激组中20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仅8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个实验组中α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α1R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VNS可改善TBI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对促进TBI后昏迷大鼠的觉醒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FC去甲肾上腺素α1R水平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脑外伤 昏迷 促醒 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7
作者 魏天祺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88,共4页
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是指用一种可植入装置刺激迷走神经的治疗方法,即通过外科手术将螺旋电极缠绕于颈部内迷走神经上,将刺激装置埋在胸前,调整装置参数与模式,使刺激器自动刺激迷走神经达到治疗目的。迄今为... 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是指用一种可植入装置刺激迷走神经的治疗方法,即通过外科手术将螺旋电极缠绕于颈部内迷走神经上,将刺激装置埋在胸前,调整装置参数与模式,使刺激器自动刺激迷走神经达到治疗目的。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5万多例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主要应用于难治性癫痫和持续性、复发性抑郁,此外,VNS对记忆功能障碍、脑外伤、脑缺血的改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然而,这些治疗作用机制还不明晰。本文现将迷走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特点、VNS方法、常见的临床应用和可能机制及在康复医学中应用前景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电刺激 复发性抑郁 难治性癫痫 螺旋 记忆功能障碍 刺激 外科手术 STIMULATION 脑缺血 装置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7
18
作者 章晓峰 刘勇 金振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BAT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3组均接受...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BAT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taVNS组增加taVNS,BAT组增加BAT,联合组同时增加taVNS和BAT,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三角肌、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的均方根(RMS),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各肌肉RMS、BBT评分和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6.124,P<0.001),联合组最优(F>18.162,P<0.001)。结论taVNS和BAT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力,提高手的灵活度和上肢运动功能;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 双侧上肢训练 上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5-羟色胺2A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董晓阳 冯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促醒作用及对前额叶皮质5-HT2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和拮抗剂组,每组18只。应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脑外伤昏迷模型。拮抗剂组注入...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促醒作用及对前额叶皮质5-HT2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和拮抗剂组,每组18只。应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脑外伤昏迷模型。拮抗剂组注入OXR1受体拮抗剂SB334867,采用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刺激组和拮抗剂组。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5-HT2A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刺激组12只苏醒,拮抗剂组9只苏醒,假刺激组4只苏醒。5-HT2A受体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空白对照组、拮抗剂组、假刺激组、刺激组(χ^2=11.464,P=0.009)。结论迷走神经电刺激可提高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状态,其机制可能与上调5-HT2A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昏迷 迷走神经电刺激 5-羟色胺2A受体 食欲素A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肥胖鼠摄食和体重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于亭亭 陈霞 +2 位作者 李昌阳 高兴亚 范志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观察膈下迷走神经刺激(vagal nerves stimulation,VNS)对肥胖鼠摄食、体重、摄食神经肽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营养性肥胖鼠(dietary induced obesity,DIO)随机分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VNS组。VNS组大鼠体内植入自主研发的闭环芯... 目的观察膈下迷走神经刺激(vagal nerves stimulation,VNS)对肥胖鼠摄食、体重、摄食神经肽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营养性肥胖鼠(dietary induced obesity,DIO)随机分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VNS组。VNS组大鼠体内植入自主研发的闭环芯片并高脂饲养90天,芯片电刺激膈下迷走神经;假手术组体内植入不工作的芯片;对照组不做手术。术后每天测量所有动物体重、日进食量。90天后处死所有动物,分离并称重双侧附睾脂肪垫。反转录PCR法(RT-PCR)半定量检测摄食神经肽:重组人刺鼠色蛋白相关蛋白(AgRP)、神经肽Y(NPY)、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因子编码的肽(CART)、阿片促黑色素原(POMC)的含量。结果 VNS组大鼠体重增加量[(124.3±15.5)g vs.(263.1±16.8)g,P=0.013],总摄食量[(1998.7±37.2)g vs.(3312.6±40.9)g,P=0.021]以及附睾脂肪垫重量[(15.9±2.3)g vs.(22.7±2.6)g,P=0.035]明显低于假手术组。VNS组大鼠下丘脑促摄食神经肽AgRP(P=0.027)、NPY的含量(P=0.019)低于假手术组,而抑制摄食的神经肽POMC高于假手术组(P=0.011)。结论 膈下迷走神经电刺激可显著减少大鼠摄食量,减轻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迷走神经电刺激 体重 摄食 摄食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