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双通道内镜减压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侧凸伴椎管狭窄症
1
作者 贾川 鄂远 +3 位作者 芮立宁 王雨辰 刘怡震 黄盛昌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5期653-657,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减压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侧凸伴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侧双通道内镜减压治疗20例老年腰椎退行性侧凸伴椎管狭窄症患者。记录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采用改良M...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减压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侧凸伴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侧双通道内镜减压治疗20例老年腰椎退行性侧凸伴椎管狭窄症患者。记录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9.8±1.4)个月。手术时间95~205(149.8±43.2)min,术后住院时间4~9(4.8±2.4)d。2例硬膜囊撕裂,2例因手术节段与责任节段不一致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其余患者未发生神经损伤、肌力下降、切口感染或不愈合等手术并发症。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第2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Cobb角术后第2天、1个月、3个月、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16/20。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减压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侧凸伴椎管狭窄症早期疗效满意,具有微创、椎管减压充分、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通道内镜 腰椎退行性侧凸 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14
2
作者 何勍 阮狄克 +2 位作者 李海峰 张超 王德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侧凸患者,术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减压节段及选择融合节段,对引起临床症状的节段进行减压,针对术前...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侧凸患者,术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减压节段及选择融合节段,对引起临床症状的节段进行减压,针对术前即有不稳或减压术后可能出现不稳的节段进行融合,采用JOA评分、ODI量表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3例患者共减压62个节段,平均减压1.9个节段;共融合52个节段,平均融合1.6个节段。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3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前JOA评分平均15.8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4分(P<0.05)。术前ODI评分平均66.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37.6分(P<0.05)。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侧凸由术前平均19.3°矫正至术后平均12.7°,改善率平均为34.2%。结论:在仔细分析病情的基础上,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退行性侧凸 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矢状面失衡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阎凯 刘波 +2 位作者 孙宇庆 肖斌 吴静晔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08-1015,共8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7... 目的:探讨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7例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男3例,女14例;年龄55~81岁(67.8±6.3岁);随访时间13~39个月(25.9±7.6个月)。在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X线片测量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C7铅垂线-骶骨中垂线距离(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脊柱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GAP评分(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score)、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记录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480min(327.4±85.4min),出血量50~1100ml(504.7±275.1ml),融合节段3~8个(3.8±1.2个)。1例患者术后左侧大腿外侧腹股沟区感觉减退,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后20d症状缓解;1例患者术中发生椎体终板骨折,调整融合器置入路径避开骨折部位,同时一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随访未发现融合器进一步沉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侧凸Cobb角、C7PL-CSVL、TK、TLK、LL、LDI、GT、GAP评分、PT、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均获得改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腰部VAS和下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症状,同时矫正脊柱三维畸形、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侧凸 前外入路腰椎椎间融合 脊柱矢状面失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克强 付立新 崔彦江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11期34-37,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共220例为实验组,并将其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同期到本院进行健康体检,无脊柱疾病、下...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共220例为实验组,并将其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同期到本院进行健康体检,无脊柱疾病、下肢关节疾病以及畸形的健康人共14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并比较各组的差异性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四组间的脊柱后凸角(TK)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段后凸角(TL)、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Ⅲ型组TL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明显低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型组PI低于其他三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型、Ⅲ型的PT高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0.05),Ⅱ型、Ⅲ型的PT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TK与TL、LL、PI、SS有相关性,TL与LL、PI、SS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矢状面垂直轴(SVA)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SVA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Ⅰ型组中,TK和TL、PI、SS具有相关性,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Ⅱ型组,TK与TL、SS具有相关性,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Ⅲ型组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Y和SS、SVA具有相关性;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骨盆参数各参数之间和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与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有一定的联系,虽然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要将该理论运用到临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侧凸 脊柱矢状位 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唐林 梁斌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0年第7期704-708,共5页
目的评价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及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12~2014-08该院收治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22例。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及MRI检查,均采用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及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采... 目的评价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及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12~2014-08该院收治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22例。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及MRI检查,均采用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及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60个月,平均34.8个月。手术时间78~208 min,平均138.5 min;出血量250~1000 ml,平均433 ml。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17.83±11.38)°,腰椎前凸角(37.04±15.27)°,矢状位平衡(36.99±31.20)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腰部VAS评分为(1.73±1.52)分,腿部VAS评分(1.59±0.67)分,ODI评分(12.82±3.08)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肺部感染l例,出现伤口深部感染1例,无一例发生腰椎侧凸进展、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及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及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 短节段固定 融合 腰椎退行性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侧凸的手术治疗
6
作者 樊伟林 《中原医刊》 2000年第7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成年人腰椎退行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相关问题。方法:本文总结了自1998年1月-1999年 6月共 14例资料完整的成人腰椎退行侧凸,采用短节段中华长城、CD或 AF,撑开凹侧一般3到 4个椎体,使脊柱基本达... 目的:探讨成年人腰椎退行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相关问题。方法:本文总结了自1998年1月-1999年 6月共 14例资料完整的成人腰椎退行侧凸,采用短节段中华长城、CD或 AF,撑开凹侧一般3到 4个椎体,使脊柱基本达到生理行纵向直立位。选择合适直径的BAK Cage从后路45°角置入椎体间隙。结果:本组14例病人近期内腰痛完全消失,神经症状明显减轻。通过6个月至2年的随访,腰痛及神经根症状复发者3例,病人经保守治疗后均有所缓解。结论:成年人腰椎退行侧凸患者在较好技术条件下积极的手术治疗是合适的,可以最大限度减轻病人腰椎及下肢神经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椎间融合器 腰椎退行性侧凸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1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关凯 赵伟东 +1 位作者 关福强 王建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341-342,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型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例老年轻度腰椎退行性侧凸病人进行PCD治疗,术后行X-线片检查、ODI指数及VAS评分,并在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近期疗效满意,病人... 目的观察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型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例老年轻度腰椎退行性侧凸病人进行PCD治疗,术后行X-线片检查、ODI指数及VAS评分,并在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近期疗效满意,病人可下地行走400 m无腰疼,自觉腰椎变直。X-线冠状位及矢状位失衡改善明显,骨水泥间隙分布好,无渗漏。术后1个月VAS评分2分,ODI指数18%;术后2个月腰疼逐渐加重,术后6个月腰疼达到术前状态;术后1年VAS评分4.5分,ODI指数24.4%,与术前相似。结论本例PCD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侧凸 腰椎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型术 腰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脊柱退行性侧凸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马维理 陈国奋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1268-127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脊柱退行性侧凸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海南中德骨科医院收治的90例成人脊柱退行性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长节段组和短节段组,每组45例。长节段组采用经... 目的探讨经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脊柱退行性侧凸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海南中德骨科医院收治的90例成人脊柱退行性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长节段组和短节段组,每组45例。长节段组采用经后路减压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短节段组采用经后路减压短节段椎体间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涉及节段、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手术后1年时的腰部、下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侧凸、后凸Cobb角、Cobb角矫正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长节段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50.51±27.24)min、(13.75±1.64)d,明显长于短节段组的(164.70±20.81)min、(9.51±1.55)d,术中出血量和术中涉及节段分别为(1975.52±215.18)mL、(6.13±1.58)个,明显多于短节段组的(1301.42±186.34)mL、(4.26±0.5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的腰部、下肢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长节段组患者的侧凸Cobb角和后凸Cobb角分别为(16.42±3.03)°、(17.32±2.65)°,明显低于短节段组的(22.15±2.51)°、(22.96±2.40)°,侧凸Cobb角矫正率和后凸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66.26±5.85)%、(56.21±4.11)%,明显高于短节段组的(54.24±5.27)%、(42.37±3.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可明显改善成人脊柱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畸形,预后良好,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及涉及节段较多,对于身体机能较差的患者可选择短节段融合术减少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脊柱退行性侧凸 腰椎体间融合术 长节段 短节段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疗效评价
9
作者 甘泉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3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用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接诊的9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X线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后,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 目的:探讨用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接诊的9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X线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后,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然后观察治疗前后其各项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的评分(ODI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价量表的评分(JOA下腰痛评分)。结果:治疗后,这些患者的冠状位Cobb角、冠状位平衡、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角、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ODI评分、JOA下腰痛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各项影像学指标和腰椎功能,减轻其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有限减压 短节段固定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10
作者 章夕肖 李峰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1873-1879,共7页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DS)是伴随脊柱结构退变出现的进行性三维畸形,其发病率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显著上升,已成为中老年人群慢性腰背痛、神经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病因。近年来,ADS的病因学研究逐...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DS)是伴随脊柱结构退变出现的进行性三维畸形,其发病率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显著上升,已成为中老年人群慢性腰背痛、神经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病因。近年来,ADS的病因学研究逐步从单一退变机制转向多维度交互作用模型的探索,但退变与侧凸的因果关系、遗传–环境因素的权重及研究方法学的局限性等问题仍存争议。本文系统综述ADS的病因学研究进展,重点剖析:1) 脊柱退变的核心病理机制,包括椎间盘蛋白多糖流失、关节突关节退变及骨质疏松的协同作用;2) 多维度病因学证据,如遗传易感基因及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影响;3) 病因学假说的核心争议,包括“退变先行”与“侧凸导致退变”的循证分歧。现有研究表明,ADS的发生发展是遗传易感性、局部退变、生物力学失衡及全身代谢异常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其中椎间盘非对称退变可能通过“应力集中–炎症激活–骨重塑异常”反馈环路驱动畸形进展。然而,现有研究多局限于横断面分析或低仿真模型,难以揭示病因的时序性与空间特异性。未来需依托纵向队列、多组学整合及人工智能辅助分析,构建“分子–影像–力学”跨尺度病因网络,以明确关键靶点并指导早期干预。本文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为ADS的精准分型与个体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DS) is a progressive three-dimensional malformation accompanied by the degeneration of spinal structure. Its incidence rate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ging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use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and declining quality of life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n recent years, the etiology research of ADS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a single degeneration mechanism to exploring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model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controversy over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eneration and scoliosis, the weight of genetic-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tiology research progress of ADS, with a focus on analyzing: 1) The core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of spinal degeneration, including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eoglycan loss, facet joint degeneration, and osteoporosis;2) Multidimensional etiological evidence, such as 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genetic susceptibility genes and metabolic syndrome;3) The core controversy of the etiological hypothesis includes the evidence-based divergence between “degeneration first” and “scoliosis leading to degeneration”. Existing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DS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genetic susceptibility, local degeneration, biomechanical imbalance, and systemic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Among them, asymmetric degener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may be driven by a feedback loop of “stress concentration-inflammation activation-bone remodeling abnormalities” to promote the progression of deformities. However, existing research is mostly limited to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r low simulation model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reveal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pecificity of the etiology.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rely on longitudinal queues, multi-omics integr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isted analysis to construct a “molecular-imaging-mechanics” cross-scale etiological network, in order to identify key targets and guide early intervention.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cise classification and individualiz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 生物力学 基因组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矢状面平衡矫形策略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家豪 陈哲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5年第4期384-388,共5页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脊柱疾患,主要影响老年人群[1]。该病的病理过程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骨质疏松症、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生物力学改变等,其中,持续的不对称力学负荷会加...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脊柱疾患,主要影响老年人群[1]。该病的病理过程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骨质疏松症、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生物力学改变等,其中,持续的不对称力学负荷会加重畸形程度,导致椎体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脊柱功能的完整性[1-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AD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达6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面平衡矫形策略 成人退行性脊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龙智生 龚飞鹏 陈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4-979,共6页
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往往需要长节段固定,然而长节段固定融合节段的刚性差别以及交界区域内的应力集中,容易导致固定近端出现交界性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或者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 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往往需要长节段固定,然而长节段固定融合节段的刚性差别以及交界区域内的应力集中,容易导致固定近端出现交界性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或者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融合节段 退行性脊柱 交界性 交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盆-髋整复手法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30例疗效
13
作者 杨磊 李春 +1 位作者 王明磊 武永利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50-954,共5页
目的观察腰-盆-髋整复手法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2年1月—12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30例AD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采用腰-盆-髋整复手法对观察组患者... 目的观察腰-盆-髋整复手法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2年1月—12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30例AD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采用腰-盆-髋整复手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测量对比患者治疗前后X线片中脊柱Cobb角及骶骨倾斜角变化,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变化与功能障碍程度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X线片中脊柱Cobb角及骶骨倾斜角较治疗前角度变小,且VAS及ODI评分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X线片中脊柱Cobb角及骶骨倾斜角小于治疗前,VAS及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X线片中脊柱Cobb角、骶骨倾斜角小于对照组,且VAS与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腰-盆-髋整复手法治疗ADS,能改善患者体征、缓解其疼痛及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 腰-盆-髋整复手法 传统手法 COBB角 骶骨倾斜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侧凸椎管形态学特征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嘉宝 孙伯林 +5 位作者 邢锴 张宁 周荣平 陈江伟 刘志礼 刘家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7,共9页
目的 测量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椎管形态学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DLS患者50例,分别在X线、CT及MRI上测量腰弯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位置、顶椎偏移距离、顶... 目的 测量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椎管形态学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DLS患者50例,分别在X线、CT及MRI上测量腰弯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位置、顶椎偏移距离、顶椎旋转度、顶椎侧方和前方滑移距离、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凹侧和凸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横截面积、硬膜囊横截面积、横径和前后径,分析椎管形态学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DLS患者的顶椎位于L_(2)~L_(3)椎体;其椎管相关参数最小处均位于L_(4/5)节段;椎间孔相关参数最小处均位于L_(2/3)节段。DLS患者L_(2/3)水平椎管及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与年龄、腰弯Cobb角及顶椎偏移距离存在相关性(P<0.05);而L_(5)/S_(1)水平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与PI、SS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DLS患者椎管最狭窄处多位于L_(4/5)节段,而椎间孔最狭窄处多位于L_(2/3)节段。顶椎区椎管狭窄程度、椎间孔狭窄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 椎管 椎间孔 解剖学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Ⅰ、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伴椎管狭窄对比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席健伟 马超 +4 位作者 刘磊 刘光普 韩猛 卜晋辉 王鑫宇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2-85,共4页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 目的比较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伴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疗效。方法78例DS伴SS患者根据Berjano分型分为Ⅰ型组42例和Ⅱ型组36例,两组均行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DS指标[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矢状面平衡(SVA)]、SS指标[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PT、SVA均减小,LL均增大(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LL、PT、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均>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Berjano分型Ⅰ型、Ⅱ型的DS伴SS效果均较好,且并发症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脊柱融合术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 脊柱 退行性脊柱 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矫正效果及对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
16
作者 马双 王耀生 +2 位作者 方剑 冯克 闫仲峰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660-1664,共5页
目的分析多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对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矫正效果及对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黄河三门峡医院120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组。接受OLIF治疗的60例患者纳入OLI... 目的分析多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对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矫正效果及对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黄河三门峡医院120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组。接受OLIF治疗的60例患者纳入OLIF组,接受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60例患者纳入TLIF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脊柱结构指标(Cobb角、椎间隙高度)、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脊柱-骨盆矢状面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矢状面垂直轴(SVA)、骨盆倾斜角(PT)]、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TLIF组(P<0.05)。术后3个月,2组椎间隙高度、Cobb角、LL、SS、SVA、PT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且OLIF组椎间隙高度、LL、SS高于TLIF组(P<0.05),Cobb角、SVA、PT及ODI评分低于TLIF组(P<0.05)。结论OLIF能够显著改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脊柱结构,恢复脊柱功能,减轻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 多节段斜外椎间融合术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弓根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研究
17
作者 席健伟 刘磊 +5 位作者 刘光普 韩猛 卜晋辉 王鑫宇 苏超凡 马超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8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合并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行减压联合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的110例DS并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椎体个数...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合并椎管狭窄(spinal stenosis,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行减压联合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的110例DS并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椎体个数分为长节段组(n=57,固定节段>3个),短节段组(n=53,固定节段≤3个)。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随访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主弯方向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大于短节段组(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减少(P<0.05);组间比较,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患者各评分均低于短节段组(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骨盆倾斜角(pelvic title,PT)、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减小,LL增大(P<0.05);组间比较,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患者侧凸Cobb角、LL、PT、SVA小于短节段组,LL大于短节段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间融合区域均实现骨性融合。长节段组和短节段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07%(16/57)和11.3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5,P=0.028)。结论在手术方式选择合适的情况下,经椎弓根固定治疗DS合并SS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长节段固定在恢复脊柱平衡、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更好,短节段固定手术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应在对患者综合评估后选择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椎管狭窄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弯椎体角度水平化在退行性脊柱侧凸冠状位矫正中的意义
18
作者 李传旭 刘子扬 +4 位作者 付玄昊 江泽华 刘林岩 冯飒 朱如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30-1037,共8页
目的:分析脊柱融合术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冠状面失衡的矫正情况,探讨腰骶弯最倾斜椎体(L4或L5椎体)角度水平化对冠状面失衡矫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3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矫正手术的61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 目的:分析脊柱融合术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冠状面失衡的矫正情况,探讨腰骶弯最倾斜椎体(L4或L5椎体)角度水平化对冠状面失衡矫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3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矫正手术的61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44例;年龄51~78岁(63.57±8.41岁);体重指数15.79~35.55kg/m^(2)(25.83±3.69kg/m^(2))。根据术前Obeid分型及融合节段的长短将患者分为凹型长节段组(17例),凹型短节段组(15例);凸型长节段组(15例),凸型短节段组(14例)。在术前、术后3d全脊柱正侧位X线上测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冠状倾斜角)]和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矢状面轴向距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比较各组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矫正情况。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对凹型和凸型两组病例中腰骶弯最倾斜椎体角度(即L4或L5最大冠状倾斜角)矫正比例和术后CBD的关系进行研究;比较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凹型长节段组、凸型长节段组、凸型短节段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CBD以及L4或L5最大冠状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凹型短节段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以及L4或L5最大冠状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凸型患者术后CBD和冠状倾斜角矫正比例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570,P<0.01),术后CBD=32.81-(28.38×冠状倾斜角矫正比例);凸型患者L4或L5冠状最大倾斜椎体角度矫正比例超过45%时,预测CBD能够矫正至20mm以内。凹型患者术后CBD和冠状倾斜角矫正比例相关性不显著(r=0.098,P=0.59)。凸型组及凹型组短节段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小于长节段手术患者,四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中凸侧失衡患者短节段或长节段融合均能矫正冠状面失衡,而凹侧失衡患者需要长节段融合才能矫正冠状面失衡。为获得更好的术后冠状面平衡,凸侧失衡患者L4或L5冠状最大倾斜椎体矫正比例应超过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腰骶弯 冠状倾斜角 冠状面平衡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冠状面影像学参数研究进展
19
作者 包志斌 杨物鹏 +1 位作者 王峰 伟乐斯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8期1006-1010,共5页
退行性脊柱侧凸(DS)是因脊柱退变导致的脊柱畸形,在DS中冠状面失衡较常见,且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临床主要以影像学参数来评价脊柱平衡状态。目前,脊柱冠状面平衡的影像学评价参数主要包括Cobb角、冠状平衡差、椎体倾斜度、椎体平衡差、... 退行性脊柱侧凸(DS)是因脊柱退变导致的脊柱畸形,在DS中冠状面失衡较常见,且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临床主要以影像学参数来评价脊柱平衡状态。目前,脊柱冠状面平衡的影像学评价参数主要包括Cobb角、冠状平衡差、椎体倾斜度、椎体平衡差、双肩相对平衡差等。冠状面影像学参数因测量便捷、运用灵活及其临床指导意义而备受脊柱外科医师关注。这些参数在DS临床症状的发生、侧凸的进展、脊柱稳定性以及临床诊断分型与治疗策略选择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及价值。关于DS冠状面参数的研究,逐渐侧重于脊柱整体平衡的评价,未来动态参数也将运用于脊柱侧凸的影像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脊柱畸形 影像学参数 冠状面参数 COBB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内镜下减压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对比
20
作者 张垚 林万程 +3 位作者 宋继鹏 姚思远 姚明涛 丁立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5-703,共9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因ADS于本科室接受手术的53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因ADS于本科室接受手术的53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31例,接受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融合组(22例,接受有限减压融合术),并对以下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Lenke-Silva分级,术前、出院前、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放射学参数(侧凸Cobb角、脊柱整体平衡、脊柱-骨盆参数),出院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评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5.68±3.26个月,微创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融合组(78.64±5.19岁vs 64.95±4.31岁,P<0.05);微创组患者以Lenke-SilvaⅠ、Ⅱ级畸形为主,均为单侧神经症状;融合组患者以Lenke-SilvaⅡ、Ⅲ级畸形为主,73%的患者为单侧神经症状。微创组术前侧凸Cobb角显著低于融合组(23.92°±9.06°vs 39.58°±13.12°,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下肢放射痛,以及功能障碍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微创组腰痛及功能障碍评分优于融合组(P<0.05)。两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未观测到冠、矢状位失衡;末次随访时:微创组侧凸Cobb角进展1.51°,融合组矫形丢失1.82°。微创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手术率均低于融合组(P<0.05)。结论:对于下肢神经症状明显但不合并僵硬性冠、矢状位失平衡的ADS,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症状。短期随访结果显示,单纯内镜减压术后侧凸进展程度较小,在功能改善方面优于有限节段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 椎间孔狭窄 下肢神经根病 经椎间孔镜下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